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此过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④就织。

    【注释】

    ①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所缠绕的丝适合于所用的时候,就用印架把这些丝捆卷起来。

    ②筘(kòu):织筘为织机之部件,呈梳状,将经线穿入梳齿,使其按一定宽度排列,以控制织品的宽度,故又称定幅筘。

    ③的杠:织机上卷绕经线的经轴。

    ④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受纬线的部件。

    【译文】

    丝绕在大关车上以后,便可以牵拉经线准备织造了。在一根直竹竿上钻出三十多个孔,穿上一个名叫“溜眼”的篾圈。把这条竹竿横架在柱子上,丝通过篾圈再穿过“掌扇”,然后缠绕在经耙上。当达到足够的长度时,就用印架卷好、系好。卷好以后,中间用交棒两根把丝分隔成一上一下两层,然后再穿入梳筘里面(这个梳筘不是织机上的织筘)。穿过梳筘之后,把经轴与印架相对拉开五丈到七丈远。如果需要浆丝,就在这个时候进行;如果不需要浆丝,就直接卷在经轴上,这样就可以穿综筘而投梭织造了。

    过糊

    【原文】

    凡糊用面筋内小粉为质。纱、罗所必用,绫、绸或用或不用。其染纱不存素质①者,用牛胶水为之,名曰清胶纱。糊浆承于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天气晴明,顷刻而燥,阴天必藉风力之吹也。

    【注释】

    ①素质:丝的本来性质。

    【译文】

    浆丝用的糊要用揉面筋沉下的小粉为原料。织纱、罗的丝必须要浆过,织绫和绸的丝则可以浆也可以不浆。有些丝染过色后失去了原来的特性,就要用牛胶水来浆,这种纱叫“清胶纱”。浆丝的糊料要放在梳筘上,来回推移梳筘使丝浆透,放干。如果天气晴朗,丝很快就能干,阴天时就要借助风力把丝吹干。

    边维

    【原文】

    凡帛不论绫、罗,皆别牵边①,两傍各二十余缕。边缕必过糊,用筘推移梳干。凡绫、罗必三十丈、五六十丈一穿,以省穿②接繁苦。每匹应截画墨于边丝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边丝不登的杠,别绕机梁之上。

    【注释】

    ①牵边:织边。

    ②穿:穿筘。

    【译文】

    丝织品不管是厚的绫还是薄的罗,都要另外进行牵边。两边都要各牵引丝二十多根。边丝必须要上浆,用筘推移梳干。一般来说,绫罗的经丝,每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这样就可以减少穿筘的繁忙和辛苦。丝的长度每够一匹的时候就应该用墨在边丝上留个记号,就可以知道是织够一匹了。边丝不必绕在的杠上,而是另外绕在织机的横梁上。

    经数

    【原文】

    凡织帛,罗、纱筘以八百齿为率①。绫、绢筘以一千二百齿为率。每筘齿中度经过糊者,四缕合为二缕,罗、纱经计三千二百缕,绫、绸经计五千、六千缕。古书八十缕为一升②,今绫、绢厚者,古所谓六十升布也。凡织花文必用嘉、湖出口、出水,皆干丝为经,则任从提挈,不忧断接。他省者即勉强提花,潦草而已。

    【注释】

    ①率:标准。

    ②古书八十缕为一升:《仪礼.表服》:“缌者十五升。”郑玄注:“以八十缕为升。”

    【译文】

    织相对薄的纱、罗用的筘以八百个齿为标准,织相对厚的绫、绢用的筘则以一千二百个齿为标准。每个筘齿中穿引上过浆的经线,把每四根合成两股,罗、纱的经线共计有三千二百根,绫、绸的经线总计有五六千根。古书上记载每八十根为一升,现在较厚的绫、绢也就是古时所说的六十升布。织带花纹的丝织品必须用浙江嘉兴和湖州两地在结茧和缫丝时都烘干了的丝作为经线,这种丝可以任意提拉也不必担心会断头。其他地区的丝,即使能勉强当做提花织物,也是相对粗糙而不很精致的。

    花机式

    【原文】

    凡花机①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②二扇。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其机式两接③,前一接平安④,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若织包头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

    【注释】

    ①花机:提花机。

    ②桄(ɡuànɡ):同“框”。

    ③两接:两截。

    ④平安:水平安装。

    【译文】

    提花机全长约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耸起的是花楼,中间托着的是衢盘,下面垂着的是衢脚(用加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一千八百根)。在花楼的正下方挖一个约两尺深的坑,用来安放衢脚(如果地底下潮湿,就可以架两尺高的棚来代替)。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楼的木架子上。花机的末端用的是的杠卷丝,中间用叠助木两根,垂直穿接两根约四尺长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别插入织筘的两头。

    织纱、罗的叠助木比织绫、绢的要轻十多斤才算好。素罗不用起花纹。此外,要在软纱、绫、绢上织出波浪纹和梅花等小花纹,只须比织素罗多加两片综框,由一个人踏织就可以了。而不用一个人闲坐在提花机的花楼上,也不用设置衢盘与衢脚。花机的形制分为两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楼朝向织工的一段,向下倾斜一尺多,这样叠助木的力量就会大些。如果织包头纱一类的细软织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倾斜的花机。在人坐的地方装上两个脚架,这是因为那种织包头纱的丝很细,要防止叠助木的冲力过大。

    腰机式

    【原文】

    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①,其力全在腰尻②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③,惜今传之犹未广也。

    【注释】

    ①置坐下:放在座位下。

    ②腰尻:腰部和臀部。

    ③坚泽:结实,有光泽。

    【译文】

    织杭西和罗地等绢与轻素等绸,织银条和巾帽等纱,都不必使用提花机,而只用小织机就可以了。织匠用一块熟皮当靠背,操作时全靠腰部和臀部用力,所以又叫做腰机。各地织葛、苎麻、棉布的,都用这种织机。织品更加整齐结实而具有光泽,只是可惜这种机器的织法至今还没有普遍传开呢。

    结花本

    【原文】

    凡工匠结花本①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②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轻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注释】

    ①结花本:按照花样设计的运行于织机的底本。

    ②杪忽:极小,甚微,这里指计算精确。

    【译文】

    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心思最为精细巧妙。无论画师先将什么样的图案在纸上画出,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都能用丝线按照画样仔细量度,精确细微地算计分寸而编结出织花的纹样来。织花的纹样张挂在花楼上,即便织工不知道会织出什么花样,只要穿综带经,按照织花的纹样的尺寸、度数,提起纹针,穿梭织造,图案就会呈现出来了。绫绢是以突起的经线来形成花样的,纱罗是以绞纠纬线来形成花样的。因此,织绫绢是投一梭提一次衢脚,织纱罗是来梭时提,去梭时不提。天上织女的那种纺织技术,现在人间的巧匠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了。

    穿经

    【原文】

    凡丝穿综度经,必用四人列坐。过筘之人手执筘耙先插,以待丝至。丝过筘,则两指执定,足五七十筘,则绦结之。不乱之妙,消息全在交竹①。即接断,就丝一扯即长数寸。打结之后,依还原度,此丝本质自具之妙也。

    【注释】

    ①交竹:一种工具,可将丝上下分开,不致紊乱。

    【译文】

    将蚕丝穿过综再穿过织筘,需要四个人前后排列坐着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钩先穿过筘齿中,等对面的人把丝递过来准备接丝。等丝经过筘后,就用两个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个筘齿,就把丝合起来编一个结。丝之所以能够不乱,其中的奥妙全在将丝分开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断丝,就把丝一拉就伸长几寸。打上结后,仍会回缩到原来的长度,这种良好的弹性是丝本身就具有的。

    分名

    【原文】

    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①之中。衮头②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若平过不空路而仍稀者曰纱,消息亦在两扇衮头之上。直至织花绫绸,则去此两扇,而用桄综③八扇。

    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织者,曰绉纱。凡单经④曰罗地,双经曰绢地,五经⑤曰绫地。凡花分实地与绫地,绫地者光,实地者暗。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北土屯绢,亦先染丝)。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此法亦起近代。凡吴、越秋罗,闽、广怀素⑥,皆利缙绅当暑服,屯绢则为外官、卑官逊别锦绣用也。

    【注释】

    ①软综:即绞综,以软线制成,用以织平纹。

    ②衮(ɡǔn)头:相当于花机中的老鸦翅,即织地纹的提花杠杆。

    ③桄综:辘踏牵动的综,八扇桃棕,此起彼伏,即织成花纹。

    ④单经:经线单起单落叫单经,双起双落叫双经。

    ⑤五经:经线每隔四根提起一根,叫五经。

    ⑥怀素:即熟罗。

    【译文】

    “罗”这种丝织物,中间有一小列纱孔排成横路,用来透风取凉,织造的关键全在于织机上的绞综。绞综的两扇衮头一软一硬,打综既可织成平纹,又可起绞孔。一般织五梭或者三梭(多的能织七梭)之后,提起绞综,自然就会使经丝绞起纱孔,形成清晰的网眼。如果是全面地起纱孔,不排成横路而显得稀疏的,叫做纱。织造的关键也在于绞综的两扇衮头上。至于织造其他的绫绸时,就要去掉绞综的两扇衮头,而改用桄综八扇。

    用左捻、右捻的丝线,一梭一梭地交互织成的,叫做绉纱;单起单落地织成的叫做罗地;双起双落地织成的叫绢地;五枚同时织成的叫绫地。花织物分平纹地与绫纹地两种结构,绫纹地光亮,而平纹地较暗。先染丝而后织的,叫做织锦(北方叫做屯锦的,也是先染色的)。如果在丝织机上织两梭平纹,一梭起绞综,形成横路的,叫做秋罗。这个织法也是近代才出现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秋罗以及福建省、广东省的熟纱,都是大官们用来做夏服的;屯绢则是不够资格穿锦绣的地方官、小官所用的。

    熟练①

    【原文】

    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凡早丝为经、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②。

    【注释】

    ①熟练:即煮练。利用化学药剂除去丝胶的过程。

    ②按:此节似应在“穿经”一条之后,因与上下两节均不连贯。

    【译文】

    丝织品织成以后还是生丝,要经过煮练之后,才能成为熟丝。煮练的时候,用稻秆灰加水一起煮,并用猪胰脂浸泡一晚,再放进水中洗濯,这样丝色就能很鲜艳。如果是用乌梅水煮的,丝色就会差些。用早蚕的蚕丝为经线,晚蚕的蚕丝为纬线,煮过以后,每十两会减轻三两。如果经纬线都是用上等的早蚕丝,那么十两只减轻二两。煮过之后要用热水洗掉碱性并立即绷紧晾干。然后用磨光滑的大蚌壳,用力将丝织品全面地刮过,使它现出光泽来。

    龙袍

    【原文】

    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①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来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②。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

    【注释】

    ①花楼:指织机的花楼。

    ②一手:一人之手。

    【译文】

    上供给皇帝所使用的龙袍,在本朝(明朝)的织染局设在苏州和杭州两地。龙袍的纱机,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由两个技术精湛的织造能手,手提花样提花,每织成几寸以后,就变换织成另一段龙形的图案。一件龙袍要由几部织机分段织成,而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所用的丝要先染成赭黄色,所用的织具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织工须小心谨慎,工作繁重,人工和成本都要多增加几十倍,以此表示对朝廷忠诚敬重的心意。至于织造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就无法详细考察明白了。

    倭缎

    【原文】

    凡倭缎①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②互市者见而悦之。但其帛最易朽污③,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

    【注释】

    ①倭缎:日本织缎。

    ②北虏:北方的少数民族。

    ③朽污:污损,毁坏。

    【译文】

    制作倭缎的方法是自日本创始的,福建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随即也加以仿造。织倭缎的丝来自于四川,由商贩从老远的地方运过来卖,同时再买些胡椒回去卖。这种倭缎的织法也是从日本传来的,先将丝进行染色,作为纬线织入经线之中。织成数寸以后,就用刀削断丝锦即成绒缎,然后刮成墨光。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互市贸易时一看见就很喜欢。但是这种丝织品最容易弄脏,用它做的帽子很快便会集满了灰尘;用它织成的衣服,衣领上的绒毛也很容易破损。因此现在我国各民族都不喜欢它,将来这种倭缎一定会被抛弃,织法也就不再流传了。

    布衣

    【原文】

    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棉花古书名枲麻①,种遍天下。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弹化(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②)。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籰,牵经就织。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③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④,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然既日布衣,太素⑤足矣。织机十室必有⑥,不必具图。

    【注释】

    ①棉花古书名枲麻:枲即麻之雄株,与棉花无涉。棉花所织成之布,称白叠,为木棉所织成。见《史记.货殖列传》裴驷注。应在东汉时传入中华。《水经注》有“吉贝”,亦木棉之布。

    ②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棉花经赶、弹之后,即成棉絮,可用来做棉被、棉袄,故曰可“就此止功”。

    ③碾石:浆染棉布时所用。

    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布衣穿旧,在浣洗时还流行在石上捣衣。宋应星认为,这与染布用石也有一些关联。

    ⑤太素:不织任何花纹。

    ⑥十室必有:每十户人家之中,至少有一机。

    【译文】

    用棉和布来御寒,穷人和富人都一样。在古书中棉花被称为“枲麻”,全国各地都有人种植。棉花有木棉和草棉两种,花也有白色和紫色两种颜色。其中种白棉花的占了十分之九,种紫棉花的约占十分之一。棉花都是春天种下,秋天结棉桃,先裂开吐絮的棉桃先摘回,而不是所有的棉桃同时摘取。在棉花里棉籽是同棉絮粘在一起的,要将棉花放在赶车上将棉籽挤出去。棉花去籽以后,再用悬弓来弹松(作为棉被和棉衣中用的棉絮,就加工到这一步为止)。棉花弹松后用木板搓成长条,再用纺车纺成棉纱,然后绕在大关车上便可牵经织造了。熟练的纺纱工,一只手能同时握住三个纺锤,把三根棉纱纺在锭子上(纺得太快,棉纱就不结实了)。

    各地都生产棉布,但棉布织得最好的是松江,浆染得最好的是芜湖。棉布的纱缕纺得紧的,棉布就结实耐用,纺得松的棉布就不结实。碾石要选用江北那种性冷质滑的(好的每块能值十多两银子)。碾布时石头不容易发热,棉布的纱缕就紧,不松懈。芜湖的大布店最注重用这种好碾石。广东是棉布集中的地方,但广东人却偏要用远地出产的碾石,一定是因为试用过后才这样做的。正如人们浆洗旧衣服时也喜欢放在性冷的石砧上捶打,道理也是如此。

    朝鲜棉布的织布方法与此相同,只是对西洋的棉布还没有进行研究,也不了解那里机织上的特点。棉布上可以织出云花、斜纹、象眼等花纹,都是仿照花机的丝织品的花样而织出的。但既然叫做布衣,用最朴实的织法也就行了。每十家之中必有一架织机,可见织机在百姓中用得十分普遍。因此也就不必附图了。

    枲著

    【原文】

    凡衣衾挟纩御寒,百有之中止一人用茧绵,余皆枲著①。古缊袍今俗名胖袄。棉花既弹化,相衣衾格式②而入装之。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

    【注释】

    ①枲著:麻布衣,这里指棉袄。

    ②格式:款式,样子。

    【译文】

    做棉衣和棉被御寒,采用丝绵的人只有百分之一,其余的都是用的棉絮。古代的棉袍,大致相当于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胖袄(大棉袄,江西土语)。将棉花弹松以后,根据衣被的式样套进去。新的穿盖起来既轻柔又暖和,用过几年以后,就会变得紧实板结,逐渐不暖和了,这时再将棉花取出来弹松软,重新装制,又会变得像原来一样暖和了。

    夏服

    【原文】

    凡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①两法(池郡②嗨岁以草粪压头,其根随土而高。广南青麻撒子种田茂甚)。色有青、黄两样。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

    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则亦烂。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先取稻灰、石灰水煮过,入长流水再漂,再晒,以成至白)。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惟破析时穷日之力只得三五铢重。织苎机具与织棉者同。凡布衣缝线、革履串绳,其质必用苎纠合。

    凡葛蔓生,质长于苎数尺。破析至细者,成布贵重。又有苘麻一种,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丧服。即苎布有极粗者,漆家以盛布灰③,大内以充火炬。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④,不可为衣也。

    【注释】

    ①分头:分株。

    ②池郡:今安徽贵池。

    ③漆家以盛布灰:漆匠用以蘸灰,磨拭漆器使光。

    ④质枵(xiāo):质地松虚。

    【译文】

    苎麻没有哪个地方不能生长,种植的方法有撒播种子和分根种植两种(安徽贵池地区每年都用草粪堆在苎麻根上,麻根随着压土而长高,广东的青麻是播撒种子在田里而种植的,生长得非常茂盛)。苎麻颜色有青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每年有收割两次的,也有收割三次的,纺织成布后可以用来做夏天的衣服和帐幕。

    苎麻皮剥下来后,最好在太阳下晒干,浸水后就会腐烂。撕破成纤维时要先用水浸泡,但是也只能浸泡四五个小时左右,时间久了不撕破就会烂掉。苎麻本来是淡黄色的,但经过漂洗后会变成白色(先用稻草灰、石灰水煮过,然后放到流水中漂洗晒干,就会变得特别白)。一个熟练的纺苎纱能手使用脚踏纺车,能达到三个普通纺工的效率;但是将麻皮撕破成纤维时,一个人干一整天,也只能得麻三五铢重。织麻布的机具与织棉布的相同。缝布衣的线,绱皮鞋的串绳,都是用苎麻搓成的。

    葛则是蔓生的,它的纤维比苎麻的要长几尺,撕破的纤维非常细,织成布就很贵重。另外,还有一种苘麻,织成的布很粗,最粗的用来做丧服用。即使是苎麻布也有极粗的,供油漆工包油灰,皇宫里用它来制作火炬。还有一种蕉纱,是福建地区人用芭蕉皮破析后纺成的,非常轻盈纤弱,价值低微而丝缕质地稀薄,不能用来做衣服。

    裘

    【原文】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①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长毛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缙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②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聚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③。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④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⑤者,将焉用之?

    【注释】

    ①建州地:明建州地在今东北吉林、辽宁境,时已为女真族占领。

    ②鞟(kuò):皮革去毛之后称鞟。

    ③适足:为皮靴。

    ④襄黄:似指今湖北之襄阳一带,襄阳、房县,古称黄棘,或以襄黄称之。

    ⑤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此似望文生义,对天鹅绒之误解。

    【译文】

    凡是用兽皮做的衣服,统称为“裘”。最贵重的比如貂皮、狐皮,最便宜的比如说羊皮、麂皮,价格的等级约有上百种之多。貂产在关外辽东、吉林等地区,直到朝鲜国一带。貂喜欢吃松子,那里的少数民族中捕貂的人,夜里悄悄躲藏在树下守候并伺机射取。一张貂皮还不到一尺见方,要用六十多张貂皮连缀起来才能做成一件皮衣。穿着这种貂皮衣的人站在风雪中,比待在屋里还觉得暖和。遇到灰沙进入眼睛,用这种貂皮毛一擦就抹出来了,所以十分贵重。貂皮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做“银貂”,一种是纯黑色的,一种暗黄色的(近来一个黑色的、毛较长的貂皮帽套,已经能值五十多两银子了)。狐狸和貉也产在河北、山东、辽宁和河南等地。纯白色的狐腋下的皮衣价钱和貂皮也差不多,黄褐色的狐皮衣价钱是貂皮衣的五分之一,御寒保暖的功效比貂皮要差些。关外出产的狐皮,拨开毛露出的皮板是青黑色的,内地出产的狐皮把毛吹开露出的皮板则是白色的,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优劣。

    羊皮衣服,老羊皮价格低贱而羔皮衣价格贵重。孕育在胎中而未生出来的羊羔叫“胞羔”(皮上略有一些毛纹),刚刚出生的叫做“乳羔”(皮上的毛卷得像耳环的钩脚一样),三个月大的叫做“跑羔”,七个月大的叫做“走羔”(毛纹逐渐变直了)。用胞羔、乳羔做皮衣没有羊膻气。古时候,羔皮衣只有士大夫们才能穿,而现今西北的地方官吏也能讲究地穿羔皮衣了。老羊皮经过芒硝鞣制之后,做成的皮衣很笨重,是穷人们穿的,然而这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是南方的短毛羊皮,经过芒硝鞣制之后皮板就变得像纸一样薄,只能用来做画灯了。穿羊皮袄的人,对于羊皮的腥膻气味,穿久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穿的人就受不了;但是,往南天气逐渐变暖,皮衣也没什么用处了。

    麂子皮去了毛,经过芒硝鞣制之后做成袄裤,穿起来又轻便又暖和,做鞋子、袜子就更好些。这种动物广东很多,此外,在中原地区则集中于湖南、湖北一带,望华山是买卖麂皮的地方。麂皮还有防御蝎子蜇人的功用,北方人除了用麂皮做衣服之外,还用麂皮做被子边,这样蝎子就会避得远远的。虎豹皮的花纹最美丽,将军们用它来装饰自己,显示威武。猪皮和狗皮最不值钱,脚夫苦力用它来做靴子、鞋子穿。西部各少数民族最注重用水獭皮做成细毛皮衣的领子。湖北襄黄人翻山越岭去猎取它,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可以赚很多钱。异域他乡的珍奇物产,如金丝猴的皮,皇帝用来做帽套;猞猁狲皮,皇帝用来做皮袍,这些都不是内地的出产。以上是人类用兽皮做衣服的大致情形,各地的特产在这里就不能详细叙述了。在飞禽之中,有用鹰的腹部和大雁腋部的细毛做衣服的,杀上万只才能做一件所谓“天鹅绒”的衣服;可是,耗费这么大,用这个又有什么意思呢?

    褐毡

    【原文】

    凡绵羊有二种,一曰蓑衣羊,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①。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褐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此种自徐、淮②以北州郡无不繁生。南方惟湖郡饲畜绵羊,一岁三剪毛(夏季稀革不生)。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则岁入计百金云。

    一种矞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绒,用梳栉抬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精细者,以两指甲逐茎抒下,打线织绒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滑腻。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用综八扇,穿经度缕,下施四踏轮,踏起经隔二抛纬③,故织出纹成斜现。其梭长一尺二寸,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④传来(名姓再详),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毡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铺绒其上,运轴赶⑤成。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

    【注释】

    ①胥此出焉:俱由此出。

    ②徐、淮:徐州及淮河流域。

    ③踏起经隔二抛纬:每踏起两根经线,过一根纬线。

    ④归夷:归化之夷,即内附的少数民族。

    ⑤赶:即擀。

    【译文】

    绵羊有两种,一种名叫蓑衣羊,剪下它的细毛用来制成毛毡或者绒片,全国各地的绒帽、绒袜子等原料都来自于这种羊。在古时候西域的羊还没有传到内地之前,专门为穷人制作的粗陋的毛布衣,就是用的这种羊毛。毛布只有粗糙的而没有太精致的。现在的粗毛布,有的也是用这种羊毛织成的。这种羊在徐州、淮河流域喂养得很多。南方只有浙江湖州喂养绵羊,一年之中剪羊毛三次(绵羊夏季不长新毛)。每只羊的毛一年都可以得到做三双绒袜的原料。一只公羊和一只母羊配种后可生两只小羊,所以一个北方家庭如果喂养一百只绵羊,一年便可以收入一百两银子。

    另外一种羊叫做“矞羊”(西部民族的称呼),唐代末期才从西域地区传入。这种羊外毛不是很长,内毛很细软,用来织绒毛布。陕西人把它叫做山羊,以此区别于绵羊。这种羊先从西域地区传到甘肃临洮,现在以兰州为最多,所以细软的毛布都出自甘肃兰州,因此又名兰绒。少数民族把它叫做孤古绒,这是沿用它起先的名字。山羊的细毛绒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绒,是用梳子从羊身上梳下来的,打成线织成绒毛布,有褐子或把子等名称;另一种叫做拔绒,是细毛中比较精细的,用两个手指甲逐条从羊身上拔下,打成线织成绒毛布。这样织成的毛布,摸起来像丝织品那样光滑柔软。每人打线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到一钱重的毛料,要花半年才够织成一匹织品的原料。如果是用掐绒打成线,一天能比拔绒多好几倍。打绒线的时候,用铅锤坠着线端,用手宛转揉搓而成。

    织绒毛布的机器,用综片八扇,经线从此通过,下面装四个踏轮,每踏起两根经线,才过一次纬线,因此就能织成斜纹。现在用的梭长一尺二寸,机器织的方法和羊种都是当时从少数民族传来的(名称还有待查考),所以到现在织布工匠还全是那个民族的人,没有内地人。从绵羊身上剪下的细毛,粗的能做毡子,细的可以做绒。毡子都是将羊毛放到沸水中搓洗,等到黏合后,才用木板格成一定的式样,把绒铺在上面,转动机轴轧成。毡绒的本色是白与黑,其他颜色都是染成的。至于“氍毹”、“氆氇”等都是各地方的方言的称呼。最粗的毯子,里面掺杂着各种劣马的毛,并不是用纯羊毛制成的。

    【评析】

    相传蚕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的。她在桑树上看到吃桑叶的蚕,后来蚕结茧,她把茧取下来,发现上面是一层层的丝,光亮又柔软。她想,如果能把丝抽下来织成布料一定很好,所以动手抽丝。但用手容易抽断,后来她把茧先用热水烫过再抽,就很容易了。这只是民间传说,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当初的先民发现树上野蚕的茧可以抽丝,而且还可以拿来织成衣料,后来才慢慢把野蚕培养成家蚕,专门用来结茧抽丝。

    后来养蚕的方法渐渐传开,而且逐步改进发展,所以采桑、养蚕、织布就成了传统妇女们一项重要的生产项目(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