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
就在母子二人叙话之际,外面已传来阵阵沉重的脚步声。
听到脚步声的福林似乎稍显紧张,目光中流露出明显的畏惧之色。
能够不经通传候见直闯禁宫之人,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一个人了:摄政王多尔衮。
即便是在这个越来越闷热的时节,多尔衮依旧穿着那套标志性的甲胄,腰悬佩刀大踏步的走进来。
目光凌然如电环视四周之后,微一叉手大声说道:“见过皇帝。”
还不等福林开口,孝庄太后就已盈盈起身先说话了:“皇帝快来见过叔父摄政王。”
面对严苛的太后之时,福林偶尔还会顶嘴,但是面对多尔衮的时候,多了几分明显的畏惧,规规矩矩的行了个礼,然后安立一旁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多出一口。
多尔衮径直走过来,看了看案上的书籍笔墨,很是不屑的说道:“汉人的书全都无用之物,只会把自己读成个呆子。平日以诗词经要骗一骗那些个想做官的汉人也就罢了,皇帝怎能读这些个东西?读来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勤习弓马刀石……皇帝的身子骨太弱了,丁点儿英武气概都没有,如何统领万千大清勇士?”
“咱们大清以弓马立国,只要力气够大刀子够锐,就是万世不拔的基业,以后不要读这些个没用的东西了……”
“皇帝一定要仔细聆听叔父摄政王的教诲,多习弓马刀石,如叔父摄政王一般的雄壮,才是好皇帝。”刚刚还劝告福林多读书,现在却转了风向,太后笑着说道:“叔父摄政王是咱们大清的柱石,他的话一定不会有错。”
所谓的皇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这大清国真正的主人是多尔衮而不是福林。
福林虽然年纪幼小,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我府上有几个布库,全都是剽悍勇武之人,回头让他们进宫来,好好的调教调教皇帝,免得他成了骑不得马拿不起刀的软弱之君……”
多尔衮总是往宫里塞人,连宿卫都是他派来的人,就连那些个宫里的杂役们都对此颇有微词,甚至传出来不少风言风语,但孝庄太后却不怎么在意,反而下了严旨:严谨任何人私下妄论摄政王之事。
“如今我大清开疆拓土,正是锐意进取之际,多少军政大事等着摄政王处理,今日怎么有了闲暇到宫里来了?”孝庄始终面带微笑礼数周全,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般轻描淡写:“今儿个朝会上的事情,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要我说呀,皇叔父摄政王的尊号恰如其分,早就应该上了……”
现如今的多尔衮已是叔父摄政王,大清一多半的军政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他的手心儿里,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尤显不足,其实根本就是大清的主宰,眼前的小皇帝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傀儡,就连孝庄太后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近日来,有几个朝臣上了联名的折子,想要在叔父摄政王这个尊贵无比的头衔之前再加一个“皇”字,成为皇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个事情。
但太后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多尔衮本人,所以才“力排众议”,以自己和皇帝名义要给多尔衮上这个尊号。
“什么尊号不尊号的,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太后的态度让多尔衮很满意,默认了这个安排之后,开门见山的说起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关于剃发令一事,太后怎么看?”
剃发令,本是经过多尔衮首肯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却有些后悔了。
剃发令一下,激起了汉人的激烈抵触,甚至有人借着这个事情搅动风潮,原本已经稳固下来的局面竟然再次波澜。为了抵抗剃发令,很多百姓纷纷加入反清的队伍当中。
虽然这些人注定掀不起多大的浪花,终究是个不小的麻烦。
多尔衮已经感觉到剃发令下的有点早了,尤其是在还没有平定江南、巴蜀等地的情形之下,这个看似不怎么要紧的法令会给统一天下的大业造成很大的困扰。
所以,他想收回剃发令,至少现在还不能全面施行。
但是,剃发令本就是他下的,现在又要把拉出来的屎吞回去,威望一定会受损。所以他希望太后能够出面,先缓一缓剃发令的执行。
“剃发易服,本是巩固我大清根本之事,纵是一时有些难行,也需坚定的执行之下。”孝庄太后依旧面带微笑:“我大清取明而代之,本就是天意,从我大清的冠服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若是因为些许刁民的反抗就朝令夕改,岂不损了摄政王的颜面?如何能让八旗子弟心服?”
太后很重视多尔衮的剃发令,并且一意要坚定的推行下去。这个态度,让多尔衮有点骑虎难下,但很快就释然了:若是汉人反抗就收回法令,以后大...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
就在母子二人叙话之际,外面已传来阵阵沉重的脚步声。
听到脚步声的福林似乎稍显紧张,目光中流露出明显的畏惧之色。
能够不经通传候见直闯禁宫之人,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一个人了:摄政王多尔衮。
即便是在这个越来越闷热的时节,多尔衮依旧穿着那套标志性的甲胄,腰悬佩刀大踏步的走进来。
目光凌然如电环视四周之后,微一叉手大声说道:“见过皇帝。”
还不等福林开口,孝庄太后就已盈盈起身先说话了:“皇帝快来见过叔父摄政王。”
面对严苛的太后之时,福林偶尔还会顶嘴,但是面对多尔衮的时候,多了几分明显的畏惧,规规矩矩的行了个礼,然后安立一旁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多出一口。
多尔衮径直走过来,看了看案上的书籍笔墨,很是不屑的说道:“汉人的书全都无用之物,只会把自己读成个呆子。平日以诗词经要骗一骗那些个想做官的汉人也就罢了,皇帝怎能读这些个东西?读来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勤习弓马刀石……皇帝的身子骨太弱了,丁点儿英武气概都没有,如何统领万千大清勇士?”
“咱们大清以弓马立国,只要力气够大刀子够锐,就是万世不拔的基业,以后不要读这些个没用的东西了……”
“皇帝一定要仔细聆听叔父摄政王的教诲,多习弓马刀石,如叔父摄政王一般的雄壮,才是好皇帝。”刚刚还劝告福林多读书,现在却转了风向,太后笑着说道:“叔父摄政王是咱们大清的柱石,他的话一定不会有错。”
所谓的皇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这大清国真正的主人是多尔衮而不是福林。
福林虽然年纪幼小,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我府上有几个布库,全都是剽悍勇武之人,回头让他们进宫来,好好的调教调教皇帝,免得他成了骑不得马拿不起刀的软弱之君……”
多尔衮总是往宫里塞人,连宿卫都是他派来的人,就连那些个宫里的杂役们都对此颇有微词,甚至传出来不少风言风语,但孝庄太后却不怎么在意,反而下了严旨:严谨任何人私下妄论摄政王之事。
“如今我大清开疆拓土,正是锐意进取之际,多少军政大事等着摄政王处理,今日怎么有了闲暇到宫里来了?”孝庄始终面带微笑礼数周全,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般轻描淡写:“今儿个朝会上的事情,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要我说呀,皇叔父摄政王的尊号恰如其分,早就应该上了……”
现如今的多尔衮已是叔父摄政王,大清一多半的军政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他的手心儿里,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尤显不足,其实根本就是大清的主宰,眼前的小皇帝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傀儡,就连孝庄太后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近日来,有几个朝臣上了联名的折子,想要在叔父摄政王这个尊贵无比的头衔之前再加一个“皇”字,成为皇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个事情。
但太后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多尔衮本人,所以才“力排众议”,以自己和皇帝名义要给多尔衮上这个尊号。
“什么尊号不尊号的,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太后的态度让多尔衮很满意,默认了这个安排之后,开门见山的说起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关于剃发令一事,太后怎么看?”
剃发令,本是经过多尔衮首肯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却有些后悔了。
剃发令一下,激起了汉人的激烈抵触,甚至有人借着这个事情搅动风潮,原本已经稳固下来的局面竟然再次波澜。为了抵抗剃发令,很多百姓纷纷加入反清的队伍当中。
虽然这些人注定掀不起多大的浪花,终究是个不小的麻烦。
多尔衮已经感觉到剃发令下的有点早了,尤其是在还没有平定江南、巴蜀等地的情形之下,这个看似不怎么要紧的法令会给统一天下的大业造成很大的困扰。
所以,他想收回剃发令,至少现在还不能全面施行。
但是,剃发令本就是他下的,现在又要把拉出来的屎吞回去,威望一定会受损。所以他希望太后能够出面,先缓一缓剃发令的执行。
“剃发易服,本是巩固我大清根本之事,纵是一时有些难行,也需坚定的执行之下。”孝庄太后依旧面带微笑:“我大清取明而代之,本就是天意,从我大清的冠服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若是因为些许刁民的反抗就朝令夕改,岂不损了摄政王的颜面?如何能让八旗子弟心服?”
太后很重视多尔衮的剃发令,并且一意要坚定的推行下去。这个态度,让多尔衮有点骑虎难下,但很快就释然了:若是汉人反抗就收回法令,以后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