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淡墨冰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仍然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快感。更何况,汪建中拍砖也并不是黑白颠倒,没有分寸,目中无人的。朱自清的背影、贾平凹的酒,舒婷的致橡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他倍加欣赏的。甚至有些文笔稚嫩,但透着真情的网文,也同样会让他感动。
看汪建中的杂文,需一个好的心脏。被拍之人,更要体质和心理素质俱佳。而看文章的人,取其可取之处赏之,又何必力求完美,为文字所累。
(二)
看完汪建中的杂文再看散文随笔,会长嘘一口气:这个汪建中,终于可以安静下来了。
大凡散文,总会带有几分文人的“酸”气,抒情、伤怀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汪建中的散文,写得比较大气。博古通今、诗文音律、历史典故、人文风俗,信手拈来,好比闲庭漫步,笔风轻松随意。一轮明月、一把折扇、一曲古筝、一处幽园、一树梨花,都能从笔下延伸出一种让人心怡的诗情画意。
在他的笔下,题材很广。从人物上而言,既写一生孤独的徐霞客、自怜自艾的舞女、剃度出家的李叔同,也写贴近生活的普通人,比如成都男人、成都女人、苏州女子、自画像中的自己;从地域上而言,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到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明;从视野角度上来看,东方之饿、成都大屠杀、1961年、大地的收藏、大海的刻度等都从各个侧面体现出了文章的一种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文字带来的享受以外,如果还能增长一些见识,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有所获的充实。想想看,斗室之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许多不曾去一一经历的事,体味另一种生活,引发出内心某些感触,这应该就是阅读的妙处了。
就拿汪建中的竹颂来说吧。作者笔下关于竹的名词就极其丰富:竹笋、竹象、竹沥、竹笕,甚至还提及竹扁担和竹轿子。尔后,铺展开去,写到竹对推动文明、繁荣文化所起的作用。整篇文章,分六小节,从儿时的竹马嬉戏之乐、到成就了李冰父子的竹笼、竹编的杯盘瓶壶、唐时薜涛竹制的粉笺,中间适时穿插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竹诗,把一园的竹写得是赏心悦目。
汪建中的散文,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灵性和文化底蕴。似乎一次很随意的走笔,都能借文字带来一种很惬意的享受。一篇一篇看来,宛如行走在寂静的林间小道上。这条小道,可以是在清水粼粼的河边,河中画船歌舞,两岸杨柳牵风;也可以是中国以南的某处园林这中,曲径通幽,环绕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还可以是在北国的秋日里,湛蓝纯净的天空,红红的枫叶,感觉舒展、快意。好的文字,蕴育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被一双双阅读的眼睛点燃后,可以释放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海水,退去,退开去,拉远了视线,放逐了思绪。这应该就是文字的韵味和余味了。汪建中用他的文字,为这种韵味和余味的释放创造了一个触动时合适的燃点,容易感染,就象音乐一样,容易浸润和蔓延。
说到音乐,在汪建中的散文集结中,有两篇是与音乐有关的:大地的萧声、听古筝。一直以为,空灵的事物都是有着相似的背景的,比如文字和音乐。
大地的萧声应该算是一篇人物传记类的散文,一管空远而凄迷的洞萧,道出李叔同起起落落的一生。文章起篇以送别作引子,把一种淡淡的伤感,在历史的河流弥散开来,用文字谱写一曲悲婉的音律。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泛泛而谈,还很认真的分析了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把文章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单单是一个李叔同,还有一个试图在灵魂深处更贴近李叔同的汪建中。这样的文字似乎不是为了呈现给别人看的,而是借助于文字展开的氛围,在与历史对岸那个伟岸的身影在举杯对饮,用心灵对话。全文萧声止,文字止,首尾呼应,最后又以一曲送别收尾。
而听古筝就写得比较简洁,着重点在一个“听”字。听,文字里的丝竹之声,月静,风轻,纤纤玉指,花香阵阵。淡了茶汤,浓了琴韵,羞了弄琴的女子。情在景中,景融声中,声驻心中。一副令人生羡的景致,文笔细腻如女子。
看汪建中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己于文字之外。我们经常说要拓宽视野,不要拘谨于小资情调,那么汪建中这个视野就拓得很宽了,宽到很少看到个人情绪在带动文字。在他的文章,也写孤独,但是是徐霞客的孤独;也写寂寞,是月亮或鲁迅的寂寞;也写感伤,那也是在感叹千古红颜——李清照。你很难看出,汪建中是郁闷了,还是高兴了。
散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脱下浮尘去写,在一种淡淡的氛围中去感受,一切意韵就都款款而来。而且你在看他的文章的时候,不太容易去联想文字背后的那个执笔的人,只有笔是灵动的,把北京的秋天展示给你,把江南的女子展示给你,把西藏的阳光展示给你,很纯粹的文字的感觉。就好比沏一杯茶,茶香、茶味已经吸引了你的嗅觉和味觉,品完之后,齿间留下的也是茶香,彻头彻尾好象都与沏茶的人无关。
这种跳出个人私生活行文的方式,与当今那种完全以个人生活点滴为主线的现代都市文化风格是很不一样的。前者雅致、清新,后者追求个性,张扬灰色与沉闷。由此也可以看出,汪建中是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情结的。行文之间,常常透出一种很浓的文化氛围。这在远逝的河流、东方之园、中国折扇等文章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读这类文章的时候,如同置身于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的山水之间,没有喧嚣与靡靡之音,很适合静养心情。
不是为了吹捧汪建中的文章有多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一篇文章,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欣赏和学习的地方,这本身就已经是件宁人愉悦的事情了。至于它更深层次上的东西,恐怕要留给专业写手去评论了。
但仍然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快感。更何况,汪建中拍砖也并不是黑白颠倒,没有分寸,目中无人的。朱自清的背影、贾平凹的酒,舒婷的致橡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他倍加欣赏的。甚至有些文笔稚嫩,但透着真情的网文,也同样会让他感动。
看汪建中的杂文,需一个好的心脏。被拍之人,更要体质和心理素质俱佳。而看文章的人,取其可取之处赏之,又何必力求完美,为文字所累。
(二)
看完汪建中的杂文再看散文随笔,会长嘘一口气:这个汪建中,终于可以安静下来了。
大凡散文,总会带有几分文人的“酸”气,抒情、伤怀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汪建中的散文,写得比较大气。博古通今、诗文音律、历史典故、人文风俗,信手拈来,好比闲庭漫步,笔风轻松随意。一轮明月、一把折扇、一曲古筝、一处幽园、一树梨花,都能从笔下延伸出一种让人心怡的诗情画意。
在他的笔下,题材很广。从人物上而言,既写一生孤独的徐霞客、自怜自艾的舞女、剃度出家的李叔同,也写贴近生活的普通人,比如成都男人、成都女人、苏州女子、自画像中的自己;从地域上而言,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到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明;从视野角度上来看,东方之饿、成都大屠杀、1961年、大地的收藏、大海的刻度等都从各个侧面体现出了文章的一种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文字带来的享受以外,如果还能增长一些见识,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有所获的充实。想想看,斗室之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许多不曾去一一经历的事,体味另一种生活,引发出内心某些感触,这应该就是阅读的妙处了。
就拿汪建中的竹颂来说吧。作者笔下关于竹的名词就极其丰富:竹笋、竹象、竹沥、竹笕,甚至还提及竹扁担和竹轿子。尔后,铺展开去,写到竹对推动文明、繁荣文化所起的作用。整篇文章,分六小节,从儿时的竹马嬉戏之乐、到成就了李冰父子的竹笼、竹编的杯盘瓶壶、唐时薜涛竹制的粉笺,中间适时穿插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竹诗,把一园的竹写得是赏心悦目。
汪建中的散文,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灵性和文化底蕴。似乎一次很随意的走笔,都能借文字带来一种很惬意的享受。一篇一篇看来,宛如行走在寂静的林间小道上。这条小道,可以是在清水粼粼的河边,河中画船歌舞,两岸杨柳牵风;也可以是中国以南的某处园林这中,曲径通幽,环绕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还可以是在北国的秋日里,湛蓝纯净的天空,红红的枫叶,感觉舒展、快意。好的文字,蕴育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被一双双阅读的眼睛点燃后,可以释放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想象。如海水,退去,退开去,拉远了视线,放逐了思绪。这应该就是文字的韵味和余味了。汪建中用他的文字,为这种韵味和余味的释放创造了一个触动时合适的燃点,容易感染,就象音乐一样,容易浸润和蔓延。
说到音乐,在汪建中的散文集结中,有两篇是与音乐有关的:大地的萧声、听古筝。一直以为,空灵的事物都是有着相似的背景的,比如文字和音乐。
大地的萧声应该算是一篇人物传记类的散文,一管空远而凄迷的洞萧,道出李叔同起起落落的一生。文章起篇以送别作引子,把一种淡淡的伤感,在历史的河流弥散开来,用文字谱写一曲悲婉的音律。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泛泛而谈,还很认真的分析了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把文章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单单是一个李叔同,还有一个试图在灵魂深处更贴近李叔同的汪建中。这样的文字似乎不是为了呈现给别人看的,而是借助于文字展开的氛围,在与历史对岸那个伟岸的身影在举杯对饮,用心灵对话。全文萧声止,文字止,首尾呼应,最后又以一曲送别收尾。
而听古筝就写得比较简洁,着重点在一个“听”字。听,文字里的丝竹之声,月静,风轻,纤纤玉指,花香阵阵。淡了茶汤,浓了琴韵,羞了弄琴的女子。情在景中,景融声中,声驻心中。一副令人生羡的景致,文笔细腻如女子。
看汪建中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己于文字之外。我们经常说要拓宽视野,不要拘谨于小资情调,那么汪建中这个视野就拓得很宽了,宽到很少看到个人情绪在带动文字。在他的文章,也写孤独,但是是徐霞客的孤独;也写寂寞,是月亮或鲁迅的寂寞;也写感伤,那也是在感叹千古红颜——李清照。你很难看出,汪建中是郁闷了,还是高兴了。
散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脱下浮尘去写,在一种淡淡的氛围中去感受,一切意韵就都款款而来。而且你在看他的文章的时候,不太容易去联想文字背后的那个执笔的人,只有笔是灵动的,把北京的秋天展示给你,把江南的女子展示给你,把西藏的阳光展示给你,很纯粹的文字的感觉。就好比沏一杯茶,茶香、茶味已经吸引了你的嗅觉和味觉,品完之后,齿间留下的也是茶香,彻头彻尾好象都与沏茶的人无关。
这种跳出个人私生活行文的方式,与当今那种完全以个人生活点滴为主线的现代都市文化风格是很不一样的。前者雅致、清新,后者追求个性,张扬灰色与沉闷。由此也可以看出,汪建中是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情结的。行文之间,常常透出一种很浓的文化氛围。这在远逝的河流、东方之园、中国折扇等文章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读这类文章的时候,如同置身于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的山水之间,没有喧嚣与靡靡之音,很适合静养心情。
不是为了吹捧汪建中的文章有多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一篇文章,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欣赏和学习的地方,这本身就已经是件宁人愉悦的事情了。至于它更深层次上的东西,恐怕要留给专业写手去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