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岁月侵蚀的灵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做饭呢?”二姐笑着看着我们。
我和二哥不约而同齐齐的站起来,向等待嘉奖的士兵一样。
二姐拍了拍二哥的肩膀,摸了摸我的头:“都长大啦,懂事啦”。我们的心里都美滋滋的,能做事的喜悦正充盈着这颗想长大的心灵。
“二姐,让我和妹妹烧火吧,我们能烧的好”,二哥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的想做点什么。此时的他与平时的性格似乎并不一样,那个慢吞吞、沉默寡言的二哥像打了鸡血顷刻间精神了起来。那时的我也不懂,童年的我们,乃至人的一生都需要被肯定。或许长大的我们可以调整自己,希望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做自己就好。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灵,即使后来被成长所掩盖,也还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刹那跳将出来。被肯定的幸福如同春日的小雨温润着童年枯乏的心灵。
那一天,在温暖的氛围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中完成了午餐,我们三个说笑着,我和二哥配合着,在二姐温暖的目光里,温柔的语言里陶醉。尽管饭菜一如既往的平常,尽管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但一切似乎都被抛在脑后,就连母亲生病的难过也似乎被掩盖。原来生活并不需要多么好的饭菜,不需要多么好的衣服,甚至也不需要住多么豪华的房间,真正的幸福与这些无关。而长大后的我们呢?真的可以懂得今天的温暖吗?
母亲吃了药在炕上睡下了,咳嗽声似乎也轻了很多。大家的心也松快了些,只有父亲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弛下来。桌子上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白色、褐色的药瓶,药锅里已经泡上了草药,二姐似乎又要忙起来啦,熬药的重任总是落在二姐的肩上。而我,而我们却并不能帮上忙,因为熬药在我们看来是神秘而慎重的事,父母也绝不会把这样的事交给我们。这已经数不清是多少副药了,母亲的病却总是不见起色。
二姐收拾好碗筷洗涮去了,大哥挣着帮忙都被二姐劝阻了。在二姐的心里,这些似乎都不是男孩子干的事,我们家似乎也从来没有男人干家务的先例。二姐就像一个陀螺,从辍学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生的忙碌,地里的、家里的活都落在她尚且年幼的肩膀上,没有怨言,也没有懈怠。她用她的青春延续母亲的岁月,而命运等待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二华”,爹坐在圈椅上喊住端着药锅向外走的二姐。
二姐回过头来:“咋啦爹?”
“来,把药锅先放下,爹给你说点事儿”。二姐将药锅重又放到桌子上,转过身对着父亲。
“华啊,爹想等雪停了,带你娘去城里看看,你们几个在家行不?如果不行就把你姨奶奶叫来,在咱家住几天。”
“行,爹,不用麻烦姨奶奶啦,我能行,森不是在家吗,没事儿,你就带娘去吧”。
“这次去,可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我想带你娘去北京看看。昨儿我给你大爷去了个电报,估计这几天就能到,让他给找个好医生瞧瞧”。
“没事儿爹,这地里也没活,大冬天的,就忙家里这点事儿,您就放心吧”。
“二华啊,得亏有你啊,当年你说啥也不上学,现在看,这家里要是没有你,,唉,这家可怎么过啊”,爹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
“爹,爹,没事儿啊,我不后悔,能帮家里干点活儿,能帮着这个家,我心里乐意着呢”。二姐低着头,用袖子擦了一下眼泪。站起来,笑着说:“爹,你就放心的带娘去,家里没事”,说着起身端起药锅,把盖子盖严就出去啦。
“当心点,地上滑”爹起身急喊着。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第二天的上午停了下来。世界笼罩在一片银装里,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与雪的洁白融合在一起,刺的人眼睛也睁不开了。院里槐树干枯的树枝也被压弯了腰,像丰收的谷穗一样,看起来沉甸甸的。
“扫雪啦,扫雪啦,小老三,快来,堆雪人,打雪仗啦啊!”大哥站在西屋的门口大喊着。
“来啦,来啦”,我急忙穿上棉袄,提上鞋就往外跑。门台已经被厚厚的雪覆盖,连台阶也分不清楚了,我一脚没站稳就滑了下去,整个仰躺在地上。大哥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大笑起来,满地的雪已经将那刹那的疼痛淹没。
父亲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雪化开后出发了。而冬天的雪似乎化的特别慢,大概有六七天的时间,道路还是湿滑的很。而眼看母亲的药也马上就要吃完了。二姐除了要照顾母亲就是和大哥忙着剥花桃,而父亲还是坚持走着去上班,大家一如既往的忙碌着。
父亲还是带着母亲看病去了,在雪还没完全化开的时候,在一个阳光的午后。父亲从箱子底拿出一个压的平展展的皮书包,这个书包很大,却看上去很旧的样子。听母亲说这个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平时都不舍得用。从样式和质地看,这样的皮书包应该价格不菲。母亲说爷爷年轻的时候会看病,家里曾经有一本祖传的关于妇科病的书,爷爷都是从那个上面学的。当时周围村的妇女都来家里请爷爷看病,爷爷只开单子,也不收费,那时的人虽然穷,但却从未把金钱看得太重。那些被爷爷看好的病人,多过意不去,常常会买东西送来,无论爷爷怎样推辞都不管用。这个书包就是当时一个治好病的人送来的。因为东西太贵重,爷爷还将家里的铜镜转送以示回谢。这个书包父亲也仅仅是用过两次,每次用完后,都会用湿毛巾把上面的尘土擦干,晾好,再放回箱底。
箱子里并没有放太多的东西,因为路途遥远,也就带了件衣服和路上吃的东西以及母亲吃得药。那个下午,我印象非常深刻,父亲推着车子,母亲走在后面,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二姐和大哥跟在母亲身后,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嘱咐我们的话也没说,就径直出门向南走去了。我们站在门口望着父亲和母亲的背影,突然间觉得很难过,但我并没有哭,我只是紧紧的靠在二姐的身旁,有她在,我就觉得很温暖。我看到二姐眼睛里将要涌出的泪水,大哥搂着二姐的肩膀:“回去吧,二姐”,二姐赶紧擦了一下眼角,转身拉着我和大哥就往屋里走去。因为她知道,此时的她不能哭。她是我、大哥、二哥还有奶奶的依靠----。尽管那时的她只有17岁。
奶奶从下雪后就一直没有出门,她只是透过窗户远远的看着外面。这个家,就剩下我们了,一个瘫痪的奶奶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二姐总是担负着这个家里最重的负担,她如同一个母亲一样,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这个家因为有她而可以艰难的走下去。
冬天的白天总是很短,一转眼天色就暗了下来。这是父母离开后的第一个夜晚,二姐正在东屋忙活着饭菜,二哥坐在北屋写作业,他似乎对父母的离开并没在意,似乎连情绪上的波动也不曾有,心情反而有些许的愉悦。我坐在奶奶身边,捏着她右手逐渐萎缩的肌肉,谈论着奶奶年轻时的生活。家中一片祥和的景象,都没有为父母的离开而伤感。我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父母带给孩子的不是依恋和想念呢?我们的心情怎么会没有波澜,那时的我不懂。而多年后的我,才知道家给予孩子的是什么,那些年少的心灵里有着怎样的空虚和落寞。
“宇,跟你大哥一起去把大门插住”,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二姐急忙吩咐我和大哥。
“大哥,大哥”我朝着北屋喊了几声,大哥正在向地坑里填柴。这个地坑是父亲的发明,他从书里看到东北的人都在房外挖一个坑,盘上烟道,和炕连起来,从外面填柴,屋里就会暖和起来,炕也是温暖的。为此,炕就盘了几次才成功。村里人看到后就经常请父亲给他们盘炕,父亲从不推辞。在外人看来,父亲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而又脾气好的人。而在我们看来,他却是一个及其严厉的父亲,其严厉程度往往超过我们能承受的限度,也因此对他充满了埋怨。
大哥把门闩插好,又用一根粗棍子顶住。
“宇,把那个玉米秸抱来”,大哥指着北墙根上竖着的玉米秸对我说,我拽着中间拉过来,大哥将它挡在大门上。反复看过,觉得没有问题后才离开。那时我们的心里其实都有恐惧,从大哥插门的表情里我也看出他也有担心,不知道那时的我们在担心什么,我也记不清楚了,或许还是没有安全感吧。
奶奶腿脚不方便,从下雪后就把饭菜端到她屋里。父母离开后,二姐怕奶奶经常一个人在屋里闷,就做主把地桌抬到奶奶屋里吃饭。我们四人围坐在地桌上,奶奶依然坐在她的大桌上。但唯独不同的是,大家可以自由的说话,这感觉是如此的美妙。大哥会用筷子敲下二哥抄起的满满的菜,二姐微笑地说着不能打闹的话,奶奶说着古老的段子---,这一切就像变了一个家一样,大家突然间都快乐了起来。那个沉闷的家土崩瓦解了,我们如同出笼的小鸟,感受着无比自由,无比幸福的日子,竟盼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能变久一些了。
自由,多么迷人的字眼,一群被压抑太久的孩子,在自由的享受着时光,享受着当下。在如此寒冷的冬夜,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却感受着不断升腾的热度,这热度足可以将心里的希望点燃,将那个渴望自由的心唤醒。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那时的我其实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压抑,像一个被边缘化的人一样,我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由。虽然偶尔能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压抑,但我有我的小伙伴,有我奔跑在广阔天地里的自由,他们的感受是在我逐渐长大的岁月里有更深的体会。
是做饭呢?”二姐笑着看着我们。
我和二哥不约而同齐齐的站起来,向等待嘉奖的士兵一样。
二姐拍了拍二哥的肩膀,摸了摸我的头:“都长大啦,懂事啦”。我们的心里都美滋滋的,能做事的喜悦正充盈着这颗想长大的心灵。
“二姐,让我和妹妹烧火吧,我们能烧的好”,二哥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的想做点什么。此时的他与平时的性格似乎并不一样,那个慢吞吞、沉默寡言的二哥像打了鸡血顷刻间精神了起来。那时的我也不懂,童年的我们,乃至人的一生都需要被肯定。或许长大的我们可以调整自己,希望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做自己就好。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灵,即使后来被成长所掩盖,也还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刹那跳将出来。被肯定的幸福如同春日的小雨温润着童年枯乏的心灵。
那一天,在温暖的氛围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中完成了午餐,我们三个说笑着,我和二哥配合着,在二姐温暖的目光里,温柔的语言里陶醉。尽管饭菜一如既往的平常,尽管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但一切似乎都被抛在脑后,就连母亲生病的难过也似乎被掩盖。原来生活并不需要多么好的饭菜,不需要多么好的衣服,甚至也不需要住多么豪华的房间,真正的幸福与这些无关。而长大后的我们呢?真的可以懂得今天的温暖吗?
母亲吃了药在炕上睡下了,咳嗽声似乎也轻了很多。大家的心也松快了些,只有父亲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弛下来。桌子上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白色、褐色的药瓶,药锅里已经泡上了草药,二姐似乎又要忙起来啦,熬药的重任总是落在二姐的肩上。而我,而我们却并不能帮上忙,因为熬药在我们看来是神秘而慎重的事,父母也绝不会把这样的事交给我们。这已经数不清是多少副药了,母亲的病却总是不见起色。
二姐收拾好碗筷洗涮去了,大哥挣着帮忙都被二姐劝阻了。在二姐的心里,这些似乎都不是男孩子干的事,我们家似乎也从来没有男人干家务的先例。二姐就像一个陀螺,从辍学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生的忙碌,地里的、家里的活都落在她尚且年幼的肩膀上,没有怨言,也没有懈怠。她用她的青春延续母亲的岁月,而命运等待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二华”,爹坐在圈椅上喊住端着药锅向外走的二姐。
二姐回过头来:“咋啦爹?”
“来,把药锅先放下,爹给你说点事儿”。二姐将药锅重又放到桌子上,转过身对着父亲。
“华啊,爹想等雪停了,带你娘去城里看看,你们几个在家行不?如果不行就把你姨奶奶叫来,在咱家住几天。”
“行,爹,不用麻烦姨奶奶啦,我能行,森不是在家吗,没事儿,你就带娘去吧”。
“这次去,可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我想带你娘去北京看看。昨儿我给你大爷去了个电报,估计这几天就能到,让他给找个好医生瞧瞧”。
“没事儿爹,这地里也没活,大冬天的,就忙家里这点事儿,您就放心吧”。
“二华啊,得亏有你啊,当年你说啥也不上学,现在看,这家里要是没有你,,唉,这家可怎么过啊”,爹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
“爹,爹,没事儿啊,我不后悔,能帮家里干点活儿,能帮着这个家,我心里乐意着呢”。二姐低着头,用袖子擦了一下眼泪。站起来,笑着说:“爹,你就放心的带娘去,家里没事”,说着起身端起药锅,把盖子盖严就出去啦。
“当心点,地上滑”爹起身急喊着。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第二天的上午停了下来。世界笼罩在一片银装里,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与雪的洁白融合在一起,刺的人眼睛也睁不开了。院里槐树干枯的树枝也被压弯了腰,像丰收的谷穗一样,看起来沉甸甸的。
“扫雪啦,扫雪啦,小老三,快来,堆雪人,打雪仗啦啊!”大哥站在西屋的门口大喊着。
“来啦,来啦”,我急忙穿上棉袄,提上鞋就往外跑。门台已经被厚厚的雪覆盖,连台阶也分不清楚了,我一脚没站稳就滑了下去,整个仰躺在地上。大哥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大笑起来,满地的雪已经将那刹那的疼痛淹没。
父亲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雪化开后出发了。而冬天的雪似乎化的特别慢,大概有六七天的时间,道路还是湿滑的很。而眼看母亲的药也马上就要吃完了。二姐除了要照顾母亲就是和大哥忙着剥花桃,而父亲还是坚持走着去上班,大家一如既往的忙碌着。
父亲还是带着母亲看病去了,在雪还没完全化开的时候,在一个阳光的午后。父亲从箱子底拿出一个压的平展展的皮书包,这个书包很大,却看上去很旧的样子。听母亲说这个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平时都不舍得用。从样式和质地看,这样的皮书包应该价格不菲。母亲说爷爷年轻的时候会看病,家里曾经有一本祖传的关于妇科病的书,爷爷都是从那个上面学的。当时周围村的妇女都来家里请爷爷看病,爷爷只开单子,也不收费,那时的人虽然穷,但却从未把金钱看得太重。那些被爷爷看好的病人,多过意不去,常常会买东西送来,无论爷爷怎样推辞都不管用。这个书包就是当时一个治好病的人送来的。因为东西太贵重,爷爷还将家里的铜镜转送以示回谢。这个书包父亲也仅仅是用过两次,每次用完后,都会用湿毛巾把上面的尘土擦干,晾好,再放回箱底。
箱子里并没有放太多的东西,因为路途遥远,也就带了件衣服和路上吃的东西以及母亲吃得药。那个下午,我印象非常深刻,父亲推着车子,母亲走在后面,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二姐和大哥跟在母亲身后,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嘱咐我们的话也没说,就径直出门向南走去了。我们站在门口望着父亲和母亲的背影,突然间觉得很难过,但我并没有哭,我只是紧紧的靠在二姐的身旁,有她在,我就觉得很温暖。我看到二姐眼睛里将要涌出的泪水,大哥搂着二姐的肩膀:“回去吧,二姐”,二姐赶紧擦了一下眼角,转身拉着我和大哥就往屋里走去。因为她知道,此时的她不能哭。她是我、大哥、二哥还有奶奶的依靠----。尽管那时的她只有17岁。
奶奶从下雪后就一直没有出门,她只是透过窗户远远的看着外面。这个家,就剩下我们了,一个瘫痪的奶奶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二姐总是担负着这个家里最重的负担,她如同一个母亲一样,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这个家因为有她而可以艰难的走下去。
冬天的白天总是很短,一转眼天色就暗了下来。这是父母离开后的第一个夜晚,二姐正在东屋忙活着饭菜,二哥坐在北屋写作业,他似乎对父母的离开并没在意,似乎连情绪上的波动也不曾有,心情反而有些许的愉悦。我坐在奶奶身边,捏着她右手逐渐萎缩的肌肉,谈论着奶奶年轻时的生活。家中一片祥和的景象,都没有为父母的离开而伤感。我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父母带给孩子的不是依恋和想念呢?我们的心情怎么会没有波澜,那时的我不懂。而多年后的我,才知道家给予孩子的是什么,那些年少的心灵里有着怎样的空虚和落寞。
“宇,跟你大哥一起去把大门插住”,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二姐急忙吩咐我和大哥。
“大哥,大哥”我朝着北屋喊了几声,大哥正在向地坑里填柴。这个地坑是父亲的发明,他从书里看到东北的人都在房外挖一个坑,盘上烟道,和炕连起来,从外面填柴,屋里就会暖和起来,炕也是温暖的。为此,炕就盘了几次才成功。村里人看到后就经常请父亲给他们盘炕,父亲从不推辞。在外人看来,父亲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而又脾气好的人。而在我们看来,他却是一个及其严厉的父亲,其严厉程度往往超过我们能承受的限度,也因此对他充满了埋怨。
大哥把门闩插好,又用一根粗棍子顶住。
“宇,把那个玉米秸抱来”,大哥指着北墙根上竖着的玉米秸对我说,我拽着中间拉过来,大哥将它挡在大门上。反复看过,觉得没有问题后才离开。那时我们的心里其实都有恐惧,从大哥插门的表情里我也看出他也有担心,不知道那时的我们在担心什么,我也记不清楚了,或许还是没有安全感吧。
奶奶腿脚不方便,从下雪后就把饭菜端到她屋里。父母离开后,二姐怕奶奶经常一个人在屋里闷,就做主把地桌抬到奶奶屋里吃饭。我们四人围坐在地桌上,奶奶依然坐在她的大桌上。但唯独不同的是,大家可以自由的说话,这感觉是如此的美妙。大哥会用筷子敲下二哥抄起的满满的菜,二姐微笑地说着不能打闹的话,奶奶说着古老的段子---,这一切就像变了一个家一样,大家突然间都快乐了起来。那个沉闷的家土崩瓦解了,我们如同出笼的小鸟,感受着无比自由,无比幸福的日子,竟盼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能变久一些了。
自由,多么迷人的字眼,一群被压抑太久的孩子,在自由的享受着时光,享受着当下。在如此寒冷的冬夜,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却感受着不断升腾的热度,这热度足可以将心里的希望点燃,将那个渴望自由的心唤醒。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那时的我其实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压抑,像一个被边缘化的人一样,我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由。虽然偶尔能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压抑,但我有我的小伙伴,有我奔跑在广阔天地里的自由,他们的感受是在我逐渐长大的岁月里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