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庆余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错字,大错字,在困扰着我……前几日有位朋友在书评区提醒过我,深表感谢,只是其时没有加精,此时又忘了您的ID,真是不好意思。最最关键的是,昨天停电,我虽有本子却失网络,急着去同学家更新,把章节名写错了,什么辛酸泪,本来应该是荒唐事的,真真不好意思。
今天在看月票榜,庆余年排在老书第四,噢,不!尖叫中,第五了……比前三少了两百多票,拼命摇,拼命摇,从你们的罐子里把票摇出来……)
……
……
太子与范闲从血缘上来说是兄弟,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那些终究是长辈们的事情。太子也曾经向范闲表示过和解的意愿,只是范闲不可能相信而已,最关键的是,范闲清楚,太子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强大的心神来打倒自己。
所以范闲这半年来的所有行动,最大的目标其实是长公主,没有想到皇帝最后只是将其幽禁,却要赶在前头将太子废掉,这个事实让范闲琢磨许久,总觉得在顺序上有些问题,以皇帝老子这多年来在天下角斗场中的浸淫,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才是。
不管顺序有没有错误,废储之事在庆国的朝野上下,终究是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轰轰烈烈这个词也许用的并不准确,所谓风起于萍末,历史上任何一件大事,在开头的时候,或许都只是官场上一些不起眼的风声。
在数月之前,东宫失火,太子往南诏,这已经就是风声。
而当监察院的八处扔出一些陈年故事,太理寺忽然动了兴趣对当年征北军冬袄的事情重新调查,户部开始配合研究那些银子究竟去了哪里……风声便渐渐的大了起来。
去年春和景明之时,太子与二皇子两派为了打击范闲,便曾经调查过户部,最后找到的最大漏洞,便是征北军冬袄的问题,但太子当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查到最后竟然是查到了自己的头上。幸亏陛下后来收了手,太子才避免了颜面无光的下场。
可如今朝廷将这件旧事重提,朝堂上下的臣子们都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太子方面早就已经没有太多的忠派角色,陛下是准备让太子扔谁出来赎罪呢?
哪怕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大臣想到陛下会直接让太子承担这个罪责,所以当大理寺与监察院将辛其物索拿入狱后,都以为这件事情暂时就这样了了。
没有想到辛其物入狱不过三天,便又被放了出来,这位东宫的心腹,太子的近臣,因为与范闲关系好的缘故,在监察院里并没有受什么折磨,也没有将太子供将出来。
饶是如此,监察院与大理寺依然咬住了太子,将密奏呈入御书房中,又在一次御书房会议里,呈现在了门下中书,六部尚书那些庆国权力中心人物的眼前。
舒芜与胡大学士替太子求情,甚至做保,才让皇帝消了伪装出来的怒气。但是散朝之后,这两位大学士再一次聚在一起饮酒时,却忍不住长嘘短叹了起来。
陛下是真的决心废储了,可他们二位身为门下中书大学士,必须要保太子,这和派别无关,只是他们身为纯臣必须要表示出来的态度,太子一天是储君,他们就要当半个帝王看待,皇帝也不会苛责于此。
最关键的是,以胡舒二人为代表的朝中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当年或许荒唐糊涂,但这两年着实进益不少,为了避免朝中因皇权争夺而产生大的震荡,为了提前防范远在江南的范闲参合到这些事情当中,他们真的很希望陛下能够将心定下来,将庆国将来遥远的前途定下来。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如今的太子,都是庆国最好的选择,既避免了庆国的内耗,又防止了监察院……那年轻人的独大。
庆国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君臣之间制衡给庆国带来的好处,也料到了废储之事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反对声浪,所以他暂时选择了沉默,似乎在第一次风波后,他废储的念头被打消了。
然而胡舒大学士以及所有的大臣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家这位陛下是个不轻易下决断的人,可一旦他做出了选择,那不论会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坚持到底。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江南路总督薛清大人的明折送到了宫中,于大朝会之上当廷念出,字字句句,隐指东宫,其间暗藏之意,众人皆知。
舒芜勃然大怒,虽知此势逆而不能回,依旧出列破口大骂薛清有不臣之心,满口胡诌不臣之语。
皇帝怜舒芜年老体弱,令其回府休养三月,未予丝毫责罚。
另六路总督明折又至,语气或重或轻,或明或暗,但都隐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此时的情况已经渐渐明了,皇帝有心废储,七路总督迫于圣威上书相应,只有朝中那些尚书正卿一流的大臣们被夹在中间,他们便是想反对,也觉得上有天遮,下有刺起,浑身上下好不难受。
然而舒芜虽然被请回府,门下中书却依然发挥着庆国皇帝允许他们发挥的正流作用,朝中的大臣们,胆子大的在朝会上斟酌词语,表示着反对的意见,胆子小的保持着沉默……没有一位大臣在皇帝的暗示下,奋勇上书,请陛下易储。
是的,就算再喜欢拍马屁的人,也很难做出这种事情,满朝文武,满京都的百姓都在看着这些官员,太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却要被废,实在是说不过去,日后更无法在史书上解释。
这次朝会散后,几名文臣的代表来到了舒府,小心翼翼地征求着舒大学士的意见,反正陛下清楚这些事情,他们也不怕有人奏自己结党。
舒芜穿着一身布袍子,沉默许久后,笑着说道:“天下万事万物,总要讲究一个道理,尤其是储君之事,上涉天意,下涉万民,若理不通,则断不能奉……范闲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国事,并不是天子家事,舒芜身为臣子,上要替陛下解忧,旁要替庆国除虑。圣心无需揣摩,便问己心便是。”
“陛下心意已定,怎奈何?”
舒芜捉着颌下的胡须,像平日里那般嘻嘻哈哈说道:“先生曾经说过,君有乱命,臣不能受。”
他口中的先生,自然就是那位已经辞世近两年的庄墨韩庄大家。文臣分头回家,各自沉默不语。
其实皇帝如果想暗示臣子们上书,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那些朝中的代言人,但很奇妙的是,自从风波起,除了户部尚书范建外,皇帝便从来没有宣召过哪位大臣单独入宫。所以臣子们也在疑惑,是不是陛下的心意还没有定下来——他们不是七路总督那种陛下的家奴角色,更不敢胡乱上书。
朝廷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沉默对峙之中,而身在东宫,处于事件正中心的太子殿下,却依旧温和恬静,似乎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的派系里根本没有什么得力的人,今次却赢得了这么多文臣的支持,这可以说是一种意外之喜,却也是一种……意外之惊。
所以太子在暗自感激之余,愈发沉默。
……
……
而在这次废储风波之中,有两个置身事外的年轻人,最吸引群臣的目光。这两位年轻权贵模样气质都有些相近,而且与太子的关系都很复杂,偏生时至今日,他们的表现相当出乎人们的意料。
&n... -->>
(有错字,大错字,在困扰着我……前几日有位朋友在书评区提醒过我,深表感谢,只是其时没有加精,此时又忘了您的ID,真是不好意思。最最关键的是,昨天停电,我虽有本子却失网络,急着去同学家更新,把章节名写错了,什么辛酸泪,本来应该是荒唐事的,真真不好意思。
今天在看月票榜,庆余年排在老书第四,噢,不!尖叫中,第五了……比前三少了两百多票,拼命摇,拼命摇,从你们的罐子里把票摇出来……)
……
……
太子与范闲从血缘上来说是兄弟,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那些终究是长辈们的事情。太子也曾经向范闲表示过和解的意愿,只是范闲不可能相信而已,最关键的是,范闲清楚,太子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强大的心神来打倒自己。
所以范闲这半年来的所有行动,最大的目标其实是长公主,没有想到皇帝最后只是将其幽禁,却要赶在前头将太子废掉,这个事实让范闲琢磨许久,总觉得在顺序上有些问题,以皇帝老子这多年来在天下角斗场中的浸淫,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才是。
不管顺序有没有错误,废储之事在庆国的朝野上下,终究是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轰轰烈烈这个词也许用的并不准确,所谓风起于萍末,历史上任何一件大事,在开头的时候,或许都只是官场上一些不起眼的风声。
在数月之前,东宫失火,太子往南诏,这已经就是风声。
而当监察院的八处扔出一些陈年故事,太理寺忽然动了兴趣对当年征北军冬袄的事情重新调查,户部开始配合研究那些银子究竟去了哪里……风声便渐渐的大了起来。
去年春和景明之时,太子与二皇子两派为了打击范闲,便曾经调查过户部,最后找到的最大漏洞,便是征北军冬袄的问题,但太子当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查到最后竟然是查到了自己的头上。幸亏陛下后来收了手,太子才避免了颜面无光的下场。
可如今朝廷将这件旧事重提,朝堂上下的臣子们都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太子方面早就已经没有太多的忠派角色,陛下是准备让太子扔谁出来赎罪呢?
哪怕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大臣想到陛下会直接让太子承担这个罪责,所以当大理寺与监察院将辛其物索拿入狱后,都以为这件事情暂时就这样了了。
没有想到辛其物入狱不过三天,便又被放了出来,这位东宫的心腹,太子的近臣,因为与范闲关系好的缘故,在监察院里并没有受什么折磨,也没有将太子供将出来。
饶是如此,监察院与大理寺依然咬住了太子,将密奏呈入御书房中,又在一次御书房会议里,呈现在了门下中书,六部尚书那些庆国权力中心人物的眼前。
舒芜与胡大学士替太子求情,甚至做保,才让皇帝消了伪装出来的怒气。但是散朝之后,这两位大学士再一次聚在一起饮酒时,却忍不住长嘘短叹了起来。
陛下是真的决心废储了,可他们二位身为门下中书大学士,必须要保太子,这和派别无关,只是他们身为纯臣必须要表示出来的态度,太子一天是储君,他们就要当半个帝王看待,皇帝也不会苛责于此。
最关键的是,以胡舒二人为代表的朝中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当年或许荒唐糊涂,但这两年着实进益不少,为了避免朝中因皇权争夺而产生大的震荡,为了提前防范远在江南的范闲参合到这些事情当中,他们真的很希望陛下能够将心定下来,将庆国将来遥远的前途定下来。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如今的太子,都是庆国最好的选择,既避免了庆国的内耗,又防止了监察院……那年轻人的独大。
庆国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君臣之间制衡给庆国带来的好处,也料到了废储之事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反对声浪,所以他暂时选择了沉默,似乎在第一次风波后,他废储的念头被打消了。
然而胡舒大学士以及所有的大臣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家这位陛下是个不轻易下决断的人,可一旦他做出了选择,那不论会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坚持到底。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江南路总督薛清大人的明折送到了宫中,于大朝会之上当廷念出,字字句句,隐指东宫,其间暗藏之意,众人皆知。
舒芜勃然大怒,虽知此势逆而不能回,依旧出列破口大骂薛清有不臣之心,满口胡诌不臣之语。
皇帝怜舒芜年老体弱,令其回府休养三月,未予丝毫责罚。
另六路总督明折又至,语气或重或轻,或明或暗,但都隐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此时的情况已经渐渐明了,皇帝有心废储,七路总督迫于圣威上书相应,只有朝中那些尚书正卿一流的大臣们被夹在中间,他们便是想反对,也觉得上有天遮,下有刺起,浑身上下好不难受。
然而舒芜虽然被请回府,门下中书却依然发挥着庆国皇帝允许他们发挥的正流作用,朝中的大臣们,胆子大的在朝会上斟酌词语,表示着反对的意见,胆子小的保持着沉默……没有一位大臣在皇帝的暗示下,奋勇上书,请陛下易储。
是的,就算再喜欢拍马屁的人,也很难做出这种事情,满朝文武,满京都的百姓都在看着这些官员,太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却要被废,实在是说不过去,日后更无法在史书上解释。
这次朝会散后,几名文臣的代表来到了舒府,小心翼翼地征求着舒大学士的意见,反正陛下清楚这些事情,他们也不怕有人奏自己结党。
舒芜穿着一身布袍子,沉默许久后,笑着说道:“天下万事万物,总要讲究一个道理,尤其是储君之事,上涉天意,下涉万民,若理不通,则断不能奉……范闲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国事,并不是天子家事,舒芜身为臣子,上要替陛下解忧,旁要替庆国除虑。圣心无需揣摩,便问己心便是。”
“陛下心意已定,怎奈何?”
舒芜捉着颌下的胡须,像平日里那般嘻嘻哈哈说道:“先生曾经说过,君有乱命,臣不能受。”
他口中的先生,自然就是那位已经辞世近两年的庄墨韩庄大家。文臣分头回家,各自沉默不语。
其实皇帝如果想暗示臣子们上书,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那些朝中的代言人,但很奇妙的是,自从风波起,除了户部尚书范建外,皇帝便从来没有宣召过哪位大臣单独入宫。所以臣子们也在疑惑,是不是陛下的心意还没有定下来——他们不是七路总督那种陛下的家奴角色,更不敢胡乱上书。
朝廷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沉默对峙之中,而身在东宫,处于事件正中心的太子殿下,却依旧温和恬静,似乎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的派系里根本没有什么得力的人,今次却赢得了这么多文臣的支持,这可以说是一种意外之喜,却也是一种……意外之惊。
所以太子在暗自感激之余,愈发沉默。
……
……
而在这次废储风波之中,有两个置身事外的年轻人,最吸引群臣的目光。这两位年轻权贵模样气质都有些相近,而且与太子的关系都很复杂,偏生时至今日,他们的表现相当出乎人们的意料。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