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靖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控住了那个咽喉,定下了新的规矩,已经要推行新钱的大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白银储备。
杨慎已经麻木了,脑门都在抽筋。
他不理解。
在设好了大明银行之后准备做的一件事,竟是发行什么国债?
第385章全本屠龙术,历史的车轮
大明并非第一次发行国债,迄今为止,唐顺之在宣大干过一回,张凤在云南干过一回。
有了两次经验,杨慎对国债其实也不陌生。可是,他一直以为那只是由于战时的特殊需要,更是为了防备战事持续太长的一道保险。
可现在竟是为了辅助新钱推行?
“世人好买地,好臧金银。”张孚敬自做官起,所有经历都基于新法,他钻研得更加深刻,“嫁娶传家,金银是收不尽的。然正如陛下所言,钱只是由于大家伙都以为可,所以成了钱。金银铜稀少,故而以钱使之;宝钞滥发,所以价值低贱。如今要行新宝,虽是成色好的铜钱、银元,却也是往民间发了大量新钱,恐物贵钱贱,百姓遭祸。”
朱厚熜提醒着杨慎:“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数据。大明如今大体上一共有多少银钱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大明田地、作坊、工厂、海贸,各种货物一年大体上分别有多少数目在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新钱不能像宝钞一样了,以后只行新钱,但发行多少新钱而不至于让物价飞涨,用修心里有数吗?”
这回发行国债的目的不是为了暂时敛财支应军需和朝廷财计,而是要一举两得,同时也先尽量收上来富贵人家里的闲钱、旧钱。
“先从一年期、三年期开始,朝廷立了信誉,再设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朱厚熜说道,“只有民间还存有的旧钱降到足够小的比例,朝廷才能通过已经发行了多少新钱,大致知道民间的财富总量是多少。同时,根据货物流通的规模,也知道该把新钱发行总量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稳住物价便是稳住民生。”
大明的“财相”要开始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和更专业的财政知识,这堂课,朱厚熜是当仁不让的教师爷。
民间自然仍然有大量走私、逃避关口商税的人,但是至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完全两眼抹黑,既对货币私铸无能为力,又只根据朝廷和皇帝需要乱印宝钞。
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好货币发行、建立起货币信用。
“除粮赋因为农户极为缺钱而不能折银外,诸多赋税能折宝钞、能交旧钱,只有这段窗口期。将来,不仅官府只认新钱,民间也以用旧钱为违反钱法。通过金银器行熔铸做些传家物件不需去管,但凡用之买卖,便是犯罪。”
张孚敬说这样的话,是很有威慑力的,毕竟他是“张杀头”。
杨慎觉得这未免太强势了些,民间私底下用碎银买卖物事,这也谈得上犯罪?
“不要不以为然。”朱厚熜趁他懵逼的时候加大教育力度,“官府要的是权威,是管理的效率。在新钱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威信。既有权威,又有信用!朕只说两点。”
杨慎看向了他,朱厚熜伸出一根手指:“其一,铜实在太过有用,如今却因为没办法,大量的铜都需要拿来铸钱。可钱分明就是让百姓都认可、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便行。威信立起来了,造纸和印刷的技术再提高一些,或者将来找到更廉价的配方,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硬币甚至纸币来替代铜钱?”
“……那不就是宝钞?”杨慎之前也听过相关的议论,却还是感觉太难,“总有宝票在先,但普通百姓在这么些年里是没财力见得到的。将来若见纸币,只以为是新宝钞,必不敢用。”
“所以要把这些年的事先做好,让大明上下都知道新钱可信。”朱厚熜又伸出一根手指,“其二,钱是用来买东西的。大明再有钱,若只堆在国库,那也就像是民间有人挖坑深埋,往往十年二十年等同于没这笔钱花用。于朝廷而言,过去是要钱花便印宝钞,而后宗室、官员等折钞发放俸禄,最后官民都遭祸。用修,你需要想想,若是大明藩国、藩族也信大明的钱,而大明只认大明的钱,会怎样?”
杨慎有聪明的脑袋瓜,一旦脱离了大明子民的限制范围,他略微思索之后就有点豁然开朗,随后张大了嘴巴。
朱厚熜笑了起来:“其实本就有不少人违禁去藩国用大明通宝和银宝买货,彼国权贵、富商本就喜大明的钱,因为用之再买大明好物也更加便利。把新钱推行好,提高信用、增强便利,将来诸多边市有外国商队来往,通关汇算只认大明新钱,他们便需要大量大明新钱。这国债,将来是可以让外国来买的。”
现在倒不用、也不适宜就这么开始提出什么债券、证券的概念,只用先奠定更规范系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基础。
一旦接受了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要通过流通才能兑现为实物价值等等这些概念后,杨慎随即就对未来的财计局面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而后便是和国债会付息相同道理的另外一个重磅手段:大明银行作为第一阶段的唯一银行,将推行有息存储。既建立另一个吸纳民间旧钱的渠道,更要将贷款这种业务也规范起来。
宋朝曾为了刺激农业生产搞过青苗贷,但如今第一阶段的贷款根本无需触及这个领域。要想让农户的收入涨起来,大明自有铁器、水利、种苗甚至将来肥业去打造相对好上一些的环境。
而大明银行的贷款业务,既有朝廷以赋税为担保的临时借支,又有以诸多国企为首的商业实体,更有工商业把基础再打牢一点之后更广阔的未来。虽然短期内大明银行还比较难实现贷款收益除去利息后的盈利,却也会走上正确的方向。
“最主要便是周转。只要有利息,不用的时候钱便存在银行,用的时候一般也不会一次全取出去用了。”朱厚熜调侃了一句,“对于银钱周转的奥妙,用修自然是不陌生的。放心,只要有利息,最先带头开户,把大量的钱存进去的,便是资产局底下的诸多企业。”
杨慎开始抠脑袋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崔元则已经头皮发痒好长时间了。
大明对于新钱、银行、国债还能有漫长的时间用来了解、习惯、接受,崔元忧心的事还有一点。
靖安侯府上,崔元忧愁地拿着三张宝票给孙交看:“老国丈,您给说说,这将来到底会如何?太祖、太宗和陛下的敕像,竟印在这宝票上,陛下执意如此。”
杨廷和、杨一清已经在英杰殿上站着了,顾仕隆虽是新朝国公,但对内平叛建功的他,被皇帝从礼部提交的名单里划掉了,并没有列入造像英杰殿的名单,只是立碑置于雁翅楼下。
而七十九的孙交仍旧精神矍铄。
他瞅着宝票上的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敕像,长长叹了一口气:“见天颜而不拜,已是惴惴不安了。”
“就是啊!”崔元很纠结,“您是国丈,我是驸马。这里没别人,我便直说了。这礼尚往来、求人办事,没个二五十两银子,大抵也拿不出手吧?这么一张宝票递过来,不显山不露水,本是极合适的。但如今印了天子敕像,您说收钱的人被太祖这么一盯,心里打不打鼓?”
孙交心想那大概是浑身的皮都一麻一痒,好像要和骨肉分家了。
但他知道崔元为什么来找他聊这个。
“……想收的,还是会收,法子多了。”孙交摇了摇头,“陛下也不是想靠这个来警醒官员要清廉。只要事情办好了,陛下向来是不吝赏个富贵的。自然,将来若犯了事,那便也多了一桩罪名。”
人活到七十九,啥没见过?贪污这种事,没什么好办法的,这是人性。
“哎呀!”崔元急了,“老国丈,你我也是十一年的交情了,何必还避重就轻?心里打鼓,却还是会收。宝票既然印制了,便定然要通行。这通行得越广,多年以后天子威严何在?既然是钱,还是数目很大... -->>
控住了那个咽喉,定下了新的规矩,已经要推行新钱的大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白银储备。
杨慎已经麻木了,脑门都在抽筋。
他不理解。
在设好了大明银行之后准备做的一件事,竟是发行什么国债?
第385章全本屠龙术,历史的车轮
大明并非第一次发行国债,迄今为止,唐顺之在宣大干过一回,张凤在云南干过一回。
有了两次经验,杨慎对国债其实也不陌生。可是,他一直以为那只是由于战时的特殊需要,更是为了防备战事持续太长的一道保险。
可现在竟是为了辅助新钱推行?
“世人好买地,好臧金银。”张孚敬自做官起,所有经历都基于新法,他钻研得更加深刻,“嫁娶传家,金银是收不尽的。然正如陛下所言,钱只是由于大家伙都以为可,所以成了钱。金银铜稀少,故而以钱使之;宝钞滥发,所以价值低贱。如今要行新宝,虽是成色好的铜钱、银元,却也是往民间发了大量新钱,恐物贵钱贱,百姓遭祸。”
朱厚熜提醒着杨慎:“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数据。大明如今大体上一共有多少银钱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大明田地、作坊、工厂、海贸,各种货物一年大体上分别有多少数目在流通,用修能给个准数吗?新钱不能像宝钞一样了,以后只行新钱,但发行多少新钱而不至于让物价飞涨,用修心里有数吗?”
这回发行国债的目的不是为了暂时敛财支应军需和朝廷财计,而是要一举两得,同时也先尽量收上来富贵人家里的闲钱、旧钱。
“先从一年期、三年期开始,朝廷立了信誉,再设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朱厚熜说道,“只有民间还存有的旧钱降到足够小的比例,朝廷才能通过已经发行了多少新钱,大致知道民间的财富总量是多少。同时,根据货物流通的规模,也知道该把新钱发行总量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稳住物价便是稳住民生。”
大明的“财相”要开始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和更专业的财政知识,这堂课,朱厚熜是当仁不让的教师爷。
民间自然仍然有大量走私、逃避关口商税的人,但是至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完全两眼抹黑,既对货币私铸无能为力,又只根据朝廷和皇帝需要乱印宝钞。
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好货币发行、建立起货币信用。
“除粮赋因为农户极为缺钱而不能折银外,诸多赋税能折宝钞、能交旧钱,只有这段窗口期。将来,不仅官府只认新钱,民间也以用旧钱为违反钱法。通过金银器行熔铸做些传家物件不需去管,但凡用之买卖,便是犯罪。”
张孚敬说这样的话,是很有威慑力的,毕竟他是“张杀头”。
杨慎觉得这未免太强势了些,民间私底下用碎银买卖物事,这也谈得上犯罪?
“不要不以为然。”朱厚熜趁他懵逼的时候加大教育力度,“官府要的是权威,是管理的效率。在新钱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威信。既有权威,又有信用!朕只说两点。”
杨慎看向了他,朱厚熜伸出一根手指:“其一,铜实在太过有用,如今却因为没办法,大量的铜都需要拿来铸钱。可钱分明就是让百姓都认可、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便行。威信立起来了,造纸和印刷的技术再提高一些,或者将来找到更廉价的配方,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硬币甚至纸币来替代铜钱?”
“……那不就是宝钞?”杨慎之前也听过相关的议论,却还是感觉太难,“总有宝票在先,但普通百姓在这么些年里是没财力见得到的。将来若见纸币,只以为是新宝钞,必不敢用。”
“所以要把这些年的事先做好,让大明上下都知道新钱可信。”朱厚熜又伸出一根手指,“其二,钱是用来买东西的。大明再有钱,若只堆在国库,那也就像是民间有人挖坑深埋,往往十年二十年等同于没这笔钱花用。于朝廷而言,过去是要钱花便印宝钞,而后宗室、官员等折钞发放俸禄,最后官民都遭祸。用修,你需要想想,若是大明藩国、藩族也信大明的钱,而大明只认大明的钱,会怎样?”
杨慎有聪明的脑袋瓜,一旦脱离了大明子民的限制范围,他略微思索之后就有点豁然开朗,随后张大了嘴巴。
朱厚熜笑了起来:“其实本就有不少人违禁去藩国用大明通宝和银宝买货,彼国权贵、富商本就喜大明的钱,因为用之再买大明好物也更加便利。把新钱推行好,提高信用、增强便利,将来诸多边市有外国商队来往,通关汇算只认大明新钱,他们便需要大量大明新钱。这国债,将来是可以让外国来买的。”
现在倒不用、也不适宜就这么开始提出什么债券、证券的概念,只用先奠定更规范系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基础。
一旦接受了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要通过流通才能兑现为实物价值等等这些概念后,杨慎随即就对未来的财计局面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而后便是和国债会付息相同道理的另外一个重磅手段:大明银行作为第一阶段的唯一银行,将推行有息存储。既建立另一个吸纳民间旧钱的渠道,更要将贷款这种业务也规范起来。
宋朝曾为了刺激农业生产搞过青苗贷,但如今第一阶段的贷款根本无需触及这个领域。要想让农户的收入涨起来,大明自有铁器、水利、种苗甚至将来肥业去打造相对好上一些的环境。
而大明银行的贷款业务,既有朝廷以赋税为担保的临时借支,又有以诸多国企为首的商业实体,更有工商业把基础再打牢一点之后更广阔的未来。虽然短期内大明银行还比较难实现贷款收益除去利息后的盈利,却也会走上正确的方向。
“最主要便是周转。只要有利息,不用的时候钱便存在银行,用的时候一般也不会一次全取出去用了。”朱厚熜调侃了一句,“对于银钱周转的奥妙,用修自然是不陌生的。放心,只要有利息,最先带头开户,把大量的钱存进去的,便是资产局底下的诸多企业。”
杨慎开始抠脑袋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崔元则已经头皮发痒好长时间了。
大明对于新钱、银行、国债还能有漫长的时间用来了解、习惯、接受,崔元忧心的事还有一点。
靖安侯府上,崔元忧愁地拿着三张宝票给孙交看:“老国丈,您给说说,这将来到底会如何?太祖、太宗和陛下的敕像,竟印在这宝票上,陛下执意如此。”
杨廷和、杨一清已经在英杰殿上站着了,顾仕隆虽是新朝国公,但对内平叛建功的他,被皇帝从礼部提交的名单里划掉了,并没有列入造像英杰殿的名单,只是立碑置于雁翅楼下。
而七十九的孙交仍旧精神矍铄。
他瞅着宝票上的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敕像,长长叹了一口气:“见天颜而不拜,已是惴惴不安了。”
“就是啊!”崔元很纠结,“您是国丈,我是驸马。这里没别人,我便直说了。这礼尚往来、求人办事,没个二五十两银子,大抵也拿不出手吧?这么一张宝票递过来,不显山不露水,本是极合适的。但如今印了天子敕像,您说收钱的人被太祖这么一盯,心里打不打鼓?”
孙交心想那大概是浑身的皮都一麻一痒,好像要和骨肉分家了。
但他知道崔元为什么来找他聊这个。
“……想收的,还是会收,法子多了。”孙交摇了摇头,“陛下也不是想靠这个来警醒官员要清廉。只要事情办好了,陛下向来是不吝赏个富贵的。自然,将来若犯了事,那便也多了一桩罪名。”
人活到七十九,啥没见过?贪污这种事,没什么好办法的,这是人性。
“哎呀!”崔元急了,“老国丈,你我也是十一年的交情了,何必还避重就轻?心里打鼓,却还是会收。宝票既然印制了,便定然要通行。这通行得越广,多年以后天子威严何在?既然是钱,还是数目很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