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做到平心静气,顺其自然,不以得宠为喜,不以加辱为忧,则心无波澜,自无忧患。常人视荣贵为极美,我视荣贵若大患。如此,则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是说人因为有这个肉身,所以有患。若无吾身,患从何来?当人在未成道时,不得不借此身作为修炼的工具,待到脱壳飞升,有神无气,有何祸患可加。因为这个四大假合之报身,有种种欲望的贪求,有烦恼妄想的缠身,还有历世所造业力的果报,更有今世不断造作的恶因。凡此等等,皆为此身大患,以患加患,这就是“贵大患若身”之义。所以人活在世间,应当不患其得,不患其失,一切顺应自然。来无心,去无意,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又有何宠辱之忧患呢?
修真人更当受宠不惊,受辱不怨,以忍为先,不与人争。一切诸魔来,我以忍坐去胜,不与群魔应。来辱我者,我敬为师,甘心受辱,以消宿业。损人先自损,忍者得安宁,魔损我不损,我炼真佛心。一切诸仙真,皆是以忍辱处成就大业的。要炼就一个“金刚不动心”、“金刚不坏身”、“无极万能体”,就得在火宅中经受顺与逆、宠与辱的火候磨炼。炼得百度不伤,达到“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的功夫,方可免祸患。不经过千锤百炼,难成大器。故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对修真人而言,无论宠与辱,都应当心淡如水,泰然自若,把它当作锻炼考验的机会。无论是“佛考”,还是“魔考”,也无论是“天赐”,或是“人召”,都是上苍的慈怀无限。修道者在未悟道、未解脱之前,业力必随身后,紧追不舍,无时不在寻找机会讨债报复。若能明悟大道,解开心锁,心中之光定能化去阴业,驱散一切灾厄。
人若有病,打针吃药,忍受苦痛,不可抱怨,这是为你解毒治疗,也是在炼道消业。纵观世间的一切,皆是前因后果的循环。牛只吃草,任人鞭打,默默负重,这是为偿还前因,过着吃苦受累的修炼生活。犬食人粪残食,为人看守门户,忠于职守,这是往昔所造的自作自受。
现代人类的生活富足齐全,可以说业力的牵缠已甚微小,应当知足常乐,不可迷入酒色财气中再造新业。无论宠辱得失,皆应置之度外,唯道是真,这才是一个明白人。人人皆具有道心佛性,世人却茫然不知。“是佛而忘佛”。故当“焚去木偶相,求出真如来”,方不枉来人世一生!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此段是重复加深解释上文之义。意在唤醒世人认识宠与辱,都是危险的祸胎,唯看人心如何去把握。世人只知“宠为上”,所以人人所好;“辱为下”,所以个个所恶。故人心皆趋高而避下,求宠而远辱。不知宠之所来,亦是自然而来,原非我之所求而有;辱之所至,亦是自然而至,亦非我力所能禁,故宠与辱皆是自己所造的前因,今日所结之果,是一种自然全息因果律的必然定数,人的主观意识是无法抗拒的。
佛祖曰:“世间无偶然,皆是因果大循环”。人若明白此理,得宠不为宠,不以尊贵自居,不以势欺人,知宠守辱,处上守下,谦恭自卑,超然于宠辱之外,心不落宠辱之尘,必不会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之心。假若不明宠辱互变之理,得宠便惊喜若狂,以宠傲视于人,不可一世,丧失谦德,必遭非议,谤毁也在所难免。由得宠而受辱,弄巧成拙,仅此一步之遥。
心地无私天地宽。有道之人心地宽广,处世应事,无论宠辱,都能“提得起,放得下”。不粘不滞,来去自然,故无宠辱之患。得宠后又怕失去,这是常人固有的心病。人心都是“好上还想好”,“高了还想高”,欲心难平,永不知足,无有尽时,这正是酿成人生悲剧的根源。
世人多是失宠若惊,心生忧患,心理不平衡,受辱也惊,恐祸辱再来,惴惴(zhui)不安。其实两者皆是心起波澜,自己惊吓自己。古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之说,内含着极深的自然大道之理,只可惜常人难以理解个中真谛,更难遵行做到。道高德重之人,得宠时,不敢自安,居高位如临深渊。遇顺境,如履薄冰,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失宠时,则不悲戚,淡然处之,心静如水。人之所以有宠辱之患,唯在于有心。心已无有,何患之有?
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修真路途多奇险,当业力释放,魔军横前阻挡。当遇挫折毁谤时,当遭灾难奇辱时,当受病魔痛苦时,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然。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乃至伤病疾痛、烦恼折磨、内外环境的压力干扰等等,皆能忍而不动。如此大志如昆仑,不畏困难,矢志不改,待心性光明,业力消尽之时,必能大道功成。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世人不知患从贵起,祸自福生之理,一切祸患,都是由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所引起。
“贵大患若身”之意,是说人生在世,有此肉身,便有忧其劳苦,念其饥寒,触情纵欲,贪图享受,厌恶疾苦等等烦恼。围绕这个肉身七情六欲的需要,造下了般般业力,撒下了种种祸根,以致酿成不少祸患。以身观患,此身就是“患之形”;以患观身,此患又是“身之影”。是以可知患即是身,身即是患,有此身即有此患,患与身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人之所以有大患,皆因其业力随身相伴,业力随此报身的存在而存在。待到阴业报尽,业力消完,患身化为道身之时,大患将会远去,无以寄生。
人生在世,为了存养性命,不得不有饥食渴饮的需要,亦难免有防寒避暑之劳。生老病死之苦,吉凶祸福之遇,追名逐利之累,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凡躯肉身,才产生了这一系列麻烦,所以肉身被称为“患身”。佛家称人的肉身为“报身”。人在往昔宿世所种的恶因,堆积如山。所造的业力,都会分毫不差地伴随着今生这个肉身,来到你的左右,随缘释放,荣辱顺逆,应时而受。既是理之自然,亦是患身所招。
人生就是一台戏,剧本皆由自己写就,角色由自身扮演,生旦净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剧情随缘而变,角色随因而扮。剧本情节的起伏迭宕,一生运势的升降沉浮,乃至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自编自演,自作自受,一切都由自己的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所决定。而且在扮演今生角色的同时,又为来世的自我角色命运,谱写着美丑善恶的情节,撒播着吉凶祸福的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种自收,这是永恒不易之理。
人生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全息因果规律,受阴阳消长制化之道的制约,不离“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之理。天道无情胜有情,唯与善人相亲和,唯德是辅,此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义。只有积善为福,厚养道德,远离私欲,诚修大道,方可改造人生运势,与天道相合,永离苦海。如若痴迷七情六欲,抱着私心不放,伤天害理,作恶造业,至于命终身坏,大限将至时,最终收场谢幕,真我难免又坠(zhui)入深渊,归于大患,岂不可叹!
惟圣人无私无欲,能识宠辱之微机,观身为患,视患即身。不起一切贪高爱贵之心,不生一切人我宠辱之念,以清静自然之身为我身,以无得失之贵为我之贵。所以性分中空明洁净,一物全无,如太虚一般。何宠何辱,何贵何贱,何得何失,何惊何患,物我两忘,性与天地同一自然而已。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寄”者,暂时寄存之意。“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是说为人之君,倘若把自己看得高贵于天下百姓之上,虽可以暂时“寄立”为天下之主,但不能得民心的真诚拥戴,故不能长久。君王若能“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是说身为天下之主者,能自爱其身,洁身自好。以厚德爱民,为万民之父母,以道德教化人民,一切为百姓谋利益,必能得到人民的信赖与重托。这种以自爱之德为天下主者,才有资格托其身于万民之上,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享幸福。
圣人住世,不以己身为贵,而以天下百姓为贵,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自贵之心。以公心为之于天下,不以自私之心占有天下。所谓“不自贵”,就是忘记自己的存在,心身与大道合一。以无为之德治天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若是以高人一等的“贵身”之心治天下,虽然有天下,也只不过是暂寄而已。以“爱身”之心为之于天下,虽有天下,亦只是权托而已。这好比别人以物寄存于我,我不过暂时保管而已,终非我之所有。
心为一身之主,治身先治心。人身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修“人心”。人心是识神的同义词,与人体同生、同存、同灭。人心识神动,也就是“欲主”动,此心一动必生欲念,所以人心又称为“欲神”。欲神一动,便生凡欲凡识,剧烈的人心燥动,必然产生大量浊欲,这种浊欲带有大量“毒素”、“干扰素”和“抑制素”,超过生理阈(yu)值范围时,就会严重破坏和摧毁人体内的先天系统、玄源系统,以及后天生理组织机能。
人体内的性体系统和五脏六腑各个生理系统,最惧怕这种“凡识浊欲”所形成的剧毒,可以说是“畏浊如虎狼”。这也是人体慢性疾病或突发性急症的根本原因。故前辈曾云:“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心生于物,死于物。心正则神正,心动则神离,心乱则万神废。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可见欲心凡识与道心之间的势不两立。识心是修真证道的顽敌,变识心为道心是证道的云梯。“凡心一颗日夜磨”的意义正在于此。
要修到无身境界,确实不易。但无“身”之患,也未必能进到“无我”的成就。修道者若偏重于实腹,大作身体上的文章,不在修心上下功夫,仍然是被有身之患所累。所以宋代南宗祖师便有“何苦抛身又入身”之叹!至于说如何才能修到无“身”之累?只能多从存神返观、内照形躯入手,然后才能进入“外而身先”的超神入化境界。故太上在上句中发出“吾患有吾身”的感叹!
人生在世,如过眼烟云,悠有悠无。纵然是贵为天子,“一身系天下安危”,富有四海,都不过如匆匆过客,终不是长久不去。能悟得此理,以虚静恬淡自处,忘却自身之贵,把自己置于众生中,把心身融于百姓中,一个心眼只为公,毫无个人私利。以爱己之心,来珍惜呵护天下百姓,发挥出对全人类的最大爱心,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为一身”的重任。这也是全民所望的重托。如此,怎会有累身害神的大患发生呢?
【本章说解】
上章旨在教人要学会用物,而不要被物所用,更不要为物所累。若能利物,便能成就“为无为”的大用。本章进而说明人生庞辱的根本原由,是因为人有这个肉身躯壳的存在。
圣人之进退,皆顺应于自然之理,无论宠与辱、贵与贱、得与失,皆不动心,守当然之道。事至而不凝,事过而无迹。以大同之道,同于上下,以无私之德,普施天下。不以夷险而稍变,不以好恶而生心,惟以道德行于天下。不在功名富贵上计较得失宠辱,故无惊无辱,无大患加身之忧。如果能真知真行圣人之德,此章的经旨即可自得。
太上在本章警示世人,对于名与利、得与失、宠与辱,应当处之泰然,心静如水,不可心驰于外物,而自累心身,自找苦吃。受宠亦惊,受辱亦惊,得宠者怕失去宠而惊,失宠者怕大祸临头而惊,受辱者怕新辱再来而惊。宠辱皆惊,此乃世俗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会得宠若惊、受辱亦惊呢?只因为有“贵此身”之心。世人皆是以我为核心,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我,作为价值取向的依据,判断是非的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心地狭窄,易喜易怒,遇宠则惊,遇辱则恐,心如大海波涛,永无宁日。这是不明事理的表现。
人若能知雄守雌,清静无为,视宠辱为一体,观宠中之辱,守辱而不宠。看轻得失,看淡此身,淡泊名利,则无所谓“宠”与“辱”,何惊之有?世人贵宠贪得,不知持盈保泰,得宠时作威作福,以势凌人,恃贵傲人,忘乎所以,头脑发昏,颠倒发狂,则耻辱必随其身。名位之显赫,受宠之尊贵,世人皆视为荣。修道者却反而观之,知宠中有辱,贵中有贱。故明道者贵德不贵名,贵心不贵物,贵内不贵外。爱虚荣尊贵者,抱宠为贵,念念不忘,常为之动心,故才有此惊辱之忧。货财之贵,世人皆视为大利,有道者反而观之,视利为大患。故有道者不贵财,贵财者必害身,此乃自然之理也。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商场、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世情本冷暖。天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人们都是为了利害关系而往来。所以说:“锦上添花到处是,雪中送炭少而稀。”有钱有势时,人都趋之若鹜,门庭若市。当失势时,便是望望而他去,自是门前冷落了。这是世态炎凉的当然之理。《昔时贤文》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是堪破世俗常态的形象写照。
天下的真理,平常才是真,平淡最可贵,平凡最可爱。但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唯有修成大道的真智者。诸葛亮有一则名言,可作为修道者的最好左右铭:“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道纪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无色曰夷。“夷”又为“易”,即大道变易之象。人的肉眼可见者,皆为有色之相,肉眼不可见者,称为无色之相,即夷也、道也。道虽无形无象,人的肉眼“视之不见”,但它却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是天地造化之枢纽,生化万物之根柢(di)。凡世间肉眼可见者,都是有色有象之物。道虽名曰“夷”,人虽不可见,但若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物我两忘,内外皆空,其道则可见也。
在宇宙万物中,人体、动物、植物等一切有生命之物,都含有人肉眼不可见的生物质元光,只是含量差异较大,所表现的层次不同。凡肉眼可见的物质,其所含的光与炁的密度较少,饱和态低,所以往往以微量级气或炁的现象表现出来。光是气与炁的密度、浓度、质量的升华聚合状态。所以,凡是以炁态存在的物质,质元光的量级不足,肉眼便不可见。凡是质元光的量级高,饱和状态浓的物象,肉眼就能看见。例如一些修真者照相时,头上出现的彩色孤形光带和光斑,虽有当时肉眼不可见性,但在相片上却是一种生物光的真实记录。
光是修真质元领域的高质性、高能量物质。有隐态质元光与显态火电光。生物光并非“常道”之光,而是一种“非常道”之光。两者虽具有相似的特性,一显一隐,互为阴阳。显者肉眼可见,隐者肉眼不可见。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
太上有“观心得道”之训。“观心论”,是修证玄灵正道大法的根本途径,是直达彼岸的莲舟。进入高层修证阶段的修证重点,就是增强“心光”,使体内“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三元素,尽快与自然大道相合。
“观”字一字,含义博大,有智观慧观、显观隐观、宏观微观等不同质量层次的区分。现代人仅以智识分析研究圣人们慧观玄观中得出的超前科学结论,故往往将前人认识宇宙规律的科学,斥之为虚无的“唯心论”,这是极大的误解。
近代高科技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学说的出现,才部分地验证了修真理论的科学性。但对于人肉眼不能及的三千大世界、银河系、太阳系,也包括人身这个小宇宙,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还相当有限。中华先祖的大智慧者,早已“望穿”宇宙,洞晓万物。人因有肉身的拖累,七情六欲的损耗,不能超越多维空间的制约,故不能窥见宇宙真貌,不知大道运化万物的规律。
虽然人类已有卫星、宇宙飞船上天,以及电子射电望远镜,对星系进行探测,但也只能在太阳系这个小小的港湾里游弋,更难谈到了解银河系和诸多大银河系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自己的全息元系统(即身外身),坐在家中,神游宇宙太空,自由穿梭多重空间之天,出入于显隐两态,故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世间万物,皆有显形和场性(隐态)的双重特性,皆含有许多全息因子。这些基因都是先以隐态场性而存在,在它没有展现以前,人的肉眼不能观察其踪迹,故只能是一个“盲人”。人由父母极小的受精卵子而孕育成胎,长大成人;苹果籽入种后方可成苗生长、开花结果……。举一反三,世间无物不是如此。大道亦是如此。虽然它的本体质性人不可见,但天下万物,却都是大道所生,都遗传着大道的先天因子,具有大道的质性特点。所以说大道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身边,俯拾皆是。只是人们不注意观察和实践它,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道理,人们往往常见而不觉,与道擦肩而过。
人心藏世界,大道就在人心中。人有本性之心、细胞核心、本因之心、内因之心、隐态形质之心,内含着无限的玄元信息和物质世界,在未达到空明之境,未具一定光质量级时,它不能展现这些客观规律。一旦与道相合相融时,心中所潜藏的大宇宙的整体全息图象,将会一揽无余,尽收眼底。那时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何有“视之不见”之“夷”呢?
世有“观光”二字,人之肉眼只能借光才能见物,无光的黑暗中,即不能见物。“观光”就是向光明之处观看人生的真理。当今世界交通方便,生活幸福,人们到处旅游观光。然而是否能从自然美景和光明世界中“观”出点什么?全在各人自心了。苍蝇逐臭肉。世间也确有人避光逐暗,钻进暗室干亏心之事,去色情场所“观暗”,这无疑是毁灭自我人生。实是可悲又可叹!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曰“希”。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所以命名它曰“希”。
“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能听到的大音而已。道本无声,听无所听,闻无所音,故为“希声”。耳通肾,耳主听,耳识为六根之一。人的肉耳可闻者,皆是有形有象的物质音声,而难闻大道妙音,不能听天音希声。大道之妙,唯有先天之耳可以听到,后天之耳不可闻。若人能得性命之真闲,心静神清,无闻而闻,内道场能量到达天耳通的层次,即可以闻之于三界内外,无听而听,可听之于六合十方。
“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无声无听中之大音。《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人能虚静至极,心身合道,感而遂通,即可深入大道希夷之妙。
做到平心静气,顺其自然,不以得宠为喜,不以加辱为忧,则心无波澜,自无忧患。常人视荣贵为极美,我视荣贵若大患。如此,则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是说人因为有这个肉身,所以有患。若无吾身,患从何来?当人在未成道时,不得不借此身作为修炼的工具,待到脱壳飞升,有神无气,有何祸患可加。因为这个四大假合之报身,有种种欲望的贪求,有烦恼妄想的缠身,还有历世所造业力的果报,更有今世不断造作的恶因。凡此等等,皆为此身大患,以患加患,这就是“贵大患若身”之义。所以人活在世间,应当不患其得,不患其失,一切顺应自然。来无心,去无意,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又有何宠辱之忧患呢?
修真人更当受宠不惊,受辱不怨,以忍为先,不与人争。一切诸魔来,我以忍坐去胜,不与群魔应。来辱我者,我敬为师,甘心受辱,以消宿业。损人先自损,忍者得安宁,魔损我不损,我炼真佛心。一切诸仙真,皆是以忍辱处成就大业的。要炼就一个“金刚不动心”、“金刚不坏身”、“无极万能体”,就得在火宅中经受顺与逆、宠与辱的火候磨炼。炼得百度不伤,达到“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的功夫,方可免祸患。不经过千锤百炼,难成大器。故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对修真人而言,无论宠与辱,都应当心淡如水,泰然自若,把它当作锻炼考验的机会。无论是“佛考”,还是“魔考”,也无论是“天赐”,或是“人召”,都是上苍的慈怀无限。修道者在未悟道、未解脱之前,业力必随身后,紧追不舍,无时不在寻找机会讨债报复。若能明悟大道,解开心锁,心中之光定能化去阴业,驱散一切灾厄。
人若有病,打针吃药,忍受苦痛,不可抱怨,这是为你解毒治疗,也是在炼道消业。纵观世间的一切,皆是前因后果的循环。牛只吃草,任人鞭打,默默负重,这是为偿还前因,过着吃苦受累的修炼生活。犬食人粪残食,为人看守门户,忠于职守,这是往昔所造的自作自受。
现代人类的生活富足齐全,可以说业力的牵缠已甚微小,应当知足常乐,不可迷入酒色财气中再造新业。无论宠辱得失,皆应置之度外,唯道是真,这才是一个明白人。人人皆具有道心佛性,世人却茫然不知。“是佛而忘佛”。故当“焚去木偶相,求出真如来”,方不枉来人世一生!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此段是重复加深解释上文之义。意在唤醒世人认识宠与辱,都是危险的祸胎,唯看人心如何去把握。世人只知“宠为上”,所以人人所好;“辱为下”,所以个个所恶。故人心皆趋高而避下,求宠而远辱。不知宠之所来,亦是自然而来,原非我之所求而有;辱之所至,亦是自然而至,亦非我力所能禁,故宠与辱皆是自己所造的前因,今日所结之果,是一种自然全息因果律的必然定数,人的主观意识是无法抗拒的。
佛祖曰:“世间无偶然,皆是因果大循环”。人若明白此理,得宠不为宠,不以尊贵自居,不以势欺人,知宠守辱,处上守下,谦恭自卑,超然于宠辱之外,心不落宠辱之尘,必不会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之心。假若不明宠辱互变之理,得宠便惊喜若狂,以宠傲视于人,不可一世,丧失谦德,必遭非议,谤毁也在所难免。由得宠而受辱,弄巧成拙,仅此一步之遥。
心地无私天地宽。有道之人心地宽广,处世应事,无论宠辱,都能“提得起,放得下”。不粘不滞,来去自然,故无宠辱之患。得宠后又怕失去,这是常人固有的心病。人心都是“好上还想好”,“高了还想高”,欲心难平,永不知足,无有尽时,这正是酿成人生悲剧的根源。
世人多是失宠若惊,心生忧患,心理不平衡,受辱也惊,恐祸辱再来,惴惴(zhui)不安。其实两者皆是心起波澜,自己惊吓自己。古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之说,内含着极深的自然大道之理,只可惜常人难以理解个中真谛,更难遵行做到。道高德重之人,得宠时,不敢自安,居高位如临深渊。遇顺境,如履薄冰,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失宠时,则不悲戚,淡然处之,心静如水。人之所以有宠辱之患,唯在于有心。心已无有,何患之有?
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修真路途多奇险,当业力释放,魔军横前阻挡。当遇挫折毁谤时,当遭灾难奇辱时,当受病魔痛苦时,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然。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乃至伤病疾痛、烦恼折磨、内外环境的压力干扰等等,皆能忍而不动。如此大志如昆仑,不畏困难,矢志不改,待心性光明,业力消尽之时,必能大道功成。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世人不知患从贵起,祸自福生之理,一切祸患,都是由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所引起。
“贵大患若身”之意,是说人生在世,有此肉身,便有忧其劳苦,念其饥寒,触情纵欲,贪图享受,厌恶疾苦等等烦恼。围绕这个肉身七情六欲的需要,造下了般般业力,撒下了种种祸根,以致酿成不少祸患。以身观患,此身就是“患之形”;以患观身,此患又是“身之影”。是以可知患即是身,身即是患,有此身即有此患,患与身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人之所以有大患,皆因其业力随身相伴,业力随此报身的存在而存在。待到阴业报尽,业力消完,患身化为道身之时,大患将会远去,无以寄生。
人生在世,为了存养性命,不得不有饥食渴饮的需要,亦难免有防寒避暑之劳。生老病死之苦,吉凶祸福之遇,追名逐利之累,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凡躯肉身,才产生了这一系列麻烦,所以肉身被称为“患身”。佛家称人的肉身为“报身”。人在往昔宿世所种的恶因,堆积如山。所造的业力,都会分毫不差地伴随着今生这个肉身,来到你的左右,随缘释放,荣辱顺逆,应时而受。既是理之自然,亦是患身所招。
人生就是一台戏,剧本皆由自己写就,角色由自身扮演,生旦净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剧情随缘而变,角色随因而扮。剧本情节的起伏迭宕,一生运势的升降沉浮,乃至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自编自演,自作自受,一切都由自己的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所决定。而且在扮演今生角色的同时,又为来世的自我角色命运,谱写着美丑善恶的情节,撒播着吉凶祸福的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种自收,这是永恒不易之理。
人生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全息因果规律,受阴阳消长制化之道的制约,不离“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之理。天道无情胜有情,唯与善人相亲和,唯德是辅,此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义。只有积善为福,厚养道德,远离私欲,诚修大道,方可改造人生运势,与天道相合,永离苦海。如若痴迷七情六欲,抱着私心不放,伤天害理,作恶造业,至于命终身坏,大限将至时,最终收场谢幕,真我难免又坠(zhui)入深渊,归于大患,岂不可叹!
惟圣人无私无欲,能识宠辱之微机,观身为患,视患即身。不起一切贪高爱贵之心,不生一切人我宠辱之念,以清静自然之身为我身,以无得失之贵为我之贵。所以性分中空明洁净,一物全无,如太虚一般。何宠何辱,何贵何贱,何得何失,何惊何患,物我两忘,性与天地同一自然而已。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寄”者,暂时寄存之意。“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是说为人之君,倘若把自己看得高贵于天下百姓之上,虽可以暂时“寄立”为天下之主,但不能得民心的真诚拥戴,故不能长久。君王若能“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是说身为天下之主者,能自爱其身,洁身自好。以厚德爱民,为万民之父母,以道德教化人民,一切为百姓谋利益,必能得到人民的信赖与重托。这种以自爱之德为天下主者,才有资格托其身于万民之上,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享幸福。
圣人住世,不以己身为贵,而以天下百姓为贵,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自贵之心。以公心为之于天下,不以自私之心占有天下。所谓“不自贵”,就是忘记自己的存在,心身与大道合一。以无为之德治天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若是以高人一等的“贵身”之心治天下,虽然有天下,也只不过是暂寄而已。以“爱身”之心为之于天下,虽有天下,亦只是权托而已。这好比别人以物寄存于我,我不过暂时保管而已,终非我之所有。
心为一身之主,治身先治心。人身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修“人心”。人心是识神的同义词,与人体同生、同存、同灭。人心识神动,也就是“欲主”动,此心一动必生欲念,所以人心又称为“欲神”。欲神一动,便生凡欲凡识,剧烈的人心燥动,必然产生大量浊欲,这种浊欲带有大量“毒素”、“干扰素”和“抑制素”,超过生理阈(yu)值范围时,就会严重破坏和摧毁人体内的先天系统、玄源系统,以及后天生理组织机能。
人体内的性体系统和五脏六腑各个生理系统,最惧怕这种“凡识浊欲”所形成的剧毒,可以说是“畏浊如虎狼”。这也是人体慢性疾病或突发性急症的根本原因。故前辈曾云:“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心生于物,死于物。心正则神正,心动则神离,心乱则万神废。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可见欲心凡识与道心之间的势不两立。识心是修真证道的顽敌,变识心为道心是证道的云梯。“凡心一颗日夜磨”的意义正在于此。
要修到无身境界,确实不易。但无“身”之患,也未必能进到“无我”的成就。修道者若偏重于实腹,大作身体上的文章,不在修心上下功夫,仍然是被有身之患所累。所以宋代南宗祖师便有“何苦抛身又入身”之叹!至于说如何才能修到无“身”之累?只能多从存神返观、内照形躯入手,然后才能进入“外而身先”的超神入化境界。故太上在上句中发出“吾患有吾身”的感叹!
人生在世,如过眼烟云,悠有悠无。纵然是贵为天子,“一身系天下安危”,富有四海,都不过如匆匆过客,终不是长久不去。能悟得此理,以虚静恬淡自处,忘却自身之贵,把自己置于众生中,把心身融于百姓中,一个心眼只为公,毫无个人私利。以爱己之心,来珍惜呵护天下百姓,发挥出对全人类的最大爱心,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为一身”的重任。这也是全民所望的重托。如此,怎会有累身害神的大患发生呢?
【本章说解】
上章旨在教人要学会用物,而不要被物所用,更不要为物所累。若能利物,便能成就“为无为”的大用。本章进而说明人生庞辱的根本原由,是因为人有这个肉身躯壳的存在。
圣人之进退,皆顺应于自然之理,无论宠与辱、贵与贱、得与失,皆不动心,守当然之道。事至而不凝,事过而无迹。以大同之道,同于上下,以无私之德,普施天下。不以夷险而稍变,不以好恶而生心,惟以道德行于天下。不在功名富贵上计较得失宠辱,故无惊无辱,无大患加身之忧。如果能真知真行圣人之德,此章的经旨即可自得。
太上在本章警示世人,对于名与利、得与失、宠与辱,应当处之泰然,心静如水,不可心驰于外物,而自累心身,自找苦吃。受宠亦惊,受辱亦惊,得宠者怕失去宠而惊,失宠者怕大祸临头而惊,受辱者怕新辱再来而惊。宠辱皆惊,此乃世俗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会得宠若惊、受辱亦惊呢?只因为有“贵此身”之心。世人皆是以我为核心,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我,作为价值取向的依据,判断是非的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心地狭窄,易喜易怒,遇宠则惊,遇辱则恐,心如大海波涛,永无宁日。这是不明事理的表现。
人若能知雄守雌,清静无为,视宠辱为一体,观宠中之辱,守辱而不宠。看轻得失,看淡此身,淡泊名利,则无所谓“宠”与“辱”,何惊之有?世人贵宠贪得,不知持盈保泰,得宠时作威作福,以势凌人,恃贵傲人,忘乎所以,头脑发昏,颠倒发狂,则耻辱必随其身。名位之显赫,受宠之尊贵,世人皆视为荣。修道者却反而观之,知宠中有辱,贵中有贱。故明道者贵德不贵名,贵心不贵物,贵内不贵外。爱虚荣尊贵者,抱宠为贵,念念不忘,常为之动心,故才有此惊辱之忧。货财之贵,世人皆视为大利,有道者反而观之,视利为大患。故有道者不贵财,贵财者必害身,此乃自然之理也。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商场、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世情本冷暖。天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人们都是为了利害关系而往来。所以说:“锦上添花到处是,雪中送炭少而稀。”有钱有势时,人都趋之若鹜,门庭若市。当失势时,便是望望而他去,自是门前冷落了。这是世态炎凉的当然之理。《昔时贤文》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是堪破世俗常态的形象写照。
天下的真理,平常才是真,平淡最可贵,平凡最可爱。但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唯有修成大道的真智者。诸葛亮有一则名言,可作为修道者的最好左右铭:“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道纪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无色曰夷。“夷”又为“易”,即大道变易之象。人的肉眼可见者,皆为有色之相,肉眼不可见者,称为无色之相,即夷也、道也。道虽无形无象,人的肉眼“视之不见”,但它却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是天地造化之枢纽,生化万物之根柢(di)。凡世间肉眼可见者,都是有色有象之物。道虽名曰“夷”,人虽不可见,但若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物我两忘,内外皆空,其道则可见也。
在宇宙万物中,人体、动物、植物等一切有生命之物,都含有人肉眼不可见的生物质元光,只是含量差异较大,所表现的层次不同。凡肉眼可见的物质,其所含的光与炁的密度较少,饱和态低,所以往往以微量级气或炁的现象表现出来。光是气与炁的密度、浓度、质量的升华聚合状态。所以,凡是以炁态存在的物质,质元光的量级不足,肉眼便不可见。凡是质元光的量级高,饱和状态浓的物象,肉眼就能看见。例如一些修真者照相时,头上出现的彩色孤形光带和光斑,虽有当时肉眼不可见性,但在相片上却是一种生物光的真实记录。
光是修真质元领域的高质性、高能量物质。有隐态质元光与显态火电光。生物光并非“常道”之光,而是一种“非常道”之光。两者虽具有相似的特性,一显一隐,互为阴阳。显者肉眼可见,隐者肉眼不可见。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
太上有“观心得道”之训。“观心论”,是修证玄灵正道大法的根本途径,是直达彼岸的莲舟。进入高层修证阶段的修证重点,就是增强“心光”,使体内“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三元素,尽快与自然大道相合。
“观”字一字,含义博大,有智观慧观、显观隐观、宏观微观等不同质量层次的区分。现代人仅以智识分析研究圣人们慧观玄观中得出的超前科学结论,故往往将前人认识宇宙规律的科学,斥之为虚无的“唯心论”,这是极大的误解。
近代高科技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学说的出现,才部分地验证了修真理论的科学性。但对于人肉眼不能及的三千大世界、银河系、太阳系,也包括人身这个小宇宙,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还相当有限。中华先祖的大智慧者,早已“望穿”宇宙,洞晓万物。人因有肉身的拖累,七情六欲的损耗,不能超越多维空间的制约,故不能窥见宇宙真貌,不知大道运化万物的规律。
虽然人类已有卫星、宇宙飞船上天,以及电子射电望远镜,对星系进行探测,但也只能在太阳系这个小小的港湾里游弋,更难谈到了解银河系和诸多大银河系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自己的全息元系统(即身外身),坐在家中,神游宇宙太空,自由穿梭多重空间之天,出入于显隐两态,故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世间万物,皆有显形和场性(隐态)的双重特性,皆含有许多全息因子。这些基因都是先以隐态场性而存在,在它没有展现以前,人的肉眼不能观察其踪迹,故只能是一个“盲人”。人由父母极小的受精卵子而孕育成胎,长大成人;苹果籽入种后方可成苗生长、开花结果……。举一反三,世间无物不是如此。大道亦是如此。虽然它的本体质性人不可见,但天下万物,却都是大道所生,都遗传着大道的先天因子,具有大道的质性特点。所以说大道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身边,俯拾皆是。只是人们不注意观察和实践它,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道理,人们往往常见而不觉,与道擦肩而过。
人心藏世界,大道就在人心中。人有本性之心、细胞核心、本因之心、内因之心、隐态形质之心,内含着无限的玄元信息和物质世界,在未达到空明之境,未具一定光质量级时,它不能展现这些客观规律。一旦与道相合相融时,心中所潜藏的大宇宙的整体全息图象,将会一揽无余,尽收眼底。那时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何有“视之不见”之“夷”呢?
世有“观光”二字,人之肉眼只能借光才能见物,无光的黑暗中,即不能见物。“观光”就是向光明之处观看人生的真理。当今世界交通方便,生活幸福,人们到处旅游观光。然而是否能从自然美景和光明世界中“观”出点什么?全在各人自心了。苍蝇逐臭肉。世间也确有人避光逐暗,钻进暗室干亏心之事,去色情场所“观暗”,这无疑是毁灭自我人生。实是可悲又可叹!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曰“希”。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所以命名它曰“希”。
“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能听到的大音而已。道本无声,听无所听,闻无所音,故为“希声”。耳通肾,耳主听,耳识为六根之一。人的肉耳可闻者,皆是有形有象的物质音声,而难闻大道妙音,不能听天音希声。大道之妙,唯有先天之耳可以听到,后天之耳不可闻。若人能得性命之真闲,心静神清,无闻而闻,内道场能量到达天耳通的层次,即可以闻之于三界内外,无听而听,可听之于六合十方。
“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无声无听中之大音。《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人能虚静至极,心身合道,感而遂通,即可深入大道希夷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