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侯爷贵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日早朝上,蔡襄又旧调重弹。”
甫一下朝,柴琛就往聆风亭这边来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养成的习惯——总爱把朝堂里的事,碎碎叨叨地念与“乐琳”听。
乐琅翻着手中的《易纬稽览图》,漫不经心地回道:“抑侥幸、精贡举。”
柴琛吃惊:“你亦有听闻此事?”
半年前,谏官蔡襄曾向官家进谏,因朝廷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之政策,致使冗官冗员,办事却成效低下,更有甚者,人浮于事。
蔡襄遂奏议,官家应“抑侥幸、精贡举”。
抑侥幸者,限制官僚滥进。
太祖朝以来,,恩荫而造成官僚滥进,情况日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蔡襄提出,应更改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精贡举者,严密科举取士也。
蔡襄奏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将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明经科,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
此两项奏议,深得官家的欢心。
但无奈,丞相庞籍以“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为由,竭力反对。
——这两项改革所牵涉太过阔大,提议的人恐怕难以实行。
以庞籍为首的一班仁宗朝的老臣子,也纷纷附议,抨击蔡襄所言“太猛”、“恐更张无渐”。
官家只得不了了之。
事隔半年,蔡襄再提起此事。
柴琛不曾想过,“乐琳”一女子之家,也留心朝堂之事。
转念一想,“她”的所闻所说,又岂是寻常女流之辈可比?
他不由得笑着请教道:“你有何看法?”
“那你又有何看法?”
柴琛道:“蔡襄所言,不无道理。此二项奏议,于国于民有益,庞丞相太迂腐了。”
乐琅不以为然:“庞籍若真是迂腐,便不会有‘明黜陟’一策。”
“明黜陟”,是仁宗朝时期,庞籍最重要的政绩。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太宗朝以来,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导致官吏********,无所作为。
当时,庞籍提议,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
他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终使得此奏议得到仁宗皇帝的首肯。
柴琛闻言,亦觉得甚为有理。
思量许久,才又道:“庞籍为丞相,其子嗣可恩荫者甚多;而他本就是重明经而轻策论之人,门生又遍布朝野……抑侥幸、精贡举,此二项损其利益,故而竭力反对?”
说罢,愈发觉得自己的分析有理,心中对庞籍更恨上了几分,怒其私心误国。
乐琅端起手中的觥,一口闷了下去。
他今日喝的是黄酒,辛且辣,顿时蛮脸通红。
柴琛觉得“她”比往日更可爱一些,只听得“她”问道:“殿下,你可曾听说过,‘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柴琛点头。
乐琅又问:“既是卖,便要有价。百官的‘价’是什么?”
“财帛俸禄?”
乐琅摇头。
“名留青史?”
还是摇头。
“权力地位!”
乐琅点了点头,想了想,又摇头。
柴琛不明所以:“那到底是为了甚么... -->>
“今日早朝上,蔡襄又旧调重弹。”
甫一下朝,柴琛就往聆风亭这边来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养成的习惯——总爱把朝堂里的事,碎碎叨叨地念与“乐琳”听。
乐琅翻着手中的《易纬稽览图》,漫不经心地回道:“抑侥幸、精贡举。”
柴琛吃惊:“你亦有听闻此事?”
半年前,谏官蔡襄曾向官家进谏,因朝廷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之政策,致使冗官冗员,办事却成效低下,更有甚者,人浮于事。
蔡襄遂奏议,官家应“抑侥幸、精贡举”。
抑侥幸者,限制官僚滥进。
太祖朝以来,,恩荫而造成官僚滥进,情况日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蔡襄提出,应更改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精贡举者,严密科举取士也。
蔡襄奏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将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明经科,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
此两项奏议,深得官家的欢心。
但无奈,丞相庞籍以“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为由,竭力反对。
——这两项改革所牵涉太过阔大,提议的人恐怕难以实行。
以庞籍为首的一班仁宗朝的老臣子,也纷纷附议,抨击蔡襄所言“太猛”、“恐更张无渐”。
官家只得不了了之。
事隔半年,蔡襄再提起此事。
柴琛不曾想过,“乐琳”一女子之家,也留心朝堂之事。
转念一想,“她”的所闻所说,又岂是寻常女流之辈可比?
他不由得笑着请教道:“你有何看法?”
“那你又有何看法?”
柴琛道:“蔡襄所言,不无道理。此二项奏议,于国于民有益,庞丞相太迂腐了。”
乐琅不以为然:“庞籍若真是迂腐,便不会有‘明黜陟’一策。”
“明黜陟”,是仁宗朝时期,庞籍最重要的政绩。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太宗朝以来,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导致官吏********,无所作为。
当时,庞籍提议,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
他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终使得此奏议得到仁宗皇帝的首肯。
柴琛闻言,亦觉得甚为有理。
思量许久,才又道:“庞籍为丞相,其子嗣可恩荫者甚多;而他本就是重明经而轻策论之人,门生又遍布朝野……抑侥幸、精贡举,此二项损其利益,故而竭力反对?”
说罢,愈发觉得自己的分析有理,心中对庞籍更恨上了几分,怒其私心误国。
乐琅端起手中的觥,一口闷了下去。
他今日喝的是黄酒,辛且辣,顿时蛮脸通红。
柴琛觉得“她”比往日更可爱一些,只听得“她”问道:“殿下,你可曾听说过,‘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柴琛点头。
乐琅又问:“既是卖,便要有价。百官的‘价’是什么?”
“财帛俸禄?”
乐琅摇头。
“名留青史?”
还是摇头。
“权力地位!”
乐琅点了点头,想了想,又摇头。
柴琛不明所以:“那到底是为了甚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