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程雪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缠绵的精典音乐,一篇意韵并存的文字,解读着梁祝的故事 一
在音乐史中小提琴梁祝被归结到现在音乐里,而我以为它是古典音乐的终结,或者说它是东方爱情的安魂曲。
从古典音乐里延续出的梁祝是为小提琴量身订做的,虽然它被各种乐器演绎着,但是小提琴的演奏一直被人人们奉为正宗。我聆听过一些乐器的演奏效果,比较之下小提琴与二胡的演奏效果要胜出其他乐器,但是二者相较我偏爱二胡的演奏。二胡被誉为“东方的小提琴”我常为之忿忿不平,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要靠西洋乐器的名字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并且还有什么“东方的萨克斯”——葫芦丝。当然,这是话外题。言归正传,小提琴和二胡两者的音色有相近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得区别。在梁祝的演奏过程中,二胡的音色比小提琴的音色更加纯粹,更能表现这幕民族故事的悲剧美。
人们常说,美是没有国界,音乐是相通的。但是,我以为每个民族的审美观点不同,从而形成情态各异的美学见解。梁祝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以故事而言它是东方传统的才子佳人式,这个传说从单调的故事到丰满的传奇其中夹杂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点,符合东方民族的民族接受心理。所以说,它首先感动的是东方民族,而后才外延到世界。我以为,作曲者在改编曲子的时候肯定先先入为主的受故事诞生地的美学观点的影响,其次再寻求人民心理的普及性。
梁祝首先是一部民族音乐,其次是一部世界音乐,或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部民族音乐,我认为只有它和自己的民族乐器完整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珠联璧合,并且才能把其中的精义表显得尽善尽美。在聆听二胡独奏的梁祝后,那种深入骨髓的美一次次打动我,那种感动不是小提琴的演奏所能表现的,那是文化音乐所带的灵魂震撼和共鸣。
梁祝改编后应该是有四个乐章,但是一般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最后一个乐章化蝶。此乐章,在故事中表现为,梁山伯已经死亡被葬,祝英台被马家迎娶,在半途中迎娶祝英台的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地,祝英台跳下花轿,奔向梁山伯的坟地,突然梁山伯的坟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坟合而为一。后来化成两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双双飞舞于山野花海里。这个乐章从本质上讲,它是外层洋溢着东方式的浪漫,可是内里却涌动着苍茫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这样的结尾,可以说是纯东方式中国化的。中国的故事不同于西方,西方的悲剧往往是那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一种绝望的态度把悲剧推向绝对化,让那种绝对的悲剧冲击观赏者的内心,象罗密欧和朱莉叶、麦克白,还有莫里哀等等人的作品基本都是如此,他们承载着古希腊的悲剧哲学,东方的悲剧却不是如此。在东方悲剧中它不让人陷入绝对的无望,它给人一种信心,让人相信美好会存在的。基本上每个舞台剧悲剧里面也是正义战胜邪恶,以此来平息人们内心对圆满的渴望,并且通过最后喜剧变奏来完成“哀而不伤”的美学观点。所以东方的悲剧它合着本民族的心态,纵是绝对话的悲剧也要留一个喜剧的小尾巴,譬如:窦娥冤、白蛇传、牛郎织女,就是中国白话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红楼梦,高鹗在续写的时候也最后留了一个“兰桂齐芳”的结局来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所以在音乐梁祝的编曲过程中是必要受东方美学的影响,在最后化蝶部分它几即要表现出温柔的浪漫气息,还要表现出那种悲剧应有的发自内在的荒凉与沉重。
当我们听小提琴演奏梁祝时,在化蝶部分,整个曲子轻柔、温馨、轻盈飘逸,充满了浪漫气息。表达了,梁山伯、祝英台两人化为蝴蝶,双双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在这里小提琴的主旋律,用其华丽的音色散发出忧伤缠绵的曲调,但是我认为失去了故事里在最后所表达的质朴与沉重。我认为,二胡的演奏完全避免了这些不足。梁祝作为一幕悲剧,应该说它的希望是建立在荒凉之上的。也就是说,人们在领略希望还在人间的时候,只是缓解悲剧带来的急遽地悲剧冲击,但沉重依旧是曲子骨子里的。这种沉重是爱与恨和自由与社会压制的冲击对抗,也是告诉人们打破那社会的压抑,希望永在。而他们在此并非是种人生的圆满,他们自我的悲剧在昭示希望,而非化蝶是他们的胜利,反而化蝶应该说是他们的沉重悲剧的高潮。二胡的演奏把这种矛盾表现的很好,它宛如二重奏,上面是胡蝶双双飞青光无限,下面是有情人不能眷属的悲凉。又如一幅油画上面色彩斑斓,底色灰暗沉重。所有的缠绵都是为了印证悲剧黑色的实质,而黑暗里的亮色是对黑暗压制的冲击与讽刺。
二
有人说,在爱情中死去的女子比战场上战死的男人还要多;还有人说,爱情战场上死去男人的男人丝毫不次于女子,只是男人羞于承认罢了。在我认为中,爱情场上男人要懦于女子,爱情中的女人比男人要勇敢的多。
中国爱情的历史,从正史上当轳的卓文君、夜奔的红拂到苦守寒窑的王宝钏,从民间传说中的织女、白娘子、七仙女,从戏曲里面的杜丽娘、莺莺,甚至持青楼为生的杜十娘、苏三、柳如是,她们一个个在历史的舞台上峥嵘,她们光辉不止是巾帼不让须眉,而是巾帼盖过须眉,让那一个个对应的男子汗颜。男人在这些女性面前是懦弱的,他们有心偷香窃玉,可是一旦让他们承担的时候他们往往落荒而逃,如果不是那些女性,我怀疑中国的文化史上能不能出现完美的爱情是难以预料的。当司马相如用凤求凰的曲子挑逗新寡的文君后,文君来投奔司马相如是寒若惊蝉;白娘子化为人形后嫁于许仙,他却惊怕的逃到寺庙里;最可恨的是杜十娘看上的那个男人,竟为钱把十娘卖与他人,可恨可恼!
我坐在江舟之上曾经想,为什么中国的爱情故事大部分是美女与书生,而西方的爱情故事往往是美女与骑士?难道仅仅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别?中国的文明中书生从来都是崇尚空谈的,儒家的教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生大部分是口头的英雄,行动的银枪蜡头。天下的女子也是怪,她们崇信这些口头英雄,她们的耳朵是通着心的,耳朵软了,心也就软了。男人的甜言蜜语是女人想飞的翅膀。偏偏这些男人是最会说让女人动心的话的,他们让女人的浪漫产生美妙的浮想联翩,让这些女人们去努力拼搏斗争,胜了他们把胜利果实平分,失败编者按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缠绵的精典音乐,一篇意韵并存的文字,解读着梁祝的故事了女人承受,而他们可以拍拍屁股继续去完成他们的功成名就梦。
百无一用的书生靠的不是力去完成自己爱情梦,他们在爱情中参与的只是舌头,他们的舌头指挥者女人,让这些美丽的女性们肉搏相争。女性在爱情的战场上往往是美丽而悲壮的,她们在悲剧爱情中往往承担着最大的痛苦与牺牲。在会真记中张生是背信弃义的,想到会真记不得不让我想起薛涛的道袍批身青灯黄卷,在白蛇传中白娘子被压在雷锋塔下,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牺牲在爱情路上的女子是前赴后涌,明知前面刀山火海却依旧如飞蛾扑火,可惜她们往往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屡败屡战。
这些女子我们只能说,她们的精神可嘉。她们的失败在于太渴望浪漫,太向往爱情,绣楼里的天日是靠对未来的男子一种精神幻想而度的。
身为知识分子的书生是脆弱的,虽然我们在史学典籍里看到一个个忠贞的形象,可那毕竟是少数人。他们从来不是社会的最有力的反抗者,他们依附于强权,他们靠强权来维持自己的命运,他们的依附性决定了他们软弱,也决定了他们在爱情路上的背叛。
我们说,张飞不会爱上林黛玉,如果张飞和林黛玉在一起就产生滑稽的笑话,可是我们不妨做一下反方面思考,如果林黛玉真是喜欢上张飞了,或许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是悲剧。但是人们认为那是闹剧,一个不符合人性逻辑的闹剧。天下所谓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教人怎么去做奴隶的书籍而已。它让你循规蹈矩,符合礼法,让... -->>
编者按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缠绵的精典音乐,一篇意韵并存的文字,解读着梁祝的故事 一
在音乐史中小提琴梁祝被归结到现在音乐里,而我以为它是古典音乐的终结,或者说它是东方爱情的安魂曲。
从古典音乐里延续出的梁祝是为小提琴量身订做的,虽然它被各种乐器演绎着,但是小提琴的演奏一直被人人们奉为正宗。我聆听过一些乐器的演奏效果,比较之下小提琴与二胡的演奏效果要胜出其他乐器,但是二者相较我偏爱二胡的演奏。二胡被誉为“东方的小提琴”我常为之忿忿不平,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要靠西洋乐器的名字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并且还有什么“东方的萨克斯”——葫芦丝。当然,这是话外题。言归正传,小提琴和二胡两者的音色有相近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得区别。在梁祝的演奏过程中,二胡的音色比小提琴的音色更加纯粹,更能表现这幕民族故事的悲剧美。
人们常说,美是没有国界,音乐是相通的。但是,我以为每个民族的审美观点不同,从而形成情态各异的美学见解。梁祝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以故事而言它是东方传统的才子佳人式,这个传说从单调的故事到丰满的传奇其中夹杂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点,符合东方民族的民族接受心理。所以说,它首先感动的是东方民族,而后才外延到世界。我以为,作曲者在改编曲子的时候肯定先先入为主的受故事诞生地的美学观点的影响,其次再寻求人民心理的普及性。
梁祝首先是一部民族音乐,其次是一部世界音乐,或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部民族音乐,我认为只有它和自己的民族乐器完整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珠联璧合,并且才能把其中的精义表显得尽善尽美。在聆听二胡独奏的梁祝后,那种深入骨髓的美一次次打动我,那种感动不是小提琴的演奏所能表现的,那是文化音乐所带的灵魂震撼和共鸣。
梁祝改编后应该是有四个乐章,但是一般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最后一个乐章化蝶。此乐章,在故事中表现为,梁山伯已经死亡被葬,祝英台被马家迎娶,在半途中迎娶祝英台的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地,祝英台跳下花轿,奔向梁山伯的坟地,突然梁山伯的坟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坟合而为一。后来化成两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双双飞舞于山野花海里。这个乐章从本质上讲,它是外层洋溢着东方式的浪漫,可是内里却涌动着苍茫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这样的结尾,可以说是纯东方式中国化的。中国的故事不同于西方,西方的悲剧往往是那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一种绝望的态度把悲剧推向绝对化,让那种绝对的悲剧冲击观赏者的内心,象罗密欧和朱莉叶、麦克白,还有莫里哀等等人的作品基本都是如此,他们承载着古希腊的悲剧哲学,东方的悲剧却不是如此。在东方悲剧中它不让人陷入绝对的无望,它给人一种信心,让人相信美好会存在的。基本上每个舞台剧悲剧里面也是正义战胜邪恶,以此来平息人们内心对圆满的渴望,并且通过最后喜剧变奏来完成“哀而不伤”的美学观点。所以东方的悲剧它合着本民族的心态,纵是绝对话的悲剧也要留一个喜剧的小尾巴,譬如:窦娥冤、白蛇传、牛郎织女,就是中国白话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红楼梦,高鹗在续写的时候也最后留了一个“兰桂齐芳”的结局来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所以在音乐梁祝的编曲过程中是必要受东方美学的影响,在最后化蝶部分它几即要表现出温柔的浪漫气息,还要表现出那种悲剧应有的发自内在的荒凉与沉重。
当我们听小提琴演奏梁祝时,在化蝶部分,整个曲子轻柔、温馨、轻盈飘逸,充满了浪漫气息。表达了,梁山伯、祝英台两人化为蝴蝶,双双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在这里小提琴的主旋律,用其华丽的音色散发出忧伤缠绵的曲调,但是我认为失去了故事里在最后所表达的质朴与沉重。我认为,二胡的演奏完全避免了这些不足。梁祝作为一幕悲剧,应该说它的希望是建立在荒凉之上的。也就是说,人们在领略希望还在人间的时候,只是缓解悲剧带来的急遽地悲剧冲击,但沉重依旧是曲子骨子里的。这种沉重是爱与恨和自由与社会压制的冲击对抗,也是告诉人们打破那社会的压抑,希望永在。而他们在此并非是种人生的圆满,他们自我的悲剧在昭示希望,而非化蝶是他们的胜利,反而化蝶应该说是他们的沉重悲剧的高潮。二胡的演奏把这种矛盾表现的很好,它宛如二重奏,上面是胡蝶双双飞青光无限,下面是有情人不能眷属的悲凉。又如一幅油画上面色彩斑斓,底色灰暗沉重。所有的缠绵都是为了印证悲剧黑色的实质,而黑暗里的亮色是对黑暗压制的冲击与讽刺。
二
有人说,在爱情中死去的女子比战场上战死的男人还要多;还有人说,爱情战场上死去男人的男人丝毫不次于女子,只是男人羞于承认罢了。在我认为中,爱情场上男人要懦于女子,爱情中的女人比男人要勇敢的多。
中国爱情的历史,从正史上当轳的卓文君、夜奔的红拂到苦守寒窑的王宝钏,从民间传说中的织女、白娘子、七仙女,从戏曲里面的杜丽娘、莺莺,甚至持青楼为生的杜十娘、苏三、柳如是,她们一个个在历史的舞台上峥嵘,她们光辉不止是巾帼不让须眉,而是巾帼盖过须眉,让那一个个对应的男子汗颜。男人在这些女性面前是懦弱的,他们有心偷香窃玉,可是一旦让他们承担的时候他们往往落荒而逃,如果不是那些女性,我怀疑中国的文化史上能不能出现完美的爱情是难以预料的。当司马相如用凤求凰的曲子挑逗新寡的文君后,文君来投奔司马相如是寒若惊蝉;白娘子化为人形后嫁于许仙,他却惊怕的逃到寺庙里;最可恨的是杜十娘看上的那个男人,竟为钱把十娘卖与他人,可恨可恼!
我坐在江舟之上曾经想,为什么中国的爱情故事大部分是美女与书生,而西方的爱情故事往往是美女与骑士?难道仅仅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别?中国的文明中书生从来都是崇尚空谈的,儒家的教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生大部分是口头的英雄,行动的银枪蜡头。天下的女子也是怪,她们崇信这些口头英雄,她们的耳朵是通着心的,耳朵软了,心也就软了。男人的甜言蜜语是女人想飞的翅膀。偏偏这些男人是最会说让女人动心的话的,他们让女人的浪漫产生美妙的浮想联翩,让这些女人们去努力拼搏斗争,胜了他们把胜利果实平分,失败编者按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缠绵的精典音乐,一篇意韵并存的文字,解读着梁祝的故事了女人承受,而他们可以拍拍屁股继续去完成他们的功成名就梦。
百无一用的书生靠的不是力去完成自己爱情梦,他们在爱情中参与的只是舌头,他们的舌头指挥者女人,让这些美丽的女性们肉搏相争。女性在爱情的战场上往往是美丽而悲壮的,她们在悲剧爱情中往往承担着最大的痛苦与牺牲。在会真记中张生是背信弃义的,想到会真记不得不让我想起薛涛的道袍批身青灯黄卷,在白蛇传中白娘子被压在雷锋塔下,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牺牲在爱情路上的女子是前赴后涌,明知前面刀山火海却依旧如飞蛾扑火,可惜她们往往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屡败屡战。
这些女子我们只能说,她们的精神可嘉。她们的失败在于太渴望浪漫,太向往爱情,绣楼里的天日是靠对未来的男子一种精神幻想而度的。
身为知识分子的书生是脆弱的,虽然我们在史学典籍里看到一个个忠贞的形象,可那毕竟是少数人。他们从来不是社会的最有力的反抗者,他们依附于强权,他们靠强权来维持自己的命运,他们的依附性决定了他们软弱,也决定了他们在爱情路上的背叛。
我们说,张飞不会爱上林黛玉,如果张飞和林黛玉在一起就产生滑稽的笑话,可是我们不妨做一下反方面思考,如果林黛玉真是喜欢上张飞了,或许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是悲剧。但是人们认为那是闹剧,一个不符合人性逻辑的闹剧。天下所谓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教人怎么去做奴隶的书籍而已。它让你循规蹈矩,符合礼法,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