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鲁迅短篇小说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三弟,有什么捞儿(26)没有?我是肚子饿的咕噜咕噜响了好半天了。"伯夷一望见他,就问。
"大哥,什么也没有。试试这玩意儿罢。"
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
发香之后,就发泡,眼见它渐渐的干下去,正是一块糕。叔齐用皮袍袖子裹着手,把石片笑嘻嘻的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
"苦......粗......
这时候,叔齐真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
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有几个人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
终于还引动了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27)。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28),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可惜已在会师盟津的前几天,兵马事忙,来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车货物和七百五十个奴婢,另外给子两顷首阳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里研究八卦学。他也喜欢弄文学,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学概论,气闷已久,便叫家丁打轿,找那两个老头子,谈谈文学去了;尤其是诗歌,因为他也是诗人,已经做好一本诗集子。
然而谈过之后,他一上轿就摇头,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气愤。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第一、是穷: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第二、是"有所为",失了诗的"敦厚";第三、是有议论,失了诗的"温柔"。(29)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于是他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0),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这并非为了忙于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逐渐的减少。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经逐渐的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
然而祸不单行。掉在井里面的时候,上面偏又来了一块大石头。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31)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鸦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并没有烂,虽然因为瘦,但也可见死的并不久;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这消息一传到村子里,又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来来往往,一直闹到夜。结果是有几个多事的人,就地用黄土把他们埋起来,还商量立一块石碑,刻上几个字,给后来好做古迹。
然而合村里没有人能写字,只好去求小丙君。
然而小丙君不肯写。
"他们不配我来写,"他说。"都是昏蛋。跑到养老堂里来,倒也罢了,可又不肯超然;跑到首阳山里来,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做诗;做诗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发感慨,不肯安分守己,'为艺术而艺术'。你瞧,这样的诗,可是有永久性的: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那里去呢?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你瞧,这是什么话?温柔敦厚的才是诗。他们的东西,却不但'怨',简直'骂'了。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即使放开文学不谈,他们撇下祖业,也不是什么孝子,到这里又讥讪朝政,更不像一个良民......我不写!......
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伯夷和叔齐的丧事,就这样的算是告了一段落。
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鸦头阿金姐(32)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推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33)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注释: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
(2)关于伯夷和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中有如下的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3)商王指商纣,姓子名受,是商代最末的一个帝王。
(4)散宜生周初功臣。商代末年往归西伯(周文王),以后曾似武王伐纣。
(5)关于太师疵和少师强,《史记·周本纪》载:"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太师、少师都是乐官名。据《周礼·春官》郑玄注,凡担任这种官职的,都是盲人。
(6)关于纣王砍脚、剖心的事,《尚书·泰誓》有如下记载:"今商王受......斫朝善之胫,剖贤人之心。"《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纣朝善之胫而视其髓。"又《史记·殷本纪》也记有比干被剖心的事:"纣愈**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7)西伯肯养老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商纣时为西伯,死后谥为文王。《史记》的《周本纪》和《伯夷列传》都说"西伯善养老"。《周本纪》说他"笃仁、敬老、慈少"。
(8)大告示《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率师渡过盟津以后,曾发布誓师辞,即所谓《太(泰)誓》。这里的"告示",除首尾"照得""此示"数字外,都是《太誓》的原文。"毁坏其三正,离其王父母弟",意思是毁坏了天、地、人的正道,抛弃他的祖辈和弟兄不用。
(9)九旒云罕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举行祭社典礼,有"百夫荷罕旗以先驱"的记载;南朝宋裴[马因]《集解》说:"蔡邕《独断》曰:'前驱有九旒云罕。'"据《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云罕和九旒,都是旌旗的名称。
(10)周王发即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史记·周本纪》记有武王出兵的情形:"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又以下记牧野誓师时情形,有"武王左杖黄钺(黄斧头),右秉白旄(白牛尾)"的句子。
(11)姜太公即姜尚。《史记·齐世家》说文王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尚:"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文王死后,他佐武王灭纣,封于齐。
(12)周尺一丈约当现在的七市尺。
(13)关于周师渡盟津,《史记·周本纪》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按盟津亦名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武王伐纣,由陕西进入河南,在此渡过黄河,至朝歌近郊牧野,击败纣兵,便占领了纣的都城朝歌(故城在今河南汤阴县)。
(14)"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等语;见《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按小说中所说的《太誓》,应为《牧誓》;《尚书·牧誓》作:"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15)关于牧野大战的情况,《尚书·武成》中有如下的记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6)关于纣兵倒戈的事,《史记·周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17)鹿台和巨(钜)桥,都是商纣的仓库。前者贮藏珠玉钱帛,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后者贮藏米谷,故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古衡章水东岸。《史记·殷本纪》:"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18)关于纣王**和武王入商等情形,《史记·周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19)妲己商纣的妃子。《史记·殷本纪》:"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武王克商,"杀己。"又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商妲己,狐精也,亦曰雉精,犹未变足,以帛裹之。"在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2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见《老子》七十九章。又《史记·伯夷列传》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21)"归马于华山之阳"二语,见《尚书·武成》:武王克商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22)小穷奇穷奇,我国古代所谓"四凶"(浑沌、穷奇、[木寿]杌、饕餮)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少[日皋]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小穷奇,当是作者由此虚拟的人名。
(23)"天下之大老也"原是孟轲称赞伯夷和姜尚的话,见《孟子·离娄》:"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24)"剥猪猡"旧时上海盗匪抢劫行人,剥夺衣服,称为"剥猪猡"。猪猡,江浙一带方言,即猪。
(25)首阳山据《史记·伯夷列传》裴[马因]《集解》引后汉马融说:"首阳山在河(黄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蒲坂故城在今山西永济县境。
(26)捞儿也作落儿。北方方言,意为物质收益。这里指可吃的东西。
(27)小丙君作者虚拟的人名。
(28)祭酒古代?钛缡保?先由一个年长的人以酒沃地祭神,故尊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汉魏以后,用为官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
(29)"敦厚""温柔"语出《礼记·经解》:"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据孔颖达疏说,所谓"温柔敦厚"就是"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意思;这一直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一种准则。
(3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语见《诗经·小雅·北山》,"普"原作"溥"。
(31)关于伯夷、叔齐由于一个女人的话而最后饿死的事,蜀汉谯周《古史考》中记有如下的传说:"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按《古史考》今不传,这里是根据清代章宗源辑本,在清代孙星衍所编《平津馆丛书》中。)(32)阿金姐作者虚拟的人名。
(33)关于鹿奶的传说,汉代刘向《列士传》中有如下的记载:"伯夷,殷时辽东孤竹君之子也,与弟叔齐俱让驿位而归于国。见武王伐纣,以为不义,遂隐于首阳之山,不食周粟,以微(薇)菜为粮。时有王糜子往难之曰:'虽不食我周粟,而食我周木,何也?'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迳由数日,叔齐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口敢]之,岂不快哉!'于是鹿知其心,不复来下。伯夷兄弟,俱饿死也。"(按《列士传》今不传,这是从《[王周]玉集》卷十二所引转录。《[王周]玉集》,辑者不详。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十卷,现存残本二卷,在清代黎庶昌所编《古逸丛书》中。)
sp;"三弟,有什么捞儿(26)没有?我是肚子饿的咕噜咕噜响了好半天了。"伯夷一望见他,就问。
"大哥,什么也没有。试试这玩意儿罢。"
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
发香之后,就发泡,眼见它渐渐的干下去,正是一块糕。叔齐用皮袍袖子裹着手,把石片笑嘻嘻的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
"苦......粗......
这时候,叔齐真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
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不过舆论还是好的方面多。后来连小姐太太,也有几个人来看了,回家去都摇头,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
终于还引动了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27)。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28),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可惜已在会师盟津的前几天,兵马事忙,来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车货物和七百五十个奴婢,另外给子两顷首阳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里研究八卦学。他也喜欢弄文学,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学概论,气闷已久,便叫家丁打轿,找那两个老头子,谈谈文学去了;尤其是诗歌,因为他也是诗人,已经做好一本诗集子。
然而谈过之后,他一上轿就摇头,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气愤。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第一、是穷: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第二、是"有所为",失了诗的"敦厚";第三、是有议论,失了诗的"温柔"。(29)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于是他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0),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这并非为了忙于应酬,因为参观者倒在逐渐的减少。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经逐渐的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
然而祸不单行。掉在井里面的时候,上面偏又来了一块大石头。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31)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鸦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并没有烂,虽然因为瘦,但也可见死的并不久;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这消息一传到村子里,又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来来往往,一直闹到夜。结果是有几个多事的人,就地用黄土把他们埋起来,还商量立一块石碑,刻上几个字,给后来好做古迹。
然而合村里没有人能写字,只好去求小丙君。
然而小丙君不肯写。
"他们不配我来写,"他说。"都是昏蛋。跑到养老堂里来,倒也罢了,可又不肯超然;跑到首阳山里来,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做诗;做诗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发感慨,不肯安分守己,'为艺术而艺术'。你瞧,这样的诗,可是有永久性的: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那里去呢?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你瞧,这是什么话?温柔敦厚的才是诗。他们的东西,却不但'怨',简直'骂'了。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即使放开文学不谈,他们撇下祖业,也不是什么孝子,到这里又讥讪朝政,更不像一个良民......我不写!......
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伯夷和叔齐的丧事,就这样的算是告了一段落。
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鸦头阿金姐(32)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推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33)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注释: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
(2)关于伯夷和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中有如下的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3)商王指商纣,姓子名受,是商代最末的一个帝王。
(4)散宜生周初功臣。商代末年往归西伯(周文王),以后曾似武王伐纣。
(5)关于太师疵和少师强,《史记·周本纪》载:"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太师、少师都是乐官名。据《周礼·春官》郑玄注,凡担任这种官职的,都是盲人。
(6)关于纣王砍脚、剖心的事,《尚书·泰誓》有如下记载:"今商王受......斫朝善之胫,剖贤人之心。"《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纣朝善之胫而视其髓。"又《史记·殷本纪》也记有比干被剖心的事:"纣愈**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7)西伯肯养老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商纣时为西伯,死后谥为文王。《史记》的《周本纪》和《伯夷列传》都说"西伯善养老"。《周本纪》说他"笃仁、敬老、慈少"。
(8)大告示《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率师渡过盟津以后,曾发布誓师辞,即所谓《太(泰)誓》。这里的"告示",除首尾"照得""此示"数字外,都是《太誓》的原文。"毁坏其三正,离其王父母弟",意思是毁坏了天、地、人的正道,抛弃他的祖辈和弟兄不用。
(9)九旒云罕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举行祭社典礼,有"百夫荷罕旗以先驱"的记载;南朝宋裴[马因]《集解》说:"蔡邕《独断》曰:'前驱有九旒云罕。'"据《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云罕和九旒,都是旌旗的名称。
(10)周王发即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史记·周本纪》记有武王出兵的情形:"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又以下记牧野誓师时情形,有"武王左杖黄钺(黄斧头),右秉白旄(白牛尾)"的句子。
(11)姜太公即姜尚。《史记·齐世家》说文王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尚:"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文王死后,他佐武王灭纣,封于齐。
(12)周尺一丈约当现在的七市尺。
(13)关于周师渡盟津,《史记·周本纪》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按盟津亦名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武王伐纣,由陕西进入河南,在此渡过黄河,至朝歌近郊牧野,击败纣兵,便占领了纣的都城朝歌(故城在今河南汤阴县)。
(14)"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等语;见《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按小说中所说的《太誓》,应为《牧誓》;《尚书·牧誓》作:"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15)关于牧野大战的情况,《尚书·武成》中有如下的记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6)关于纣兵倒戈的事,《史记·周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17)鹿台和巨(钜)桥,都是商纣的仓库。前者贮藏珠玉钱帛,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后者贮藏米谷,故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古衡章水东岸。《史记·殷本纪》:"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18)关于纣王**和武王入商等情形,《史记·周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19)妲己商纣的妃子。《史记·殷本纪》:"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武王克商,"杀己。"又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商妲己,狐精也,亦曰雉精,犹未变足,以帛裹之。"在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2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见《老子》七十九章。又《史记·伯夷列传》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21)"归马于华山之阳"二语,见《尚书·武成》:武王克商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22)小穷奇穷奇,我国古代所谓"四凶"(浑沌、穷奇、[木寿]杌、饕餮)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少[日皋]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小穷奇,当是作者由此虚拟的人名。
(23)"天下之大老也"原是孟轲称赞伯夷和姜尚的话,见《孟子·离娄》:"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24)"剥猪猡"旧时上海盗匪抢劫行人,剥夺衣服,称为"剥猪猡"。猪猡,江浙一带方言,即猪。
(25)首阳山据《史记·伯夷列传》裴[马因]《集解》引后汉马融说:"首阳山在河(黄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蒲坂故城在今山西永济县境。
(26)捞儿也作落儿。北方方言,意为物质收益。这里指可吃的东西。
(27)小丙君作者虚拟的人名。
(28)祭酒古代?钛缡保?先由一个年长的人以酒沃地祭神,故尊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汉魏以后,用为官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
(29)"敦厚""温柔"语出《礼记·经解》:"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据孔颖达疏说,所谓"温柔敦厚"就是"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意思;这一直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一种准则。
(3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语见《诗经·小雅·北山》,"普"原作"溥"。
(31)关于伯夷、叔齐由于一个女人的话而最后饿死的事,蜀汉谯周《古史考》中记有如下的传说:"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按《古史考》今不传,这里是根据清代章宗源辑本,在清代孙星衍所编《平津馆丛书》中。)(32)阿金姐作者虚拟的人名。
(33)关于鹿奶的传说,汉代刘向《列士传》中有如下的记载:"伯夷,殷时辽东孤竹君之子也,与弟叔齐俱让驿位而归于国。见武王伐纣,以为不义,遂隐于首阳之山,不食周粟,以微(薇)菜为粮。时有王糜子往难之曰:'虽不食我周粟,而食我周木,何也?'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迳由数日,叔齐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口敢]之,岂不快哉!'于是鹿知其心,不复来下。伯夷兄弟,俱饿死也。"(按《列士传》今不传,这是从《[王周]玉集》卷十二所引转录。《[王周]玉集》,辑者不详。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十卷,现存残本二卷,在清代黎庶昌所编《古逸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