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中华秘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127-前2071),传2位帝王:
有虞氏帝舜一世:虞舜帝(前2128-前2089)姚姓,又名重华
有虞氏帝舜二世:美叔(前2089-前2071)
公元前2070年始进入夏王朝(夏禹)时代。
附记:
何谓“姓”、何谓“氏”?“姓”是远古时期氏族的族号,起源于氏族部落的名称或氏族、部落首领的名字。“氏”由“姓”按一定的制度和方法分化而来,是“姓”的分支,相当于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中的一家、一族的名称。据顾炎武考证,姓起源于五帝时代,我国最古老的姓有22个: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初、芈、曹、董、姜、偃、归、曼、熊、傀、漆、?u、允。按照班固的说法,取姓分氏,目的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即明确彼此的族源(也就是血缘),以建立稳固有序的宗法制度,确定男女婚姻关系。春秋及春秋之前,拥有姓的人都是贵族,号称“百姓”。宗法观念认为,姓是固定不变的。古人又相信,同姓男女结婚不利于后代生长繁衍(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所说的“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姓在维护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战国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则必须称姓。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贵族在“姓”之外又获取了“氏”。贵族获取“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受封的诸侯国国名为氏,以采邑之名为氏,以官职之名为氏,以与周王或诸侯王关系的远近之称为氏,以祖先的名字为氏。原先没有姓的平民采用以职业、住地之名为氏的方式,也获取了氏。这样,到战国时期,氏已经形成了,从此以后,贵族和平民都有了姓或氏,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姓与氏渐渐的合而为一,到汉代,姓和氏统称为姓,在表述上不再有差别了。
在泛览历史书籍的时候,偶尔发现史书中有记载怪异现象的片段。古籍中有本名为《列子》的书,在我们那代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此书节录作为文言范文,现在的中学课本我没有看过,不知道学生们还学不学文言文了。
在进入正文时,有必要简要地阐述一下列子其人及其书。
虽然《史记》未载其人,而《庄子.应帝篇》却详叙列子其人;《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列子贵虚”,足见其人确有。列子的实际存在,还可见于《汉书.艺文志》,曰:《列子》八篇。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只不过由于晋时伪书较多,使人怀疑其书为晋人伪撰。就史书学分析的结果来说,晋人确实对《列子》一书进行了“掺假”,不过仅《历命》、《扬朱》两篇而已,下面我要涉及到的《列子.汤问》为列子所撰的真实性是无疑的。
《列子.汤问》载曰:“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终北国环境奇异,四季不明,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一国之人仅靠一种叫做“神瀵”的液体活着,看起来此国之人的体质并不强壮,但没有儿童夭亡,成人也没有什么疾病,居民酷好音乐,整日不停。人们不仅饮用“神瀵”,而且用来洗浴,浴后香气保持很长时间(约有十天)。更为奇异的是这种液体作食源的同时不可多饮,多饮则醉很长时间(约有十天)。
《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返。”周穆王是周召共和前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召共和始于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有确切历史纪元的开始。周穆王的父亲亦好出游,出游南方过江时被南人谋杀,南人使用的是胶船,船行溶化,致使其溺水身亡。周穆王似乎接受了教训,而改为北游或西游。周穆王在终北国玩了三年,返回后,十分思慕,不喝酒了也不吃肉了,更不近女色了,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复原。周穆王思念终北国的好时光,又出游向西巡狩(估计是为去终北国而方向误差),越过了昆仑山。在顺中国(周室)的路上,“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周穆王问偃师的能力和修为,偃师说你要什么我有什么。回到周室后,偃师屡屡献艺,并制造出一些酷似真人的歌舞伎。这些歌舞伎在献艺过程中向周穆王的侍妾暗送秋波,周穆王发现后认为这是调戏,勃然大怒,要杀偃师。偃师急忙肢解了歌舞伎以开脱罪责。这些歌舞伎虽然酷似真人,但并没有生命,乃“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而且它们的内脏、筋骨、毛发都是假的。偃师将这些东西再拼合到一起,就又凑成了歌舞伎。周穆王看到这些,始叹造化之能鬼斧神工,终于平息怒气。
这两个奇异的故事说明什么呢?依我之见,在中国纪元前就已经存在着比人类更高明的智慧生命了。这些智慧生命很早就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那个“终北国”就是其中一个基地。很显然,这些基地不是用来扩张权利的,而是用以实验地球上的环境或者向人类作出示范的。示范的最好对象自然是当时人类的最高领导者——国王或皇帝,让他们学习到一些高深的知识以利于向整个社会推广。大禹是神也是人,他到达终北国并不是偶然的原因,试想这几千万里的路程大禹是借助什么工具来完成的,又是如何返回的?!从“终北国”的环境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造环境。因为那里没有季节的变化,除了“人”外也没有其他生物。这些“人”的医疗条件也是非常好的,他们没有夭亡也没有病死,都是无疾而终。从体质和饮食上看,这些人也不是从事体力劳作的,且好音乐,生活在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环境中。这些“人”想把大禹带回去看能不能按一个理想的模式去改造大禹的子民,但是计划可能失败了……周穆王游历“终北国”的具体情况,《列子.汤问》没记载,只说过了三年他还不愿返回。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周穆王的习惯改变了,可惜回国后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状态,智慧生命的示范作用再次失败……但是这些智慧生命似乎仍没有彻底失望,还要做最后的努力。偃师的人造歌舞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造人”,或者也叫“机器人”,智慧生命想通过这些歌舞伎打通周穆王,但是由于偃师的自作聪明,导致了周穆王的嫉妒。被杀歌舞伎的内部构造是一些当代人类半识半不识的材料,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电子器件”。智慧生命的最后一次努力也以失败告终,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才能最终到达“终北国”的文明程度,也有可能毁于环境污染!
《列子.汤问》记载大禹到“终北国”,所目睹的经历还有那里的风土人情,人们男女杂居,相互平等,不织不衣,等等——这已经到了历代哲人所追求的“世界大同”。这里人们摈弃了私欲,人的追求升华了。被人类所崇尚的动物性——*在这里是淡薄的,对于人类的潜意识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弗洛伊德那里我们可以得到证实;被荀子所痛斥的人性恶之一的“嫉妒”也不复存在了,这在人类来说也是不能克服的,这从黑格尔的“动力”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然而世界大同的观念还是深深印在人类一些优秀人物——特别是那些具有宗教性狂热和意志力的人们的头脑中,都努力的追求着这一目标。从一些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发现来推断,人类大同的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到达理想化,这就是人们所崇尚的“自然”。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古籍中关于大禹和周穆王的奇遇,其他古文献中还有唐代关于皇室的离奇记载,古代的超前文明用现代的眼光也难于解释。如果你们什么都不相信,那么人类的历史就全部都是垃圾了!
2127-前2071),传2位帝王:
有虞氏帝舜一世:虞舜帝(前2128-前2089)姚姓,又名重华
有虞氏帝舜二世:美叔(前2089-前2071)
公元前2070年始进入夏王朝(夏禹)时代。
附记:
何谓“姓”、何谓“氏”?“姓”是远古时期氏族的族号,起源于氏族部落的名称或氏族、部落首领的名字。“氏”由“姓”按一定的制度和方法分化而来,是“姓”的分支,相当于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中的一家、一族的名称。据顾炎武考证,姓起源于五帝时代,我国最古老的姓有22个: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初、芈、曹、董、姜、偃、归、曼、熊、傀、漆、?u、允。按照班固的说法,取姓分氏,目的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即明确彼此的族源(也就是血缘),以建立稳固有序的宗法制度,确定男女婚姻关系。春秋及春秋之前,拥有姓的人都是贵族,号称“百姓”。宗法观念认为,姓是固定不变的。古人又相信,同姓男女结婚不利于后代生长繁衍(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所说的“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姓在维护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战国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则必须称姓。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贵族在“姓”之外又获取了“氏”。贵族获取“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受封的诸侯国国名为氏,以采邑之名为氏,以官职之名为氏,以与周王或诸侯王关系的远近之称为氏,以祖先的名字为氏。原先没有姓的平民采用以职业、住地之名为氏的方式,也获取了氏。这样,到战国时期,氏已经形成了,从此以后,贵族和平民都有了姓或氏,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姓与氏渐渐的合而为一,到汉代,姓和氏统称为姓,在表述上不再有差别了。
在泛览历史书籍的时候,偶尔发现史书中有记载怪异现象的片段。古籍中有本名为《列子》的书,在我们那代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此书节录作为文言范文,现在的中学课本我没有看过,不知道学生们还学不学文言文了。
在进入正文时,有必要简要地阐述一下列子其人及其书。
虽然《史记》未载其人,而《庄子.应帝篇》却详叙列子其人;《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列子贵虚”,足见其人确有。列子的实际存在,还可见于《汉书.艺文志》,曰:《列子》八篇。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只不过由于晋时伪书较多,使人怀疑其书为晋人伪撰。就史书学分析的结果来说,晋人确实对《列子》一书进行了“掺假”,不过仅《历命》、《扬朱》两篇而已,下面我要涉及到的《列子.汤问》为列子所撰的真实性是无疑的。
《列子.汤问》载曰:“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终北国环境奇异,四季不明,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一国之人仅靠一种叫做“神瀵”的液体活着,看起来此国之人的体质并不强壮,但没有儿童夭亡,成人也没有什么疾病,居民酷好音乐,整日不停。人们不仅饮用“神瀵”,而且用来洗浴,浴后香气保持很长时间(约有十天)。更为奇异的是这种液体作食源的同时不可多饮,多饮则醉很长时间(约有十天)。
《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返。”周穆王是周召共和前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召共和始于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有确切历史纪元的开始。周穆王的父亲亦好出游,出游南方过江时被南人谋杀,南人使用的是胶船,船行溶化,致使其溺水身亡。周穆王似乎接受了教训,而改为北游或西游。周穆王在终北国玩了三年,返回后,十分思慕,不喝酒了也不吃肉了,更不近女色了,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复原。周穆王思念终北国的好时光,又出游向西巡狩(估计是为去终北国而方向误差),越过了昆仑山。在顺中国(周室)的路上,“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周穆王问偃师的能力和修为,偃师说你要什么我有什么。回到周室后,偃师屡屡献艺,并制造出一些酷似真人的歌舞伎。这些歌舞伎在献艺过程中向周穆王的侍妾暗送秋波,周穆王发现后认为这是调戏,勃然大怒,要杀偃师。偃师急忙肢解了歌舞伎以开脱罪责。这些歌舞伎虽然酷似真人,但并没有生命,乃“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而且它们的内脏、筋骨、毛发都是假的。偃师将这些东西再拼合到一起,就又凑成了歌舞伎。周穆王看到这些,始叹造化之能鬼斧神工,终于平息怒气。
这两个奇异的故事说明什么呢?依我之见,在中国纪元前就已经存在着比人类更高明的智慧生命了。这些智慧生命很早就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那个“终北国”就是其中一个基地。很显然,这些基地不是用来扩张权利的,而是用以实验地球上的环境或者向人类作出示范的。示范的最好对象自然是当时人类的最高领导者——国王或皇帝,让他们学习到一些高深的知识以利于向整个社会推广。大禹是神也是人,他到达终北国并不是偶然的原因,试想这几千万里的路程大禹是借助什么工具来完成的,又是如何返回的?!从“终北国”的环境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造环境。因为那里没有季节的变化,除了“人”外也没有其他生物。这些“人”的医疗条件也是非常好的,他们没有夭亡也没有病死,都是无疾而终。从体质和饮食上看,这些人也不是从事体力劳作的,且好音乐,生活在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环境中。这些“人”想把大禹带回去看能不能按一个理想的模式去改造大禹的子民,但是计划可能失败了……周穆王游历“终北国”的具体情况,《列子.汤问》没记载,只说过了三年他还不愿返回。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周穆王的习惯改变了,可惜回国后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状态,智慧生命的示范作用再次失败……但是这些智慧生命似乎仍没有彻底失望,还要做最后的努力。偃师的人造歌舞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造人”,或者也叫“机器人”,智慧生命想通过这些歌舞伎打通周穆王,但是由于偃师的自作聪明,导致了周穆王的嫉妒。被杀歌舞伎的内部构造是一些当代人类半识半不识的材料,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电子器件”。智慧生命的最后一次努力也以失败告终,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才能最终到达“终北国”的文明程度,也有可能毁于环境污染!
《列子.汤问》记载大禹到“终北国”,所目睹的经历还有那里的风土人情,人们男女杂居,相互平等,不织不衣,等等——这已经到了历代哲人所追求的“世界大同”。这里人们摈弃了私欲,人的追求升华了。被人类所崇尚的动物性——*在这里是淡薄的,对于人类的潜意识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弗洛伊德那里我们可以得到证实;被荀子所痛斥的人性恶之一的“嫉妒”也不复存在了,这在人类来说也是不能克服的,这从黑格尔的“动力”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然而世界大同的观念还是深深印在人类一些优秀人物——特别是那些具有宗教性狂热和意志力的人们的头脑中,都努力的追求着这一目标。从一些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发现来推断,人类大同的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到达理想化,这就是人们所崇尚的“自然”。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古籍中关于大禹和周穆王的奇遇,其他古文献中还有唐代关于皇室的离奇记载,古代的超前文明用现代的眼光也难于解释。如果你们什么都不相信,那么人类的历史就全部都是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