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副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儿,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不一会儿,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充斥了大殿。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般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陈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们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也有人不知前路如何,杀掉这三个人会不会遭到报复,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
更多的人则是拥到朱祁钰面前,向他要人,让他下令。
大臣的行为固然出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马顺的身份。
毛贵和王长随不过是宦官而已,但马顺却是锦衣卫指挥,我们说过,锦衣卫不但是特务机关,还担任皇帝的警卫。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为什么这些锦衣卫却毫无行动呢?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说句话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局势混乱,而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王
山就是锦衣卫同知),大臣们打死马顺是自发行为,那么难保没有几个像王竑一样的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行为。
此时朱祁钰正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和血肉横飞的场面,他害怕了。
朱祁钰选择了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朱祁钰真的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马顺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他手下的锦衣卫要收拾这些文官还是很轻松的。
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地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
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这个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并没有参加斗殴,虽然他也很恨马顺等人,但他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只是旁观者和思考者。
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但这位摄政已经被吓得脑袋不清醒了,现在竟然准备逃走,如果让王振余党抓住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马顺确实无罪),问题就麻烦了。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这实在是千钧一发之刻,可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不清醒,四处吵吵嚷嚷。
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跑去,他要拦住这个人。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等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象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地,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谜。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代(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人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在我看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
因为真正的正义,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她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当皇帝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家抓去做俘虏,几年回不了家。
这些且不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心有余悸,自己手下的这帮人根本不听使唤,而且似乎对斗殴很有兴趣。要是哪天重新来这么一次,没准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况且目前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
可是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不做不行!
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
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自愿”了。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是不太安心的,他这才明白,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要你干你就得干,不干也不行。
要处理政务,要承担风险,要对大明帝国负责,千头万绪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能偷懒、不能怠慢,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只要在一个问题上出现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遗臭万年。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
从朱祁钰先生推辞干皇帝的行动上看,他是认识到了这些的,但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位的魔力。
如果干皇帝这么不好,为什么从古至今,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惜性命,积极参加竞争,要做这份工作呢?
因为做皇帝虽然辛苦,却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最有权威的工作,天老大,我老二,君临天下,谁敢不服!
事实证明,封建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大,一旦尝试,极易形成药物性依赖,无有效方法自动根除,易复吸。
唯一的戒除方法是死亡。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做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
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尝试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
奇迹并没有发生,他毫无例外地进入了成瘾者的行列。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军队的素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无论是京城的大臣还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经有了对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开始相信,即将到来的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只是幻想。
这种信心和勇气来自于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人——于谦。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从八月到九月,于谦不断地忙碌着,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因为他很明白,现在他正在和时间赛跑,多争取一点时间,多做一点事情,胜利的把握就大一分。
到了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各大小关隘、要塞据点,都安置了人员防守,所有抽调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已经有了与也先的精锐骑兵决战的能力。士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待着也先的到来。
惊慌失措、士气全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勇气又回到了城内士兵们的身上,他们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握着手中的武器,期待着也先的到来,期待着为土木堡死难的人们复仇。
也先,来吧,我等着你!
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副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儿,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不一会儿,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充斥了大殿。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般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陈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们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也有人不知前路如何,杀掉这三个人会不会遭到报复,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
更多的人则是拥到朱祁钰面前,向他要人,让他下令。
大臣的行为固然出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马顺的身份。
毛贵和王长随不过是宦官而已,但马顺却是锦衣卫指挥,我们说过,锦衣卫不但是特务机关,还担任皇帝的警卫。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为什么这些锦衣卫却毫无行动呢?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说句话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局势混乱,而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王
山就是锦衣卫同知),大臣们打死马顺是自发行为,那么难保没有几个像王竑一样的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行为。
此时朱祁钰正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和血肉横飞的场面,他害怕了。
朱祁钰选择了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朱祁钰真的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马顺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他手下的锦衣卫要收拾这些文官还是很轻松的。
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地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
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这个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并没有参加斗殴,虽然他也很恨马顺等人,但他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只是旁观者和思考者。
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但这位摄政已经被吓得脑袋不清醒了,现在竟然准备逃走,如果让王振余党抓住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马顺确实无罪),问题就麻烦了。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这实在是千钧一发之刻,可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不清醒,四处吵吵嚷嚷。
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跑去,他要拦住这个人。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等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象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地,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谜。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代(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人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在我看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
因为真正的正义,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她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当皇帝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家抓去做俘虏,几年回不了家。
这些且不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心有余悸,自己手下的这帮人根本不听使唤,而且似乎对斗殴很有兴趣。要是哪天重新来这么一次,没准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况且目前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
可是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不做不行!
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
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自愿”了。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是不太安心的,他这才明白,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要你干你就得干,不干也不行。
要处理政务,要承担风险,要对大明帝国负责,千头万绪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能偷懒、不能怠慢,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只要在一个问题上出现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遗臭万年。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
从朱祁钰先生推辞干皇帝的行动上看,他是认识到了这些的,但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位的魔力。
如果干皇帝这么不好,为什么从古至今,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惜性命,积极参加竞争,要做这份工作呢?
因为做皇帝虽然辛苦,却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最有权威的工作,天老大,我老二,君临天下,谁敢不服!
事实证明,封建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大,一旦尝试,极易形成药物性依赖,无有效方法自动根除,易复吸。
唯一的戒除方法是死亡。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做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
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尝试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
奇迹并没有发生,他毫无例外地进入了成瘾者的行列。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军队的素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无论是京城的大臣还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经有了对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开始相信,即将到来的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只是幻想。
这种信心和勇气来自于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人——于谦。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从八月到九月,于谦不断地忙碌着,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因为他很明白,现在他正在和时间赛跑,多争取一点时间,多做一点事情,胜利的把握就大一分。
到了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各大小关隘、要塞据点,都安置了人员防守,所有抽调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已经有了与也先的精锐骑兵决战的能力。士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待着也先的到来。
惊慌失措、士气全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勇气又回到了城内士兵们的身上,他们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握着手中的武器,期待着也先的到来,期待着为土木堡死难的人们复仇。
也先,来吧,我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