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那迁都北京的缺点呢?”姜星火又问道。
这一点,郑和倒是敢说了。
“依我拙见,我便是北方人。”郑和接话说道:“北方缺粮缺人,需要大量、长时间地向北方移民,才能充实北方人口.同时北方粮食产量与南方相比低了不止一筹,哪怕移民后开垦荒地,产出的粮食也不足以供养军队和官员,必须要持续从南方运粮,这就会导致南北矛盾愈加尖锐。”
“同时也会让缺乏皇权管束的南方士绅尾大不掉。”朱高煦补充道。
关于迁都北京的利弊,两人分析的基本是全面的,姜星火复又问道:“那南京呢?”
——————
隔壁密室。
朱棣笑吟吟地看着李至刚:“李尚书,简要说说吧,定都南京的利弊如何?”
李至刚看了一眼坐在他身后一直装聋作哑的夏原吉,无奈道。
“回陛下的话,定都南京,利自然是江南不缺粮而且能随时敲打江南,弊则是南北平衡不好维持,同时参考历代定都南京政权的经验,北方很容易会成为财政上的大窟窿,一旦北方被入侵,以南方人为主的朝堂上,肯定会选择放弃北方以减轻财政包袱.若是北方被放弃,想要北伐夺回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作为一个松江人,李至刚真的对皇帝尽忠了。
我都已经背叛了我的乡土和阶层了,你还要我怎样?
朱棣却依旧穷追不舍,今天似乎就要盯着他一个人问:“为何不可能?李尚书不妨说说,朕很想听。”
李至刚看着这个逼仄的密室,心头一阵颤栗,更是对墙对面那个不停说话的人又惊又惧,还带了深深的好奇。
二皇子朱高煦和三保太监郑和的声音他能听出来,但这个囚徒的声音,他从来都没听过。
即便是囚徒身份,也是他从墙对面传来的交谈声中侧面推断出来的。
究竟是谁,能让脾气一向不太好的朱棣都能如此格外容忍?
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而李至刚的又惊又惧,则是因为对面的问题,几乎都是在把他往修罗场上逼。
这些问题,皇帝问他,他敢不如实回答吗?
可有些东西如实回答了,又会惹皇帝生气。
到时候把他第三次送进诏狱怎么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至刚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眼看就是又要湿了两个手帕。
夏原吉算是厚道人,终于看不下去了,行礼过后说道。
“臣且斗胆替李尚书回答,还望陛下允许。”
朱棣点点头。
夏原吉说道:“假使真的定都南京,而未来北方有变,朝廷会放弃北方,那么到了北伐的时候,朝堂一定是被江南士绅出身的文官所占据的.到了那时候,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避免北伐培养出新的军功勋贵,以及北伐成功后北方士子蜂拥进入朝堂挤占他们的位置,是一定会从庙堂上作梗,反对北伐的。”
“这便是为什么李尚书说一旦北方被放弃,想要再北伐夺回来就几乎不可能了。”
闻言,道衍赞许地看了夏原吉一眼。
而朱棣也是对夏原吉颔首说道:“这便是朕的顾虑所在了。”
“定都北京,则粮食仰仗南方,受制于南方;定都南京,则南北分裂不可避免。”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朱棣重重地拍了几下椅子,长叹一声。
这个问题,也同样是困扰在室内的几位大明帝国高层脑海中的事情。
是真的死局,选哪个都有极大的弊端,看起来似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是,真的没有办法破局吗?
朱棣的目光投向了墙壁。
李至刚也好奇地跟着看了过去。
他似乎想透过墙壁,看清楚对面那个神秘人的样子。
——————
墙内,两人也几乎给出了跟密室里差不多的答案。
姜星火总结道:“所以说,其实纠结的地方就在于三个点。”
“第一点,要顾忌南北分裂,需要照顾北方。”
“第二点,粮食供给现状是南多北少,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三点,要备边,但军队不放心远离统治核心。”
朱高煦点头道:“大略如此。”
姜星火把这几句话,简略写在了晒干的沙地上。
“一个点一个点来思考,慢慢来,不急。”
姜星火说道:“首先说第一点,为了不让大明的南北矛盾进一步加剧,定都北方,肯定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庙堂信号。意味着朝廷没有放弃北方,朝廷有意弥合南北之间的长期分裂。”
朱高煦有些迷惑。
“可是姜先生之前不是说人口、金钱、粮食,都是跟随经济活动分布的,而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粮食运输的时间和数量.意味着大明不适合迁都北京啊。”
“定都,跟迁都,是两码事。”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nbsp; “那迁都北京的缺点呢?”姜星火又问道。
这一点,郑和倒是敢说了。
“依我拙见,我便是北方人。”郑和接话说道:“北方缺粮缺人,需要大量、长时间地向北方移民,才能充实北方人口.同时北方粮食产量与南方相比低了不止一筹,哪怕移民后开垦荒地,产出的粮食也不足以供养军队和官员,必须要持续从南方运粮,这就会导致南北矛盾愈加尖锐。”
“同时也会让缺乏皇权管束的南方士绅尾大不掉。”朱高煦补充道。
关于迁都北京的利弊,两人分析的基本是全面的,姜星火复又问道:“那南京呢?”
——————
隔壁密室。
朱棣笑吟吟地看着李至刚:“李尚书,简要说说吧,定都南京的利弊如何?”
李至刚看了一眼坐在他身后一直装聋作哑的夏原吉,无奈道。
“回陛下的话,定都南京,利自然是江南不缺粮而且能随时敲打江南,弊则是南北平衡不好维持,同时参考历代定都南京政权的经验,北方很容易会成为财政上的大窟窿,一旦北方被入侵,以南方人为主的朝堂上,肯定会选择放弃北方以减轻财政包袱.若是北方被放弃,想要北伐夺回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作为一个松江人,李至刚真的对皇帝尽忠了。
我都已经背叛了我的乡土和阶层了,你还要我怎样?
朱棣却依旧穷追不舍,今天似乎就要盯着他一个人问:“为何不可能?李尚书不妨说说,朕很想听。”
李至刚看着这个逼仄的密室,心头一阵颤栗,更是对墙对面那个不停说话的人又惊又惧,还带了深深的好奇。
二皇子朱高煦和三保太监郑和的声音他能听出来,但这个囚徒的声音,他从来都没听过。
即便是囚徒身份,也是他从墙对面传来的交谈声中侧面推断出来的。
究竟是谁,能让脾气一向不太好的朱棣都能如此格外容忍?
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而李至刚的又惊又惧,则是因为对面的问题,几乎都是在把他往修罗场上逼。
这些问题,皇帝问他,他敢不如实回答吗?
可有些东西如实回答了,又会惹皇帝生气。
到时候把他第三次送进诏狱怎么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至刚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眼看就是又要湿了两个手帕。
夏原吉算是厚道人,终于看不下去了,行礼过后说道。
“臣且斗胆替李尚书回答,还望陛下允许。”
朱棣点点头。
夏原吉说道:“假使真的定都南京,而未来北方有变,朝廷会放弃北方,那么到了北伐的时候,朝堂一定是被江南士绅出身的文官所占据的.到了那时候,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避免北伐培养出新的军功勋贵,以及北伐成功后北方士子蜂拥进入朝堂挤占他们的位置,是一定会从庙堂上作梗,反对北伐的。”
“这便是为什么李尚书说一旦北方被放弃,想要再北伐夺回来就几乎不可能了。”
闻言,道衍赞许地看了夏原吉一眼。
而朱棣也是对夏原吉颔首说道:“这便是朕的顾虑所在了。”
“定都北京,则粮食仰仗南方,受制于南方;定都南京,则南北分裂不可避免。”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朱棣重重地拍了几下椅子,长叹一声。
这个问题,也同样是困扰在室内的几位大明帝国高层脑海中的事情。
是真的死局,选哪个都有极大的弊端,看起来似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是,真的没有办法破局吗?
朱棣的目光投向了墙壁。
李至刚也好奇地跟着看了过去。
他似乎想透过墙壁,看清楚对面那个神秘人的样子。
——————
墙内,两人也几乎给出了跟密室里差不多的答案。
姜星火总结道:“所以说,其实纠结的地方就在于三个点。”
“第一点,要顾忌南北分裂,需要照顾北方。”
“第二点,粮食供给现状是南多北少,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三点,要备边,但军队不放心远离统治核心。”
朱高煦点头道:“大略如此。”
姜星火把这几句话,简略写在了晒干的沙地上。
“一个点一个点来思考,慢慢来,不急。”
姜星火说道:“首先说第一点,为了不让大明的南北矛盾进一步加剧,定都北方,肯定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庙堂信号。意味着朝廷没有放弃北方,朝廷有意弥合南北之间的长期分裂。”
朱高煦有些迷惑。
“可是姜先生之前不是说人口、金钱、粮食,都是跟随经济活动分布的,而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粮食运输的时间和数量.意味着大明不适合迁都北京啊。”
“定都,跟迁都,是两码事。”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