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
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发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还没有有坏印象的时代,给大明产品打上一种高价优质的符号,从而可以用更高的溢价赚取利润。
当然打造品牌其实很容易,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国古代的名声多么好,可清末时期还不是臭大街了。
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伦的建议是,对出口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不允许劣质品流出,哪怕这些劣质品价格如何低廉,也不许出现,海关可以直接销毁。哪怕为此落一个一流产品给洋人用的坏名声,也要在国际上维持好大明的这个形象。
这是题外话,朱敬伦写的东西,可不光是介绍大明的情况,最重点的是招商引资的内容。
这些内容让陈启沅十分的担忧。
他看到朱敬伦告诉西方人说,大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是却没有生产工业品的技术,欢迎西方工业家到大明去开拓生产,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愿意给予特殊行业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这些享有优惠贷款的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制造,机床制造,蒸汽机和铁路机车制造,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领域的产业。但是能享受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一个行业只有一个。
这就是朱敬伦的招商引资方式,只引入种子企业。因为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本,这跟后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缺银子,缺的是技术以及将银子转化成资本,将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缺少现代工商业文化。
而且朱敬伦对于招商引资这种事始终保持一种保守的心态,这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现状为证的。大规模招商引资,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可是不加限制,只要是外资就给优惠的做法,却让外资在中国站在所有产业的最顶点,他们享受到了最高的利润比例,短期内确实带动了中国的发展,甚至带动了整个技术水平的进步,可问题是,利润都被转走了,导致三十年高速发展,老百姓依然很穷,而同样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方的百姓都变得富裕,只有中国依然穷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享受着优待的外资,他们将大量的利润没有变成中国人的收入,而是汇回到他们国内,变成了他们股东的分红,到头来是中国人工作越努力,投资国的利润越丰厚,中国人只赚了一个辛苦钱罢了。
所以朱敬伦虽然看到日本人感受到了紧迫感,决定招商引资,但却只打算引入一批种子企业,一批大明不可能自行诞生出来,而且技术壁垒比较高,即便政府推动都不太容易的重工业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到了大明,自然要招募大明的工人,技术就会慢慢扩散开来,最终形成一个行业,带动一系列产业。
至于这些种子企业会不会转走太多的利润,第一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算是交学费,第二朱敬伦还打算给这些企业投资,跟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合伙人。(未完待续。)
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
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发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还没有有坏印象的时代,给大明产品打上一种高价优质的符号,从而可以用更高的溢价赚取利润。
当然打造品牌其实很容易,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国古代的名声多么好,可清末时期还不是臭大街了。
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伦的建议是,对出口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不允许劣质品流出,哪怕这些劣质品价格如何低廉,也不许出现,海关可以直接销毁。哪怕为此落一个一流产品给洋人用的坏名声,也要在国际上维持好大明的这个形象。
这是题外话,朱敬伦写的东西,可不光是介绍大明的情况,最重点的是招商引资的内容。
这些内容让陈启沅十分的担忧。
他看到朱敬伦告诉西方人说,大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是却没有生产工业品的技术,欢迎西方工业家到大明去开拓生产,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愿意给予特殊行业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这些享有优惠贷款的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制造,机床制造,蒸汽机和铁路机车制造,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领域的产业。但是能享受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一个行业只有一个。
这就是朱敬伦的招商引资方式,只引入种子企业。因为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本,这跟后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缺银子,缺的是技术以及将银子转化成资本,将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缺少现代工商业文化。
而且朱敬伦对于招商引资这种事始终保持一种保守的心态,这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现状为证的。大规模招商引资,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可是不加限制,只要是外资就给优惠的做法,却让外资在中国站在所有产业的最顶点,他们享受到了最高的利润比例,短期内确实带动了中国的发展,甚至带动了整个技术水平的进步,可问题是,利润都被转走了,导致三十年高速发展,老百姓依然很穷,而同样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方的百姓都变得富裕,只有中国依然穷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享受着优待的外资,他们将大量的利润没有变成中国人的收入,而是汇回到他们国内,变成了他们股东的分红,到头来是中国人工作越努力,投资国的利润越丰厚,中国人只赚了一个辛苦钱罢了。
所以朱敬伦虽然看到日本人感受到了紧迫感,决定招商引资,但却只打算引入一批种子企业,一批大明不可能自行诞生出来,而且技术壁垒比较高,即便政府推动都不太容易的重工业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到了大明,自然要招募大明的工人,技术就会慢慢扩散开来,最终形成一个行业,带动一系列产业。
至于这些种子企业会不会转走太多的利润,第一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算是交学费,第二朱敬伦还打算给这些企业投资,跟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合伙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