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古代小清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萧禹到底是什么身份?难道他竟不是望海侯家的孩子,而是萧家什么冷门旁支,罪人子弟,更有甚者,乃是贱籍出身?
宋竹连着十几日都在想这个问题:不这么想的话,说不通啊。
萧家出过宰相,按照本朝荫补的规矩,家族里绝对不止一个官人。望海侯那一方只是因为出了皇后,所以得以封侯,格外显贵而已。这么多官,当然政治立场也许并不一致,但家族的凝聚力却绝不是开玩笑的。萧家之所以被众人称许,家风甚至得到宋家人的认可,也是因为一族人荣辱与共,同进同退,不曾出现两房意见相左、反目成仇的事情。
也所以,望海侯家不可能看不上她宋家的门第呀,绝不是宋家配不上萧家。——之前来提亲的三十二哥,就是望海侯的亲侄儿,也是皇后兄弟之子,若是望海侯一家看不上宋家,也断无可能推动关系这样亲密的子侄辈前来提亲的道理。以萧家族风,更不可能是三十二哥的父母自作主张……总之,宋家的门第,全天下还真没有配不上的人家,宋竹对这点事有信心的。
不是她们家配不上萧家,那就是萧禹出身的那户人家配不上宋家了。这倒是不无可能,比如若萧禹是罪官之后,又或者家里他母亲是贱籍,这样的出身,的确是不方便和宋家结亲的,即使宋家没意见,宋家的亲戚也会有意见,觉得对方玷污了宋家的名声。
但……也不像啊,萧禹平时的做派,宋竹也是看在眼里的。去年他和她口角时说了,节礼里的皮子都是他送的,她自然信他的话,后来也想明白了他当时说那句话的意思:之前两人在后院射箭做耍的时候,萧禹就说过几次了,觉得她冬日穿得太少,不易防寒。
这样的人家,能是罪官、罪人、贱籍?即使是颜家等大户人家的衙内,论气魄也都不如他吧。虽然猜来猜去,但没一个理由是能说服宋竹的,因此她虽然被萧禹狠狠地拒绝了,但却并不太难过,只是想要弄清楚萧禹为什么说两家的门第绝不相配,一旦在一起,会对他和自己父亲,都带来很大的损害。
再说,他当时反反复复,说的都是不可能,到底也还没回答她的问题——说她小,那她现在也不小了,说不可能,那就不能绕过不可能吗?只是问一句中意不中意,有那么难回答吗?
也不是说心里就不难过,只是这迷惑暂时也压下了失落,宋竹还是打算把事情弄明白了,再想想该如何反应。她心里更多的还是对萧禹的意见:慌慌张张的,一点都不沉稳,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她也没和任何人说起,他那么慌乱做什么?连句中意不中意都不肯回答。如果他真不中意,那……那又有他说的那些障碍在的话,一切也就不提了,若是他真的中意,难道门第的不配,就不能想法子去解决么?就算他是婢生子,只要能考中科举,以他的天资,爹爹也未必就反对这门亲事……
只是,虽然想要找到萧禹,再问出个端的,但也得要宋竹找得到机会才行。自打元月那次见面以后,萧禹便不曾上门来拜访,而宋竹也不可能去县衙找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家三女,既美且贤’的名声,业已远播到东京城里,正月里上门拜年的长辈,就多有提起此事。指名要见她,她没这个闲空出门。
过了年,她就是十四岁,也到了按惯例开始说亲的年纪,虽然长辈们没有明说,但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多数都是受人所托,前来相看的。也许这一次拜访回去,不久以后,就会带着提亲信,再到家里来了。
说起来,虽然爹爹的处境堪忧,但天下间不在乎风云搅动,唯重人品的人家,原来也不在少数。宋竹听爹娘的语气,如今北学大佬俱都不再提起大哥的婚事,反而是原来没有提起这一茬的人家,如今反而遣人上门说亲,虽无显宦,也都是诗书传代、耕读为业的大儒人家。她一直以来担心的‘嫁不出去’,如今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想来等到年后,也会和姐姐们一般,收到雪片一般的提亲信,而且这一回,因为局势变化的关系,会写信来提亲的人家,在品行上肯定都是过得去的,完全符合她从前为自己设想的夫婿人选条件:出身书香门第、家风严正,为人有才学,人品正直,家境也宽裕……
没了萧禹,她也不愁找不到好夫婿,他本人在正月那天的表现,又那么不好,先是回避,后是回绝,满口托词,一句实诚话都没有,到底为什么不配,也不肯说……宋竹有时候自己也想,是不是就该放弃掉算了?也别想着问人家了,人家躲着你呢,就你自个一头热有什么意思?别人不说,就是周家的周霁,虽然局面变动,但他不就还是留在了书院吗?若是应了他,以他给人的感觉,想来也亏待不了自己。
可……
唉,这或者就是‘情’的感觉吧,宋竹也是莫可奈何:可,谁让她欢喜萧禹呢?谁让她中意他呢?谁让,她就是想要和他在一起呢?要怨,只能怨她运气不好,老天爷没让她喜欢上能文能武、稳重大气的周霁,却偏偏让她喜欢上了这个小毛病多多,有时候可恨得不行的萧三十四吧……
不过是一眨眼功夫,正月过去,宜阳书院也迎来了开学的日子,和宋竹预料得一样,女学里少了不少同学,北党中坚的那几户人家,几乎全都把儿女接回去了,留下来的官宦娘子,则多数都是和北党关系平平,真个是看中了宋学的教育效果,把女儿送来读书的。——要不是赵元贞居然留了下来,北党赤帜家的子女,几乎便再没有留在书院里的了。
这也是让宋竹很不解的一点:赵元贞出身的赵家,那绝对是北党的领袖人物。且不说老宰相赵芒公昔年的事迹了,就说如今的北党赤帜,唯一一个还留在朝堂中心的陈参政,那就是赵元贞的姑父。现在北党要肃清门庭,清算被宋学反插一刀的旧账,怎么赵家还不和宋学划清界限,居然依旧把女儿送来此处?
非但如此,赵元贞今... -->>
……萧禹到底是什么身份?难道他竟不是望海侯家的孩子,而是萧家什么冷门旁支,罪人子弟,更有甚者,乃是贱籍出身?
宋竹连着十几日都在想这个问题:不这么想的话,说不通啊。
萧家出过宰相,按照本朝荫补的规矩,家族里绝对不止一个官人。望海侯那一方只是因为出了皇后,所以得以封侯,格外显贵而已。这么多官,当然政治立场也许并不一致,但家族的凝聚力却绝不是开玩笑的。萧家之所以被众人称许,家风甚至得到宋家人的认可,也是因为一族人荣辱与共,同进同退,不曾出现两房意见相左、反目成仇的事情。
也所以,望海侯家不可能看不上她宋家的门第呀,绝不是宋家配不上萧家。——之前来提亲的三十二哥,就是望海侯的亲侄儿,也是皇后兄弟之子,若是望海侯一家看不上宋家,也断无可能推动关系这样亲密的子侄辈前来提亲的道理。以萧家族风,更不可能是三十二哥的父母自作主张……总之,宋家的门第,全天下还真没有配不上的人家,宋竹对这点事有信心的。
不是她们家配不上萧家,那就是萧禹出身的那户人家配不上宋家了。这倒是不无可能,比如若萧禹是罪官之后,又或者家里他母亲是贱籍,这样的出身,的确是不方便和宋家结亲的,即使宋家没意见,宋家的亲戚也会有意见,觉得对方玷污了宋家的名声。
但……也不像啊,萧禹平时的做派,宋竹也是看在眼里的。去年他和她口角时说了,节礼里的皮子都是他送的,她自然信他的话,后来也想明白了他当时说那句话的意思:之前两人在后院射箭做耍的时候,萧禹就说过几次了,觉得她冬日穿得太少,不易防寒。
这样的人家,能是罪官、罪人、贱籍?即使是颜家等大户人家的衙内,论气魄也都不如他吧。虽然猜来猜去,但没一个理由是能说服宋竹的,因此她虽然被萧禹狠狠地拒绝了,但却并不太难过,只是想要弄清楚萧禹为什么说两家的门第绝不相配,一旦在一起,会对他和自己父亲,都带来很大的损害。
再说,他当时反反复复,说的都是不可能,到底也还没回答她的问题——说她小,那她现在也不小了,说不可能,那就不能绕过不可能吗?只是问一句中意不中意,有那么难回答吗?
也不是说心里就不难过,只是这迷惑暂时也压下了失落,宋竹还是打算把事情弄明白了,再想想该如何反应。她心里更多的还是对萧禹的意见:慌慌张张的,一点都不沉稳,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她也没和任何人说起,他那么慌乱做什么?连句中意不中意都不肯回答。如果他真不中意,那……那又有他说的那些障碍在的话,一切也就不提了,若是他真的中意,难道门第的不配,就不能想法子去解决么?就算他是婢生子,只要能考中科举,以他的天资,爹爹也未必就反对这门亲事……
只是,虽然想要找到萧禹,再问出个端的,但也得要宋竹找得到机会才行。自打元月那次见面以后,萧禹便不曾上门来拜访,而宋竹也不可能去县衙找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家三女,既美且贤’的名声,业已远播到东京城里,正月里上门拜年的长辈,就多有提起此事。指名要见她,她没这个闲空出门。
过了年,她就是十四岁,也到了按惯例开始说亲的年纪,虽然长辈们没有明说,但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多数都是受人所托,前来相看的。也许这一次拜访回去,不久以后,就会带着提亲信,再到家里来了。
说起来,虽然爹爹的处境堪忧,但天下间不在乎风云搅动,唯重人品的人家,原来也不在少数。宋竹听爹娘的语气,如今北学大佬俱都不再提起大哥的婚事,反而是原来没有提起这一茬的人家,如今反而遣人上门说亲,虽无显宦,也都是诗书传代、耕读为业的大儒人家。她一直以来担心的‘嫁不出去’,如今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想来等到年后,也会和姐姐们一般,收到雪片一般的提亲信,而且这一回,因为局势变化的关系,会写信来提亲的人家,在品行上肯定都是过得去的,完全符合她从前为自己设想的夫婿人选条件:出身书香门第、家风严正,为人有才学,人品正直,家境也宽裕……
没了萧禹,她也不愁找不到好夫婿,他本人在正月那天的表现,又那么不好,先是回避,后是回绝,满口托词,一句实诚话都没有,到底为什么不配,也不肯说……宋竹有时候自己也想,是不是就该放弃掉算了?也别想着问人家了,人家躲着你呢,就你自个一头热有什么意思?别人不说,就是周家的周霁,虽然局面变动,但他不就还是留在了书院吗?若是应了他,以他给人的感觉,想来也亏待不了自己。
可……
唉,这或者就是‘情’的感觉吧,宋竹也是莫可奈何:可,谁让她欢喜萧禹呢?谁让她中意他呢?谁让,她就是想要和他在一起呢?要怨,只能怨她运气不好,老天爷没让她喜欢上能文能武、稳重大气的周霁,却偏偏让她喜欢上了这个小毛病多多,有时候可恨得不行的萧三十四吧……
不过是一眨眼功夫,正月过去,宜阳书院也迎来了开学的日子,和宋竹预料得一样,女学里少了不少同学,北党中坚的那几户人家,几乎全都把儿女接回去了,留下来的官宦娘子,则多数都是和北党关系平平,真个是看中了宋学的教育效果,把女儿送来读书的。——要不是赵元贞居然留了下来,北党赤帜家的子女,几乎便再没有留在书院里的了。
这也是让宋竹很不解的一点:赵元贞出身的赵家,那绝对是北党的领袖人物。且不说老宰相赵芒公昔年的事迹了,就说如今的北党赤帜,唯一一个还留在朝堂中心的陈参政,那就是赵元贞的姑父。现在北党要肃清门庭,清算被宋学反插一刀的旧账,怎么赵家还不和宋学划清界限,居然依旧把女儿送来此处?
非但如此,赵元贞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