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难觅清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昭元四年七月己寅,葬秦王,赐谥武穆。太史令王乾曰:“国有大事,不宜用旧号,请易之。”桓宗对曰:“秦王死社稷,普天之下,当同沐甘霖。”遂易号麟泽,大赦天下。
麟泽元年秋,桓宗数有疾恙,以长乐殿清净故,常居之。
麟泽元年十月己巳,恩封秦王子代王,赐名迟,世袭王爵,妃蘅加魏国夫人。
……
腊月庚寅,秦王冥寿,桓宗主事,三公东面,追冠礼,司空林钦持上手书“若璞”字之。其先,三师联议,本拟澄澜。盖王名澈,清也。然桓宗曰:“秦王至纯若玉,贵其清也,伤其清也。今若言愿,愿其能归璞玉之质。”故亲书“若璞”二字谓之。三加既毕,又赠贤英神武护国大将军、扬州大都督。
……
二年十二月己辰,月有食之。二日,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是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
……
七年夏五月,天大旱,徐、濠等州尤甚。朝廷开太原、洛口、含嘉等义仓放粮,经通济渠之彭。又议宣慰使,众皆举骁骑往赈。桓宗不置辞,朝罢,宣太子宾客陆离入,询其意。离白:“离非良才,然尊上遣,安敢辞?”桓宗笑曰:“朕知汝常致书余杭,朝中悉南地风物民情者,当数汝,故有此一问。”陆离惊,道万死,且曰:“臣之乳母居江南,故常信之,闲话家常尔,不敢称详。”桓宗不言,良久乃问:“朕近日偶忆一诗,上句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久思不得下句,汝知否?”离愕然,寻垂泪,叩首以答:“臣不知诗,然古之丹心也多,襟抱未开者不可计数,纵似名将如冯唐、李广之谓,其意难酬,如之奈何?”桓宗久视之,隐有怆色,太息对曰:“莫可奈何也。”
五月,遣陆离为宣慰使,之沛赈灾,灾平,许其下钱塘探乳母,回。
……
九年五月庚戌,河水出图,其文犹可识:“宁天下,帝业昌”。东都留守李憕表,群臣附贺。戊辰,巡猎齐鲁,诸邦酋长、使节皆扈从。辛辰,至泰山,斋沐十五日,焚柴燔天。壬巳,封东岳,禅梁父。群臣再贺,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改元同盛。十月甲亥,旧疾发,呕血。十一月乙巳,移华清。
同盛二年春三月己亥,太医院奏杭城和暖静宜,遂幸别宫。
——《宁史·桓宗本纪》
杭州,无相寺。
一个约莫而立之年的僧人走了进来,肃穆的殿堂里燃着无数只长明灯,一名老僧正背对着他,于蒲草团上结跏趺坐,口中诵念着经文。僧人合十了双手,恭敬道:“师兄,你找我。”
老僧既未回头也未睁眼,只诵经声略停了停,缓缓道:“大雄宝殿里的施主口渴了,你且去给他烹一杯茶。”
僧人应了一声,也未多问,转身便去了。
僧人法号念真,自幼在长安慈恩寺主持座下听讲,因主持说他佛缘不在此处,也就一直未正式出家。主持圆寂后,念真遵照主持生前嘱托,前往少林,拜入净空大师门下,十年潜心礼佛,佛理日精,遂开始云游四方。路过杭州时,因无相寺主持是其师兄,于是多留了些时日。
无相寺香火鼎盛,每日礼佛上香之人络绎不绝,为了不扰寺中僧人修行,便只有辰末至申正这段时间方许香客进香,一旦过了这段时辰,便会紧闭庙门,谢绝来者。眼下已是酉时,日落西陲,负责撞钟的僧人也已到得鼓楼中,缓慢而沉稳地击响了鼓。晨钟暮鼓,非是晨敲钟暮击鼓,而是辰时先钟后鼓,酉时先鼓后钟,既为报时,也为警醒世人年光易逝。
他在自己房外的小石桌上置好茶具,将水放到风炉上慢慢煮着,这才去请师兄口中的那位施主。
到得正殿时,只见一个身着青缎圆领袍之人长跪殿内,正低声诵念着《往生咒》。念真并非初次见到此人。约莫二十日前,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他原本睡眠极好,往日里打雷下雨从不醒的,那日却不知为何,被一个闷雷打醒后,偏偏怎么也无法入睡,索性穿衣起身,打算去殿里诵念经文。
才到大雄宝殿外,便听到里面有低低的人语声,他站在檐下,看到师兄觉真与一陌生人跪于佛前,滂沱雨声中,依稀听到他们在诵念《往生咒》。师兄每念一句,那人也随之念一句,听起来像是初次诵经,生疏得很,可他身周笼着散不去的哀愁,令人一见便心生叹息。念真没有出声打扰,默默地合十双手,念了一句佛号,便转去东偏殿诵经。
自那日之后,每至申时末,那人皆会轻叩寺门,前来礼佛诵经,风雨不辍。念真猜测他有亲近之人去世,才这般悲恸又虔诚,日日来诵《往生咒》。《往生咒》凡十四句,每次须持诵二十一遍,念真在门槛内等了不久,便听到他开始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身报,同生极乐国。”
那人念完回向偈,久久未动,目光空落佛龛之上。
念真走到他身后,合掌道:“施主诵完了经,可愿随小僧去吃杯茶?”那人听到动静,缓缓地站起,转过身来低垂着视线。念真目色中流露出一些诧异,他先前见师兄如此礼遇,又见他如此悲痛,以为至少是三四十岁的人,哪知今日一照面,见他面如美玉,唇若点朱,眉眼之间落落磊磊,并无悲戚之态,看年龄,也不过弱冠左右。念真微一躬身,道:“请随小僧来。”那人闻言,面上却露了迟疑,许久方缓缓点了点头。
念真在他左前方侧身道:“施主,这边请。”那人动作轻缓地迈出了一步,再提足,亦是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念真这才觉得不对来,细看他的眉目,只觉那双眼虽黑白分明,亮如朗星,双眸却比常人迟缓呆滞许多,他心里微微一惊,问道:“施主,你的眼睛……”
那人没理会他,一直慢慢地朝前走去,念真忙上前扶住他,低声道:“小心门槛。”
寺院里种着一丛牡丹,乃洛阳白马寺相赠,如今虽只三月,却因江南温暖,已有半数开了花。似是闻到了花香,那人在花丛前驻了足,念真也随之停步,见他眉目间似有千言万语,前尘旧事如渺渺云烟,悉数从他眼底掠过。念真忖度着他是因为花香而驻足,于是道:“这是从洛阳连根带土一起运来的牡丹,已经有不少株开了花。”
听到念真的话,那人似笑非笑地转头看向他,一霎之间,念真顿时觉得心湖如清风拂过,竟起微澜,忽又意识到这人是看不见他的,不知为何又感到些许遗憾。他二人在石桌旁坐下,那烹茶的水不知在风炉上煮了多久,已经沸腾不止,念真道:“这水煮老了,容小僧换一壶来。”那人略一颔首:“有劳。”
念真提着水回来时,恰看到那人正怔怔地望着风炉的方位,忽然伸出了手。
那风炉乃是铜铸,里面尚有未燃尽的炭火,一旦触及,必定皮焦肉烂!
“小心!”
一阵叮当之声,风炉从石桌上摔了下来,红通通的炭火滚了一地。
念真一喝之后急急向前,是以方才的情景他看得分明——那人其实并未将手伸向风炉,而是伸向了风炉侧旁处,他的喝声一起,那人被他吓了一跳,立时收回了手,便是这一收手,才不小心打翻了风炉。
念真念了声佛号,问道:“施主,你没事吧?”那人站了起来,缓缓摇了摇头。念真见他无恙,便去收拾风炉。风炉并未摔坏,只其中一足上刻着的字略有残破,他重又燃起炭火,将水放于风炉上煮着,抬眼见那人还站着,便道:“施主请坐。”
那人依言坐了,过了会儿,忽然问道:“方才……我弄翻了什么?”念真笑道:“是风炉,不过不要紧,没有摔坏,只磕着几个字。”那人轻轻... -->>
昭元四年七月己寅,葬秦王,赐谥武穆。太史令王乾曰:“国有大事,不宜用旧号,请易之。”桓宗对曰:“秦王死社稷,普天之下,当同沐甘霖。”遂易号麟泽,大赦天下。
麟泽元年秋,桓宗数有疾恙,以长乐殿清净故,常居之。
麟泽元年十月己巳,恩封秦王子代王,赐名迟,世袭王爵,妃蘅加魏国夫人。
……
腊月庚寅,秦王冥寿,桓宗主事,三公东面,追冠礼,司空林钦持上手书“若璞”字之。其先,三师联议,本拟澄澜。盖王名澈,清也。然桓宗曰:“秦王至纯若玉,贵其清也,伤其清也。今若言愿,愿其能归璞玉之质。”故亲书“若璞”二字谓之。三加既毕,又赠贤英神武护国大将军、扬州大都督。
……
二年十二月己辰,月有食之。二日,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是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
……
七年夏五月,天大旱,徐、濠等州尤甚。朝廷开太原、洛口、含嘉等义仓放粮,经通济渠之彭。又议宣慰使,众皆举骁骑往赈。桓宗不置辞,朝罢,宣太子宾客陆离入,询其意。离白:“离非良才,然尊上遣,安敢辞?”桓宗笑曰:“朕知汝常致书余杭,朝中悉南地风物民情者,当数汝,故有此一问。”陆离惊,道万死,且曰:“臣之乳母居江南,故常信之,闲话家常尔,不敢称详。”桓宗不言,良久乃问:“朕近日偶忆一诗,上句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久思不得下句,汝知否?”离愕然,寻垂泪,叩首以答:“臣不知诗,然古之丹心也多,襟抱未开者不可计数,纵似名将如冯唐、李广之谓,其意难酬,如之奈何?”桓宗久视之,隐有怆色,太息对曰:“莫可奈何也。”
五月,遣陆离为宣慰使,之沛赈灾,灾平,许其下钱塘探乳母,回。
……
九年五月庚戌,河水出图,其文犹可识:“宁天下,帝业昌”。东都留守李憕表,群臣附贺。戊辰,巡猎齐鲁,诸邦酋长、使节皆扈从。辛辰,至泰山,斋沐十五日,焚柴燔天。壬巳,封东岳,禅梁父。群臣再贺,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改元同盛。十月甲亥,旧疾发,呕血。十一月乙巳,移华清。
同盛二年春三月己亥,太医院奏杭城和暖静宜,遂幸别宫。
——《宁史·桓宗本纪》
杭州,无相寺。
一个约莫而立之年的僧人走了进来,肃穆的殿堂里燃着无数只长明灯,一名老僧正背对着他,于蒲草团上结跏趺坐,口中诵念着经文。僧人合十了双手,恭敬道:“师兄,你找我。”
老僧既未回头也未睁眼,只诵经声略停了停,缓缓道:“大雄宝殿里的施主口渴了,你且去给他烹一杯茶。”
僧人应了一声,也未多问,转身便去了。
僧人法号念真,自幼在长安慈恩寺主持座下听讲,因主持说他佛缘不在此处,也就一直未正式出家。主持圆寂后,念真遵照主持生前嘱托,前往少林,拜入净空大师门下,十年潜心礼佛,佛理日精,遂开始云游四方。路过杭州时,因无相寺主持是其师兄,于是多留了些时日。
无相寺香火鼎盛,每日礼佛上香之人络绎不绝,为了不扰寺中僧人修行,便只有辰末至申正这段时间方许香客进香,一旦过了这段时辰,便会紧闭庙门,谢绝来者。眼下已是酉时,日落西陲,负责撞钟的僧人也已到得鼓楼中,缓慢而沉稳地击响了鼓。晨钟暮鼓,非是晨敲钟暮击鼓,而是辰时先钟后鼓,酉时先鼓后钟,既为报时,也为警醒世人年光易逝。
他在自己房外的小石桌上置好茶具,将水放到风炉上慢慢煮着,这才去请师兄口中的那位施主。
到得正殿时,只见一个身着青缎圆领袍之人长跪殿内,正低声诵念着《往生咒》。念真并非初次见到此人。约莫二十日前,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他原本睡眠极好,往日里打雷下雨从不醒的,那日却不知为何,被一个闷雷打醒后,偏偏怎么也无法入睡,索性穿衣起身,打算去殿里诵念经文。
才到大雄宝殿外,便听到里面有低低的人语声,他站在檐下,看到师兄觉真与一陌生人跪于佛前,滂沱雨声中,依稀听到他们在诵念《往生咒》。师兄每念一句,那人也随之念一句,听起来像是初次诵经,生疏得很,可他身周笼着散不去的哀愁,令人一见便心生叹息。念真没有出声打扰,默默地合十双手,念了一句佛号,便转去东偏殿诵经。
自那日之后,每至申时末,那人皆会轻叩寺门,前来礼佛诵经,风雨不辍。念真猜测他有亲近之人去世,才这般悲恸又虔诚,日日来诵《往生咒》。《往生咒》凡十四句,每次须持诵二十一遍,念真在门槛内等了不久,便听到他开始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身报,同生极乐国。”
那人念完回向偈,久久未动,目光空落佛龛之上。
念真走到他身后,合掌道:“施主诵完了经,可愿随小僧去吃杯茶?”那人听到动静,缓缓地站起,转过身来低垂着视线。念真目色中流露出一些诧异,他先前见师兄如此礼遇,又见他如此悲痛,以为至少是三四十岁的人,哪知今日一照面,见他面如美玉,唇若点朱,眉眼之间落落磊磊,并无悲戚之态,看年龄,也不过弱冠左右。念真微一躬身,道:“请随小僧来。”那人闻言,面上却露了迟疑,许久方缓缓点了点头。
念真在他左前方侧身道:“施主,这边请。”那人动作轻缓地迈出了一步,再提足,亦是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念真这才觉得不对来,细看他的眉目,只觉那双眼虽黑白分明,亮如朗星,双眸却比常人迟缓呆滞许多,他心里微微一惊,问道:“施主,你的眼睛……”
那人没理会他,一直慢慢地朝前走去,念真忙上前扶住他,低声道:“小心门槛。”
寺院里种着一丛牡丹,乃洛阳白马寺相赠,如今虽只三月,却因江南温暖,已有半数开了花。似是闻到了花香,那人在花丛前驻了足,念真也随之停步,见他眉目间似有千言万语,前尘旧事如渺渺云烟,悉数从他眼底掠过。念真忖度着他是因为花香而驻足,于是道:“这是从洛阳连根带土一起运来的牡丹,已经有不少株开了花。”
听到念真的话,那人似笑非笑地转头看向他,一霎之间,念真顿时觉得心湖如清风拂过,竟起微澜,忽又意识到这人是看不见他的,不知为何又感到些许遗憾。他二人在石桌旁坐下,那烹茶的水不知在风炉上煮了多久,已经沸腾不止,念真道:“这水煮老了,容小僧换一壶来。”那人略一颔首:“有劳。”
念真提着水回来时,恰看到那人正怔怔地望着风炉的方位,忽然伸出了手。
那风炉乃是铜铸,里面尚有未燃尽的炭火,一旦触及,必定皮焦肉烂!
“小心!”
一阵叮当之声,风炉从石桌上摔了下来,红通通的炭火滚了一地。
念真一喝之后急急向前,是以方才的情景他看得分明——那人其实并未将手伸向风炉,而是伸向了风炉侧旁处,他的喝声一起,那人被他吓了一跳,立时收回了手,便是这一收手,才不小心打翻了风炉。
念真念了声佛号,问道:“施主,你没事吧?”那人站了起来,缓缓摇了摇头。念真见他无恙,便去收拾风炉。风炉并未摔坏,只其中一足上刻着的字略有残破,他重又燃起炭火,将水放于风炉上煮着,抬眼见那人还站着,便道:“施主请坐。”
那人依言坐了,过了会儿,忽然问道:“方才……我弄翻了什么?”念真笑道:“是风炉,不过不要紧,没有摔坏,只磕着几个字。”那人轻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