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穿越之大民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书礼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一场严重内损国力的惨剧发生,于是一结束跟英国人的争端,他立即就派出使者分头游说各方势力,希望大家可以坐下来谈谈。\\www。Qb5.cOm//
阎锡山最近可烦着呢,虽说跟冯玉祥取得了谅解,冯表示不在意被他囚禁的事实,反而留下老婆在山西自己一人独自回到了西安,然后带着西北军在潼关军营积极备战,只等山西送去的军火一到就可以兵发河南,跟老蒋在中原决一死战了。但是他是一个犹豫的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还真的不希望晋军跟其他势力发生战争。
比如他就很不赞同北方那个小子的做法,在他看来自己北方那个年轻的后生实在是太年轻了,竟然敢跟英国人叫板,难道他不知道刚则易折的道理吗,做人应该平和中庸才对。可是阎锡山没有想到的是,北方那个小子竟然真的打赢了,而且还是两次。
当第一次英军两万人被击败的时候,阎锡山虽然有些吃惊,但是并没有太过奇怪,毕竟双方兵力差距在那里放着呢。不过也让阎锡山看到了塞北军的实力,当时就派人去联络,可是没想到那小子竟然不知好歹,不懂得进退,不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反而再次激起了英国人的愤怒,第二次增兵来到中国,并且还要求晋军退出河北。权衡再三阎锡山退出了,尽管做了很多小动作,比如留下了很多保安部队,同时把许多正规军编入这些保安团中。那时候阎锡山可完全认为,塞北完蛋了,但是表面上他还是跟塞北保持密切关系,塞北提出的让他的手下在河北配合的要求,他也答应了。不是为了塞北军能赢,而是他认为帮助塞北军让他们在河北多打击打击英国人也好,省得将来英国人赖着不走。同时他也做好了,一旦塞北军在河北被英军消灭,他立即并发塞北,对于塞北各地这些年发展的成果,他可是眼馋很久了。
但是没想到,塞北又赢了,他们突袭了天津,炸掉了对方的航母,而英军再次投降。当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好一阵子阎锡山无法接受,在他看来,五万英军至少能顶三十万中**队。再三确认后,他才相信了,但是当手下向他建议立刻向塞北派去使者,游说他们加入自己一方的时候,阎锡山却压了下来,他觉得还是在等等再说。他还是觉得塞北军这小子太冒进,跟他太密切了,会不会引火烧身?在没看明一切的时候,阎锡山绝不轻易出击,他就是这样一个犹豫的人。可是事情就是按照他的顾虑来了,塞北军在天津又惹事了,闹出了一个小桃红事件。
阎锡山决定静观其变。
阎锡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但是有的人不是,比如蒋瑞元。
虽然对外他一直明确表示跟塞北方没有任何关系,明确的划清了界限,但是当第一次赵书礼逼迫两万英军投降后,蒋瑞元就秘密派出了说客,要他加入中央一方,讨伐冯玉祥阎锡山,承诺事成之后,山西河南陕西等地都是塞北军的地盘。但是赵书礼并没有接受,因为英军再次派兵来了,这次规模更大声势更吓人。
尽管如此,蒋瑞元仍旧没有断绝跟塞北的联系,在第二次英军也失败后,不像犹豫的阎锡山,蒋瑞元果断的加重了筹码,把河北和京津的地盘也允诺给了赵书礼,并派人传达他的意思,表示愿意跟赵书礼一南一北平分天下,并且给赵书礼送去了三军副总司令的帽子。至于之后发生的小桃红事件,蒋瑞元完全不在乎,在他看来英国人是不可能在发动战争了,因为既然塞北有攻击他们海军的能力,那么英军就不再是不败之身了,他们即使派再多的人来,对于占领了天津,拥有攻击海军的空军的塞北来说,都不再是威胁了。因此蒋瑞元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放松对塞北的笼络,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他的预期,甚至比他预期的更好,塞北势力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化解了后来的纠纷,跟各列强国都达成了协议,在蒋瑞元看来,是到了跟冯阎二人摊牌的时候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阎锡山才着急了,慌忙派人到塞北去联络,可是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反而是看到蒋瑞元派去的林蔚等人混的风生水起,天天举办宴会,参加者都是塞北有头有脸的人物。一时间阎锡山觉得自己鸭梨山大,恐怕要面对南北两方的夹击了!
就在这时候,塞北突然派出了使者要来的消息,阎锡山喜不自胜,当即请进来不说,还让人积极准备迎接仪式。他打算把塞北来使的情况向全国都表露出来,让这次秘密访问公开化,以此来警示其他各路诸侯,看看,塞北跟我们是站在一起的,要打我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先。不知不觉中,阎锡山已经把塞北当成了中国一个最有分量的势力了,他不明白的是,地位确实跟实力有关系,但是有时候却是要靠“打”才能获得的。
西北军也迎来了塞北方面的使者,并且给他们带去了五千吨粮食,但是提了一个要求,西北军不得阻碍塞北在山西甘肃等地的招纳移民的行为,此时正恰逢... -->>
赵书礼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一场严重内损国力的惨剧发生,于是一结束跟英国人的争端,他立即就派出使者分头游说各方势力,希望大家可以坐下来谈谈。\\www。Qb5.cOm//
阎锡山最近可烦着呢,虽说跟冯玉祥取得了谅解,冯表示不在意被他囚禁的事实,反而留下老婆在山西自己一人独自回到了西安,然后带着西北军在潼关军营积极备战,只等山西送去的军火一到就可以兵发河南,跟老蒋在中原决一死战了。但是他是一个犹豫的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还真的不希望晋军跟其他势力发生战争。
比如他就很不赞同北方那个小子的做法,在他看来自己北方那个年轻的后生实在是太年轻了,竟然敢跟英国人叫板,难道他不知道刚则易折的道理吗,做人应该平和中庸才对。可是阎锡山没有想到的是,北方那个小子竟然真的打赢了,而且还是两次。
当第一次英军两万人被击败的时候,阎锡山虽然有些吃惊,但是并没有太过奇怪,毕竟双方兵力差距在那里放着呢。不过也让阎锡山看到了塞北军的实力,当时就派人去联络,可是没想到那小子竟然不知好歹,不懂得进退,不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反而再次激起了英国人的愤怒,第二次增兵来到中国,并且还要求晋军退出河北。权衡再三阎锡山退出了,尽管做了很多小动作,比如留下了很多保安部队,同时把许多正规军编入这些保安团中。那时候阎锡山可完全认为,塞北完蛋了,但是表面上他还是跟塞北保持密切关系,塞北提出的让他的手下在河北配合的要求,他也答应了。不是为了塞北军能赢,而是他认为帮助塞北军让他们在河北多打击打击英国人也好,省得将来英国人赖着不走。同时他也做好了,一旦塞北军在河北被英军消灭,他立即并发塞北,对于塞北各地这些年发展的成果,他可是眼馋很久了。
但是没想到,塞北又赢了,他们突袭了天津,炸掉了对方的航母,而英军再次投降。当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好一阵子阎锡山无法接受,在他看来,五万英军至少能顶三十万中**队。再三确认后,他才相信了,但是当手下向他建议立刻向塞北派去使者,游说他们加入自己一方的时候,阎锡山却压了下来,他觉得还是在等等再说。他还是觉得塞北军这小子太冒进,跟他太密切了,会不会引火烧身?在没看明一切的时候,阎锡山绝不轻易出击,他就是这样一个犹豫的人。可是事情就是按照他的顾虑来了,塞北军在天津又惹事了,闹出了一个小桃红事件。
阎锡山决定静观其变。
阎锡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但是有的人不是,比如蒋瑞元。
虽然对外他一直明确表示跟塞北方没有任何关系,明确的划清了界限,但是当第一次赵书礼逼迫两万英军投降后,蒋瑞元就秘密派出了说客,要他加入中央一方,讨伐冯玉祥阎锡山,承诺事成之后,山西河南陕西等地都是塞北军的地盘。但是赵书礼并没有接受,因为英军再次派兵来了,这次规模更大声势更吓人。
尽管如此,蒋瑞元仍旧没有断绝跟塞北的联系,在第二次英军也失败后,不像犹豫的阎锡山,蒋瑞元果断的加重了筹码,把河北和京津的地盘也允诺给了赵书礼,并派人传达他的意思,表示愿意跟赵书礼一南一北平分天下,并且给赵书礼送去了三军副总司令的帽子。至于之后发生的小桃红事件,蒋瑞元完全不在乎,在他看来英国人是不可能在发动战争了,因为既然塞北有攻击他们海军的能力,那么英军就不再是不败之身了,他们即使派再多的人来,对于占领了天津,拥有攻击海军的空军的塞北来说,都不再是威胁了。因此蒋瑞元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放松对塞北的笼络,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他的预期,甚至比他预期的更好,塞北势力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化解了后来的纠纷,跟各列强国都达成了协议,在蒋瑞元看来,是到了跟冯阎二人摊牌的时候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阎锡山才着急了,慌忙派人到塞北去联络,可是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反而是看到蒋瑞元派去的林蔚等人混的风生水起,天天举办宴会,参加者都是塞北有头有脸的人物。一时间阎锡山觉得自己鸭梨山大,恐怕要面对南北两方的夹击了!
就在这时候,塞北突然派出了使者要来的消息,阎锡山喜不自胜,当即请进来不说,还让人积极准备迎接仪式。他打算把塞北来使的情况向全国都表露出来,让这次秘密访问公开化,以此来警示其他各路诸侯,看看,塞北跟我们是站在一起的,要打我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先。不知不觉中,阎锡山已经把塞北当成了中国一个最有分量的势力了,他不明白的是,地位确实跟实力有关系,但是有时候却是要靠“打”才能获得的。
西北军也迎来了塞北方面的使者,并且给他们带去了五千吨粮食,但是提了一个要求,西北军不得阻碍塞北在山西甘肃等地的招纳移民的行为,此时正恰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