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认识到了日本軍队的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没有答应借兵。
这只是一个意外,却让之后日本侵犯朝鲜的时候,在亚洲邻国找不到帮手埋下了伏笔。
尚德宏自己亲自南下越南。
越南结束了1873年的第二次法越战争后,越南也越来越衰弱,经济上被大明和法国双重挤压,疲弱不堪,军事上腐朽无比,抗击法国人靠的还是割据北方的华人武装黑旗军呢,因此根本就没什么借兵的兴趣。
此时一场刺杀拯救了琉球,尚德宏在越南活动期间,突然被几个潜伏的日本浪人,暴起刺杀,幸亏护卫得力,牺牲了三个人的性命才保住了尚德宏一条命。
大明公使馆立刻对此次事件,表示了高度关切。担心大明以此为借口向越南渗透的法国殖民当局,也高度重视这件事,联系越南朝廷,希望他们尽快捉拿凶手。
这件事给了越南巨大的压力,也让越南上下对日本的印象很差。
日本政府不承认这次刺杀是日本政府指使,但是他们嫌疑太大。
越南政府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之下,被迫再次跟尚德宏会面,答应借兵三百,而尚德宏则公开表示放弃追究刺杀案。
刺杀案不了了之,但日本人早就注意上了尚德宏,日本是一个很细致的民族,他们向来很重视准备,他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吞并琉球之前,他们把一切能堵的法律缺口都堵住了,不给任何国家介入的理由,但架不住大明想要强行介入,并用一个尚德宏将琉球问题越闹越大。
如果刺杀尚德宏,显得太过显眼,放任不管却又不是日本的习惯,他们的办法是,一边抓紧时间跟相关方谈判,希望尽快完结琉球悬案,一面逼迫倍囚禁在东京的琉球王尚泰给尚德宏下诏,让他立马前往东京,不要在做任何反对日本宗族的行动,而且表示只要他能去东京,日本天皇将会降下恩准,准许琉球复国。
尚德宏是流着泪将这份诏书让福州所有的琉球流亡政府官员看的,其他官员都说,这一定是王上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被迫下达的诏书,是算不得数的。
尚德宏边哭边说,他何尝不知道这些,但王上被人这样逼迫,他于心何忍,实在不愿做乱臣贼子,他要去东京,要去陪王上一起受苦,就像当年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始终有数以千计的大臣不离不弃的跟随。
陪伴主上受苦,也算是一种忠诚。
尚德宏如此懦弱,让大明决定放弃这个人。
本来还想让此人冲在最前面,将此次干涉琉球事件,操作成一次琉球人的自我救赎行动。但尚德宏竟然如此迂腐,这样的人忠诚是足够,但显然不可能委以重任,否则关键的时候,会让人后悔的想要自杀。
但是大明直接出面,也不太好看。这种风头朱敬伦是不喜欢争的,他更乐意闷声发大财,要不是实在找不出一个在东亚制止日本的力量,大明绝对不会操刀子自己上的,现在是不想自己上也不行了。趁着琉球官员们好容易劝住了尚德宏,大明立刻找尚德宏要了一份授权,让他委托(拜托)大明总兵文鸢代为指挥琉球军事力量。
所谓的琉球军事力量,指的就是尚德宏借来的淮军、越军,主力则是一万大明陆军。
这种多国部队很容易迷惑人,大明在外交上不断的强调这是东亚国家全都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借兵,依然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观念,跟西方的盟军概念完全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多次描写过这种借兵的情况,三国之一的东吴,不就是小霸王孙策借了袁术三千士兵后开拓出来的吗。当孙策带着袁术的兵攻城略地的时候,没人会将这些兵看作是袁术的,大家都只会认为这些兵是孙策的。
先秦时期,更有许多次国家之间的借兵行为,比如申包胥哭秦庭,最后借来了秦兵,赶走了占领楚国京师的伍子胥带领的吴军。
这种特色军事活动,知道唐朝时期还很常见,比如唐朝就先后向回纥借过兵来应付安史之乱,甚至有史料记载说借过大食兵(波斯人)。
但是从先秦到明清,这种借兵行为是日渐减少的,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应急措施,除非到了亡国状态的时候,一般没人做这种事。
宋代就很少找人借兵,最接近的是借道给蒙古伐金,最后也吃了很大的亏。
到明代,八旗入关之后,江南大儒们甚至动过向日本借兵的打算,大儒朱顺水为此真的到了日本去。南明小朝廷甚至动过向罗马借兵的打算,为此永历皇帝和皇太后等一干人都改信了天主教,但当时的教皇没有答应。
甚至到了晚清,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采用过一种叫做借师助剿的措施,希望借助洋人的軍队,剿灭太平军。
但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洋人的世界观,在洋人的观念中,在没有什么比軍队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了,出兵往往就意味着参战,在不想介入中国内战的情况下,洋人最大的举动不过是出军官帮助李鸿章他们组建軍队而已,对外则宣称是这些军官的个人行为。
显然西方人还弄不太懂东方的借兵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外交活动,这就给了大明充分的混淆视听的空间。
赫德这样的中国通自然明白什么是借兵,明白跟西方意义上的结盟完全不是一回事,英法等国肯定也有赫德这样的人才,甚至英国政府直接找赫德咨询,赫德也不会吝啬。
可问题是即便西方外交人员能够弄清楚,西方民众能够弄清楚吗?
因此很容易就在民间舆论上,制造出一种因为日本侵略琉球,而导致了整个东亚国家结盟组成联军对抗日本的假象。
大明进行这些操作,争取到了舆论上绝对的有利态势,但效果其实也不大,因为西方国家在这个时代,介入亚洲事务的意愿并不强烈,这还没到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候呢。
充其量制造这些舆论力量,不够是给西方国家介入制造一点道义上的麻烦,从而大大降低他们本就不高的介入意愿。
真正的意图,是想要营造出一个亚洲内部的反日联盟,说白了,直接跟日本打外交战,才是真正的目的。
与这些军事活动相配合的外交活动,其实这段时间也都在展开,比如明日之间的外交沟通,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日本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这个三角关系始终在角力之中,而力量最小的日本,渐渐的显得力不从心。
人认识到了日本軍队的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没有答应借兵。
这只是一个意外,却让之后日本侵犯朝鲜的时候,在亚洲邻国找不到帮手埋下了伏笔。
尚德宏自己亲自南下越南。
越南结束了1873年的第二次法越战争后,越南也越来越衰弱,经济上被大明和法国双重挤压,疲弱不堪,军事上腐朽无比,抗击法国人靠的还是割据北方的华人武装黑旗军呢,因此根本就没什么借兵的兴趣。
此时一场刺杀拯救了琉球,尚德宏在越南活动期间,突然被几个潜伏的日本浪人,暴起刺杀,幸亏护卫得力,牺牲了三个人的性命才保住了尚德宏一条命。
大明公使馆立刻对此次事件,表示了高度关切。担心大明以此为借口向越南渗透的法国殖民当局,也高度重视这件事,联系越南朝廷,希望他们尽快捉拿凶手。
这件事给了越南巨大的压力,也让越南上下对日本的印象很差。
日本政府不承认这次刺杀是日本政府指使,但是他们嫌疑太大。
越南政府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之下,被迫再次跟尚德宏会面,答应借兵三百,而尚德宏则公开表示放弃追究刺杀案。
刺杀案不了了之,但日本人早就注意上了尚德宏,日本是一个很细致的民族,他们向来很重视准备,他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吞并琉球之前,他们把一切能堵的法律缺口都堵住了,不给任何国家介入的理由,但架不住大明想要强行介入,并用一个尚德宏将琉球问题越闹越大。
如果刺杀尚德宏,显得太过显眼,放任不管却又不是日本的习惯,他们的办法是,一边抓紧时间跟相关方谈判,希望尽快完结琉球悬案,一面逼迫倍囚禁在东京的琉球王尚泰给尚德宏下诏,让他立马前往东京,不要在做任何反对日本宗族的行动,而且表示只要他能去东京,日本天皇将会降下恩准,准许琉球复国。
尚德宏是流着泪将这份诏书让福州所有的琉球流亡政府官员看的,其他官员都说,这一定是王上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被迫下达的诏书,是算不得数的。
尚德宏边哭边说,他何尝不知道这些,但王上被人这样逼迫,他于心何忍,实在不愿做乱臣贼子,他要去东京,要去陪王上一起受苦,就像当年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始终有数以千计的大臣不离不弃的跟随。
陪伴主上受苦,也算是一种忠诚。
尚德宏如此懦弱,让大明决定放弃这个人。
本来还想让此人冲在最前面,将此次干涉琉球事件,操作成一次琉球人的自我救赎行动。但尚德宏竟然如此迂腐,这样的人忠诚是足够,但显然不可能委以重任,否则关键的时候,会让人后悔的想要自杀。
但是大明直接出面,也不太好看。这种风头朱敬伦是不喜欢争的,他更乐意闷声发大财,要不是实在找不出一个在东亚制止日本的力量,大明绝对不会操刀子自己上的,现在是不想自己上也不行了。趁着琉球官员们好容易劝住了尚德宏,大明立刻找尚德宏要了一份授权,让他委托(拜托)大明总兵文鸢代为指挥琉球军事力量。
所谓的琉球军事力量,指的就是尚德宏借来的淮军、越军,主力则是一万大明陆军。
这种多国部队很容易迷惑人,大明在外交上不断的强调这是东亚国家全都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借兵,依然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观念,跟西方的盟军概念完全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多次描写过这种借兵的情况,三国之一的东吴,不就是小霸王孙策借了袁术三千士兵后开拓出来的吗。当孙策带着袁术的兵攻城略地的时候,没人会将这些兵看作是袁术的,大家都只会认为这些兵是孙策的。
先秦时期,更有许多次国家之间的借兵行为,比如申包胥哭秦庭,最后借来了秦兵,赶走了占领楚国京师的伍子胥带领的吴军。
这种特色军事活动,知道唐朝时期还很常见,比如唐朝就先后向回纥借过兵来应付安史之乱,甚至有史料记载说借过大食兵(波斯人)。
但是从先秦到明清,这种借兵行为是日渐减少的,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应急措施,除非到了亡国状态的时候,一般没人做这种事。
宋代就很少找人借兵,最接近的是借道给蒙古伐金,最后也吃了很大的亏。
到明代,八旗入关之后,江南大儒们甚至动过向日本借兵的打算,大儒朱顺水为此真的到了日本去。南明小朝廷甚至动过向罗马借兵的打算,为此永历皇帝和皇太后等一干人都改信了天主教,但当时的教皇没有答应。
甚至到了晚清,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采用过一种叫做借师助剿的措施,希望借助洋人的軍队,剿灭太平军。
但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洋人的世界观,在洋人的观念中,在没有什么比軍队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了,出兵往往就意味着参战,在不想介入中国内战的情况下,洋人最大的举动不过是出军官帮助李鸿章他们组建軍队而已,对外则宣称是这些军官的个人行为。
显然西方人还弄不太懂东方的借兵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外交活动,这就给了大明充分的混淆视听的空间。
赫德这样的中国通自然明白什么是借兵,明白跟西方意义上的结盟完全不是一回事,英法等国肯定也有赫德这样的人才,甚至英国政府直接找赫德咨询,赫德也不会吝啬。
可问题是即便西方外交人员能够弄清楚,西方民众能够弄清楚吗?
因此很容易就在民间舆论上,制造出一种因为日本侵略琉球,而导致了整个东亚国家结盟组成联军对抗日本的假象。
大明进行这些操作,争取到了舆论上绝对的有利态势,但效果其实也不大,因为西方国家在这个时代,介入亚洲事务的意愿并不强烈,这还没到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候呢。
充其量制造这些舆论力量,不够是给西方国家介入制造一点道义上的麻烦,从而大大降低他们本就不高的介入意愿。
真正的意图,是想要营造出一个亚洲内部的反日联盟,说白了,直接跟日本打外交战,才是真正的目的。
与这些军事活动相配合的外交活动,其实这段时间也都在展开,比如明日之间的外交沟通,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日本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这个三角关系始终在角力之中,而力量最小的日本,渐渐的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