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三代盐工沐光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为了顶替义务工工分。”
“奥,明白了。爷爷,那么后来和您一起参加工作的同村伙伴怎么样了?”
“唉,难啊!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差,盐场又是个重体力的脏苦累活,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累,结果都卷起铺盖回家了。由于我是个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咱们可不能给党丢脸啊,所以这才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我呢,推过小车,抬过几百斤的大盐筐。当时的饭食,主要是高粱米加上地瓜干,每顿饭每个人只能给两个窝窝头,因为没有自来水,建场初期喝的是苦咸水,北部风大,吃饭的碗里还经常会有沙子。最难吃的还是一种叫做“返销高粱”的植物,好像是一种杂交高粱,个头不大,高粱穗子很大,但是品质不好,很难下咽。
那个年代,正赶上年景不好,庄稼收成低,各行各业都不富裕,能有的吃就算很不错了。
这样干一天活下来,经常饿的我眼冒金星,前胸贴着后胸,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为了把活赶上去,为了活命,我和工友们吃过黄蓿菜种子,烧烤过老鼠、刺猬和蛇,总而言之,能入口的东西,俺们工友都吃过,甭提多艰难了。
别看日子过得艰难,但是盐场的精神生活也不那么单调。场里有文艺宣传队,咱们场里1971年在北洼还率先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呢!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爷爷轻声的哼着小曲,慢慢的睡着了。
我知道,在爷爷的心里,装满了回忆。
记得爷爷讲过,他老人家最难忘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1959年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1959年,对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平凡的一年。但是对于渤海盐场来讲,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灾难频发的一年。
这一年,场里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自然灾害。
据《渤海盐场场志》记载:
2月13日,天降大雨雪,大冷,出现“雨凇”。场内交通终止,高低压线路和通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很大;
4月23日,发生特大海潮,潮位高达6.74米。大片盐田被淹没,化盐1.8万吨,各种料具冲毁丢失严重,损失价值50余万元;
6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场机关驻地东侧出现60厘米洞孔并冒出黑水岩浆,大部分职工家属暂时迁移到离场区20多里地的南河乡以南,全场短时停产。
天降大难,工人就要拼命大干。从那以后,爷爷和他的工友们,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自救重建和恢复生产中,艰苦奋战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最让爷爷感动的,是场党委、党支部书记和场里的党员同志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危险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低头,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直到最后一个工人和家属撤出场,他们才肯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二件事,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发生的几次大海潮。当时的情景更加骇人。
爷爷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连续刮了好几天东南风,接着又转为了东北风,下起了暴雨,狂风暴雨引发了渤海湾大海潮。
场里的党员领导干部全部下到生产一线指挥调度,带领大家夜以继日筑高堤坝,加固池堰,排设麻袋包,应对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狂风足足有十级以上,刮得人都站立不稳,猫着腰才勉强行进。豆大的雨点打在人身上和脸上,打得人生疼,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
关键时刻,还是场党委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爷爷和突击队员们全力保护堤坝安全。
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在渤海盐场的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总是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
爷爷曾经自豪的对我说:“孩子,在俺们那个年代,有一句口号特别响亮,叫做困难面前有我们,党员面前无困难。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前几年爷爷身体好的时候,我曾经想过给爷爷写一本自传或者回忆录,可是爷爷态度很坚决的拒绝了。
每当这个时候,爷爷的眼眶里总是蓄满了泪水,好几次我都看到爷爷偷偷的抹着眼泪。
后来还是听奶奶介绍我才知道,爷爷说,自己能够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活着回来,就算是莫大的幸运和造化了,想一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有的至今还长眠异国他乡,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名字,对比他们的巨大牺牲,自己这点事,有什么可写的?更没有什么好宣扬的。
作为建国前的老党员,爷爷始终高度自律,生活简朴。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每年的医疗费花的很少。
大家应该知道,作为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党员,医疗费用在单位上都是实报实销。虽然爷爷不是国家干部,但是他对自己和家人严苛的要命。
他给家里人“约法三章”:家里人的医药费自己负责,坚决不能和他的药费混同着报销。最近几年,他下半身瘫痪,常年卧床,还是坚持能少吃药就少吃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爷爷的一行一动,对后代的成长帮助极大,也养成了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爹爹和我的三观,使我从小就对共产党,对党员有了一个崇高的认识。
是为了顶替义务工工分。”
“奥,明白了。爷爷,那么后来和您一起参加工作的同村伙伴怎么样了?”
“唉,难啊!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差,盐场又是个重体力的脏苦累活,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累,结果都卷起铺盖回家了。由于我是个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咱们可不能给党丢脸啊,所以这才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我呢,推过小车,抬过几百斤的大盐筐。当时的饭食,主要是高粱米加上地瓜干,每顿饭每个人只能给两个窝窝头,因为没有自来水,建场初期喝的是苦咸水,北部风大,吃饭的碗里还经常会有沙子。最难吃的还是一种叫做“返销高粱”的植物,好像是一种杂交高粱,个头不大,高粱穗子很大,但是品质不好,很难下咽。
那个年代,正赶上年景不好,庄稼收成低,各行各业都不富裕,能有的吃就算很不错了。
这样干一天活下来,经常饿的我眼冒金星,前胸贴着后胸,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为了把活赶上去,为了活命,我和工友们吃过黄蓿菜种子,烧烤过老鼠、刺猬和蛇,总而言之,能入口的东西,俺们工友都吃过,甭提多艰难了。
别看日子过得艰难,但是盐场的精神生活也不那么单调。场里有文艺宣传队,咱们场里1971年在北洼还率先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呢!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爷爷轻声的哼着小曲,慢慢的睡着了。
我知道,在爷爷的心里,装满了回忆。
记得爷爷讲过,他老人家最难忘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1959年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1959年,对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平凡的一年。但是对于渤海盐场来讲,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灾难频发的一年。
这一年,场里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自然灾害。
据《渤海盐场场志》记载:
2月13日,天降大雨雪,大冷,出现“雨凇”。场内交通终止,高低压线路和通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很大;
4月23日,发生特大海潮,潮位高达6.74米。大片盐田被淹没,化盐1.8万吨,各种料具冲毁丢失严重,损失价值50余万元;
6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场机关驻地东侧出现60厘米洞孔并冒出黑水岩浆,大部分职工家属暂时迁移到离场区20多里地的南河乡以南,全场短时停产。
天降大难,工人就要拼命大干。从那以后,爷爷和他的工友们,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自救重建和恢复生产中,艰苦奋战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最让爷爷感动的,是场党委、党支部书记和场里的党员同志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危险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低头,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直到最后一个工人和家属撤出场,他们才肯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二件事,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发生的几次大海潮。当时的情景更加骇人。
爷爷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连续刮了好几天东南风,接着又转为了东北风,下起了暴雨,狂风暴雨引发了渤海湾大海潮。
场里的党员领导干部全部下到生产一线指挥调度,带领大家夜以继日筑高堤坝,加固池堰,排设麻袋包,应对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狂风足足有十级以上,刮得人都站立不稳,猫着腰才勉强行进。豆大的雨点打在人身上和脸上,打得人生疼,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
关键时刻,还是场党委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爷爷和突击队员们全力保护堤坝安全。
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在渤海盐场的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总是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
爷爷曾经自豪的对我说:“孩子,在俺们那个年代,有一句口号特别响亮,叫做困难面前有我们,党员面前无困难。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前几年爷爷身体好的时候,我曾经想过给爷爷写一本自传或者回忆录,可是爷爷态度很坚决的拒绝了。
每当这个时候,爷爷的眼眶里总是蓄满了泪水,好几次我都看到爷爷偷偷的抹着眼泪。
后来还是听奶奶介绍我才知道,爷爷说,自己能够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活着回来,就算是莫大的幸运和造化了,想一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有的至今还长眠异国他乡,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名字,对比他们的巨大牺牲,自己这点事,有什么可写的?更没有什么好宣扬的。
作为建国前的老党员,爷爷始终高度自律,生活简朴。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每年的医疗费花的很少。
大家应该知道,作为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党员,医疗费用在单位上都是实报实销。虽然爷爷不是国家干部,但是他对自己和家人严苛的要命。
他给家里人“约法三章”:家里人的医药费自己负责,坚决不能和他的药费混同着报销。最近几年,他下半身瘫痪,常年卧床,还是坚持能少吃药就少吃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爷爷的一行一动,对后代的成长帮助极大,也养成了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爹爹和我的三观,使我从小就对共产党,对党员有了一个崇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