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即下根之人。因其根性中已经没有道性因子,所以识见浅薄。只知世俗中的种种表象,而不知道为何物。虽然天天处在自然大道中,并受大道之恩惠,但却不识大道真面目,甚至将大道视为荒诞不经的怪物,所以闻听大道后便大笑之。
虽说众生皆具有佛性道根,其灵光都本自元始一炁。但因历经千劫万转,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滚爬,其本性灵光消耗所剩无几,道性基本元素损失殆尽。与道愈行愈远,完全被物性淹没,所以与道没有亲合力,故闻道后便“大笑之”。
大道至尊至贵。不因你称赞它而自喜,也不以你嗤笑它而动容,它常处在默默自然中。下根之人贪乐世味,贪婪多欲,迷恋世俗红尘。心地昏暗,不识大道真理,甚至视大道之理为异端邪说;只知显,不知隐,只知世俗间的表象,不知事物中的本质。故往往将道之质朴,视为鄙陋;将道之柔弱本性,视为软弱可欺。把大道体性的贵无为、贵自然,当作庸人的无所作为。对修道者的看破红尘,苦修自律,斥之为愚痴,所以便讥笑嘲讽,甚至挖苦打击。下根之人自以为聪明,反认为大道愚痴,所以“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句是从反面论述大道之理。
大道至高无上,其理深邃(sui)莫测,非有大智慧之人,不可知其理;非有大志大德者,不能修其妙。所以与佛道无缘之人论道,就好比博士给三岁小孩讲科学一样,档次水平悬殊过甚,根本无法理解,所以才会出现“大笑之”的正常现象。若此等人不笑,显不出道的高贵,也就不足以名为大道了。故言“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只为知己者说,难与浅见者言。蜉蝣(fuyou昆虫,幼虫生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翅两对,在水面飞行。成虫生存期极短,交尾产卵后即死。)不知晦暮,蟪蛄(huigu一种蝉科动物,吻长,体短,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有黑斑。)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而神奇就在平常之中。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故建言有之”,“建”,设立之意,是说若有道,当如以下几句所说。因下士对大道不足闻,不足有,太上唯恐世人混淆道与非道、有道与无道的界限,故于以下设言反复阐述,以再三强调之。故曰“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是说大道本性光明灿烂,但其外在又好似黯昧。真正明晓大道之人,效法大道的体性,自明在心里,没有世俗机巧之心,不用后天小聪明,心念清静,惟求心性所得。性光内明,外不张扬。在外人看来,好象暗昧一般,但修真者自心却心明如镜。有道之人,应之于事,不争名利高下;应之于人,恭谦处下,不争是非;应之于世,宠辱如一,平平常常,庸庸愚愚,含光内明,心中存道若朴。但这些在世人眼里看来,似有不精不明、不巧不智、似愚似痴之貌。故曰“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其意是说“道”的前进好似后退,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进退互为一体。曾有一位前辈在插秧时,从插秧时人退秧进的现象中忽然悟道,故感慨曰:“原来退步是向前”。进道修行之人,重在心意上下功夫,不争世俗之高低,不追波逐流,不为物欲所转,不求功名利禄,只求静心寡欲,默默修心炼己,惟在身心内求证,所以外人不能得知,故看似“若退”。
修真人知理明法,懂得“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之理,故重修心修德,不作有为有相之事,不生劳心劳力之能,默默自修,只在内道场上下功夫。所修在心,所炼在己,所造在命,别人不能知见,一切全在自家心田里默默耕耘。怡然自养,其所养人不能知,其所运人不能见,不显山露水,不张扬于外。处处后于人,不敢自身先。念念常生止欲生悔之意,时时常感己之不足。此即是“进道若退”之义。
“夷道若类”。“夷”者,平也。“夷道”,即平坦宽阔的大道。“类”者,不平也。此句是说,大道平坦,又好似崎岖。修大道之人,不自以为比别人特殊,口不出异人之言,身不行异人之事。平平然,不分贵贱贤愚;淡淡然,不辨上下高低。动静休息,与人共处此道,却又在常中逆修非常道;处世应俗,与平常人无异,却又要在尘中脱尘;与众人同尘同浊,却又不同流合污。不迷于尘事,不背于道理,要在常道中修非常道,其苦其难,常人难知。大道虽平坦,走起来却并不容易。此便是“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即上德之人,有最深厚之德,却又好似虚谷一般。其心如太虚,德量如天地,心德广大无边,如大山空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肚大能容天下能容之事,德宽能纳宇宙能纳之物;心如大海,能纳百川千江,能容污秽浊流;心地纯如净土,心虚如苍穹,宽阔无际,故上德齐天。此便是“上德若谷”之义。
“大白若辱”,“辱”者,黑色。《素问·气交变大论》曰:“黑气乃辱”。此句是说凡有大德之人,是最纯净洁白之人,但却能包容一切污秽浊流,能忍受一切污辱。身处浊而不被污流所染,性明皎然似日月当空,无一点云遮雾绕。与人不择贵贱,接物不较得失,处世不争高强,居卑下而安于自乐。此等高真大德,高尚洁白之人,深明白与黑本为一体,故知白而守黑,虽处高贵之位,却似在污浊之地,自谦处下而不自彰显。故曰“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是说大德之人,虽功德无量,但总觉得不足,心如宇空,量如大海,心始终空静如虚,不显露智慧,似若愚顽者之智慧不足。有德者不以一技之长而逞名,宁以德之不足为己病,不以德之有余为己功。功虽日进,而不自以为进;善虽有成,而不自以为成;功行已深,仍感有缺。大德广而无边,却默藏不露,谦虚自处,总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故曰“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即修行建立。“偷”即偷懒怠惰之意。此句是说:心怀大志向的人,努力修立道德,事必求其至,功必造其成。以圣贤之任为己任,以天地之心为己心。建德奋勇精进,然其心总觉得德行不足。德虽已厚,仍觉其薄;功行已深,而不自以为深。兢兢业业,谦以自牧。有德从不炫耀于人,总觉得自己不足。内心自性虚静,故待物必简。
世人性暗心乱,认繁为好,物必多得,心必多虑,故被繁物搅得心烦意乱。建德之人,质朴如一,心持其正,建德之志坚定,然其心若虚谷,其心存无为,永不以为己足。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下卑而上行;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故君子以谦德终其身。“建德若偷”,便是建德修德永不自满之意。
“质真若渝”。“质真”就是真德。“渝”者污也。全句是说,有德之人,质地纯朴,但外表好象没染好的粗布,斑驳陆离。心地质朴之人,五德俱足,五气纯真,做人处事,好似变得浅淡不明。德存之于内,心性敦厚,言谈举止,宽厚待人;德流之于相,形貌朴实无华。虽不浓装艳抹,但却仪表堂堂,五官端庄,慈眉善眼。此乃心正可以貌正的实证,是德性的善显于外,亦是德质升华的自然流露。这比世人之执善于显,以洁自鸣,矫揉造作,内外不一,有着质性的差异。
【大方无隅,】
“大方无隅”,“隅”,即四方的角落或棱角。大道本无方所、无形状、无声色可言,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有棱角?所以,凡是大德深厚者,最端庄方正的人,都没有梭角可见。大方正之人,堂堂正正,好似一个大中正的大圆圈,反而无棱无角,无方无向,浑然一体。大德者,内方在外圆之中,随圆就圆,随方就方,方圆运用无碍。
大德之人,心宇宽广无际,无内外,无方隅,无东西南北之分,无四维上下之别。其道无极,其方无限,包裹太虚,涵容天地。故曰“大方无隅”。此句是取喻圣人无拘无执,心量广阔,不立些微小圭角,是以谓之“大方”。
“方”者,规矩也。《易经》“坤卦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的意思是指“谨固牢藏”;直代表正,方代表义。用“敬直”内率自性而修,就称之为“道修”,也就是河图所表示的无为自然之道。“义”就是变化制裁,“方”就是“不动不摇,循规蹈矩”。
“以义方外”,就是对外处世,对人对事,一言为定,到处合宜,言而有信,循规而不越轨。所以有“敬义立而德不孤”之论。一个人只要有直、方、大三个字,公正、义气、仁爱,内方外圆,胸襟伟大,像大地一样,包涵一切,即可与天下人同心一德。“义以方外”,是修道方法中的一种有为教修方法,亦即洛书中所表述的“有为变化之道”。无为以修内,有为以修外。修内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性功中含命功,自诚而明也。下德者,须先修命而后修性,命功中含有性功,自明而诚也。自诚而明谓之性,是为上德者而立说;自明而诚谓之教,是为下德者而立言。
河图与洛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圆外方的示意图。其意在于使修者明白:上德者先修河图,以制外方的洛书,先修先天之圆,后修后天之方。下德者先修外以安内,先方而后圆。虽如此说理立法,但下德者也要以内圆为本,不可过于着重处在外方上。
方圆二字,其义无穷,大有妙用。圆中并非无方,不是不要原则,也不是空寂无为,内含着防危虑险之功。其方并非断绝人事,亦非不要圆通的随机应变,其中包含着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明白了河图之圆,实乃五行一炁,中黄一点,就不会落入寂灭顽空。真知了洛书中的五行错综,克中有生,纵横顺逆,最终总归中黄,则不会入于勉强执相之学。方之圆之,总在中黄一点,全在一心而已。方亦从此而方,圆亦从此而圆。不识中黄一点,方亦不是,圆亦不是。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如诗所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情意味,料得少人知。”
【大器晚成,】
所谓“器”,形而上者为之炁,形而下者为之器。轻清者上升而为气(炁),重浊者下降而成器。自然界造物,神妙无比。凡可以看得见的现象、物象,叫作“象”,又曰“大器”;物象中有固定形体的,如某种东西、器具等,皆可谓之“器”。“器”所含的质性有别,故有形状大小之异,有使用功能之不同。
“晚成”者,造就不容易,需要时间较长,所以成就较晚。器物有大有小,小器易造,费工较少,费时较短,所以成就即早。大器难雕,费耗时日必多,故成之较晚。
“大器晚成”,即真正有大成就、成大器之人,无不经过长期雕琢,艰苦磨炼,养深积厚,砺磨日久,造到火候纯熟,精金百炼,止于至善上德之境地,才能成就经天纬地之才。当年姜太公修至八十多岁,才辅佐周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由此可知成就大器之不易。故曰“大器晚成。”
仙佛圣真都是经过长期的苦修苦炼,才得以成就大道。当年北七真饱经磨炼之苦,时经十四年才得以成真。唐僧师徒五人翻山涉水,受尽百般坎坷,历时十四年,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实现了“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的心愿,完成了西天取经的重任。
凡修正道大法者,无不经过八十一难的磨炼与考验,少一难不得完九九之数。唐僧西天取经费时五千零四十八日,以完一藏之数。天地间事事皆有缺陷不全,而唯独修道必经的灾难之数,毫发不可假借,可见学道功成之难也!
唐僧何以必经通天河?通天河何以遇老鼋(yun)?此乃返本还元之义也。还元又何须堕(duo)入水中?水者,天一所生,地六所成,为天地最初之数。三藏出世时被抛入江中,取经返回时又堕(duo)入水中,皆因八十一难与魔相始终,亦与水相终始也。不堕(duo)水,安能完难?不完难,安能还元?不还元,安能得正果?水者,坎卦之象,“坎”者,艰难坎坷之义,象征着修道者逆水行舟的崎岖艰险;水者,天一之元,代表着修真者返归祖元一炁的大成。修真者所经过的八十一难,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乃是常人难以体味到的。由此亦可大体领略“大器晚成”的深刻内涵。
人与天地同为三才。人之出世,本为顶天立地之身,经河车转动一周,颠倒阴阳。故婴儿降生头部倒立,由先天堕(duo)落后天,经过十多年培育,才能成长为人,故曰“人身难得”。其它动物则不同,出生后永远只能弯腰驼背,无法头顶青天,这是因为他们在历世违背天理,受因果规律报应,故今世显相如此。人要珍惜难得之身,就要知返本还元之理。
修证大道,其功夫就在于再造心身,积善累德,重塑人生,将这个肉体凡胎造就成为一个道器,与天地合同,为众生所用。造就大器的根本,就在于修心炼性,在凡俗间锻炼不再颠倒,以冲天之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世界观,终必成就大器,跳出五行,飞升大罗,方不愧此生三才之身。
修真就是自造道器的过程。要求得到心性的解脱,灵性的愉悦,生命的再造,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生命系统工程,所以要经受层层磨难与考验。磨炼就是一种雕琢,就是一种冶炼,就是天赐的最大关爱。并非上天有意阻扰,亦不是有意跟你过不去。要造就成为一个金刚不坏之身,一个无极万能体,一个大道有用之器,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炉火烹炼,怎能成为道器?真金不怕火炼,玉洁不怕尘染,故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有梅花扑鼻香?”梅花越冷越香,道器越炼越刚。故前辈有诗曰:“闹市炼道客,尘嚣试真人”。
【大音希声,】
口不能言,无法形容,谓之“大音”。耳不能听,谓之“希声”。“大音”者,即无音之音。“希声”者,即无声之声。“大音希声”就是庄子说的“天籁之音”。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者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众”即全体,“分”即部分。部分具体的美,反而会丧失大音之全美。庄子所说的“天籁”或“天乐”,它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宇宙间最大的声音,人的耳觉功能是听不到的。由于人类后天欲望过盛,主观意识过强,损伤消耗了先天功能系统,所以人感应自然的能力已经迟钝,感官功能减退,所以宇宙间一些微波妙音,譬如银河系的许多声音,已经无法听到。人只有在静心定性,虚极静笃之时,在那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的状态下,才能听到天外之音。由于人的先天功能丧失太多,地震前的次声波、电磁波,猪狗牛羊、蚂蚁昆虫都能听到,科学仪器也能检测到,唯独人的耳觉难以闻知。
“大音希声”,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皆是元始之炁所化,大道至大至广,但能生万物之形,万物皆有炁、声、光、形,人只能见其所显之外形,不能见所隐之内形;只能听耳可听之外声,不能听其所隐之内音。愈是宏大的音声,人愈难以听到。譬如黄钟乃为音声之母,得一阳之元气,圣人则之,为众音之主。此一阳元气,何尝有声?虽然无声,但十二律音乐之声,皆是从黄钟一阳元气而生。人有口音语言之声,更有心音希声。语音之声可听,心音之声难听。一切外在的有形、有音,都是从内在滋生出来的,外在之有,有生于无,故无极才是大有、大音。
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而背实”。人心就是一个小天地,与大天地相通相应。天地无音,却可以行使风雷雨电之声;人心无音,却可以包容天地万物,可以与天地万物的心音息息相通。天地虽然不语,看人的行为可察知心机,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不说话的声音,花开告知春天的露面,叶落表示秋天的来临。哑巴不说话,以手势眼神表达他的心音。故传心胜于语言声音。人的心音意识流,不仅可以以语言表述,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都是心音的外显。
人心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善念与怨恨的生起,其心音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充满空间,如雷贯耳,迅速传播,千里之外,瞬间即应。比如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或病或故,因有亲缘关系,其基因信息即可立即感而遂通。如此之类的无音之声,正是“大音希声”之妙义。
圣人治国治民,妙在以善德心声之微,虽无声无言,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化;妙在不言之教,可使民心领神会,向善归道。修真人“观心得道”,以心音与自然大道圆通,即可道果大成。以此观之,无音之中,有大音隐寓;无声之中,有希声存藏。故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句。袁世凯的二儿子劝其父不要当皇帝,便写了两句诗:“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微念”,是说一个小小的念头兴起,便会激起象大海浪涛那样的波动。此语颇有道几,深明心音的奥秘,可惜袁世凯不听,枉费了这么一个好儿子的心。吕祖云:“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这是对“大音希声”的绝妙写照。
【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天地万物中凡能看得见的,便称之为“象”或“现象”。所谓“大象”者,就是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
“无形”者,即目不能见者之谓。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即大道微妙之理。大道无形无象,只可以心神领悟,不可以形迹视见,是以谓之“大象无形”。
大法象之人与此一样,质朴无其形。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能包容天地万物,心能生万法万象。敛之在身,非有非无;用之天下,无穷无尽,无所不能,无处不往;可以自由超越时空,其妙无穷无尽,变化莫测;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此谓之“法象”。
凡修成正果的仙佛圣... -->>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即下根之人。因其根性中已经没有道性因子,所以识见浅薄。只知世俗中的种种表象,而不知道为何物。虽然天天处在自然大道中,并受大道之恩惠,但却不识大道真面目,甚至将大道视为荒诞不经的怪物,所以闻听大道后便大笑之。
虽说众生皆具有佛性道根,其灵光都本自元始一炁。但因历经千劫万转,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滚爬,其本性灵光消耗所剩无几,道性基本元素损失殆尽。与道愈行愈远,完全被物性淹没,所以与道没有亲合力,故闻道后便“大笑之”。
大道至尊至贵。不因你称赞它而自喜,也不以你嗤笑它而动容,它常处在默默自然中。下根之人贪乐世味,贪婪多欲,迷恋世俗红尘。心地昏暗,不识大道真理,甚至视大道之理为异端邪说;只知显,不知隐,只知世俗间的表象,不知事物中的本质。故往往将道之质朴,视为鄙陋;将道之柔弱本性,视为软弱可欺。把大道体性的贵无为、贵自然,当作庸人的无所作为。对修道者的看破红尘,苦修自律,斥之为愚痴,所以便讥笑嘲讽,甚至挖苦打击。下根之人自以为聪明,反认为大道愚痴,所以“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句是从反面论述大道之理。
大道至高无上,其理深邃(sui)莫测,非有大智慧之人,不可知其理;非有大志大德者,不能修其妙。所以与佛道无缘之人论道,就好比博士给三岁小孩讲科学一样,档次水平悬殊过甚,根本无法理解,所以才会出现“大笑之”的正常现象。若此等人不笑,显不出道的高贵,也就不足以名为大道了。故言“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只为知己者说,难与浅见者言。蜉蝣(fuyou昆虫,幼虫生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翅两对,在水面飞行。成虫生存期极短,交尾产卵后即死。)不知晦暮,蟪蛄(huigu一种蝉科动物,吻长,体短,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有黑斑。)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而神奇就在平常之中。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故建言有之”,“建”,设立之意,是说若有道,当如以下几句所说。因下士对大道不足闻,不足有,太上唯恐世人混淆道与非道、有道与无道的界限,故于以下设言反复阐述,以再三强调之。故曰“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是说大道本性光明灿烂,但其外在又好似黯昧。真正明晓大道之人,效法大道的体性,自明在心里,没有世俗机巧之心,不用后天小聪明,心念清静,惟求心性所得。性光内明,外不张扬。在外人看来,好象暗昧一般,但修真者自心却心明如镜。有道之人,应之于事,不争名利高下;应之于人,恭谦处下,不争是非;应之于世,宠辱如一,平平常常,庸庸愚愚,含光内明,心中存道若朴。但这些在世人眼里看来,似有不精不明、不巧不智、似愚似痴之貌。故曰“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其意是说“道”的前进好似后退,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进退互为一体。曾有一位前辈在插秧时,从插秧时人退秧进的现象中忽然悟道,故感慨曰:“原来退步是向前”。进道修行之人,重在心意上下功夫,不争世俗之高低,不追波逐流,不为物欲所转,不求功名利禄,只求静心寡欲,默默修心炼己,惟在身心内求证,所以外人不能得知,故看似“若退”。
修真人知理明法,懂得“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之理,故重修心修德,不作有为有相之事,不生劳心劳力之能,默默自修,只在内道场上下功夫。所修在心,所炼在己,所造在命,别人不能知见,一切全在自家心田里默默耕耘。怡然自养,其所养人不能知,其所运人不能见,不显山露水,不张扬于外。处处后于人,不敢自身先。念念常生止欲生悔之意,时时常感己之不足。此即是“进道若退”之义。
“夷道若类”。“夷”者,平也。“夷道”,即平坦宽阔的大道。“类”者,不平也。此句是说,大道平坦,又好似崎岖。修大道之人,不自以为比别人特殊,口不出异人之言,身不行异人之事。平平然,不分贵贱贤愚;淡淡然,不辨上下高低。动静休息,与人共处此道,却又在常中逆修非常道;处世应俗,与平常人无异,却又要在尘中脱尘;与众人同尘同浊,却又不同流合污。不迷于尘事,不背于道理,要在常道中修非常道,其苦其难,常人难知。大道虽平坦,走起来却并不容易。此便是“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即上德之人,有最深厚之德,却又好似虚谷一般。其心如太虚,德量如天地,心德广大无边,如大山空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肚大能容天下能容之事,德宽能纳宇宙能纳之物;心如大海,能纳百川千江,能容污秽浊流;心地纯如净土,心虚如苍穹,宽阔无际,故上德齐天。此便是“上德若谷”之义。
“大白若辱”,“辱”者,黑色。《素问·气交变大论》曰:“黑气乃辱”。此句是说凡有大德之人,是最纯净洁白之人,但却能包容一切污秽浊流,能忍受一切污辱。身处浊而不被污流所染,性明皎然似日月当空,无一点云遮雾绕。与人不择贵贱,接物不较得失,处世不争高强,居卑下而安于自乐。此等高真大德,高尚洁白之人,深明白与黑本为一体,故知白而守黑,虽处高贵之位,却似在污浊之地,自谦处下而不自彰显。故曰“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是说大德之人,虽功德无量,但总觉得不足,心如宇空,量如大海,心始终空静如虚,不显露智慧,似若愚顽者之智慧不足。有德者不以一技之长而逞名,宁以德之不足为己病,不以德之有余为己功。功虽日进,而不自以为进;善虽有成,而不自以为成;功行已深,仍感有缺。大德广而无边,却默藏不露,谦虚自处,总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故曰“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即修行建立。“偷”即偷懒怠惰之意。此句是说:心怀大志向的人,努力修立道德,事必求其至,功必造其成。以圣贤之任为己任,以天地之心为己心。建德奋勇精进,然其心总觉得德行不足。德虽已厚,仍觉其薄;功行已深,而不自以为深。兢兢业业,谦以自牧。有德从不炫耀于人,总觉得自己不足。内心自性虚静,故待物必简。
世人性暗心乱,认繁为好,物必多得,心必多虑,故被繁物搅得心烦意乱。建德之人,质朴如一,心持其正,建德之志坚定,然其心若虚谷,其心存无为,永不以为己足。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下卑而上行;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故君子以谦德终其身。“建德若偷”,便是建德修德永不自满之意。
“质真若渝”。“质真”就是真德。“渝”者污也。全句是说,有德之人,质地纯朴,但外表好象没染好的粗布,斑驳陆离。心地质朴之人,五德俱足,五气纯真,做人处事,好似变得浅淡不明。德存之于内,心性敦厚,言谈举止,宽厚待人;德流之于相,形貌朴实无华。虽不浓装艳抹,但却仪表堂堂,五官端庄,慈眉善眼。此乃心正可以貌正的实证,是德性的善显于外,亦是德质升华的自然流露。这比世人之执善于显,以洁自鸣,矫揉造作,内外不一,有着质性的差异。
【大方无隅,】
“大方无隅”,“隅”,即四方的角落或棱角。大道本无方所、无形状、无声色可言,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有棱角?所以,凡是大德深厚者,最端庄方正的人,都没有梭角可见。大方正之人,堂堂正正,好似一个大中正的大圆圈,反而无棱无角,无方无向,浑然一体。大德者,内方在外圆之中,随圆就圆,随方就方,方圆运用无碍。
大德之人,心宇宽广无际,无内外,无方隅,无东西南北之分,无四维上下之别。其道无极,其方无限,包裹太虚,涵容天地。故曰“大方无隅”。此句是取喻圣人无拘无执,心量广阔,不立些微小圭角,是以谓之“大方”。
“方”者,规矩也。《易经》“坤卦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的意思是指“谨固牢藏”;直代表正,方代表义。用“敬直”内率自性而修,就称之为“道修”,也就是河图所表示的无为自然之道。“义”就是变化制裁,“方”就是“不动不摇,循规蹈矩”。
“以义方外”,就是对外处世,对人对事,一言为定,到处合宜,言而有信,循规而不越轨。所以有“敬义立而德不孤”之论。一个人只要有直、方、大三个字,公正、义气、仁爱,内方外圆,胸襟伟大,像大地一样,包涵一切,即可与天下人同心一德。“义以方外”,是修道方法中的一种有为教修方法,亦即洛书中所表述的“有为变化之道”。无为以修内,有为以修外。修内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性功中含命功,自诚而明也。下德者,须先修命而后修性,命功中含有性功,自明而诚也。自诚而明谓之性,是为上德者而立说;自明而诚谓之教,是为下德者而立言。
河图与洛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圆外方的示意图。其意在于使修者明白:上德者先修河图,以制外方的洛书,先修先天之圆,后修后天之方。下德者先修外以安内,先方而后圆。虽如此说理立法,但下德者也要以内圆为本,不可过于着重处在外方上。
方圆二字,其义无穷,大有妙用。圆中并非无方,不是不要原则,也不是空寂无为,内含着防危虑险之功。其方并非断绝人事,亦非不要圆通的随机应变,其中包含着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明白了河图之圆,实乃五行一炁,中黄一点,就不会落入寂灭顽空。真知了洛书中的五行错综,克中有生,纵横顺逆,最终总归中黄,则不会入于勉强执相之学。方之圆之,总在中黄一点,全在一心而已。方亦从此而方,圆亦从此而圆。不识中黄一点,方亦不是,圆亦不是。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如诗所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情意味,料得少人知。”
【大器晚成,】
所谓“器”,形而上者为之炁,形而下者为之器。轻清者上升而为气(炁),重浊者下降而成器。自然界造物,神妙无比。凡可以看得见的现象、物象,叫作“象”,又曰“大器”;物象中有固定形体的,如某种东西、器具等,皆可谓之“器”。“器”所含的质性有别,故有形状大小之异,有使用功能之不同。
“晚成”者,造就不容易,需要时间较长,所以成就较晚。器物有大有小,小器易造,费工较少,费时较短,所以成就即早。大器难雕,费耗时日必多,故成之较晚。
“大器晚成”,即真正有大成就、成大器之人,无不经过长期雕琢,艰苦磨炼,养深积厚,砺磨日久,造到火候纯熟,精金百炼,止于至善上德之境地,才能成就经天纬地之才。当年姜太公修至八十多岁,才辅佐周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由此可知成就大器之不易。故曰“大器晚成。”
仙佛圣真都是经过长期的苦修苦炼,才得以成就大道。当年北七真饱经磨炼之苦,时经十四年才得以成真。唐僧师徒五人翻山涉水,受尽百般坎坷,历时十四年,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实现了“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的心愿,完成了西天取经的重任。
凡修正道大法者,无不经过八十一难的磨炼与考验,少一难不得完九九之数。唐僧西天取经费时五千零四十八日,以完一藏之数。天地间事事皆有缺陷不全,而唯独修道必经的灾难之数,毫发不可假借,可见学道功成之难也!
唐僧何以必经通天河?通天河何以遇老鼋(yun)?此乃返本还元之义也。还元又何须堕(duo)入水中?水者,天一所生,地六所成,为天地最初之数。三藏出世时被抛入江中,取经返回时又堕(duo)入水中,皆因八十一难与魔相始终,亦与水相终始也。不堕(duo)水,安能完难?不完难,安能还元?不还元,安能得正果?水者,坎卦之象,“坎”者,艰难坎坷之义,象征着修道者逆水行舟的崎岖艰险;水者,天一之元,代表着修真者返归祖元一炁的大成。修真者所经过的八十一难,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乃是常人难以体味到的。由此亦可大体领略“大器晚成”的深刻内涵。
人与天地同为三才。人之出世,本为顶天立地之身,经河车转动一周,颠倒阴阳。故婴儿降生头部倒立,由先天堕(duo)落后天,经过十多年培育,才能成长为人,故曰“人身难得”。其它动物则不同,出生后永远只能弯腰驼背,无法头顶青天,这是因为他们在历世违背天理,受因果规律报应,故今世显相如此。人要珍惜难得之身,就要知返本还元之理。
修证大道,其功夫就在于再造心身,积善累德,重塑人生,将这个肉体凡胎造就成为一个道器,与天地合同,为众生所用。造就大器的根本,就在于修心炼性,在凡俗间锻炼不再颠倒,以冲天之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世界观,终必成就大器,跳出五行,飞升大罗,方不愧此生三才之身。
修真就是自造道器的过程。要求得到心性的解脱,灵性的愉悦,生命的再造,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生命系统工程,所以要经受层层磨难与考验。磨炼就是一种雕琢,就是一种冶炼,就是天赐的最大关爱。并非上天有意阻扰,亦不是有意跟你过不去。要造就成为一个金刚不坏之身,一个无极万能体,一个大道有用之器,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炉火烹炼,怎能成为道器?真金不怕火炼,玉洁不怕尘染,故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有梅花扑鼻香?”梅花越冷越香,道器越炼越刚。故前辈有诗曰:“闹市炼道客,尘嚣试真人”。
【大音希声,】
口不能言,无法形容,谓之“大音”。耳不能听,谓之“希声”。“大音”者,即无音之音。“希声”者,即无声之声。“大音希声”就是庄子说的“天籁之音”。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者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众”即全体,“分”即部分。部分具体的美,反而会丧失大音之全美。庄子所说的“天籁”或“天乐”,它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宇宙间最大的声音,人的耳觉功能是听不到的。由于人类后天欲望过盛,主观意识过强,损伤消耗了先天功能系统,所以人感应自然的能力已经迟钝,感官功能减退,所以宇宙间一些微波妙音,譬如银河系的许多声音,已经无法听到。人只有在静心定性,虚极静笃之时,在那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的状态下,才能听到天外之音。由于人的先天功能丧失太多,地震前的次声波、电磁波,猪狗牛羊、蚂蚁昆虫都能听到,科学仪器也能检测到,唯独人的耳觉难以闻知。
“大音希声”,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皆是元始之炁所化,大道至大至广,但能生万物之形,万物皆有炁、声、光、形,人只能见其所显之外形,不能见所隐之内形;只能听耳可听之外声,不能听其所隐之内音。愈是宏大的音声,人愈难以听到。譬如黄钟乃为音声之母,得一阳之元气,圣人则之,为众音之主。此一阳元气,何尝有声?虽然无声,但十二律音乐之声,皆是从黄钟一阳元气而生。人有口音语言之声,更有心音希声。语音之声可听,心音之声难听。一切外在的有形、有音,都是从内在滋生出来的,外在之有,有生于无,故无极才是大有、大音。
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而背实”。人心就是一个小天地,与大天地相通相应。天地无音,却可以行使风雷雨电之声;人心无音,却可以包容天地万物,可以与天地万物的心音息息相通。天地虽然不语,看人的行为可察知心机,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不说话的声音,花开告知春天的露面,叶落表示秋天的来临。哑巴不说话,以手势眼神表达他的心音。故传心胜于语言声音。人的心音意识流,不仅可以以语言表述,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都是心音的外显。
人心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善念与怨恨的生起,其心音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充满空间,如雷贯耳,迅速传播,千里之外,瞬间即应。比如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或病或故,因有亲缘关系,其基因信息即可立即感而遂通。如此之类的无音之声,正是“大音希声”之妙义。
圣人治国治民,妙在以善德心声之微,虽无声无言,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化;妙在不言之教,可使民心领神会,向善归道。修真人“观心得道”,以心音与自然大道圆通,即可道果大成。以此观之,无音之中,有大音隐寓;无声之中,有希声存藏。故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句。袁世凯的二儿子劝其父不要当皇帝,便写了两句诗:“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微念”,是说一个小小的念头兴起,便会激起象大海浪涛那样的波动。此语颇有道几,深明心音的奥秘,可惜袁世凯不听,枉费了这么一个好儿子的心。吕祖云:“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这是对“大音希声”的绝妙写照。
【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天地万物中凡能看得见的,便称之为“象”或“现象”。所谓“大象”者,就是大得看不见的无象之象。
“无形”者,即目不能见者之谓。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即大道微妙之理。大道无形无象,只可以心神领悟,不可以形迹视见,是以谓之“大象无形”。
大法象之人与此一样,质朴无其形。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能包容天地万物,心能生万法万象。敛之在身,非有非无;用之天下,无穷无尽,无所不能,无处不往;可以自由超越时空,其妙无穷无尽,变化莫测;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此谓之“法象”。
凡修成正果的仙佛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