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汉帝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求贤诏》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能才士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汉室衰微,民生艰难,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朕尝听闻,乡野有遗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辱身晦名而不遇萧何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有志者亦可效毛遂而自荐,朕必得而用之。】
【Ps:《求贤诏》译文: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能才士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
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那些人才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侥幸遇到的吗?是执政的人认真访求的呀。
如今汉室衰弱不兴,民生艰难,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朕常听说,民间有未被发现的贤才,当今天下难道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韩信那样,身受侮辱、名声不显,却遇不到萧何般赏识他的人吗?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出身微贱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也可以毛遂自荐,只要朕得到人才就一定会任用。】
不巧的是,又抄了曹阿瞒的文,嗯,也不算抄,算借鉴,有改动的嘛!
不知道曹操看到这两篇诗文,会不会将朕引为知己呢?刘宏内心里暗搓搓地笑了。
再看身前围观的群臣,反响却不像先前看《壮志永年》那样一致赞誉了。
大臣们低声耳语,似乎各有意见。
刘宏皱了皱眉,“诸卿议论什么呢?不妨说与吾听听。”
群臣相互看了看,最终少府令杨赐出来道:
“陛下求才若渴之心,臣等甚为赞赏,只是臣等对此求贤诏中某些语句尚有疑虑之处。”
刘宏看着杨赐,心中有些不满——
杨赐这人经常敢在他面前替别人站台,说些其他大臣不敢直说的话,甚至质疑和反对意见也不少。
刘宏往往看在杨赐名高望重又是帝师的份上不予计较,且好生相待,就是不知杨赐是不是也因此才少了顾忌。
当然不满归不满,刘宏也不会当众表现出来,没必要为了这点事,给人留下一个刻薄寡恩、不纳忠言的形象。
暗自吁了一口气,刘宏淡淡道:“杨师不妨直言。”
杨赐道:“陛下所写‘汉室衰微,民生艰难’,是否不妥?”
“杨师是觉得此话不合现实状况,还是不应该写出来?”
杨赐看了看刘宏,顿了顿,终是答道:“臣担心有损朝廷声望。”
“卿总算没有粉饰太平。
至于朝廷声望,不是朕一两句话就能损毁的,也不是朕不说这一两句话,百姓就会视而不见的。
朕相信,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也是亮堂的,朝廷若抱有可以糊弄的想法,那无异于掩耳盗铃。
朕这样写,就是要让臣民们知道,朝廷和百姓的困境朕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朕要做中兴之君,就得敢于面对困局,打破困局,这也是朕渴求贤才,发此求贤诏之原因。”
这还是刘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当着群臣的面,直言要做中兴之君,不论是杨赐还是其余大臣,都面露惊讶与震动,只是他们内心是否认同就不知道了。
“还有其他问题麽?”刘宏看群臣沉默不语,主动追问。
杨赐左右看了看,见无人应答,只得硬着头皮道:“是否将唯才是举改为德才兼备更好?”
刘宏嘴角微微地扯动了一下,这个问题本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将原本曹操求贤令中“不论品行”的相关语句改掉,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如今局势毕竟和曹操写求贤令时不同,朝廷用人制度还未完全崩坏,尽管举荐制实际上已经严重腐化,但名义上仍然是首选德行,次看才能。
这种注重德行的做法本没有错,只是相对于才能,品德这一项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供评定的标准,谁有德行谁又品行低劣不是那么好认定的。
由此选有德之士只能去看其人的风评,也就是有没有德名,可风评名声这事就不那么靠谱了,因为舆论都是可以制造、引导的。
所谓众口铄金,反之也一样,众口也可以造神,这就是为何士林中那么多人热衷于品评人物、沽名钓誉、盗名养望的原因。
只要有了德名就有了进阶之资,至于其人是否真正有德,那就只有其本人最清楚。
原本好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可被人钻空子而显现出了巨大的弊端,并成了士人集团的掌中玩物。
对于刘宏来说,这种选才制度本来就是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的。
他一向不惮以最... -->>
【《求贤诏》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能才士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汉室衰微,民生艰难,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朕尝听闻,乡野有遗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辱身晦名而不遇萧何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有志者亦可效毛遂而自荐,朕必得而用之。】
【Ps:《求贤诏》译文: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能才士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
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那些人才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侥幸遇到的吗?是执政的人认真访求的呀。
如今汉室衰弱不兴,民生艰难,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朕常听说,民间有未被发现的贤才,当今天下难道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韩信那样,身受侮辱、名声不显,却遇不到萧何般赏识他的人吗?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出身微贱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也可以毛遂自荐,只要朕得到人才就一定会任用。】
不巧的是,又抄了曹阿瞒的文,嗯,也不算抄,算借鉴,有改动的嘛!
不知道曹操看到这两篇诗文,会不会将朕引为知己呢?刘宏内心里暗搓搓地笑了。
再看身前围观的群臣,反响却不像先前看《壮志永年》那样一致赞誉了。
大臣们低声耳语,似乎各有意见。
刘宏皱了皱眉,“诸卿议论什么呢?不妨说与吾听听。”
群臣相互看了看,最终少府令杨赐出来道:
“陛下求才若渴之心,臣等甚为赞赏,只是臣等对此求贤诏中某些语句尚有疑虑之处。”
刘宏看着杨赐,心中有些不满——
杨赐这人经常敢在他面前替别人站台,说些其他大臣不敢直说的话,甚至质疑和反对意见也不少。
刘宏往往看在杨赐名高望重又是帝师的份上不予计较,且好生相待,就是不知杨赐是不是也因此才少了顾忌。
当然不满归不满,刘宏也不会当众表现出来,没必要为了这点事,给人留下一个刻薄寡恩、不纳忠言的形象。
暗自吁了一口气,刘宏淡淡道:“杨师不妨直言。”
杨赐道:“陛下所写‘汉室衰微,民生艰难’,是否不妥?”
“杨师是觉得此话不合现实状况,还是不应该写出来?”
杨赐看了看刘宏,顿了顿,终是答道:“臣担心有损朝廷声望。”
“卿总算没有粉饰太平。
至于朝廷声望,不是朕一两句话就能损毁的,也不是朕不说这一两句话,百姓就会视而不见的。
朕相信,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也是亮堂的,朝廷若抱有可以糊弄的想法,那无异于掩耳盗铃。
朕这样写,就是要让臣民们知道,朝廷和百姓的困境朕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朕要做中兴之君,就得敢于面对困局,打破困局,这也是朕渴求贤才,发此求贤诏之原因。”
这还是刘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当着群臣的面,直言要做中兴之君,不论是杨赐还是其余大臣,都面露惊讶与震动,只是他们内心是否认同就不知道了。
“还有其他问题麽?”刘宏看群臣沉默不语,主动追问。
杨赐左右看了看,见无人应答,只得硬着头皮道:“是否将唯才是举改为德才兼备更好?”
刘宏嘴角微微地扯动了一下,这个问题本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将原本曹操求贤令中“不论品行”的相关语句改掉,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如今局势毕竟和曹操写求贤令时不同,朝廷用人制度还未完全崩坏,尽管举荐制实际上已经严重腐化,但名义上仍然是首选德行,次看才能。
这种注重德行的做法本没有错,只是相对于才能,品德这一项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供评定的标准,谁有德行谁又品行低劣不是那么好认定的。
由此选有德之士只能去看其人的风评,也就是有没有德名,可风评名声这事就不那么靠谱了,因为舆论都是可以制造、引导的。
所谓众口铄金,反之也一样,众口也可以造神,这就是为何士林中那么多人热衷于品评人物、沽名钓誉、盗名养望的原因。
只要有了德名就有了进阶之资,至于其人是否真正有德,那就只有其本人最清楚。
原本好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可被人钻空子而显现出了巨大的弊端,并成了士人集团的掌中玩物。
对于刘宏来说,这种选才制度本来就是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的。
他一向不惮以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