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三国之最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入十一月,天转寒凉。
荀贞来长沙时,为了方便行路,没带太多的行李,并无寒衣,不等孙坚说,吴氏就命人早早地备下了冬衣,送给荀贞等人。
孙策日日跟着荀贞读学经书、兵法,孙坚年纪虽小,但正因是小孩子,难免好奇心强,有时也带着弟弟孙翊跟在孙策屁股后头,跪坐席上,一副大人模样、似模似样地听荀贞讲书。
十一月初,孙坚的弟弟孙静从家乡富春来了一趟长沙。
孙坚兄弟三人,长兄名孙羌,早亡,孙坚行二,孙静最小,是孙坚的同产幼弟。孙家在富春是个不小的家族,宗族数百人,孙坚在外为官,孙静便如荀绲一样,在家掌立门户。
荀贞前世时不知孙静之名,穿越后,与孙坚结识,这才知道孙坚在家乡还有一个幼弟。
孙静来长沙是因为快到年底了,他作为孙氏现在富春的家长,正旦时显然是不能来长沙的,所以提前来趟长沙,见一见孙坚和孙策兄弟。孙家本就富足,孙坚常年为官,多次征战沙场,或从讨黄巾、边章,或击定长沙诸郡县之贼,就如荀贞,自然也是收获甚丰,其中不少都送回了家中,也就使得孙家更加富豪了,因此,孙静此次来,大车小车的着实带了不少礼物。
礼物中有珍奇宝物,也有日常吃用。
孙坚分了一半给荀贞,荀贞亦不推辞,转交给江禽,命他分给义从们。
这些义从不辞辛苦,跟着荀贞远至江东,在这里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刚到的时候,不少人因此而病倒,可却依旧都忠心耿耿,无一人逃去。
荀贞不能在别的方面满足他们,至少在饮食、吃用和恩义上尽量地满足他们。
孙静在长沙没多待,只待了四五天就走了。
他走后的次日,桓阶忽至后宅,请荀贞到府中前院去。
孙坚是从没找荀贞去前院的,荀贞平时无事也等闲不去前院,这时桓阶忽传孙坚的话,请他去前头,荀贞不觉奇怪,边和桓阶一起往前头去,边问道:“文台何故呼我过去?”
桓阶笑了起来。
他这一笑无缘无故,荀贞越觉古怪,便又说道:“可是有什么事?”
桓阶笑答道:“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
“此话何讲?”
“君还记得前些日,有几个长沙士人谒见府君么?”
“你说的可是刚好你来给文台送京都消息的那天么?”
“正是。”
“我记得。怎么了?”
“君又可记得那几个士人祈请府君办的几事中,有一件是恳请府君出面为之催讨贷钱么?”
“记得。”
荀贞怎会不记得?他对那个士人十分鄙夷,要换了他为是长沙太守,说不定就会找个由头把这个士人给收拾了。
桓阶笑道:“府君把此事交给了我去办,我一直不得闲,没能去办。今天,那个士人又来拜谒府君了,府君把我召了去,我本以为他是来催府君的,却不意他二话没说,却竟取出债券,当堂付之火盆,将之悉数焚之一炬了。”
桓阶不是“不得闲”,而是他也不以这个士人的作为为然,所以一直不肯去办这件事,却没想到,这个士人今天又来,不是为催孙坚,而是为烧债券。
荀贞闻之,颇是惊讶,笑道:“此必是文台以仁义治郡,故此人受到感化。”
桓阶摇了摇头,说道:“府君固是以仁义治郡,可这人焚烧债券却非是因府君之故。”
荀贞联想到他刚才说的“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心道:“不是因为文台,难道是因为我?……若说是因为我,我到长沙后深居简出,未尝与外人见面,这人又怎会知我?”忽然想起那天那几个士人走时,有一个多次注目於自己,心中一动,想道,“莫不是当时被那人认了出来?”
一面之缘就被人认出,虽说机会不大,却也不是不可能,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关心时事的人来说。要知道,荀贞的相貌现在可是悬遍了州郡县乡,只要是见过他相貌的,记性再好点,那么当面把他认出亦不奇怪,——早前罗县的那个亭长不就是一眼就认出了荀贞么?
“不是因府君之故,又是因何故?”
“却是因君之故啊!”
荀贞笑道:“怎会是因我之故?”
“那天的几个士人中,有一人认出了君,不过他当时不敢确认,回去后,他专门找来了一份朝廷通捕君的文书,比较文书上的画像,越看越觉得像君,可又仍然不肯确定,於是他又暗暗打听,探听出府君与君实为故交,又探听出上月郡府来了一个贵客,说是府君昔年在汝南的故人,如是一来,他便确定了那天所见之人必是画像之人了,因之断定了君是何人!”
桓阶顿了顿,看了看荀贞的面色,复又说道:“不过,君无须担忧,这人虽认出了君,但却是绝不会向外泄露的,……他今天也和那个烧债券的人一起来了。”
“他认出了我,和烧债券有何关系?”
“他断定了君是何人之后,因不知那天和他同去郡府的几人中有没有别的人也认出了君,所以便把他们全都请到了家中,本意是想先试探一番,如无人认出君便就罢了,如有人认出就
叮嘱他们不要对外乱说,不料在试探的过程中却被人看出了玄虚,被诈出了实情。
“一听得君... -->>
时入十一月,天转寒凉。
荀贞来长沙时,为了方便行路,没带太多的行李,并无寒衣,不等孙坚说,吴氏就命人早早地备下了冬衣,送给荀贞等人。
孙策日日跟着荀贞读学经书、兵法,孙坚年纪虽小,但正因是小孩子,难免好奇心强,有时也带着弟弟孙翊跟在孙策屁股后头,跪坐席上,一副大人模样、似模似样地听荀贞讲书。
十一月初,孙坚的弟弟孙静从家乡富春来了一趟长沙。
孙坚兄弟三人,长兄名孙羌,早亡,孙坚行二,孙静最小,是孙坚的同产幼弟。孙家在富春是个不小的家族,宗族数百人,孙坚在外为官,孙静便如荀绲一样,在家掌立门户。
荀贞前世时不知孙静之名,穿越后,与孙坚结识,这才知道孙坚在家乡还有一个幼弟。
孙静来长沙是因为快到年底了,他作为孙氏现在富春的家长,正旦时显然是不能来长沙的,所以提前来趟长沙,见一见孙坚和孙策兄弟。孙家本就富足,孙坚常年为官,多次征战沙场,或从讨黄巾、边章,或击定长沙诸郡县之贼,就如荀贞,自然也是收获甚丰,其中不少都送回了家中,也就使得孙家更加富豪了,因此,孙静此次来,大车小车的着实带了不少礼物。
礼物中有珍奇宝物,也有日常吃用。
孙坚分了一半给荀贞,荀贞亦不推辞,转交给江禽,命他分给义从们。
这些义从不辞辛苦,跟着荀贞远至江东,在这里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刚到的时候,不少人因此而病倒,可却依旧都忠心耿耿,无一人逃去。
荀贞不能在别的方面满足他们,至少在饮食、吃用和恩义上尽量地满足他们。
孙静在长沙没多待,只待了四五天就走了。
他走后的次日,桓阶忽至后宅,请荀贞到府中前院去。
孙坚是从没找荀贞去前院的,荀贞平时无事也等闲不去前院,这时桓阶忽传孙坚的话,请他去前头,荀贞不觉奇怪,边和桓阶一起往前头去,边问道:“文台何故呼我过去?”
桓阶笑了起来。
他这一笑无缘无故,荀贞越觉古怪,便又说道:“可是有什么事?”
桓阶笑答道:“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
“此话何讲?”
“君还记得前些日,有几个长沙士人谒见府君么?”
“你说的可是刚好你来给文台送京都消息的那天么?”
“正是。”
“我记得。怎么了?”
“君又可记得那几个士人祈请府君办的几事中,有一件是恳请府君出面为之催讨贷钱么?”
“记得。”
荀贞怎会不记得?他对那个士人十分鄙夷,要换了他为是长沙太守,说不定就会找个由头把这个士人给收拾了。
桓阶笑道:“府君把此事交给了我去办,我一直不得闲,没能去办。今天,那个士人又来拜谒府君了,府君把我召了去,我本以为他是来催府君的,却不意他二话没说,却竟取出债券,当堂付之火盆,将之悉数焚之一炬了。”
桓阶不是“不得闲”,而是他也不以这个士人的作为为然,所以一直不肯去办这件事,却没想到,这个士人今天又来,不是为催孙坚,而是为烧债券。
荀贞闻之,颇是惊讶,笑道:“此必是文台以仁义治郡,故此人受到感化。”
桓阶摇了摇头,说道:“府君固是以仁义治郡,可这人焚烧债券却非是因府君之故。”
荀贞联想到他刚才说的“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心道:“不是因为文台,难道是因为我?……若说是因为我,我到长沙后深居简出,未尝与外人见面,这人又怎会知我?”忽然想起那天那几个士人走时,有一个多次注目於自己,心中一动,想道,“莫不是当时被那人认了出来?”
一面之缘就被人认出,虽说机会不大,却也不是不可能,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关心时事的人来说。要知道,荀贞的相貌现在可是悬遍了州郡县乡,只要是见过他相貌的,记性再好点,那么当面把他认出亦不奇怪,——早前罗县的那个亭长不就是一眼就认出了荀贞么?
“不是因府君之故,又是因何故?”
“却是因君之故啊!”
荀贞笑道:“怎会是因我之故?”
“那天的几个士人中,有一人认出了君,不过他当时不敢确认,回去后,他专门找来了一份朝廷通捕君的文书,比较文书上的画像,越看越觉得像君,可又仍然不肯确定,於是他又暗暗打听,探听出府君与君实为故交,又探听出上月郡府来了一个贵客,说是府君昔年在汝南的故人,如是一来,他便确定了那天所见之人必是画像之人了,因之断定了君是何人!”
桓阶顿了顿,看了看荀贞的面色,复又说道:“不过,君无须担忧,这人虽认出了君,但却是绝不会向外泄露的,……他今天也和那个烧债券的人一起来了。”
“他认出了我,和烧债券有何关系?”
“他断定了君是何人之后,因不知那天和他同去郡府的几人中有没有别的人也认出了君,所以便把他们全都请到了家中,本意是想先试探一番,如无人认出君便就罢了,如有人认出就
叮嘱他们不要对外乱说,不料在试探的过程中却被人看出了玄虚,被诈出了实情。
“一听得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