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导读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保留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及其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其目的是为了集粹各家精华,成一家之言,最终成为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思想理论武器。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的,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鲜明。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内容庞杂,以儒、道思想为核心,兼收墨、法、名、农、阴阳、乐、兵各家言论,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既有学术的精华部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农桑、数术、养生等诸多方面,还记载了古时候很多遗文轶事和学术资料,因此从东汉班固起,把它列入杂家行列,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书中也包含一些迷信思想,比如宣扬天人感应等,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应仔细加以辨别。
《吕氏春秋》在写作风格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以议论发端,再摆事实,引比喻为例证,最后回复立论。首尾照应,条理分明,语言精炼,说服力强,在讲道理中多用寓言故事为例,生动形象。但由于这部书是集体撰述,所以文风并不统一。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赞誉。司马迁赞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井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称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完善、系统的哲学著作,它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史料价值。它记载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极富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养生之道,有着很强的唯物主义观念,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稿在编写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取了一部分较为经典的精彩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以确保读者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希望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品读这部国学经典巨著。
目录
孟春纪第一
本生
去私
仲春纪第二
贵生
功名
季春纪第三
尽数
论人
孟夏纪第四
诬徒
用众
仲夏纪第五
大乐
适音
季夏纪第六
音初
制乐
孟秋纪第七
荡兵
振乱
仲秋纪第八
决胜
爱士
季秋纪第九
顺民
精通
孟冬纪第十
节丧
异宝
仲冬纪第十一
当务
长见
季冬纪第十二
士节
不侵
有始览第一
去尤
听言
孝行览第二
本味
义赏
慎大览第三
慎大
贵因
先识览第四
察微
去宥
审分览第五
任数
知度
审应览第六
精谕
具备
离俗览第七
贵信
举难
恃君览第八
骄恣
观表
开春论第一
察贤
爱类
慎行论第二
疑似
察传
贵直论第三
直谏
过理
不苟论第四
赞能
当赏
似顺论第五
有度
分职
士容论第六
上农
审时
孟春纪·本生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③。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樱(yīng):触犯。
②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③所为(wèi)立之:指设立职官的目的。
【译文】
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好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残害它,这样的人叫作天子。天子言行都是以保全生命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用以攻杀自己,那样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②,非所以性养也③。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④。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巨,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①抇(gǔ):搅浑,搅乱。
②性:生命。
③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指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
④轻:喻物。重:喻身。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使它浑浊的是泥土,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因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也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该耗损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糊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成功的。持这种态度去做君主,就会惑乱糊涂;去做臣子,就会败纲乱纪;去做儿子,就会无礼狂放。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存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原文】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①,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规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③,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④。遁焉,性恶得不伤⑤?
【注释】
①慊(qiè):满足,惬意。已:表示确定语气。
②喑(yīn):哑。
③害于性则舍之:本书《贵生》篇:“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④适:这里的意思是放纵不能自禁。
⑤恶(wū):何,怎么。
【译文】
假设有这样的声音,听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却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假设有这样一种颜色,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去看。假设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也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利于生命的就取用,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糊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就开始放纵自己不能自禁。放纵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能不受伤害?
【原文】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③,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④。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射的目标,箭靶。
②章章:繁盛的样子。
③臭(xiù):这里指嗅觉灵敏。
④惛(mèn):通“闷”,忧闷。
【译文】
一万人拿着弓箭,一起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必然被伤害;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是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已生命的。生命会全然无损,精神就会和谐,眼睛就会明亮,耳朵就会灵敏,嗅觉就会敏锐,口齿就会伶俐,全身的筋骨也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会得当,不用思考就有所得;他们的精神通达天地,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像这样的人,是称得上德行完全的人的。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①?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②,命之曰“招蹙之机”③。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④,郑卫之音⑤,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奚:何。
②侠(yì):安逸,逸乐。
③招蹙(jué)之机:导致人脚生病的器械。蹷,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④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⑤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译文】
富贵却不懂得养生之道,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是想要过度地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又能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极尽享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全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则是不可不明察的。
孟春纪·去私①
【原文】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②长焉。
【注释】
①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
②遂:成。
【译文】
上天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覆盖世间万物的,大地也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承载世间万物的,太阳和月亮也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照耀世间万物的,而四季也并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运行不息的,它们都只是按照自己的准则去进行,因此,天下万物才得以不断地繁衍生息。
【原文】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①【注释】①“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转写错误,混入此篇者。”
【译文】
古时候先祖黄帝就说过:“对于欣赏音乐而言,应严禁过度沉迷;对于女色,应严禁过度迷恋;对于个人的衣着,应严禁过度讲究;对于装扮时的香料:不应过度浓重;对于食物的味道,不应过度鲜美;对于居住的宫室,也不应过度铺张。”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①也。
【注释】
①公:公平、公正。
【译文】
传说前代圣王尧有十个儿子,但他一个也没有选择,却是把王位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舜;而在这之后,舜也生了九个儿子,他同样也是一个也没有选择,而是把王位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禹,这就叫做公平。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①:“南阳②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③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④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①晋平公:晋悼公的儿子。祁(qí)黄羊:晋国大夫。据《左传》记载,祁黄羊荐贤的事发生在晋悼公的时候。
②南阳:在今河南获嘉县北。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午:祁午,祁黄羊的儿子。
【译文】
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说:“现在在南阳这个地方正好空缺一个行政长官,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解狐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晋平公十分惊奇:“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解狐为南阳令。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又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国家正缺少一个校尉,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祁午这个人可以。”晋平公十分惊奇:“祁午这个人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祁午为校尉。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孔子听见这件事情之后说:“好胸襟啊!祁黄羊说得好,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对外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仇人,对内又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公正无私。
【原文】
墨者有钜子腹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②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
①墨者:战国时候的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dí)。腹(tūn):墨家学派中有巨大成就的人物,所以叫做“钜子”。
②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忍,残杀。所私,这里就是儿子的意思。
【译文】
墨学大家腹在秦国居住,有一次他儿子杀了人,被官府抓获,秦惠王就对腹说:“老先生已经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其他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府免你儿子的死罪了,老先生您这次就听我的劝告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则是这样规定的:‘杀人者必须偿命,伤人者必须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禁绝残害他人的事情发生。禁绝残害他人的事情发生,这是天下都认同的大义,所以即使是大王你对我进行恩赐,命令官府的人免去我儿子的死罪,但是腹我还是不能够违反墨家的法则。”因此,他没有同意秦惠王的做法,最后处死了自己的儿子。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儿子,能够舍弃一己之私而推行正义,腹可以说是真正的无私公正的人。
【原文】
庖人①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为王伯矣。
【注释】
①庖人:厨师。
【译文】
厨师用心地去做出各种美味佳肴,但不去偷吃,才能成为一个厨师。假如一个厨师一边做出各种菜肴,一边又在不停地偷吃,是不可以成为厨师的。同样,即使是贵为君王公卿,也要努力去铲除天下的残暴之人,而且又不会因为一己之利而去徇私枉法,借此劝喻天下的贤士,这样才能成为君王公卿;但如果身为君王公卿,只是努力去铲除天下的残暴之人,但却会因为一己之利去徇私枉法的话,同样不能称为君王公卿。
仲春纪·贵生
【原文】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①。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②。在四官者不欲③,利于生者则弗为④。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⑤,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⑥。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⑦,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⑧,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注释】
①役:役使。
②止:被禁止。
③四宫:指耳目鼻口。
④弗:当是衍文(依陈昌齐说)。
⑤子州支父(fǔ):传说中的古代隐士,姓子,名州,字支父。
⑥犹:庶几,还。
⑦幽忧:深重的忧劳。幽,深。
⑧重物:贵得的东西。
【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即使是耳朵想听乐音,眼睛想看彩色,鼻子想嗅芳香,嘴巴想尝美味,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该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象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然是这样,但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原文】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①,逃乎丹穴②。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③。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④。王子搜援绥登车⑤,仰天而呼曰:“君呼!独不可以舍我乎?⑥”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闔得道之人也⑦,使人以币先焉⑧。颜闔守闾⑨,鹿布之衣⑩,而自饭牛(11)。鲁君之使者至,颜闔自对之(12)。使者曰:“此颜闔之家耶?”颜闔对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币(13),颜闔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14),不若审之(15)。”使者还反审之(16),复来求之,则不得已(17)。故若颜闔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贵富骄得道之人(18),其不相知,岂不悲哉?
【注释】
①王子搜:战国时越王无颛(zhuān),“搜”为无颛的异名。毕沅据《竹书纪年》考证,无颛之前越国三代国君(不寿、朱句、无余)先后波杀。
②丹穴:山洞。
③从:通“踪”,按迹追踪。
④王舆:国君专用的车。
⑤援:拉。绥:车绥,上车时挽手所用的绳子。
⑥舍:舍弃。
⑦颜闔(hé):战国时鲁国的隐士。颜闔与鲁君事以及上文尧与子州支父、越人与王子搜之事均可参见《庄子·让王》。
⑧币:币帛。古人用以相互赠送、致意的礼物。先:事先致意。
⑨守:居。闾(lǘ):周制,二十五家为里,里必有门,称作闾。这里代指住所。
(10)鹿:疑是“麤(cū)”字的省文。“麤”,今作“粗”。
(11)饭:动词。古代给人食物吃,喂牲畜草料都可称“饭”。
(12)对:应答,接待。
(13)致:献,送。
(14)缪:通“谬”,错。
(15)审:审核清楚。
(16)还反:返回。
(17)已: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确定。
(18)贵富:毕本作“富贵”,今据众本改。骄:用如动词,傲视的意思。
【译文】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十分忧惧,于是逃到了一个山洞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为何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而招致的祸患。象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的事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送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给您带来处罚,不如回去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象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去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是太可悲了吗?
【原文】
故曰:道之真①,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其土苴③,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④,彼且奚以此之也⑤?彼且奚以此为也?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⑥,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⑦。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⑧!
子华子曰⑨:“全生为上⑩,亏生次之(11),死次之(12),迫生为下(13)。”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14)。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15)。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16)。其亏弥甚者也(17),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18),复其未生也(19)。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20)。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21),电则掩目,此其比也(22)。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注释】
①真:实质,根本。持:保。
②绪余:残余。绪,余。
③土苴(zhǎ):泥土草芥,比喻无足轻重的微贱之物。
④徇(xùn)物:舍弃生命去追求外物。徇,通“殉”。
⑤彼:指代“世俗之君子”。且:将。奚:何。之:往。
⑥随侯之珠:相传随侯见一条大蛇伤断,给它敷药,后来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后人把这颗明珠称作“随侯之珠”。随,汉东之国,姬姓。仞:古代长度单位。仞的长度说法不一。清人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认为,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⑦要(yāo):求。
⑧特:只。
⑨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传说为战国时魏人,与韩昭鳌侯同时。
⑩全生:保全生命的天性,使其顺应自然,即下文所说的“六欲皆得其宜”。
(11)亏生:指生命的天性由于受到外物的干扰而亏损,即下文所说的“六欲分得其宜”。亏:损耗,欠缺。
(12)死:这里不是指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而是指为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舍弃生命。
(13)迫生;这里指苟且偷生使生命的天性完全受到压抑,即下文所说的“六欲莫得其宜”。
(14)六欲:指生、死及耳、目、口、鼻的欲望。
(15)分:一半。
(16)尊之者:指生命的天性。
(17)弥:益,更加。
(18)无有所以知:指丧失生命。所以知:用以知道六欲的凭借,即知觉。
(19)复其来生也:等于又回到它未生时的状态。
(20)服是也,辱是也:屈服属于这一类,受辱属于这一类。是,作谓语。
(21)雷:用如动词。下句“电”用法同。
(21)比:相似。
【译文】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全身体的,它的剩余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的。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而舍弃生命去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会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会采取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目的所应采取的手段,假如这样的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象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坐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得适宜。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适宜。生命受受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未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一样得到适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迫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不听;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不看。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象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如果造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么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六欲。没办法知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的。
仲春纪·功名
【原文】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①,若呼之与响②。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③,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④,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⑤,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⑥,庶草茂则禽兽归之⑦,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⑧,而务其所以归⑨。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⑩。
缶醯黄(11),蜹聚之(12),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13),以冰致蝇,虽工(14),不能。以茹(15)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
【注释】
①表:古代测日影、定时刻所立的标竿。
②响:回声。
③出:用如使动。乎:相当“于”。
④下:用如使动。
⑤蛮夷:古代南方民族称蛮,东方民族称夷。这里泛指华夏之外的四方各族。反舌:指四方各族语音与华夏不同。
⑥树木:毕本误作“树本”,今据众本改。
⑦庶草:众草,百草。
⑧务:勉力从事。
⑨所以归:使……归附的条件。
⑩小:这里指虚名。
(11)缶(fǒu):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或盛流质。醯(xī):醋。
(12)蜹(ruì):同“蚋”,蚊类。
(13)狸(lí)这里指猫。
(14)工:精巧。
(15)茹(rú):腐臭。
【译文】
遵循一定的途径去猎取功名,功名就无可逃脱,正象日影无法逃脱测日影的标竿,回声必然伴随着呼声一样。善于钓鱼的人能把鱼从十仞的深水下钓出来,这是由于钓饵香美的缘故;善于射猎的人能把鸟从百仞的高空中射下来,这是由于弓好的缘故;善于作君主的人能够使四方各族归顺,这是由于恩德崇厚的缘故。水泉很深,鱼鳖就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去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却不能成就大业。
瓦器中的醋黄了,蚊子之类的就聚在那里了,那是因为有酸味的缘故。如果只是水,就一定招不来它们。用猫招引老鼠,用冰招引苍蝇,纵然作法再巧妙,也达不到目的。用臭鱼驱除苍蝇,苍蝇则会越来越多,不可禁止,这是由于用招引它们的方法去驱除它们的缘故。桀纣企图用破坏太平安定的暴政去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惩罚即使再重,刑法即使再严,又能有什么益处?
【原文】
大寒既至,民暖是利①;大热在上,民清是走②。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③,无之去④。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⑤,取则行钧也⑥,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⑦,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⑧;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⑨。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⑩,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11)。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12),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①民暖是利:等于说“民利暖”。宾语“暖”前置,用“是”复指。利,用如动词。下句“民清是走”与此句结构相同,即“民走清”的意思。
②清:凉爽。走:奔向。
③见利之聚:聚于见利之处。这句话的结构与上文“(民)暖是利”相同,也是宾语前置句,只不过用“之”复指。见利,指见利之处。
④无之去:等于说“无利之去”,结构与“见利之聚”同。
⑤无走:不奔向谁。
⑥钧:通“均”。
⑦信:通“伸”。令:毕本作“今”,今据宋启明本,凌本、汪本,朱本,日刊本、王本改。
⑧不此务:即不务此。可而:相当于“可以”。
⑨不此事:即不事此。
⑩不相分:“不”字误衍(像陶鸿庆说)。分,分给。
(11)不能得贤名之:指获“桀”、“纣”恶名。谥法: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
(12)关龙逢(péng):夏桀之臣。传说夏桀暴虐无道,关龙逢极力劝谏,被桀所杀。王子比干:殷纣的叔伯父(一说纣的庶兄)。传说纣荒淫暴虐,比干犯颜强谏,被纣剖心而死。要:古“腰”字。领:脖子。争(zhèng):诤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
【译文】
严寒到了,人民就开始追求温暖;酷暑临头,人民就要奔向清凉之地。因此,人民没有因定的居处,他们总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离开那些没有利益的地方。想要作天子,对于人民奔走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察辨。如今的人世,寒冷到极点了,炎热到极点了,而人民之所以不奔向谁,是由于天下君主所作所为都是同样的坏啊!所以,想作天子,他显示给人民的不可不与此有区别。如果君主的言行与暴乱之君没什么不同,那么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会趋附他。如果人民不趋附谁,那么,成就王业的人就不会出现了,暴君就庆幸了,人民就绝望了。所以,在今天的世上如果有仁义的人在,不可不勉力从事这件事;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在,不可不致力于这件事。
贤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是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象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遍害天下的人,但是却不能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谏诤其君王的过错,却不能给他们争得好名声。名声本来就不能由别人给予,它只能是遵循一定的途径获得。
季春纪·尽数
【原文】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①,故精神安乎形②,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③。毕数之务④,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⑤,五者充形则生害矣⑥。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⑦。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⑧,七者动精则生害矣⑨。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注释】
①便生:给生命带来益处。便,利。
②安:止,守。
③毕:尽。数:指寿数,人的自然的寿命。
④务:要务。
⑤大:指过分、超过正常限度。辛:辣。
⑥充:塞。形:形体,与文中“精”、“神”相对。
⑦接神:与精神接合。
⑧霖:霖雨,连下几天的大雨。
⑨动:摇动。精:指人体内的精气。
【译文】
天生出阴阳、寒暑、燥湿,还有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是不给人带来益处,也没有一样不对人产生危害。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析万物有利的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体之中,寿命就能够长久。所谓长久,不是说寿命短而使它延长,而是使寿命终其天年。终其天年的关键在于避开危害。什么叫避开危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形体,那生命就会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忧、过恐、过哀,这五种东西和精神交接,那生命就会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东西摇动了人的精气,那生命会受到危害了。所以,凡是养生,就没有比懂得这个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无从产生了。
【原文】
精气之集也①,必有入也②。集于羽鸟,与为飞扬③;集于走兽,与为流行④;集于珠玉,与为精朗⑤;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⑥。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⑦,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⑧,因智而明之。
【注释】
①精气:指形成万物的阴阳元气。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者认为,精气是一种原始物质,它可以变化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生长变化是精气的表现和作用。
②入:这里指所入之形。
③与:等于说“因”,凭借。
④流:流动。这里引申为行走。
⑤精朗:据下文当作“精良”。
⑥夐(xiòng)明:聪明睿智。夐,远。
⑦因:依。轻:指轻盈的形体,即上文的“羽鸟”之类。扬:使……飞翔。下文四句,句例与此相同。
⑧长:指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印上文的“树术”之类。
【译文】
精气集聚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集聚在飞禽上,则表现为飞翔;集聚在走兽上,则表现为行走;集聚在珠玉上,则表现为精美;集聚在树木上,则表现为繁茂;集聚在圣人身上,则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能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能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聪明。
【原文】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①,动也。形气亦然②。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③,处耳则为挶、为聋④,处目则为、为盲⑤,处鼻则为鼽、为窒⑥,处腹则为张、为疛⑦,处足则为痿、为蹷。
【注释】
①户枢(shū):门上的转轴。蝼(1óu):蝼蛄,天蝼。秦、晋之间谓之“蠹(dù)”(见扬雄《方言》、戴震《方言疏证》)。这里指生虫蛀蚀。
②气:我国古医家把人体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内部机能活动的原动力称作“气”。
③处:在。肿、风:都是头部疾病。肿,指头肿。风,指面肿。
④挶(jū):耳病。⑤(miè):眼眶红肿。⑥鼽(qiú)、窒:都指鼻道堵塞不通。⑦张(zhàng):腹部胀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胀”。疛(zhǒu):小腹疼痛。
【译文】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腐恶,转动的门轴也不会朽烂生虫,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会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风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疾、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疛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蹷疾。
【原文】
轻水所①,多秃与瘿人②;重水所③,多尰与躄人④。;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⑤,多疽与痤人⑥;苦水所,多尪与伛人⑦。
【注释】
①轻水: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少的水。所:处所,地方。
②瘿(yǐng):颈部生囊状瘤。
③重水: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多的水。
④尰(zhǒng):脚肿。躄(bì):不能行走。
⑤辛水:水味辛辣。
⑥疽(jū):结成块状的毒疮。浮浅者为痈(yōng),深厚者为疽。痤(cuó):痈。
⑦尪(wāng):骨骼弯曲症。胫、背、胸骨骼弯曲都称“尪”。伛(yǔ):脊背弯曲。
【译文】
水中盐分和其他矿物质含量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生瘤的人;水中盐分和其他矿物质含量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水昧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鸡胸和驼背的人。
【原文】
凡食,无强厚味①,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②。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③。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④,百节虞欢⑤,咸进受气⑥。饮必小咽,端直无戾⑦。
【注释】
①强厚:指具有浓烈厚味的食物,即下文的“烈味”、“重酒”。味:涉下句而衍。
②疾首:导致疾病的开端。
③五藏(zàng):即五脏,指脾、肺、肾、肝、心。葆(bǎo):安。古医家以“胃为五藏之本”,认为“五藏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以这里说“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意思是要使胃得到调和,胃调和,五脏就安适了。
④将:养。神气:即精气、精神。
⑤百节:指周身关节。本书《达郁》篇说:“凡人三百六十节”,说“百节”,称其全数。虞:娱,舒适。
⑥咸:都。受气:受到精气的滋养。
⑦戾:乖戾。这里是扭转的意思。
【译文】
凡饮食,不要滋味过浓,不吃厚味,不饮烈酒,它是招致疾病的开端。饮食有节制,身体必然会没灾没病。饮食的原则是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会得到安适。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进食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一定小口下咽,坐姿要端正,不要歪斜。
【原文】
今世上卜筮祷祠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②,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③,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注释】
①上:尚,崇尚。卜筮(shì):卜用龟甲,筮用蓍(shī)草。祷祠:祈神求福叫祷,得福后祭神报谢叫祠。
②招:箭靶。
③毒药:这里指治病的药物,其味多苦辛,故称毒药。
【译文】
如今社会上崇尚占卜祈祷,因此疾病反而愈增。这就像射箭的人,射箭没有射中箭靶,不去纠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这对射中箭靶能有什么帮助呢?用滚开的水阻止水的沸腾,沸腾越发不能阻止,撤去火,沸腾自然就会止住了。巫医、药物其作用只能驱鬼治病,所以古人轻视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养生只是细枝末节啊!
季春纪·论人①
【原文】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②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③者,失之弥远。
【注释】
①论人:论说反省自身和要求于人的关系。本篇阐述的是道家伊尹学派的说法。
②索:求。
③强:远。
【译文】
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己,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索求越深远,别人就会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也就越多。
【原文】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①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注释】
①量:应该是“墨”字。
【译文】
什么叫返同自身要求?使耳目适宜,节制喜好与欲望,放下计算人的阴谋,去掉故作工巧之态,让想像漫游在无穷无尽的空间,让心放纵在自然之中,如果这样就对天性没有损坏。没有伤害天性就可以懂得精微的道理,懂得精微的道理就可懂得神气,懂得神气就算是懂得道了。凡是那些万物,懂道之后就能修成正果。所以懂得了道的方法,就可顺应万物的变化而变。变化阔大精深,深不可测。德行昭彰美好,可跟日月相比,这些是不能忽视的。豪士应时而来,宾客自远方归服,不可以阻止。意气宣泄通畅,没有拘束,不可以收回。所以懂得了懂得道的方法,就可反朴归真,喜好、欲望容易满足,有节制并少量地取用养身之物,并不占有它。离开繁华的都市自得其乐,心中的情感洁白无暇,难以污染。威吓、严厉不能使他恐惧,不可以收服他。所以,懂得了认识道理的方法,就会行动适当,掌握要领,在时间中周旋,就不会走上穷途末路。举止有规格,合乎常理,他就不会迷惑。言语得体,没有吞吞吐吐,话说出来后没有遗失,使人的肌肤有所感触,不可以随便更改。说坏话的人穷困潦倒,贤能的人意气风发,谗佞贤能都不可以遮掩。所以知道了明白道理的方法,就会像天地一样,还会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什么事物不能应对的呢?就好像驾车的人,反过来要求自己,那么驾车马就能轻快利索,到达远的地方也很快,两顿饭的时间就到了,而且不觉得困倦。以前的亡国君主总是把亡国的过错推在别人的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杀戮,以至亡国都不知道醒悟。三代中兴的贤君,把罪过担当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不停的建功立业,最终成就了王业。
【原文】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①,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②,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③,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④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①智殊:即其智有上下高低的差别。殊,不同。
②僻:邪。
③特:应为“持”。
④汙(yú):通“濡”,沾湿。
【译文】
什么叫求助于别人?人们同是一类,但是智力不同,贤能和奸邪的人是不同的,但都用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防止被人嫉妒,是昏君迷乱的原因。凡是评论人,看他通达时对人的礼遇,显贵时对人的举荐,富有时对人的供养,听取意见时看他的行为,空闲时看他的喜好,任职时看他进谏的言语,穷困时看他不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观察他所不做的事,当他高兴时检验他是否有不常见的行为,欢乐时检验他有做不好的癖好,当他发怒时检验他的节制能力,当他害怕时检验他是否持有气节,当他悲哀时检验他的是否有仁爱之心,当他困苦时检验他的意志,从八面观察、六面检验看,这是贤能的君主评论人的标准。评论人又必须从六亲和四隐方面看。什么是六亲?是指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新朋友、旧相知、乡亲、邻居。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就用六亲四隐的方法,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就用八观六验的方法,人的情义、虚伪、贪婪、卑鄙、善良、邪恶都能察看到,这就像在雨中奔跑,不被雨淋湿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圣王能了解他人的原因。
孟夏纪·诬徒
【原文】
达师之教也①,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②。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③,理义之术胜矣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⑤。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⑥:“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⑦,嗜其脯则几矣⑧。”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⑨,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注释】
①达师:通达事理的老师。
②安:安心。休:安闲,游:优游,悠闲自得。
③塞:阻隔,断。
④术:道。胜:等于说“行”。
⑤犹若:犹然,仍然。劝:努力从事。
⑥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
⑦烹:煮。尽兽:尽食所煮的野兽。
⑧嗜(shì):喜好。脯(fǔ):干肉。几:近,差不多。
⑨有:这里有“专”的意思。暴慢:残暴轻慢。
【译文】
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的教育,能让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被堵死了,正义之道就行通了。如果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儿子,老师也就不能支使学生。
人之常情,不会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所得什么。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也会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肖的人,即使贤人也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
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乐于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业的事,国破家亡的人也乐于做那些使自己灭亡的事,所以煮食禽兽不可能把所煮的屹尽,人们专吃自己爱吃的肉就够了。”如此说来,成就王业的人专喜好理义,国破家亡的人专喜好暴慢。他们的喜妤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祸福也就不同。
【原文】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①,若晏阴喜怒无处②;言谈日易,以恣自行③;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④,不可证移⑤;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⑥,不论其材,不察其行,而教之⑦,阿而谄之⑧,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⑨,身状出伦⑩,闻识疏达(11),就学敏疾(12),本业几终者(13),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14),妬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15),居则不安(16),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17)。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注释】
①固:本来。
②晏:清朗无云。处:常。
③恣(zì):放纵。
④愎(bì)过:坚持错误。愎,任性,执拗。
⑤证:谏。移:改变。
⑥权亲势:当作“亲权势”(依王引之说)。
⑦:同“驱”,驰。
⑧阿(ē):曲从,迎合。谄(chǎn):谄媚,巴结奉承。
⑨居处:指平时,日常。修浩:指操守清白美善。
⑩身状:即身貌。出伦:出众。伦,同辈,同类。
(11)疏达;等于说“通达”,这里是广博的意思。
(12)就学:学生去向老师请教。敏:疾速。
(13)本业:指主要的学业。
(14)难:诘难。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
(15)冀:希望。终:卒业。
(16)居:止,留下。
(17)怨尤:怨恨不满。怨、尤义同。
【译文】
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会和谐,取舍经常变化,根本就没有恒心,就象天气的睛阴一样的喜怒无常;言谈举止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在于自己的过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有权有势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唯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嫉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但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乡亲挚友,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正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缘故。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爱自己所怨恨的人,也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也就由此产生了。
孟夏纪·用众
【原文】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①;虽不足,犹若有跖②。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③。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④,无恶不知⑤。丑不能,恶不知,病矣⑥。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⑦。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故学士曰⑧:辩议不可不为⑨。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⑩。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11),衣锦而入(12)。
【注释】
①跖(zhí):指鸡爪掌。数千:言其众多,并非实数。这句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博采众长,象齐王吃鸡一样,必吃鸡跖数千而后满足。
②犹若:犹然,仍然。
③假;凭借,利用。
④无·通“毋”,不可。丑:用如意动,以……为耻。
⑤恶(è);与“丑”义同,用如意动。
⑥病:困窘。
⑦尚:上。
⑧学士:本指在学的贵族子弟,这里指有学问的人。
⑨不可不为:当作“不可为”(依陈昌齐说)。
⑩是教也:意思是,这是指施教者而言。
(11)被(pī)褐;被,披。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之人所穿。这里比喻没有学问,愚昧无知。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就象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上几千鸡跖而后才能满足,即使不够,仍然有鸡跖可供取食。事物本来即有长处,又有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占有天下。不要把不能看作羞耻,不要把不知看作耻辱。如果把不能看作羞耻,把不知看作耻辱,就会因此陷入困境。不把不能看作羞耻,不把不知看作耻辱,这是最高的。即使桀、纣那样的暴君尚且有令人敬畏、可取之处,更何况贤人呢?
所以有学问的人说:求学者不可使用辩议。如果辩议可以使用的话,这是对施教者而言。施教才需要大议。求学者不使用辩议,就可以由无知变为贤达,这就象穿着破衣服出门,穿着华丽的衣服归来一样。
【原文】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①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②,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盂贲矣③,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⑤,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⑥:“孟贲庶乎患术⑦,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⑧,而境内巳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注释】
①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②粹(cuì):纯粹。
③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
④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⑤离娄:传说为黄帝时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一名“离朱”。
⑥田骈(pián):战国时齐人,道家。《不二》作“陈骈”。陈、田古通。
⑦庶乎患术:几乎苦于无法。庶,庶几,几乎。术,策略,办法。
⑧辞言不说:这里是不贵言辞的意思。
【译文】
戎人生在戎地,长在戎地,说戎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跟谁学来的。楚人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说楚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跟谁学来的。假如让楚人在戎地生长,让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会说戎人的语言,戎人就会说楚人的语言了。由此,我就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不过是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允许罢了。因此,对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制成的。善于从众人中汲取长处,这正是三皇五帝大建功名的原因。
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凭借着众人的力量。君位一经确立就舍弃众人,这是得到了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凡是得到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的君主,从没有听说过他的统治会安定稳固。所以,依靠众人的勇敢就不惧怕孟贲了,依靠众人的力气就不惧怕乌获了,依靠众人的眼力就不惧怕离娄了,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惧怕赶不上尧、舜了。依靠众人,这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大法。
田骈对齐王说:“即使孟贲对于众人的力量也感到忧虑,无可奈何,因而齐国的边境无须担忧。”楚国、魏国的君主不贵言辞,而国内备战的各种设施已修整完备了,兵士已训练有素可以去征战了,这都是得力于众人的力量啊!
仲夏纪·大乐①
【原文】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②。太一出两仪③,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④。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⑤,必节嗜欲。嗜欲不辞,乐乃可务⑥。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注释】
①大乐:合于道的音乐。这是阴阳家的乐论。
②度量:古代把音律分成三等分,增或减一分,便产生新的旋律。度量,指音律度数的增减。太一:指道。
③两仪:天地。
④天常:自然的永恒规律。
⑤具:具备,这里指条件。
⑥务:从事。
⑦武:通“舞”。
【译文】
音乐的由来是非常久远的。它产生于音律度数的增减,以自然之道为根源。道产生于天地,天地产生于阴阳二气。阴阳的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构成文采。天地最初形成时是浑浑沌沌的,它们分离后又会合,会合后又分离,这就叫做自然的永恒规律。天地就像转动的车轮一样,转完了一周又重复开始,到了一定的限度又返回,无不处处正常。日月星辰的运动,有快有慢,太阳与月亮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力去运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动,寒来暑往,有短有长,有的季节阴柔,有的季节阳刚。万物的产生,是作为自然之道的“太一”所创造的,是阴阳二气所化育的。阳气变化则会有萌芽,阴气变化则会有凝冻。凡有形体的地方,莫不有声音产生。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来源于合度,先王制定音乐,是从和谐和合度的原则出发的。
天下平安无事,万物安谧宁静,人民都归顺于君王,上下相和音乐就制成了。音乐的制成是有条件的,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不入邪僻,才可专门从事音乐。从事音乐要有方法,必须从平和出发。平和出自公正,公正产生于自然之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才有和他们谈论音乐啊!
被灭亡的国家和被屠杀的人民,不是没有音乐,但他们的音乐不使人欢乐。快要被淹死的人因为受到刺激,有时反而笑起来,即将判罪的人有时也唱歌,精神错乱的人有时也手舞足蹈,乱世的音乐就像这种情况。君臣失去正常的位序,父子关系不正常,夫妻关系失调,人民痛苦地呻吟,以此制定音乐,该会怎样呢?
【原文】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①。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兴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②两也者从听。③先圣择两法一,④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⑤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⑥【注释】①辟:同“避”。
②一:指道与君王。制令:指为君者制定法定。
③两:指万物与臣。从听:即听从,指为臣要听从为君的。
④择:通“释”,放弃。法:取法、效法。
⑤以一听政:用“一”的原则(即道的厚则)来处理政事。
⑥知一则明:法一则明照万物。承上文“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乏情”而来。明两:指尊臣以拟君,君臣无别。明,指尊显。狂:乱。
【译文】
大凡音乐全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最初生育人民的是天,人没有参与其事。天令人有了欲望,人去追求;天令人有所憎恶,人无法回避。欲望与憎恶,都是上天所赐予的,人不得参与其中,不可改变。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这种论调是从何而来呢?
大乐是君臣、父子、长幼所欢欣而喜悦的,欢欣出自平和,平和产生于道。所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又不能说出形状的东西。有人能知道在不见中有所见,在不闻中有所闻,在无形中见到形,就可说差不多懂得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说不出它的形状,叫不出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它“太一”。
所以,“一”是制作号令的,“两”是听从“一”的指挥的。先代圣王弃“两”取“一”,因此而知道了“一”产生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用“一”来处理政事的人,使君臣欢乐,使亲疏远近和谐一致,使百姓高兴,使骨肉亲族和睦;能用“一”来修身的人,可以免除灾祸,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用“一”来治理国家的人,可以锄奸去邪,贤人不召自来,得到大治;能用“一”来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使寒暑适度,风雨及时,成为圣人。所以懂得取法“一”就可明照万物,如使“两”尊显,犹如尊重群臣以虚拟君主,必然会出乱事。
仲夏纪·适音
【原文】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①;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②;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③。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④,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注释】
①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泛指音乐。
②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
③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泛指美味。
④之:相当于“与”。
【译文】
耳朵的本能是听声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音乐在耳边也不听;眼睛的本能是看彩色,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色彩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本能是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香气在身边也不嗅;口的本能是尝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美味在嘴边也不吃。有各种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则是心情。心情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必须愉快,然后耳、眼、鼻、口才会有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要合宜适中。
【原文】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①,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②。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注释】
①夭:少壮而死。
②胜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说“任”。
【译文】
愉快有个适中问题,因此心情也有个适中问题。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誉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烦劳。以上四种愿望如果得到满足,四种厌恶得以免除,心情就会适中了。四种愿望能够获得满足,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保全了;生命得以保全,寿命也就长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治理国家,法度也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来,天下也就服从了。所以,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情理。
【原文】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①,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②,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③,不詹则窕④;太清则志危⑤,以危听清则耳谿极⑥,谿极则不鉴⑦,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志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⑧,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⑨,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⑩,重不过石(11),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12),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13),平和者是也。
【注释】
①太巨:过分巨大。荡:摇动。
②嫌:通“慊”(qiǎn),不满足。
③詹(dàn):足。
④窕(tiǎo):细而不满。
⑤危:高。
⑥谿(xī)极:空虚疲困。
⑦鉴:察,鉴别。
⑧抟(zhuān):专一。
⑨衷:指声音大小清浊适中。
⑩大不出钧:指钟音律度最大不得超过钧所发之音。钧,通“均”,古代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
(11)重不过石:指钟的重量最重不得超过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2)黄钟之官,音之本也:古乐中的十二律以黄钟之宫为本,用“三分损益法”以次相生,所以说“黄钟之宫,音之本也”。黄钟之宫,古乐以律确定五音音高,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叫作黄钟之宫,又称黄钟宫。这是古乐中最基本的乐调之一。
(13)无:通“毋”。太:指上文“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译文】
音乐也有适中问题:声音过大就会使人心志摇荡,以摇荡之心听巨大的声音,耳朵就会容纳不了,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摇荡;声音过则会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之心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不满,充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不会满足;声音过清就会使人心志高扬,以高扬之心听轻清之音,耳朵就会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听不清,听不清,心志就会衰竭;声音过浊就会使人心志低下,以低下之心听重浊之音,耳朵就会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专一不了,不能专一就会动气。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合宜。那么什么叫合宜?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就叫合宜。什么叫大小清浊适中?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均的声音,钟的重量最重不超过一石,这就是小大轻重适中。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是清浊的基准。合乎基准就是合宜。以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声音就构成和谐了。音乐各方面都不要过分,平正和谐为宜。
【原文】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①,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②;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③。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④,朱弦而疏越⑤,一唱而三叹⑥,有进乎音者矣⑦。大飨之礼⑧,上玄尊而俎生鱼⑨,大羹不和⑩,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11)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注释】
①以:相当于“而”。
②乖:乖谬。
③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此句前脱“观其俗而知其政矣”。
④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
⑤疏越(huó):镂刻的小孔。疏,镂刻。越,穴,瑟底的小孔。
⑥一唱而三叹: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应和。唱,领唱,也作“倡”。叹,继声和唱。这里是说,宗庙祭祀,奏乐演唱规模很小。
⑦进: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⑧大飨(xiǎng):古代一种祭祀。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会祭。
⑨上:献上。玄尊:盛玄酒的酒器。玄酒,指上古行祭礼时所用的水。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故称“玄酒”。俎(zǔ):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用如动词,把……盛在俎中。
⑩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带汁的内。和:指调和五味。古代大飨祭祀“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这是表明先王崇尚饮食之本。
(11)特:只,仅仅。
【译文】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又快乐,是由于它的政治安定;动乱的时代音乐怨恨而又愤怒,是由于它的政治乖谬;濒临灭亡的国家的音乐必定会悲痛而哀愁,这是由于它的政治险恶。大凡音乐,与政治相通,并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因此,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宗庙里演奏的瑟,安着朱红色的弦,底部刻有小孔;宗庙之乐,只由一人领唱加之三人应和,其意义已经超出音乐本身了。举行大飨祭礼时,只献上盛水的酒器,俎中盛着生鱼,大羹不调和五味,其意义已经超出滋味本身了。所以,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仅仅是用来使耳目欢愉,尽力来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教导人们去端正好恶、实施理义的啊。
季夏纪·音初
【原文】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①。天大风,晦盲②,孔甲迷惑③,入于民室。主人方乳④,或曰:“后来⑤,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⑥。”或曰:“不胜也⑦,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⑧,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⑨,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⑩。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11)。
【注释】
①夏后氏孔甲:夏君,禹的第十四代孙,桀的曾祖。孔甲,名。田:打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畋”。东阳萯(fù)山:古地名。
②盲:瞑,昏暗。
③迷惑:这里指迷失方向。
④乳:生子。
⑤后:君,指孔甲。
⑥之;这。是:通“实”。
⑦不胜也:意思是,享受不了这个福分。不胜:经受不住。
⑧余:我。
⑨幕:帐幕。坼(chè):裂。橑(liǎo):屋椽。
⑩遂为守门者:古代多用断足者担任守门之职。
(11)东音:东方的音乐。
【译文】
夏君孔甲在东阳萯山上打猎。遇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生孩子,有人说:“君主到来,这真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夏君就把这个孩子带了回去,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了,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于是只好做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可能是命里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就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原文】
禹行功①,见涂山之女②。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③。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④,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⑤,以为“周南”、“召南”⑥。
【注释】
①行功:巡视治水之事。行,这里是巡视的意思。功,事。
②涂山: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之女及会合诸侯处。其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西北四十五里);一说在“寿春东北”(今安徽怀远的当涂山)。
③未之遇:大意是,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遇,这里有以礼相待的意思。据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婚后三四天就受命治水去了。
④猗(yī):等于说“兮”。
⑤取风:即采风。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于是把搜集民间歌谣称为“采风”。
⑥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
【译文】
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得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又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于是她自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候望人啊”,这就是南方最早的音乐。周公和召公后来在那里采风,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
【原文】
周昭王亲将征荆①。辛馀靡长且多力②,为王右③。还反涉汉④,梁败⑤,王及蔡公抎于汉中⑥。辛馀靡振王北济⑦,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⑧,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⑨,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⑩,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注释】
①周昭王:西周第四代国君,名瑕。将:率领军队。荆:楚国的别称。
②辛馀靡:周昭王之臣。
③右:车右,又称骖乘。车右都由勇士担任,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
④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汉:汉水。
⑤梁:桥。败:坏。
⑥抎(yǔn):坠落。
⑦振:救。济:渡。按:《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均与本篇所记不同,当属传闻异辞。
⑧侯:封为诸侯。之:代辛馀靡。西翟(dí):西方。
⑨殷整甲:商王河亶甲,名整。西河:古地名,在今河南内黄东南。《史记·殷本纪》记载:“河亶甲居相”,“相”与“西河”当是一地。
⑩西山:西翟之山。
【译文】
周昭王亲自带领军队征伐荆国。辛馀靡身高力大,成为昭王的车右。军队返回,渡汉水时桥坏了,昭王和蔡公坠落到汉水中。辛馀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于是周公封他在西方为诸侯,做一方诸侯之长。当初,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但还思念故土,于是最早创作了西方音乐。辛馀靡封侯后住在西翟之山,继承了这一音乐,秦穆公时曾在那里采风,开始把它作为了秦国的音乐。
【原文】
有娀氏有二佚女①,为之九成之台②,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③。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④,发而视之⑤,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⑥:“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注释】
①有娀(sōng)氏:远古氏族名。传说有娀氏有女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生契(殷的祖先)。佚(yì)女:美女。
②九成:九重,九层。
③谥隘:象声词,燕子呜叫之声。
④少选:隔一会儿。
⑤发:打开。
⑥一终:古乐章以奏诗一篇为一终,也叫一竟、一成。
【译文】
有娀氏有两位貌美的女子,给她们造起了九层高台,饮食一定有鼓乐陪伴。天帝让燕子去看看她们,燕子去了,叫声谥隘。那两位女子很喜爱燕子,争着扑住它,用玉筐罩住。过了一会儿,揭开筐看它,燕子留下两个蛋,向北飞去,不再回来。那两位女子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燕子燕子展翅飞”,这就是北方最早的音乐。
【原文】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①。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②,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③。
【注释】
①化:化育。内:指内心。
②形:表现,表露。
③乐之为观也,深矣:大意是,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是很深刻的。
【译文】
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出来的。心中有的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育其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能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不肖、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映的是很深刻的了。
【原文】
土弊则草木不长①,水烦则鱼鳖不大②,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③,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④。流辟、越、慆滥之音出⑤,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⑥。
【注释】
①土弊:土质恶劣。
②烦:搅扰。这里指水浑。
③郑卫之声:即郑卫之音。桑间之音:又作“桑问濮上之音”,桑间在濮水之上。传说殷纣亡国,殷纣的乐官延在桑间投濮水自杀,后春秋时晋国乐官涓经过此地,听到水面上飘扬着音乐声,便记载下来,这就是桑间之音。后人用它代表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④说:同“悦”,喜悦。
⑤流辟:淫邪放纵。(tiǎo)越:声音飞荡。慆(tāo)滥;等于说“涤滥”,放荡过分。
⑥乡:通“向”,向往。方:道义。
【译文】
土质恶劣,草木就不会生长;水流浑浊,鱼鳖就不会长大;社会黑暗,礼仪就会烦乱,音乐也就会淫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这是淫乱的国家所喜好的,是道德衰败的君主所高兴的。只要淫邪、轻佻、放纵的音乐产生出来,放荡无羁的风气、邪恶轻慢的思想感情就开始要熏染人了;人们受到这种熏染,各种各样的邪恶也就由此产生了。所以,君子以道为根本,进行品德修养,端正品德而后创作音乐,音乐和谐而后通达理义。音乐和谐了,人民也就向往道义了。
季夏纪·制乐①
【原文】
欲观至乐,必于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②,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③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于是早朝晏④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注释】
①制乐:制,作。乐,悦乐的乐。这就是指制作悦乐之道。
②户牖:门窗户。
③吏:就是史,古代掌管卜筮的人。
④晏(yàn):迟。
【译文】
想看至和的悦乐,就一定得在治理得最好的时代。国家治理得最好的,它的君主就十分乐意治理它,国家治理得稍微差一些,它的君主对悦乐的治理也差一些,乱世之君主则对国家毫无节制而只顾自得其乐了。乐于治理天下的,虽然关门闭户,不出这间屋子,但他的作为也会感天动地。所以成汤的时候,在庭中长出一谷,黄昏生出,等到早上就高高地拱起了。史官请求占卜弄清其原故,汤叫占卜人退下,说:“我听说吉祥的东西是福气的先导,如果看见吉祥的征兆后还不做好事,那福气就不来了;妖祥是祸患的征兆,如果看见妖祥后就做好事,那祸殃就不会落到头上。”于是成汤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群臣的疾苦,努力镇定安抚百姓,三天后,庭中之谷就自己消亡了。所以说,祸福相关连,祸中有福的机会,福中有祸的因素,圣人独特的见识,一般人哪里又会知道有没有终极呢。
【原文】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对曰:“行重善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昌①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②,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注释】
①昌:指周文王姬昌自己,是自称。
②几何:时间。
【译文】
周文王即位八年,那年的六月,文王卧病五天而发生了地震。而震动的四周的范围没超出周朝的国土。百官请示说:“我们听说,地震是因为君王您。您五天病卧,地就震,而四周不超过周朝国界,臣子们都害怕,都请求将地震迁移出去。”文王说:“怎么迁移呢?”臣子回答说:“大量动员百姓,增强国家的城墙,大概可以将地震迁移出去吧。”文王说:“不行。天之所以要将下妖祥,是要惩治有罪的人。我必定是有罪,所以天用地震来惩罚我。如果再明知故犯兴师动众增修城墙,这是罪上加罪。不可这样。”官史又说:“做大好事可以将地震移去吧?”文王说:“我请求用做大好事来迁移它,大概可以免灾了吧。”于是周文王谨慎地用礼物和皮革来结交诸侯,改正自己的言辞,增加钱物用来礼让豪土,颁布群臣的爵列等级及田畴。没有很久,文王的疾病就痊愈了。周文王在位的第八年发生的地震,地震之后四十三年,文王立国五十一年后去世。这就是文王止天灾祛妖邪的办法。
【原文】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①,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注释】
①荧惑:指火星。心:心宿,天上的十二星宿之一。
【译文】
宋景公的时候,火星在心宿,景公很是害怕,召子韦问此事,说:“火星在心宿,怎么回事?”子韦说:“火星是妖星,说明必有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这祸殃应在君王您身上。虽然这样,也可以将它迁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迁于他,不吉祥。”子韦说:“可迁于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我又做谁的君王呢?宁可我—人死去。”子韦说:“可迁于年成。”景公说:“年成不好,百姓便吃不饱,吃不饱就必定死亡,做君王的以杀害他的百姓来让自己生存,谁还拿我当作君王呢?这是我的命本该尽绝了。您别再说了!”子韦转身奔几步,再面向北拜两次,说:“臣向您道贺!天的位置很高,却能听到低处的话,您有这最高道德的三句话,天必定给您三次赏赐,今晚火星将从心宿离去三舍(90里),您将延长寿数二十一年。”景公说:“您怎么知道?”子韦回答说:“有三句善言,就一定有三次赏赐。火星要移走三舍。一舍历七个星宿,历一个星宿就是一年,火星历三舍共历二十一宿,所以您会延长寿数二十一年。我请求跪伏在您面前等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火星不离去,那我就请求被处死。”景公说:“好吧。”这天晚上果然火星移动了三舍。
孟秋纪·荡兵
【原文】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①。兵之所自来者上矣②,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③。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⑤,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⑥,胜者用事⑦。人曰“蚩尤作兵”⑧,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⑨。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⑩,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注释】
①偃(yǎn):止息。
②上:久。
③工者:有才能的人。
④黄、炎:指黄帝、炎帝。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用水火: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
⑤共(gōng)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颉顼争为帝,失败被杀。固;已经。次:通“恣”,恣意。作难(nàn):发难。
⑥递:更迭,替代。
⑦用事:指治理天下。
⑧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作兵:始制造兵器。
⑨械:兵器。
⑩剥:砍削。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战争的由来是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又是力量的体现。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天那里禀承下来的,不是人力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也不能使它移易。
战争的由来是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已经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已经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替一个地兴起、灭亡,胜者来治理天下。人们说“蚩尤开始制造了兵器”,其实,兵器并非蚩尤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在蚩尤之前,人类已经砍削林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作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是相当久远的,不可禁止,也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没有有废止战争的。
【原文】
家无怒笞①,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②;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③;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④。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饐死者⑤,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注释】
①怒:斥责。笞(chī):用鞭、杖、竹板抽打。
②竖子:僮仆。婴儿:儿童。见(xiàn):出现。
③相侵:毕本“相侵”上衍“悟”字,今据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宋启明本删。
④暴:侵侮。
⑤饐(yē):通“噎”。
【译文】
家中如果没有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相互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也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也不可废止,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而且从未有废止战争的。
如果因为发生了吃饭噎死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食物,这是荒谬的;如果因为发生了乘船淹死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船只,这是荒谬的;如果因为发生了进行战争而亡国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战争,这同样是很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象水和火一样,要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还象用药给人治病一样,用良药就能把人救活,用毒药就会把人杀死。正义的战争正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啊!
孟秋纪·振乱
【原文】
当今之世浊甚矣①,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②。天子既绝③,贤者废伏④,世主恣行⑤,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⑥。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⑦,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⑧,去其亲,又况于不肖者乎?故义兵至,则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亲不能禁其子矣。
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有道而息无道⑨,赏有义而罚不义。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⑩。非攻伐而取救守(11),取救守,则乡之所谓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之术不行矣(12)。天下之长民(13),其利害在察此论也。
【注释】
①浊:喻混乱。
②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黔:黧,黑色。
③天子既绝:指周王室已经灭亡而秦尚未称帝之时。
④废:弃而不用。伏:隐匿。
⑤世主:指当世昏乱之君。恣(zì):放纵。
⑥愬(sù):诉说(痛苦、怨恨)。
⑦且;将。
⑧中人:一般人。
⑨虑:思考,谋划。长(zhǎng):用如使动。
⑩学者:这里主要指研习墨家学说的人。非:非难,反对。
(11)而:则,就。救守:与“攻伐”相对,救援防守。
(12)乡(xiàng):方才。
(13)长(zhǎng)民:给人民作君主的人。长,君主,用如动词,给……作君主。
【译文】
当今的社会混乱至极,人民的苦难也就无以复加了。周王室已经灭亡,贤人被弃隐匿,昏君恣意妄行,与人民离心离德,人民无处申诉自己的苦难。世上如有贤明的君主、优秀的士人,明察这个道理,那么他们的军队就会申张正义了。天下人民,将死的会因而得以新生,将蒙受耻辱的会因而得以光荣,将遭受苦难的会因而得以安逸。昏君姿意妄行,一般人都将逃离他们的国君,不能顾及他们的父母,何况那些不肖的人呢?因此,正义之师一到,昏君就不能保有自己的人民了,作父母的也就无法阻止自己的子女了。
凡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考虑施政大计莫如扶植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如今世上有研习墨家之学的人多反对攻伐。反对攻伐就必然会选取救守;如果选取救守,那么方才所说的扶直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的方针就无法实施了。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其利害关系全在于是否明察这个道理。
【原文】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武之事①,而遂桀、纣之过也②。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③,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④,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
【注释】
①穷:用如使动,使……困阨。汤、武:指商汤,周武王。
②遂:通,与“穷”相对,这里是助长的意思。
③恶:等于说“畏”,害怕,不敢。
④蕲(qí):通“祈”,求。
【译文】
攻伐之类的事,无一不是攻击无道、惩罚不义的。如果攻击无道、讨伐不义,则自己获福没有比这样更大的了,人民得利没有比这样更多的了。禁止攻伐,这是摒弃有德,惩罚正义;这是阻挠商汤、周武王的事业,助长夏桀、商纣的罪恶。人们之所以不敢行无道、不义的事,为的是免遭惩罚;人们之所以祈求有德、行正义的事,为的是求得奖赏。如夸行无道、不义的人安然存在,安然存在无异于奖赏他们;而有德的人、主持正义的人却要陷入困境,陷入困境无异于惩罚他们。赏恶惩善,想要用这种办法把人民治理好,不也太难了吗?所以扰乱天下、危害人民的事物中,以反对攻伐这种论调的危害为最大。
仲秋纪·决胜
【原文】
夫兵有本干①: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②,民解落③;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④。智则知时化⑤,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⑥。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⑦,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⑧;若鸷鸟之击也⑨,搏攫则殪⑩,中木则碎。此以智得也(11)。
【注释】
①本干:植物的根和干,喻事物的主体。
②虚:指气虚,缺乏斗志。
③解落:离散。
④作:起。
⑤时化:指时势的变化。
⑥纵:发,放。舍:止,息。数:方法,荣略。
⑦飘风:旋风。
⑧破溃:指水冲破堤坝。别辨:等于说“异变”。辨,通“变”。霣坠:指陨星坠落。
⑨鸷(zhì)鸟:猛禽,鹰、雕之类。
⑩搏:击。攫(jué):用爪抓取。殪(yì):死。
(11)智:据上下文意当作“勇”。
【译文】
用兵之道有根本:一定要符合正义,一定要善用智谋,一定要果敢勇猛。符合正义,敌人就会孤独无援,敌人孤独无援,上下就缺乏斗志,人民就会瓦解离散;孤独无援,父兄就会怨恨,贤人就非议,叛乱就会从内部发生。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勇猛果敢就能处事果断,能临事果断,行动起来就能像雷电、旋风、暴雨,就能像山崩、溃决、异变、星坠,势不可当;就像猛禽奋击,搏击禽兽,禽兽就会毙命,击中树木,树木就会碎裂。这正是靠果敢勇猛达到的。
【原文】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①;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②。怯勇无常,倏忽往来③,而莫知其方④,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⑤,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⑥,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⑦,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⑧。
【注释】
①战其勇者也:凭恃自己的勇气而战。
②战其怯者也:心怀胆怯而战。
③倏(shū)忽:疾速的样子。
④方:道理。
⑤相过:这里指彼此绝然不同。
⑥厮(sī):古代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舆(yú):众。白徒:指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
⑦幸:当作“势”,由于字划残缺而误。势,态势。
⑧羁(jī)诱:辖制引导。
【译文】
人民的勇敢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的怯弱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士气饱满就充实,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也就空虚,空虚就会怯弱。怯弱与勇敢、空虚与充实,它们产生的缘由十分微妙,不可不知晓。勇敢就能奋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逃跑。打仗获胜的,是凭恃自己的勇气而战;打仗败逃的,是心怀胆怯而战。怯弱与勇敢变化不定,变动疾速,没有谁知道其中的道理,惟独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所以,商、周由此而兴盛,桀、纣由此而灭亡。用兵巧妙与笨拙的结局是彼此截然不同,因为有的提高人民的士气,有的削弱人民的士气,有的善于使用民众作战,有的不会使用民众作战的缘故。后者军队虽然庞大,士兵虽然众多,但对于取胜并没有什么益处。军队庞大,士兵众多,如果不能战斗,人多还不如人少。人数众多造福大,但如果带来灾祸,为害也就大。这就好像在深渊中捕鱼一样,虽然可能捕到大鱼,但如果遇难,灾害也很大。善于用兵的人,四境之内无不参战,即使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奴仆以及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都会来参战,这是态势使他们这样的。态势的取得就在于审慎地选择战争时机,并且有办法辖制引导他们。
【原文】
凡兵,贵其因也①。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②,胜则不可穷矣③。胜不可穷之谓神④,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⑤。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⑥,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⑦。隐则胜阐矣⑧,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⑨,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注释】
①因:这里是善于凭借的意思。
②加:指加兵于敌。
③胜则不可穷矣:当作“则胜不可穷矣”。
④神:指用兵神妙。
⑤可胜在彼:能够战胜敌人,在于敌人虚怯谋失。
⑥不胜:当作“可胜”。
⑦抟(zhuān):古“专”字。专一,集中。
⑧阐:明。这里指显露在外。
⑨柢:当作“抵”。抵,通“牴”,用角顶撞。
【译文】
凡用兵,贵在善于凭借外物。所谓凭借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来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利用敌人的谋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明察所凭借的条件再采取行动,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胜利不可穷尽叫作“神”,达到“神”的境界就能不可战胜了。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不可被敌战胜主动权就操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虚怯谋失。圣人一定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一定不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掌握着不可被战胜的策略,以此同可以战胜的敌人交锋,像这样,用兵就万无一失了。凡用兵获胜的敌人犯有过失的缘故。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一定要蓄积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了,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了,做到蓄积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了,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就是它们取胜的原因。
仲秋纪·爱士①
【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②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③饮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④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粱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⑤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⑥。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注释】
①爱士:主张带兵的人要爱护自己的士兵,这样士兵才会为他拼命,这是打仗生死存亡的关键。
②右服:四匹马驾车,中间两匹叫做服,其中右边的叫右服。
③还:通“旋”,立刻。
④饮:赐饮,使……饮。
⑤韩原之战:在晋地韩原发生的一场战争。梁由靡:晋国的大夫,粱由为姓。左骖:四马驾车,在两边的叫骖,其中左边的叫左骖。右:车夫,驾车之人。路石:车夫之名。札:甲叶。
⑥这两句不是出自《诗经》。君:给……作君。
【译文】
人穿衣服,因为寒冷;人吃东西,因为饥饿;饥寒交迫是人的大难;把人从这种困境中救出来,是道义。人在穷困中比饥寒交迫更难受,所以贤能的君主一定可怜在穷困中的人,一定为穷困的人感到悲哀。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该君主的名号就会显赫,就会得到士兵们的拥护。
过去,秦穆公坐的马车坏了,右边的马失控奔走而被山间的樵夫猎取。秦穆公亲自去求取失去的马,看见樵夫们刚刚在岐山的北边煮食马肉。秦穆公叹气说:“吃骏马的肉但不立刻饮酒,我怕马肉会有伤你们的身体!”于是赐酒给他们全体再离开。过了一年,韩原大战。晋国的人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马车,晋国的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击中了六片甲叶。在岐山北边受赏吃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们出尽全身之力在车下为秦穆公努力战斗,于是不久大败晋国,反而捉获晋惠公回来。这就是《诗经》里说“去做君子的国君就要推行德政,让他们对你报德;给下人当国君就要宽以待人,让他们为你尽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爱德政?推行德政,关爱人民,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人们亲近他们的上司就甚至乐于为他们的上司牺牲。
【原文】
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②,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③御于侧,愠④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⑤。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⑥。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我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
②阳城胥渠:姓阳城,名胥渠。处:居住。广门:晋地名。
③董安于:赵筒子的家臣。
④愠:恼怒。
⑤翟:通“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⑥甲首:技甲者的首级。
【译文】
赵简子有两匹白色的骡马,而且十分喜爱它们。居住在广门的小吏阳城胥渠在晚上上门拜访说:“主公,你的臣子胥渠患了病,医生教我说:‘得到白骡的肝的话,病就可以抑制;否则就会死去。’”门官进去通报。董安于在旁边伺候,恼怒地说:“胥渠是希望谋到我主公的骡子,请让我杀了他。”赵简子说:“杀人来使畜牲存活,是人道吗?杀畜牲来救活人,不也是一种仁义的举动吗?”于是召来大厨杀掉白骡,取出肝脏拿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打狄族。广门的官吏,左队有七百人,右队有七百人,都率先登上城楼砍获披甲者的首级。作为君主怎可以不爱惜士兵呢?
凡是敌人的来犯,是要谋取利益。如今来犯只有送死,那么就应走为上策。敌人都以走为上策,就不必刀剑相见。所以敌人在我的手上得以生还,那么我就得死在敌人手中;敌人能够死在我的手上,那我就可以在敌人的手中生还。因此,是我在敌阵中生还,还是敌人在我的手中生还,怎么能不明察?这就是用兵的精妙之处了。生死或存亡就由是否知道这个道理决定了。
季秋纪·顺民①
【原文】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注释】
①顺民:必须顺民心才可以开战。本篇阐述的是兵家的学说。
【译文】
先代的帝王把顺应民心的事摆在首位,所以能成就功名。用德行来得到百姓的归向来成立大功的人,古代多的是。失掉百姓的归向反而成就功名的人,没有听说过。得到民心归向有方法,拥有万驾战车的大国,或是只有百家门户的小城,百姓都没有不高兴的。能得到百姓的欢欣就使百姓的心归向,百姓欢欣的事难道有很多吗?这就是使百姓归向的关键。
【原文】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①,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③,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④。”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注释】
①翦其发:剪去头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②(lì):木夹十指而缚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③冤侮:蒙冤而受到侮慢。雅逊:雅正谦逊,执诸侯之礼不变。
④请:应是“请去”。炮烙之刑:一种烧灼的刑罚。
【译文】
当初汤打败夏朝统一天下,天下正处于大旱灾,五年没有收成了,汤王就亲自到桑林去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祸及众多的百姓。百姓有罪的话,就请降罪于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让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生命。”然后就剪掉自己的头发,用木头夹自己的手指来惩罚自己,用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向上天祈福,百姓十分高兴,不久大雨就到来了。于是汤王感达鬼神的事被人们互相传开了。
文王居住在歧山侍奉纣王,蒙冤并受到侮慢,但他对纣王的雅正谦逊的礼节一直没有改变,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贡的东西一定合适,祭祀一定恭敬。纣王对此满意,下令封文王为西伯,赏赐给他方圆千里的土地。文王叩头拜谢而推辞封赏说:“我宁愿替百姓请求去掉炮烙这种刑罚。”文王不是厌恶方圆千里的土地,是知道为百姓请求去掉炮烙之刑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欢心。得到民心比获得方圆千里的土地更能得到贤能的名声,所以说文王很聪明。
李秋纪·精通
【原文】
人或谓兔丝无根①。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②,伏苓是③。慈石召铁④,或引之也⑤。树相近而靡⑥,或軵之也⑦。圣人南面而立⑧,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⑨,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五兵⑩,侈衣美食(11),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12),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13)。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14)。月望则蚌蛤实(15),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16),群阴亏。夫月形乎天(17),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18)。
养由基射(19),中石,矢乃饮羽(20),诚乎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21),所见无非死牛者(22),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研(23),顺其理,诚乎牛也。
【注释】
①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的蔓草。
②属(2hǔ):接连。
③伏苓:即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块状菌。古人认为菟丝并非无根,只是它的根不与菟丝相连,茯苓就是它的根。所以《淮南子·说林》中说:“茯苓掘,兔丝死。”
④慈石:即磁石。古人认为,这种石可以吸铁,就象慈母吸引子女一样,故名“慈石”。
⑤或:无定代词。有一种力。
⑥靡(mó):通“摩”,摩擦。
⑦軵(fǔ):推。
⑧南面而立:指作君主。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南面,面向南。南,用如动词。
⑨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殷切盼望。
⑩砥(dǐ)厉:磨石。细者为砥,粗者为厉。这里用如动词,磨砺,五兵:五种兵器。其说不一,通常指矛、戟、弓、剑、戈。
(11)侈衣荚食:穿华丽之服,吃精美之食。侈、美,均用如动词。古代打仗,将士出征前,往往赏赐丰厚,故有“侈衣美食”之举。
(12)被:遭受。
(13)神者先告也:按文义“神”下不当有“者”字(依陈昌齐说)。
(14)群阴:各种属阴之物,如蚌蛤之类。
(15)月望:月满。《释名·释天》说:“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实:指蚌蛤之肉随月圆而满盈。
(16)月晦:月光尽敛。时在农历的每月最后一日。
(17)形:显露,表现。乎:于。
(18)四荒:指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咸:都。饬(chì):整治。
(19)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善射著称。(sì):同“兕”,兽名,属犀牛类。一说即雌犀。
(20)饮羽:箭射入石中,尾部羽毛隐没不见。饮,没(mò)。
(2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丁解牛之事可参见《庄子·养生主》。解牛:分卸牛的肢体。
(22)死:疑是衍文(依陈昌齐说)。
(23);通“磨”。
【译文】
有人说菟丝子这种植物没有根。其实菟丝并不是没有根,只是它的根与菟丝子不相连,茯苓就是它的根。磁石吸引铁,是有一种力在吸引它。树木彼此生得近了,就要互相摩擦,是有一种力在推它。圣人面南为君,胸怀爱民利民之心,号令还没有发出,天下人就都伸长脖子,踞着脚跟殷切地盼望了。这是圣人与人民精气相通的缘故。贼寇伤害他人,他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假如有国家准备进攻他国,正在磨砺兵器,犒赏军队,距离出征没几天了,这时即将遭受进攻的国家肯定不会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人听到了风声,而是精神先感知到了。一个人身在秦国,他所亲爱的人在齐国,如果在齐国的人死了,在秦国的人也就会心神不安,这是精气互相往来的缘故啊!
德是万民的主宰,月亮是各种属阴之物的根本。月满的时候,蚌蛤的肉就充实,各种属阴之物也都满盈;月光尽敛的时候,蚌蛤的肉就空虚,各种属阴之物也都亏损。月相变化显现于天空,各种属阴之物都随着变化于深水之中。圣人修养自己的品德,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都随着整饬自己,归向于仁义。
养由基射兕,射中石头,箭羽没入石中,这是由于他把石头当成兕,精神集中于兕的缘故。伯乐学相马,眼睛看到的除了马以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由于他精神集中在马的缘故。宋国的庖丁喜好分解牛的肢体,除了牛以外眼睛看到的没有别的东西,整整三年眼前不见活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然锋利得象刚刚磨过,这就是由于他分解牛的肢体时顺着牛的肌理,精神集中于牛的缘故。
【原文】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①,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②,量所以赎之则无有③,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④。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⑤?
周有申喜者⑥,亡其母⑦,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⑧,动于颜色⑨,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⑩,自觉而问焉(11),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12),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13),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注释】
①钟子期:春秋时楚人。
②昔:夜。这里指昨天夜晚。舍氏:未详。《新序·四》记载此事与本文略有不同,“含氏”,《新序》作“舍市”。
③量:审度,思量。
④椎(chuí):击磬工具,木制。石:指磐。
⑤强(qiǎng):极力。
⑥申喜:周人。
⑦亡:这里是失散的意思。
⑧乞人:乞丐。
⑨动于颜色:变了脸色。
⑩内(nà):让……进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纳”。
(11)自觉:疑是“自见”之误(依许维遹说)。
(12)莽:密生的草,也泛指草。
(13)隐志:潜藏于心的志向。
【译文】
钟子期夜间听到有人击磬,并发出悲哀之声,就找人把击磬的人叫来,问他:“你击磬的声音怎么这么悲哀啊?”他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无法活命;我的母亲虽得以活命,却没入官府替公家造酒;我自身虽得以活命,却在替公家击磬。我已经三年没见到自己的母亲了。昨天晚上在舍氏见到了我的母亲,想要赎她可是没有钱,而且连自身也本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悲哀。”钟子期叹息说:“可悲呀,可悲!心并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椎,不是磬,但悲哀存于心中,而椎磬却能与它应和。”所以君子心中有所感,就会在外面表现出来,自己心中有所感,就可以影响到他人,哪里一定用得着言辞表述呢?
有个叫申喜的周人,他的母亲失散了。有一天,他听到有个乞丐在门前唱歌,自己感到悲哀,脸色都变了。他告诉守门的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说:“什么原因使你落到求乞的地步?”跟她交谈才知道,那乞丐原来正是他的母亲。所以,无论父母对于子女,还是子女对于父母,实际都是一个身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就象草莽有花有果,树木有根有心一样。虽在异处却可彼此相通,心中志向互相连系,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思互相感动,对方活着心里就会高兴,对方死了心里就会悲哀,这就叫作骨肉之亲。这种天性出于至诚,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和,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来表述吗?
孟冬季·节丧
【原文】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①,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②,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③。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④。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⑤。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⑥。
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茅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之⑦,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⑧,避柱而疾触杙也⑨。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注释】
①重:尊重。亲:指父母。
②痛于肌骨:深入肌肉骨髓,形容爱重之深。
③葬死:当作“葬送”(依孙人和说)。
④生人:活着的人。
⑤发:掘开。这里是被动用法。
⑥重闭:大闭,指永远埋藏。
⑦抇(hú):发掘。
⑧替(gǔ)师:盲乐师。古代乐师多用瞽者担任,故称瞽师。瞽,目盲。
⑨疾:用力。杙(yì):一头尖的短木,小木桩。
【译文】
凡生活在天地间的事物,它们必然会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亲疼爱他们的子女,尊重、疼爱之心深入肌骨,这便是天性。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后却把他们抛入沟壑,这是人之常情不忍心去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道义。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亲孝子所应慎重的。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活着的人为死者考虑,没有比不使死者被移动更重要了,没有比不让坟墓被掘开更重要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比让坟墓中无利可图更保险的了,这就叫作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广野深山之中而平安至今的,不是说由于有珠玉国宝,而是说葬不可不隐蔽埋藏。葬浅了,狐狸就会掘开它;葬深了,也会与泉水相接。所以,凡葬一定葬在高高的土山之上,以便避开狐狸的危害、泉水的浸渍。这样做好是好,但是如果忘了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岂不也是糊涂吗?这就象盲乐师躲避柱子一样,虽然避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尖木桩上。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正是大大的尖木桩啊!慈亲孝子埋葬死者能够避开这些,就能获得葬的本义了。
【原文】
国弥大①,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②,玩好货宝③,钟鼎壶滥④,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⑤。诸养生之具⑥,无不从者。题凑之室⑦,棺椁数袭⑧,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
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⑨,羽旄旌旗、如云偻翣以督之⑩,珠玉以佩之(11),黼黻文章以饬之(12),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13),以军制立之然后可(14)。以此观世(15),则美矣,侈矣(16);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于死,则虽贫国劳民(17),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注释】
①弥:益,越。
②含(hàn)珠:古代贵族丧礼,人死后,把珍珠放入死者口中叫含珠。如果放入玉,叫含玉。含,也作“唅”、“琀”。鳞施;玉制的葬服。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联缀而成。因套在死者身上有如鱼鳞,故名“鳞施”,又名“玉匣”。
③玩好(hào):赏玩、嗜好的物品。毕本“玩好”之上有“夫”字,今据元本,李本、张本、刘本、朱本删。
④滥(jiàn):通“鉴”,浴盆。
⑤胜(shēng):尽。
⑥具:器物。
⑦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象四面有檐的屋子,木的头部向内,故名题凑。题,头。凑,聚。
⑧袭:重(chóng),层。
⑨輴(chūn):载棺柩的车。
⑩羽旄旌旗:泛指各种旗帜。旄,竿顶用旄牛尾为饰的旗。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如云偻(liǔ)翣(shà):因偻翣之上画有云气,故称“如云偻翣”。偻,盖在柩车上的饰物。他书或作“蒌”、“柳”。翣,用羽毛制成的伞形之物,有柄,灵车行时持之在两旁随行。督:正,这里有装饰的意思。
(11)佩:装饰。毕本怍“”,今据元本、李本、张本、宋启明本,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改。
(12)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绘绣的花纹。黑白相间的花纹叫黼,黑与青相间的花纹叫黻。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古以青赤相配为文,赤白相配为章。饬:通“饰”。
(13)绋(fú):牵引棺枢的绳索。古时送葬都执绋。
(14)军制:军法。
(15)观世:给世人看。观,示。
(16)侈:盛大。
(17)贫:用如使动。
【译文】
国越大,家越富,葬物就会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财货珍宝,钟鼎壶滥,车马衣被戈剑,数不尽。各种养生之器无不随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大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恶人闻知此事,互相传告。君主尽管用严刑重罚来禁止他们,却仍然禁止不住。再说,死者死去的时间越久远,活着的人对他的感情就越疏远;感情越疏远,守墓人也就越懈怠;守墓人越来越懈怠,可是墓中随葬的器物却同原来一样,这种形势本来就不安全了。
世俗之人举行葬礼,用大车载着棺柩,各种旗帜、画有云气的偻翣相随,棺柩之上点缀着珠玉,涂饰了每种花纹。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举行这种葬礼给世人看,那是够美的了,够盛大的了;但是用这种葬礼去安葬死者,那是不行的。倘若厚葬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使这样做会使国家贫困、人民劳苦,慈亲孝子也是不会拒绝做的。
孟冬季·异宝
【原文】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①,吾不受也。为我死②,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③。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④,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⑤。荆入畏鬼,而越人信⑥。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⑦,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平俗也。
【注释】
①数(shuò):多次。
②为:等于说“如”。
③利地:肥沃富饶的土地。
④寝之丘;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圈始、沈丘两县之间。他书或作“寝丘”。
⑤名:指地名。恶:凶险。“寝丘”含有陵墓之意,所以说“其名甚恶”。
⑥(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⑦知:智慧。这个意义后来写怍“智”。
【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的宝物与现今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曾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但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也只有这块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好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原文】
五员亡①,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②:“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③,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④。五员载拜受赐⑤,曰:“知所之矣。”因如吴⑥。过于荆,至江上⑦,欲涉,见一丈人⑧,刺小船⑨,方将渔⑩,从而请焉(11)。丈人度之(12),绝江(13)。问其名族(14),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15),禄万檐(16),金千镒(17)。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18),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19)?”五员过于吴(20),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21)?而无以为(22)。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①五员(yún):即伍员。
②太行:即今之太行山。伍员自楚出亡,历经宋、郑、晋、许四国,然后入吴,故有“登太行”之举(依洪亮吉说)。
③之:往。许:春秋时的小国,后被楚所灭。
④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许公想让伍员投奔吴国,但又不敢得罪楚国这个强大的近邻,所以“不应”,而以向吴国所在的东南方而唾示意。
⑤载:通“再”。
⑥因:于是。如:往。
⑦江上:长江岸边。
⑧丈人:老者。
⑨刺:撑。
⑩渔:捕鱼。
(11)从:就,走近。
(12)度:渡。
(13)绝:横渡,渡过。
(14)族:姓。
(15)爵:用如动词,赐予爵位。执圭(guī):春秋时诸侯国爵位名称,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人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天子(或诸侯)把圭赐给功臣,让他们执圭朝见,故名“执圭”。
(16)檐(dān):通“儋”,今作“担”,容积为一石。
(17)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8)子胥:伍员的字。老人揣度渡江人是伍员,故这样说作为拒绝接受赠剑的托词,并非一定真有此事。
(19)何以……为:用……做什么。动词“为”的宾语“何”前置于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之前,这是古汉语表示反问的一种格式。
(20)过:等于说“至”。
(21)奚不有为:大意是无不为。奚,何。
(22)无以为:等于说“无所以为”,即无所求的意思。
【译文】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并且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和他共同谋举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周,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再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途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奉献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也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唯有江边的老人了吧!
【原文】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①,献之司城子罕②,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③,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④,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⑤,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⑥,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注释】
①野人:指农夫。
②司城子罕:春秋时宋国的执政大臣。司城,官名,即司空,相当于相国,执掌国政,为春秋时宋国所设置。
③搏(tuán)黍:捏成团的黄米饭。儿子:小儿。
④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宝玉。鄙人:鄙陋无知的人。
⑤至言:至理名言。
⑥弥:更加,越。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耕地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司城子罕,子罕却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小人脸把它收下。”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却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所以宋国德高望重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当作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同”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壁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了,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听取的东西就越为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为粗陋。
仲冬纪·当务①
【原文】
辨而不当论,信而不当理,勇而不当义,法而不当务,惑而乘骥也,狂而操“吴干将”②也,大乱天下者,必此四者也。所贵辨者,为其由所论也;所贵信者,为其遵所理也: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所贵法者,为其当务也。
【注释】
①当务:办事要合乎时务。这是墨家的学说。
②吴干将:有名的宝剑的名称。
【译文】
辨析却不符合公论,语言真实却不符合道理,勇敢却不符合道义,执法却不符合情理,就像迷惑的人骑着骏马,疯狂地拿着宝剑挥舞,使天下混乱的就是这四种情况。我们看重辩说,是沿着公论的说法去做的;我们看重忠信,是遵照道理的原因;我们看得勇敢,是因为能推行正义;我们看重法则,是因为符合时务。
【原文】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
备说非六王、五伯,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榖其头”矣。辨若此不如无辨。
楚有直躬①者,其父窃羊而谒②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③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注释】
①直躬:人名。
②谒:告。
③载:通“再”。
【译文】
跖的徒弟问跖说:“盗窃也有它的学说吗?”跖回答:“怎么会没有呢?妄想窃取屋内财富的,猜中了藏宝地点的人,是圣人;先破门而人的,是勇上;最后出来的,是有道义的人;知道行窃时机的,是有智慧的人;能主持平均分配赃物的,是有仁义的人,不懂得这五项却能成为大强盗的人,天下还没有。”
备说讲起六帝五王的不是,认为“尧有不慈爱自己儿子的名声,舜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禹有沉溺美色的意图,汤王有流放桀,武王有杀害纣的事情,五霸有吞并周室,使天下暴乱的阴谋。世上的人都赞扬他们,人人都忌讳说他们的坏话,这是糊涂的”。所以备说死的时候还拿着金槌来下葬,说“到了下面见到六帝五王,要将他们的头敲破”。像备说这样的辨析还不如不去辨析了。
楚国有个人叫做直躬,因为,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就把父亲告到了官府上,官府执法将要把他的父亲处死。直躬请求代替他的父亲去死。将要处决的时候,他告诉官吏说:“我的父亲偷了羊,我告发他,不就是诚信吗?我的父亲要被处死,我代替他,不是孝道吗?诚信而且孝道的人被杀,国家将还会有不被杀的人吗?”楚王听了,就不处死他。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奇怪啊!直躬这样的诚信,是利用了父亲的一件事去两次取得了自己的好名声。”所以直躬的诚信不如没有诚信。
齐国有看重勇气的人,一个住在东城边,一个住在西城边,忽然在路上相遇,见了面就说:“不如我们一起喝酒吧?”喝了好几回后,又说:“不如再找点肉吃?”其中一个说:“你的肉?还是我的肉?为什么还要到处去找肉呢?只要准备好酱拌肉就行了。”因此,大家抽出刀互相割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为止。这样的勇敢还不如没有勇敢。
纣王的同母兄弟有三个,最大的叫微子启,第二的叫中衍,最小的叫受德。受德就是纣王,十分年轻。纣王的母亲生下微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妃,生下纣的时候已经升为正妻了。纣的父母想立微子启做太子,太史根据法典争论说:“有了正妻的儿子就不可以立妾妃的儿子。”纣王因此成为了太子。像这样执行法典,还不如不存在法典。
仲冬纪·长见
【原文】
智所以相过①,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注释】
①过:超过。这里是有差异的意思。
【译文】
人们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异,是因为有的人具有远见,而有的人目光短浅。今天跟古代的关系,就像是古代跟将来的关系一样;今天跟将来的关系,也就像是今天跟古代的关系一样。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来,前后古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原文】
荆文王曰①:“苋譆数犯我以义②,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毂得焉③。不以吾身爵之④,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爵之五大夫⑤。“申侯伯善持养吾意⑥,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榖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⑦,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⑧,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⑨。
【注释】
①荆文王:即楚文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名赀(zī),公元前689—前676年在位。
②苋譆(xiànxī):楚又王之臣。数(shuò):多次。犯:冒犯。
③旷:久。不榖:不善之人。这是春秋时诸侯的谦称。毂,善。
④以:从,由。动词,授予爵位。
⑤五大夫:爵位名。
⑥申侯伯:楚文王之臣。他书或作“申侯”。申,春秋时小国,为楚所灭。申侯伯之事可参阅《左传·隐公七年》,内容与本篇所载有异。持:把握。养:长养,助长。
⑦阿(ē):曲从,迎合。
⑧知:主持,执掌。
⑨上世:前世。这句话大意是,楚文王之所以为善,是顾虑到后世圣人的毁誉,所以说“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
【译文】
楚文王说:“苋譆多次据义冒犯我,据礼拂逆我的心意,我跟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但久而久之,我从中却有所得。如果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后代如有圣人,将要以此责难于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爵位。文王又说:“申侯伯善于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准备好什么,我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从中却有所失。如果我不疏远他,后代如有圣人,将要以此责难于我。”于是送走了他。申侯伯到了郑国,曲从郑君的心意,事先准备好郑君想要的一切,经过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但仅仅五个月郑人就杀了他。这是后代的圣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
【原文】
晋平公铸为大钟①,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②。师旷曰③:“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④,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⑤,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⑥。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彪,公元前557—前531年在位。
②调(tiáo):和谐。
③师旷:春秋时著名乐师,名旷,相传他精通审音辨律,因为是瞎子,史书又称“瞽旷”。
④知音:指精通音律。
⑤窃:谦词,私下。
⑥师涓;春秋时卫灵公的乐官,善音律。据《韩非子·十过》记载,师旷与师涓同时,与本篇不同。
【译文】
晋平公铸成个大钟,令乐工审听钟的声音,乐工们都认为钟声很和谐了。师旷说:“钟声还不和谐,请重新铸造它。”平公说:“乐工都已经认为很和谐了。”师旷说:“后代如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钟声是不和谐的。因此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到了后来,师涓果然指出钟声不和谐。由此看来,师旷想要使钟声更为和谐,原来是考虑到后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
【原文】
吕太公望封于齐①,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②。”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③。鲁公以削④,至于觐存⑤,三十四世而亡。
【注释】
①吕太公望:即太公望吕尚。吕,氏。太公望,号。
②上:尚,崇尚。
③田成子:即田恒(又名田常)。齐简公四年,田恒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齐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
④公:当是“日”字之误。
⑤觐(jǐn):通“仅”。
【译文】
太公望封于齐国,周公旦封于鲁国,这两位君主十分友好。他们在一起相互议论说:“靠什么治理国家呢?”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功绩。”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爱。”太公望说:“照这样,鲁国从此便要削弱了。”周公旦曰说:“鲁国虽然会因此削弱,但后世将会占有齐国的,肯定不是吕氏的了。”后来,齐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占据了。鲁国也日益削弱,以至于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也就灭亡了。
【原文】
吴起治西河之外①,王错谮之于魏武侯②,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③,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日⑤:“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注释】
①西河:指今山西、陕西界上黄河南北流向最南端的一段。也指战国时地处黄河西岸的魏地。
②王错:魏大夫,魏武侯死后二年出奔韩。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魏武侯:名击,魏文侯之子,公元前386—前371年在位。公元前376年与韩、赵共灭晋。
③岸门:魏邑,在今山西河津南。
④释:舍弃。(xǐ):鞋。
⑤抿:抹拭,擦。泣:指泪。
【译文】
吴起治理西河,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于是派人把吴起召回。吴起走到岸门,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眼泪一行一行地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您却流泪了,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那么我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君主成就王业。如今君主却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太久了,魏国从此便要削弱了。”吴起最后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不久,西河完全被秦国吞并了,秦国日益强大。这正是吴起所预见到并为之流泪的事了。
【原文】
魏公叔座疾①,惠王往问之②,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③,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④!”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注释】
①公叔座:战国时魏惠王相。一作“公叔痤”。
②惠王;魏惠王,魏武侯之子,名,公元前370—前335年在位。
③御庶子鞅:即公孙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初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后入秦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封之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又称商鞅。争存《商君书》二十四篇。御庶于,官名。
④悖:悖理,荒谬。
【译文】
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您的病,唉!病得很沉重了!国家的事该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去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没有回答,出来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这样的贤明,而今竟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真是太荒谬了!”公叔死后,公孙鞅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秦国果然因此强盛起来,魏国果然因此削弱下去。由此看来,并不是公叔座荒谬,而是惠王自己的荒谬啊!大凡行事荒谬的人的弊病,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季冬纪·士节
【原文】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①,临患忘利,遗生行义②,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③,天子不得而臣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⑤。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⑥。
【注释】
①当:面对。理:义。
②遗生:舍生。
③友:用如动词,交友。
④臣;用如使动,使……称臣。
⑤务:致力。
⑥佚(yì):通“逸”,安逸。
【译文】
士的为人,主持正义而且不避危难,面临祸患忘却私利,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行为的人,国君无法与他交友,天子无法让他称臣。大至安定天下,其次安定一国,却一定要用这样的人。所以君主想要大立功名的,不可不致力于访求这样的人。贤明的君主要把精力花费在访求贤士上,而面对治理政事则采取超脱的态度。
【原文】
齐有北郭骚者①,结罘罔②,捆蒲苇③,织萉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⑤:“愿乞所以养母⑥。”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⑦,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⑧,辞金而受粟⑨。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⑩,出奔(11),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12),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注释】
①北郭骚:春歌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
②罘(fú):捕兽的网。罔:网。
③捆:砸。编蒲苇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牢固。
④萉屦(fēi jù):麻鞋。
⑤踵门:走到门上。踵,脚后跟。用如动词。晏子:春秋时齐人,名婴,字平仲,继其父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
⑥所以养母:用以奉养母亲的东西,这里指粮食。
⑦说:悦,悦服。
⑧府:国家储藏财物的地方。
⑨辞:谢绝。
⑩见疑于齐君:被齐君猜忌。见,表被动。
(11)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
(12)沐浴:洗发洗身。北郭骚沐浴而出,以示恭敬有礼。
【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凭借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志节高尚,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则不苟且求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粮食来奉养母亲,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只收下了粮食。
不久之后,晏子遭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予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子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上车走了。
【原文】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①’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②。”著衣冠③,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④,造于君庭⑤,求复者日⑥:“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⑦。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⑧。”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⑨,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⑩,及之国郊(11),请而反之(12)。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①伉(kàng):当,承担。
②白:这里是洗清冤诬的意思。
③著(zhuó):穿戴。这个意义在字形上后来讹变为“着”。
④奉:捧。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
⑤造:到……去。
⑥复者:指君庭门前负责传话通禀的下级官吏。
⑦浸:这里是被动用法。
⑧托:托付。
⑨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⑩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1)郊: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
(12)反:返回,用如使动。
【译文】
北郭子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来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来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恳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以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季冬纪·不侵
【原文】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①。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②?贤主必自知士③,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④。豫让、公孙弘是矣⑤。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⑥。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⑦,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⑧,必自知之然后可。
【注释】
①以身为(wèi)人:为他人献出生命。
②以:不当有,疑为后人所加(依王念孙说)。奚道:何由。相得:互相投合。
③自知;无须他人教谕而知。
④交争:相谏。争,诤谏。
⑤公孙弘:战国时齐孟尝君的门客。
⑥智伯:指智伯瑶。
⑦千乘:指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
⑧来:用如使动,招来。
【译文】
天下比自身轻贱,而士却甘愿为他人献身。为他人献身的人难能可贵,如果人们不了解他,那怎可能与他们情投意合?贤明的君主一定是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士。在当时,智伯、孟尝君可称得上是了解他们了。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的土地就满心欢喜,四境之内全都庆贺;而得到贤士却无动于衷,不知相互庆贺:这是不晓得轻重啊。商汤、周武王起初只是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然而士都归附他们。夏桀、殷纣是天子,然而士都离开了他们。孔子、墨子都是身穿布衣的庶人,然而拥有兵车万辆、千辆的君主却无法与他们争夺士。由此看来,尊贵富有不足以招来士,君主一定要亲自了解士,然后才能招来。
【原文】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①,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于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②,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③。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④,而必加礼于吾所⑤,是国士畜我也⑥。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土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注释】
①范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士氏,因士会受范地为食邑,故称范氏。这里指范吉射。中行(hàng)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荀氏,因荀林父为中行主将,后以中行为氏。这里指中行寅。中行,春秋时晋国军制之名。晋置上中下三军,后又增置中行、右行、左行。
②不我衣:不给我衣穿。衣,用如动词,给……衣穿。
③众人:这里作状语,象畜养众人一样地。下文“国土畜我”中的“国土”也作状语。
④朝:朝会。
⑤所:所在之处。
⑥国士:智勇冠于全国的人。
【译文】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为何那么不让人解啊?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诸侯把他们都灭掉了,而你并不替他们报仇;但是智氏,被灭之后你却一定要替他报仇;这是什么缘故?”豫让说:“让我来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在我受冻的时候却不给我衣穿,在我挨饿的时候也不给我饭吃,并时常让我跟上千的门客一同受相同的衣食,这是象养活众人一样地养活我。凡象对待众人一样对待我的,我也象待众人一样地回报他。至于智氏就不是这样,出门就给我车坐,在家就供给我充足的衣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定对我给予特殊的礼遇,这是象奉养国士那样地奉养我,凡象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的,我也象待国士那样地报答他。”豫让是国士,尚且还念念不忘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又何况一般人呢?
有始览·去尤
【原文】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①。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②。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③,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④,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⑤,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⑥,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注释】
①尤:通“囿”,蔽囿,蒙蔽;局限。
②悖:谬误。
③要:关键。
④乡:通“向”。
⑤鈇(fū):斧子。
⑥抇(hú):掘。谷:坑。
【译文】
世上凭着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有所局限,那么凭听闻下的结论必定是谬误的了。受局限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必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与有所憎恶。面向东望的人,看不见西面的墙;朝南看的人,望不见北方。这是由于心意专于一方啊。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猜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象偷斧子的,看他的脸色,象偷斧子的;听他说话,也象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举止神态,没有一样不象偷斧子的。这个人挖坑的时候,找到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举止神态,却没有一样象偷了斧子的。他邻居的儿子没有改变,他自己却改变了,他改变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原来有所局限。
【原文】
鲁有恶者①,其父出而见商咄②,反而告其邻曰③:“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姜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庄子》曰④:“以瓦者翔⑤,以钩者战⑥,以黄金者殆⑦。其祥一也⑧,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⑨,盖内掘⑩。”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11),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于俗,则何可扩矣。
【注释】
①恶:丑陋。
②商咄:人名,以貌美著称。章炳麟认为即春秋时宋公子商咄。
③反:返回。
④引文见《庄子·达生》篇,文字略有出入。
⑤瓦:古代纺绩用的纺砖。:字书无此字,当为“豉”之误。豉,古文“投”字(参用洪颐萱说)。这里是下赌注的意思。翔;这里是安详,坦然的意思。
⑥钩:衣带钩。战:惧,担心。
⑦殆:迷惑。
⑧祥:善,这里指赌技精巧。
⑨泄:狎,亲近。
⑩内掘:内心不安,掘,不安详。
(11)两事详见《去宥》篇。前事言齐人欲得金而夺人之金,徒见金不见人,后者言秦墨者相妒致使秦惠王偏听偏信。两事都是“有所尤”造成的。
【译文】
鲁国有个十分丑陋的人,他的父亲出门看见了商咄,回来以后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的儿子。”然而他儿子是极丑陋的,商咄是极漂亮的,他却认为极漂亮的不如极丑陋的,这是被自己的偏爱所局限了。所以,知道了漂亮可以被认为是丑陋,丑陋可以被认为是漂亮,然后就能知道什么是漂亮,什么是丑陋了。《庄子》说:“用纺锤作赌注的内心坦然,用衣带钩作赌注的心里发慌,用黄金作赌注的感到迷惑。他们的赌技是一样的,然而所以感到迷惑,必然是因为有看重的东西。对外物有看重的东西,就会对它亲近,因而内心就会产生不安。”那个鲁国人可以说是对外物有看重的东西了。这道理体现在齐国人想得到金子,以及秦国的墨者互相嫉妒上,这些都是因为有所局限啊。
老聃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象直立的木头一样自行其事,这样必然与世俗不合,那么还能有什么能使他内心产生不安呢?
有始览·听言
【原文】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①,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②,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③,以夺人财;轻用民死④,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膌壮狡⑤,汽尽穷屈⑥,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⑦,守狗死,其势可穴也⑧。”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⑨,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注释】
①弥:更加。
②盛其欢乐:使其欢乐盛。盛,用如使动。下文“大”“侈”用法与此同。
③苑囿: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
④轻用民死:大意是,随随便便让人民去死。轻,轻易。
⑤天膌(jī)壮狡:使强壮有力的人天折瘦弱。天,早死。膌,通“瘠”,瘦弱。天和膌都用如使动。狡,强壮有力。
⑥汔(qì):几,几乎。穷屈:穷尽,走投无路。
⑦培:房屋的后墙。
⑧穴:用如动词,挖洞。
⑨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泛指城墙。庳(bēi):低矮。
【译文】
听到的话不可不考察,不考察,那么好和不好就难以分辨。好和不好不能分辨,祸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夏、商、周三代能分辨好和不好,所以能称王于天下。如今世道更加衰微,圣王之道被废弃灭绝。当世的君主尽情寻欢作乐,把钟鼓等乐器造得很大,把台榭... -->>
导读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保留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及其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其目的是为了集粹各家精华,成一家之言,最终成为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思想理论武器。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的,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鲜明。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内容庞杂,以儒、道思想为核心,兼收墨、法、名、农、阴阳、乐、兵各家言论,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既有学术的精华部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农桑、数术、养生等诸多方面,还记载了古时候很多遗文轶事和学术资料,因此从东汉班固起,把它列入杂家行列,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书中也包含一些迷信思想,比如宣扬天人感应等,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应仔细加以辨别。
《吕氏春秋》在写作风格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以议论发端,再摆事实,引比喻为例证,最后回复立论。首尾照应,条理分明,语言精炼,说服力强,在讲道理中多用寓言故事为例,生动形象。但由于这部书是集体撰述,所以文风并不统一。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赞誉。司马迁赞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井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称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完善、系统的哲学著作,它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史料价值。它记载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极富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养生之道,有着很强的唯物主义观念,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稿在编写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取了一部分较为经典的精彩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以确保读者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希望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品读这部国学经典巨著。
目录
孟春纪第一
本生
去私
仲春纪第二
贵生
功名
季春纪第三
尽数
论人
孟夏纪第四
诬徒
用众
仲夏纪第五
大乐
适音
季夏纪第六
音初
制乐
孟秋纪第七
荡兵
振乱
仲秋纪第八
决胜
爱士
季秋纪第九
顺民
精通
孟冬纪第十
节丧
异宝
仲冬纪第十一
当务
长见
季冬纪第十二
士节
不侵
有始览第一
去尤
听言
孝行览第二
本味
义赏
慎大览第三
慎大
贵因
先识览第四
察微
去宥
审分览第五
任数
知度
审应览第六
精谕
具备
离俗览第七
贵信
举难
恃君览第八
骄恣
观表
开春论第一
察贤
爱类
慎行论第二
疑似
察传
贵直论第三
直谏
过理
不苟论第四
赞能
当赏
似顺论第五
有度
分职
士容论第六
上农
审时
孟春纪·本生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③。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樱(yīng):触犯。
②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③所为(wèi)立之:指设立职官的目的。
【译文】
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好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残害它,这样的人叫作天子。天子言行都是以保全生命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用以攻杀自己,那样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②,非所以性养也③。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④。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巨,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①抇(gǔ):搅浑,搅乱。
②性:生命。
③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指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
④轻:喻物。重:喻身。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使它浑浊的是泥土,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因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也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该耗损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糊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成功的。持这种态度去做君主,就会惑乱糊涂;去做臣子,就会败纲乱纪;去做儿子,就会无礼狂放。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存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原文】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①,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规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③,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④。遁焉,性恶得不伤⑤?
【注释】
①慊(qiè):满足,惬意。已:表示确定语气。
②喑(yīn):哑。
③害于性则舍之:本书《贵生》篇:“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④适:这里的意思是放纵不能自禁。
⑤恶(wū):何,怎么。
【译文】
假设有这样的声音,听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却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假设有这样一种颜色,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去看。假设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也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利于生命的就取用,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糊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就开始放纵自己不能自禁。放纵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能不受伤害?
【原文】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③,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④。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射的目标,箭靶。
②章章:繁盛的样子。
③臭(xiù):这里指嗅觉灵敏。
④惛(mèn):通“闷”,忧闷。
【译文】
一万人拿着弓箭,一起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必然被伤害;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是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已生命的。生命会全然无损,精神就会和谐,眼睛就会明亮,耳朵就会灵敏,嗅觉就会敏锐,口齿就会伶俐,全身的筋骨也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会得当,不用思考就有所得;他们的精神通达天地,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像这样的人,是称得上德行完全的人的。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①?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②,命之曰“招蹙之机”③。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④,郑卫之音⑤,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奚:何。
②侠(yì):安逸,逸乐。
③招蹙(jué)之机:导致人脚生病的器械。蹷,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④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⑤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译文】
富贵却不懂得养生之道,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是想要过度地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又能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极尽享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全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则是不可不明察的。
孟春纪·去私①
【原文】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②长焉。
【注释】
①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
②遂:成。
【译文】
上天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覆盖世间万物的,大地也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承载世间万物的,太阳和月亮也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照耀世间万物的,而四季也并不是因一己之私而去运行不息的,它们都只是按照自己的准则去进行,因此,天下万物才得以不断地繁衍生息。
【原文】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①【注释】①“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转写错误,混入此篇者。”
【译文】
古时候先祖黄帝就说过:“对于欣赏音乐而言,应严禁过度沉迷;对于女色,应严禁过度迷恋;对于个人的衣着,应严禁过度讲究;对于装扮时的香料:不应过度浓重;对于食物的味道,不应过度鲜美;对于居住的宫室,也不应过度铺张。”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①也。
【注释】
①公:公平、公正。
【译文】
传说前代圣王尧有十个儿子,但他一个也没有选择,却是把王位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舜;而在这之后,舜也生了九个儿子,他同样也是一个也没有选择,而是把王位传给了有德行、有才能的禹,这就叫做公平。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①:“南阳②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③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④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①晋平公:晋悼公的儿子。祁(qí)黄羊:晋国大夫。据《左传》记载,祁黄羊荐贤的事发生在晋悼公的时候。
②南阳:在今河南获嘉县北。
③解狐:晋国大夫。
④午:祁午,祁黄羊的儿子。
【译文】
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说:“现在在南阳这个地方正好空缺一个行政长官,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解狐这个人可以当此重任。”晋平公十分惊奇:“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解狐为南阳令。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又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国家正缺少一个校尉,我想问一问你,有什么人可以担当重任呢?”祁黄羊回答说:“我认为祁午这个人可以。”晋平公十分惊奇:“祁午这个人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大王你只是问我哪一个人可以当此重任,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赞叹道:“好胸襟。”于是就任用了祁午为校尉。举国上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孔子听见这件事情之后说:“好胸襟啊!祁黄羊说得好,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对外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仇人,对内又并不忌讳任用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公正无私。
【原文】
墨者有钜子腹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②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
①墨者:战国时候的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dí)。腹(tūn):墨家学派中有巨大成就的人物,所以叫做“钜子”。
②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忍,残杀。所私,这里就是儿子的意思。
【译文】
墨学大家腹在秦国居住,有一次他儿子杀了人,被官府抓获,秦惠王就对腹说:“老先生已经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其他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府免你儿子的死罪了,老先生您这次就听我的劝告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则是这样规定的:‘杀人者必须偿命,伤人者必须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禁绝残害他人的事情发生。禁绝残害他人的事情发生,这是天下都认同的大义,所以即使是大王你对我进行恩赐,命令官府的人免去我儿子的死罪,但是腹我还是不能够违反墨家的法则。”因此,他没有同意秦惠王的做法,最后处死了自己的儿子。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儿子,能够舍弃一己之私而推行正义,腹可以说是真正的无私公正的人。
【原文】
庖人①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为王伯矣。
【注释】
①庖人:厨师。
【译文】
厨师用心地去做出各种美味佳肴,但不去偷吃,才能成为一个厨师。假如一个厨师一边做出各种菜肴,一边又在不停地偷吃,是不可以成为厨师的。同样,即使是贵为君王公卿,也要努力去铲除天下的残暴之人,而且又不会因为一己之利而去徇私枉法,借此劝喻天下的贤士,这样才能成为君王公卿;但如果身为君王公卿,只是努力去铲除天下的残暴之人,但却会因为一己之利去徇私枉法的话,同样不能称为君王公卿。
仲春纪·贵生
【原文】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①。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②。在四官者不欲③,利于生者则弗为④。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⑤,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⑥。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⑦,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⑧,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注释】
①役:役使。
②止:被禁止。
③四宫:指耳目鼻口。
④弗:当是衍文(依陈昌齐说)。
⑤子州支父(fǔ):传说中的古代隐士,姓子,名州,字支父。
⑥犹:庶几,还。
⑦幽忧:深重的忧劳。幽,深。
⑧重物:贵得的东西。
【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即使是耳朵想听乐音,眼睛想看彩色,鼻子想嗅芳香,嘴巴想尝美味,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该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象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然是这样,但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原文】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①,逃乎丹穴②。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③。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④。王子搜援绥登车⑤,仰天而呼曰:“君呼!独不可以舍我乎?⑥”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闔得道之人也⑦,使人以币先焉⑧。颜闔守闾⑨,鹿布之衣⑩,而自饭牛(11)。鲁君之使者至,颜闔自对之(12)。使者曰:“此颜闔之家耶?”颜闔对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币(13),颜闔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14),不若审之(15)。”使者还反审之(16),复来求之,则不得已(17)。故若颜闔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贵富骄得道之人(18),其不相知,岂不悲哉?
【注释】
①王子搜:战国时越王无颛(zhuān),“搜”为无颛的异名。毕沅据《竹书纪年》考证,无颛之前越国三代国君(不寿、朱句、无余)先后波杀。
②丹穴:山洞。
③从:通“踪”,按迹追踪。
④王舆:国君专用的车。
⑤援:拉。绥:车绥,上车时挽手所用的绳子。
⑥舍:舍弃。
⑦颜闔(hé):战国时鲁国的隐士。颜闔与鲁君事以及上文尧与子州支父、越人与王子搜之事均可参见《庄子·让王》。
⑧币:币帛。古人用以相互赠送、致意的礼物。先:事先致意。
⑨守:居。闾(lǘ):周制,二十五家为里,里必有门,称作闾。这里代指住所。
(10)鹿:疑是“麤(cū)”字的省文。“麤”,今作“粗”。
(11)饭:动词。古代给人食物吃,喂牲畜草料都可称“饭”。
(12)对:应答,接待。
(13)致:献,送。
(14)缪:通“谬”,错。
(15)审:审核清楚。
(16)还反:返回。
(17)已: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确定。
(18)贵富:毕本作“富贵”,今据众本改。骄:用如动词,傲视的意思。
【译文】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十分忧惧,于是逃到了一个山洞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为何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而招致的祸患。象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的事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送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给您带来处罚,不如回去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象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去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是太可悲了吗?
【原文】
故曰:道之真①,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其土苴③,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④,彼且奚以此之也⑤?彼且奚以此为也?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⑥,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⑦。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⑧!
子华子曰⑨:“全生为上⑩,亏生次之(11),死次之(12),迫生为下(13)。”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14)。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15)。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16)。其亏弥甚者也(17),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18),复其未生也(19)。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20)。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21),电则掩目,此其比也(22)。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注释】
①真:实质,根本。持:保。
②绪余:残余。绪,余。
③土苴(zhǎ):泥土草芥,比喻无足轻重的微贱之物。
④徇(xùn)物:舍弃生命去追求外物。徇,通“殉”。
⑤彼:指代“世俗之君子”。且:将。奚:何。之:往。
⑥随侯之珠:相传随侯见一条大蛇伤断,给它敷药,后来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后人把这颗明珠称作“随侯之珠”。随,汉东之国,姬姓。仞:古代长度单位。仞的长度说法不一。清人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认为,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⑦要(yāo):求。
⑧特:只。
⑨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传说为战国时魏人,与韩昭鳌侯同时。
⑩全生:保全生命的天性,使其顺应自然,即下文所说的“六欲皆得其宜”。
(11)亏生:指生命的天性由于受到外物的干扰而亏损,即下文所说的“六欲分得其宜”。亏:损耗,欠缺。
(12)死:这里不是指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而是指为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舍弃生命。
(13)迫生;这里指苟且偷生使生命的天性完全受到压抑,即下文所说的“六欲莫得其宜”。
(14)六欲:指生、死及耳、目、口、鼻的欲望。
(15)分:一半。
(16)尊之者:指生命的天性。
(17)弥:益,更加。
(18)无有所以知:指丧失生命。所以知:用以知道六欲的凭借,即知觉。
(19)复其来生也:等于又回到它未生时的状态。
(20)服是也,辱是也:屈服属于这一类,受辱属于这一类。是,作谓语。
(21)雷:用如动词。下句“电”用法同。
(21)比:相似。
【译文】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全身体的,它的剩余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的。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而舍弃生命去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会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会采取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目的所应采取的手段,假如这样的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象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坐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得适宜。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适宜。生命受受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未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一样得到适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迫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不听;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不看。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象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如果造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么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六欲。没办法知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的。
仲春纪·功名
【原文】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①,若呼之与响②。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③,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④,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⑤,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⑥,庶草茂则禽兽归之⑦,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⑧,而务其所以归⑨。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⑩。
缶醯黄(11),蜹聚之(12),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13),以冰致蝇,虽工(14),不能。以茹(15)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
【注释】
①表:古代测日影、定时刻所立的标竿。
②响:回声。
③出:用如使动。乎:相当“于”。
④下:用如使动。
⑤蛮夷:古代南方民族称蛮,东方民族称夷。这里泛指华夏之外的四方各族。反舌:指四方各族语音与华夏不同。
⑥树木:毕本误作“树本”,今据众本改。
⑦庶草:众草,百草。
⑧务:勉力从事。
⑨所以归:使……归附的条件。
⑩小:这里指虚名。
(11)缶(fǒu):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或盛流质。醯(xī):醋。
(12)蜹(ruì):同“蚋”,蚊类。
(13)狸(lí)这里指猫。
(14)工:精巧。
(15)茹(rú):腐臭。
【译文】
遵循一定的途径去猎取功名,功名就无可逃脱,正象日影无法逃脱测日影的标竿,回声必然伴随着呼声一样。善于钓鱼的人能把鱼从十仞的深水下钓出来,这是由于钓饵香美的缘故;善于射猎的人能把鸟从百仞的高空中射下来,这是由于弓好的缘故;善于作君主的人能够使四方各族归顺,这是由于恩德崇厚的缘故。水泉很深,鱼鳖就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去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却不能成就大业。
瓦器中的醋黄了,蚊子之类的就聚在那里了,那是因为有酸味的缘故。如果只是水,就一定招不来它们。用猫招引老鼠,用冰招引苍蝇,纵然作法再巧妙,也达不到目的。用臭鱼驱除苍蝇,苍蝇则会越来越多,不可禁止,这是由于用招引它们的方法去驱除它们的缘故。桀纣企图用破坏太平安定的暴政去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惩罚即使再重,刑法即使再严,又能有什么益处?
【原文】
大寒既至,民暖是利①;大热在上,民清是走②。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③,无之去④。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⑤,取则行钧也⑥,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⑦,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⑧;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⑨。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⑩,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11)。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12),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①民暖是利:等于说“民利暖”。宾语“暖”前置,用“是”复指。利,用如动词。下句“民清是走”与此句结构相同,即“民走清”的意思。
②清:凉爽。走:奔向。
③见利之聚:聚于见利之处。这句话的结构与上文“(民)暖是利”相同,也是宾语前置句,只不过用“之”复指。见利,指见利之处。
④无之去:等于说“无利之去”,结构与“见利之聚”同。
⑤无走:不奔向谁。
⑥钧:通“均”。
⑦信:通“伸”。令:毕本作“今”,今据宋启明本,凌本、汪本,朱本,日刊本、王本改。
⑧不此务:即不务此。可而:相当于“可以”。
⑨不此事:即不事此。
⑩不相分:“不”字误衍(像陶鸿庆说)。分,分给。
(11)不能得贤名之:指获“桀”、“纣”恶名。谥法: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
(12)关龙逢(péng):夏桀之臣。传说夏桀暴虐无道,关龙逢极力劝谏,被桀所杀。王子比干:殷纣的叔伯父(一说纣的庶兄)。传说纣荒淫暴虐,比干犯颜强谏,被纣剖心而死。要:古“腰”字。领:脖子。争(zhèng):诤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
【译文】
严寒到了,人民就开始追求温暖;酷暑临头,人民就要奔向清凉之地。因此,人民没有因定的居处,他们总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离开那些没有利益的地方。想要作天子,对于人民奔走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察辨。如今的人世,寒冷到极点了,炎热到极点了,而人民之所以不奔向谁,是由于天下君主所作所为都是同样的坏啊!所以,想作天子,他显示给人民的不可不与此有区别。如果君主的言行与暴乱之君没什么不同,那么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会趋附他。如果人民不趋附谁,那么,成就王业的人就不会出现了,暴君就庆幸了,人民就绝望了。所以,在今天的世上如果有仁义的人在,不可不勉力从事这件事;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在,不可不致力于这件事。
贤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是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象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遍害天下的人,但是却不能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谏诤其君王的过错,却不能给他们争得好名声。名声本来就不能由别人给予,它只能是遵循一定的途径获得。
季春纪·尽数
【原文】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①,故精神安乎形②,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③。毕数之务④,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⑤,五者充形则生害矣⑥。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⑦。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⑧,七者动精则生害矣⑨。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注释】
①便生:给生命带来益处。便,利。
②安:止,守。
③毕:尽。数:指寿数,人的自然的寿命。
④务:要务。
⑤大:指过分、超过正常限度。辛:辣。
⑥充:塞。形:形体,与文中“精”、“神”相对。
⑦接神:与精神接合。
⑧霖:霖雨,连下几天的大雨。
⑨动:摇动。精:指人体内的精气。
【译文】
天生出阴阳、寒暑、燥湿,还有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是不给人带来益处,也没有一样不对人产生危害。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析万物有利的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体之中,寿命就能够长久。所谓长久,不是说寿命短而使它延长,而是使寿命终其天年。终其天年的关键在于避开危害。什么叫避开危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形体,那生命就会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忧、过恐、过哀,这五种东西和精神交接,那生命就会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东西摇动了人的精气,那生命会受到危害了。所以,凡是养生,就没有比懂得这个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无从产生了。
【原文】
精气之集也①,必有入也②。集于羽鸟,与为飞扬③;集于走兽,与为流行④;集于珠玉,与为精朗⑤;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⑥。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⑦,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⑧,因智而明之。
【注释】
①精气:指形成万物的阴阳元气。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者认为,精气是一种原始物质,它可以变化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生长变化是精气的表现和作用。
②入:这里指所入之形。
③与:等于说“因”,凭借。
④流:流动。这里引申为行走。
⑤精朗:据下文当作“精良”。
⑥夐(xiòng)明:聪明睿智。夐,远。
⑦因:依。轻:指轻盈的形体,即上文的“羽鸟”之类。扬:使……飞翔。下文四句,句例与此相同。
⑧长:指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印上文的“树术”之类。
【译文】
精气集聚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集聚在飞禽上,则表现为飞翔;集聚在走兽上,则表现为行走;集聚在珠玉上,则表现为精美;集聚在树木上,则表现为繁茂;集聚在圣人身上,则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能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能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能使它聪明。
【原文】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①,动也。形气亦然②。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③,处耳则为挶、为聋④,处目则为、为盲⑤,处鼻则为鼽、为窒⑥,处腹则为张、为疛⑦,处足则为痿、为蹷。
【注释】
①户枢(shū):门上的转轴。蝼(1óu):蝼蛄,天蝼。秦、晋之间谓之“蠹(dù)”(见扬雄《方言》、戴震《方言疏证》)。这里指生虫蛀蚀。
②气:我国古医家把人体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内部机能活动的原动力称作“气”。
③处:在。肿、风:都是头部疾病。肿,指头肿。风,指面肿。
④挶(jū):耳病。⑤(miè):眼眶红肿。⑥鼽(qiú)、窒:都指鼻道堵塞不通。⑦张(zhàng):腹部胀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胀”。疛(zhǒu):小腹疼痛。
【译文】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腐恶,转动的门轴也不会朽烂生虫,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会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风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疾、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疛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蹷疾。
【原文】
轻水所①,多秃与瘿人②;重水所③,多尰与躄人④。;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⑤,多疽与痤人⑥;苦水所,多尪与伛人⑦。
【注释】
①轻水: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少的水。所:处所,地方。
②瘿(yǐng):颈部生囊状瘤。
③重水: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多的水。
④尰(zhǒng):脚肿。躄(bì):不能行走。
⑤辛水:水味辛辣。
⑥疽(jū):结成块状的毒疮。浮浅者为痈(yōng),深厚者为疽。痤(cuó):痈。
⑦尪(wāng):骨骼弯曲症。胫、背、胸骨骼弯曲都称“尪”。伛(yǔ):脊背弯曲。
【译文】
水中盐分和其他矿物质含量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生瘤的人;水中盐分和其他矿物质含量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水昧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鸡胸和驼背的人。
【原文】
凡食,无强厚味①,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②。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③。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④,百节虞欢⑤,咸进受气⑥。饮必小咽,端直无戾⑦。
【注释】
①强厚:指具有浓烈厚味的食物,即下文的“烈味”、“重酒”。味:涉下句而衍。
②疾首:导致疾病的开端。
③五藏(zàng):即五脏,指脾、肺、肾、肝、心。葆(bǎo):安。古医家以“胃为五藏之本”,认为“五藏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以这里说“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意思是要使胃得到调和,胃调和,五脏就安适了。
④将:养。神气:即精气、精神。
⑤百节:指周身关节。本书《达郁》篇说:“凡人三百六十节”,说“百节”,称其全数。虞:娱,舒适。
⑥咸:都。受气:受到精气的滋养。
⑦戾:乖戾。这里是扭转的意思。
【译文】
凡饮食,不要滋味过浓,不吃厚味,不饮烈酒,它是招致疾病的开端。饮食有节制,身体必然会没灾没病。饮食的原则是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会得到安适。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进食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一定小口下咽,坐姿要端正,不要歪斜。
【原文】
今世上卜筮祷祠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②,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③,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注释】
①上:尚,崇尚。卜筮(shì):卜用龟甲,筮用蓍(shī)草。祷祠:祈神求福叫祷,得福后祭神报谢叫祠。
②招:箭靶。
③毒药:这里指治病的药物,其味多苦辛,故称毒药。
【译文】
如今社会上崇尚占卜祈祷,因此疾病反而愈增。这就像射箭的人,射箭没有射中箭靶,不去纠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这对射中箭靶能有什么帮助呢?用滚开的水阻止水的沸腾,沸腾越发不能阻止,撤去火,沸腾自然就会止住了。巫医、药物其作用只能驱鬼治病,所以古人轻视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养生只是细枝末节啊!
季春纪·论人①
【原文】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②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③者,失之弥远。
【注释】
①论人:论说反省自身和要求于人的关系。本篇阐述的是道家伊尹学派的说法。
②索:求。
③强:远。
【译文】
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己,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索求越深远,别人就会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也就越多。
【原文】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①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注释】
①量:应该是“墨”字。
【译文】
什么叫返同自身要求?使耳目适宜,节制喜好与欲望,放下计算人的阴谋,去掉故作工巧之态,让想像漫游在无穷无尽的空间,让心放纵在自然之中,如果这样就对天性没有损坏。没有伤害天性就可以懂得精微的道理,懂得精微的道理就可懂得神气,懂得神气就算是懂得道了。凡是那些万物,懂道之后就能修成正果。所以懂得了道的方法,就可顺应万物的变化而变。变化阔大精深,深不可测。德行昭彰美好,可跟日月相比,这些是不能忽视的。豪士应时而来,宾客自远方归服,不可以阻止。意气宣泄通畅,没有拘束,不可以收回。所以懂得了懂得道的方法,就可反朴归真,喜好、欲望容易满足,有节制并少量地取用养身之物,并不占有它。离开繁华的都市自得其乐,心中的情感洁白无暇,难以污染。威吓、严厉不能使他恐惧,不可以收服他。所以,懂得了认识道理的方法,就会行动适当,掌握要领,在时间中周旋,就不会走上穷途末路。举止有规格,合乎常理,他就不会迷惑。言语得体,没有吞吞吐吐,话说出来后没有遗失,使人的肌肤有所感触,不可以随便更改。说坏话的人穷困潦倒,贤能的人意气风发,谗佞贤能都不可以遮掩。所以知道了明白道理的方法,就会像天地一样,还会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什么事物不能应对的呢?就好像驾车的人,反过来要求自己,那么驾车马就能轻快利索,到达远的地方也很快,两顿饭的时间就到了,而且不觉得困倦。以前的亡国君主总是把亡国的过错推在别人的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杀戮,以至亡国都不知道醒悟。三代中兴的贤君,把罪过担当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不停的建功立业,最终成就了王业。
【原文】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①,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②,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③,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④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①智殊:即其智有上下高低的差别。殊,不同。
②僻:邪。
③特:应为“持”。
④汙(yú):通“濡”,沾湿。
【译文】
什么叫求助于别人?人们同是一类,但是智力不同,贤能和奸邪的人是不同的,但都用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防止被人嫉妒,是昏君迷乱的原因。凡是评论人,看他通达时对人的礼遇,显贵时对人的举荐,富有时对人的供养,听取意见时看他的行为,空闲时看他的喜好,任职时看他进谏的言语,穷困时看他不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观察他所不做的事,当他高兴时检验他是否有不常见的行为,欢乐时检验他有做不好的癖好,当他发怒时检验他的节制能力,当他害怕时检验他是否持有气节,当他悲哀时检验他的是否有仁爱之心,当他困苦时检验他的意志,从八面观察、六面检验看,这是贤能的君主评论人的标准。评论人又必须从六亲和四隐方面看。什么是六亲?是指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新朋友、旧相知、乡亲、邻居。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就用六亲四隐的方法,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就用八观六验的方法,人的情义、虚伪、贪婪、卑鄙、善良、邪恶都能察看到,这就像在雨中奔跑,不被雨淋湿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圣王能了解他人的原因。
孟夏纪·诬徒
【原文】
达师之教也①,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②。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③,理义之术胜矣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⑤。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⑥:“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⑦,嗜其脯则几矣⑧。”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⑨,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注释】
①达师:通达事理的老师。
②安:安心。休:安闲,游:优游,悠闲自得。
③塞:阻隔,断。
④术:道。胜:等于说“行”。
⑤犹若:犹然,仍然。劝:努力从事。
⑥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
⑦烹:煮。尽兽:尽食所煮的野兽。
⑧嗜(shì):喜好。脯(fǔ):干肉。几:近,差不多。
⑨有:这里有“专”的意思。暴慢:残暴轻慢。
【译文】
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的教育,能让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被堵死了,正义之道就行通了。如果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儿子,老师也就不能支使学生。
人之常情,不会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所得什么。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也会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肖的人,即使贤人也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
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乐于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业的事,国破家亡的人也乐于做那些使自己灭亡的事,所以煮食禽兽不可能把所煮的屹尽,人们专吃自己爱吃的肉就够了。”如此说来,成就王业的人专喜好理义,国破家亡的人专喜好暴慢。他们的喜妤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祸福也就不同。
【原文】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①,若晏阴喜怒无处②;言谈日易,以恣自行③;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④,不可证移⑤;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⑥,不论其材,不察其行,而教之⑦,阿而谄之⑧,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⑨,身状出伦⑩,闻识疏达(11),就学敏疾(12),本业几终者(13),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14),妬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15),居则不安(16),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17)。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注释】
①固:本来。
②晏:清朗无云。处:常。
③恣(zì):放纵。
④愎(bì)过:坚持错误。愎,任性,执拗。
⑤证:谏。移:改变。
⑥权亲势:当作“亲权势”(依王引之说)。
⑦:同“驱”,驰。
⑧阿(ē):曲从,迎合。谄(chǎn):谄媚,巴结奉承。
⑨居处:指平时,日常。修浩:指操守清白美善。
⑩身状:即身貌。出伦:出众。伦,同辈,同类。
(11)疏达;等于说“通达”,这里是广博的意思。
(12)就学:学生去向老师请教。敏:疾速。
(13)本业:指主要的学业。
(14)难:诘难。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
(15)冀:希望。终:卒业。
(16)居:止,留下。
(17)怨尤:怨恨不满。怨、尤义同。
【译文】
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会和谐,取舍经常变化,根本就没有恒心,就象天气的睛阴一样的喜怒无常;言谈举止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在于自己的过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有权有势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唯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嫉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但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乡亲挚友,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正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缘故。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爱自己所怨恨的人,也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也就由此产生了。
孟夏纪·用众
【原文】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①;虽不足,犹若有跖②。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③。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④,无恶不知⑤。丑不能,恶不知,病矣⑥。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⑦。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故学士曰⑧:辩议不可不为⑨。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⑩。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11),衣锦而入(12)。
【注释】
①跖(zhí):指鸡爪掌。数千:言其众多,并非实数。这句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博采众长,象齐王吃鸡一样,必吃鸡跖数千而后满足。
②犹若:犹然,仍然。
③假;凭借,利用。
④无·通“毋”,不可。丑:用如意动,以……为耻。
⑤恶(è);与“丑”义同,用如意动。
⑥病:困窘。
⑦尚:上。
⑧学士:本指在学的贵族子弟,这里指有学问的人。
⑨不可不为:当作“不可为”(依陈昌齐说)。
⑩是教也:意思是,这是指施教者而言。
(11)被(pī)褐;被,披。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之人所穿。这里比喻没有学问,愚昧无知。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就象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上几千鸡跖而后才能满足,即使不够,仍然有鸡跖可供取食。事物本来即有长处,又有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占有天下。不要把不能看作羞耻,不要把不知看作耻辱。如果把不能看作羞耻,把不知看作耻辱,就会因此陷入困境。不把不能看作羞耻,不把不知看作耻辱,这是最高的。即使桀、纣那样的暴君尚且有令人敬畏、可取之处,更何况贤人呢?
所以有学问的人说:求学者不可使用辩议。如果辩议可以使用的话,这是对施教者而言。施教才需要大议。求学者不使用辩议,就可以由无知变为贤达,这就象穿着破衣服出门,穿着华丽的衣服归来一样。
【原文】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①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②,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盂贲矣③,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⑤,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⑥:“孟贲庶乎患术⑦,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⑧,而境内巳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注释】
①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②粹(cuì):纯粹。
③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
④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⑤离娄:传说为黄帝时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一名“离朱”。
⑥田骈(pián):战国时齐人,道家。《不二》作“陈骈”。陈、田古通。
⑦庶乎患术:几乎苦于无法。庶,庶几,几乎。术,策略,办法。
⑧辞言不说:这里是不贵言辞的意思。
【译文】
戎人生在戎地,长在戎地,说戎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跟谁学来的。楚人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说楚人的语言,自己却不知是跟谁学来的。假如让楚人在戎地生长,让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会说戎人的语言,戎人就会说楚人的语言了。由此,我就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不过是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允许罢了。因此,对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制成的。善于从众人中汲取长处,这正是三皇五帝大建功名的原因。
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凭借着众人的力量。君位一经确立就舍弃众人,这是得到了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凡是得到细枝末节而丧失了根本的君主,从没有听说过他的统治会安定稳固。所以,依靠众人的勇敢就不惧怕孟贲了,依靠众人的力气就不惧怕乌获了,依靠众人的眼力就不惧怕离娄了,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惧怕赶不上尧、舜了。依靠众人,这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大法。
田骈对齐王说:“即使孟贲对于众人的力量也感到忧虑,无可奈何,因而齐国的边境无须担忧。”楚国、魏国的君主不贵言辞,而国内备战的各种设施已修整完备了,兵士已训练有素可以去征战了,这都是得力于众人的力量啊!
仲夏纪·大乐①
【原文】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②。太一出两仪③,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④。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⑤,必节嗜欲。嗜欲不辞,乐乃可务⑥。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注释】
①大乐:合于道的音乐。这是阴阳家的乐论。
②度量:古代把音律分成三等分,增或减一分,便产生新的旋律。度量,指音律度数的增减。太一:指道。
③两仪:天地。
④天常:自然的永恒规律。
⑤具:具备,这里指条件。
⑥务:从事。
⑦武:通“舞”。
【译文】
音乐的由来是非常久远的。它产生于音律度数的增减,以自然之道为根源。道产生于天地,天地产生于阴阳二气。阴阳的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构成文采。天地最初形成时是浑浑沌沌的,它们分离后又会合,会合后又分离,这就叫做自然的永恒规律。天地就像转动的车轮一样,转完了一周又重复开始,到了一定的限度又返回,无不处处正常。日月星辰的运动,有快有慢,太阳与月亮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力去运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动,寒来暑往,有短有长,有的季节阴柔,有的季节阳刚。万物的产生,是作为自然之道的“太一”所创造的,是阴阳二气所化育的。阳气变化则会有萌芽,阴气变化则会有凝冻。凡有形体的地方,莫不有声音产生。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来源于合度,先王制定音乐,是从和谐和合度的原则出发的。
天下平安无事,万物安谧宁静,人民都归顺于君王,上下相和音乐就制成了。音乐的制成是有条件的,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不入邪僻,才可专门从事音乐。从事音乐要有方法,必须从平和出发。平和出自公正,公正产生于自然之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才有和他们谈论音乐啊!
被灭亡的国家和被屠杀的人民,不是没有音乐,但他们的音乐不使人欢乐。快要被淹死的人因为受到刺激,有时反而笑起来,即将判罪的人有时也唱歌,精神错乱的人有时也手舞足蹈,乱世的音乐就像这种情况。君臣失去正常的位序,父子关系不正常,夫妻关系失调,人民痛苦地呻吟,以此制定音乐,该会怎样呢?
【原文】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①。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兴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②两也者从听。③先圣择两法一,④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⑤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⑥【注释】①辟:同“避”。
②一:指道与君王。制令:指为君者制定法定。
③两:指万物与臣。从听:即听从,指为臣要听从为君的。
④择:通“释”,放弃。法:取法、效法。
⑤以一听政:用“一”的原则(即道的厚则)来处理政事。
⑥知一则明:法一则明照万物。承上文“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乏情”而来。明两:指尊臣以拟君,君臣无别。明,指尊显。狂:乱。
【译文】
大凡音乐全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最初生育人民的是天,人没有参与其事。天令人有了欲望,人去追求;天令人有所憎恶,人无法回避。欲望与憎恶,都是上天所赐予的,人不得参与其中,不可改变。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这种论调是从何而来呢?
大乐是君臣、父子、长幼所欢欣而喜悦的,欢欣出自平和,平和产生于道。所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又不能说出形状的东西。有人能知道在不见中有所见,在不闻中有所闻,在无形中见到形,就可说差不多懂得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说不出它的形状,叫不出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它“太一”。
所以,“一”是制作号令的,“两”是听从“一”的指挥的。先代圣王弃“两”取“一”,因此而知道了“一”产生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用“一”来处理政事的人,使君臣欢乐,使亲疏远近和谐一致,使百姓高兴,使骨肉亲族和睦;能用“一”来修身的人,可以免除灾祸,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用“一”来治理国家的人,可以锄奸去邪,贤人不召自来,得到大治;能用“一”来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使寒暑适度,风雨及时,成为圣人。所以懂得取法“一”就可明照万物,如使“两”尊显,犹如尊重群臣以虚拟君主,必然会出乱事。
仲夏纪·适音
【原文】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①;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②;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③。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④,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注释】
①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泛指音乐。
②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
③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泛指美味。
④之:相当于“与”。
【译文】
耳朵的本能是听声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音乐在耳边也不听;眼睛的本能是看彩色,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色彩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本能是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香气在身边也不嗅;口的本能是尝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美味在嘴边也不吃。有各种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则是心情。心情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必须愉快,然后耳、眼、鼻、口才会有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要合宜适中。
【原文】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①,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②。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注释】
①夭:少壮而死。
②胜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说“任”。
【译文】
愉快有个适中问题,因此心情也有个适中问题。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誉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烦劳。以上四种愿望如果得到满足,四种厌恶得以免除,心情就会适中了。四种愿望能够获得满足,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保全了;生命得以保全,寿命也就长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治理国家,法度也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来,天下也就服从了。所以,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情理。
【原文】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①,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②,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③,不詹则窕④;太清则志危⑤,以危听清则耳谿极⑥,谿极则不鉴⑦,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志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⑧,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⑨,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⑩,重不过石(11),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12),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13),平和者是也。
【注释】
①太巨:过分巨大。荡:摇动。
②嫌:通“慊”(qiǎn),不满足。
③詹(dàn):足。
④窕(tiǎo):细而不满。
⑤危:高。
⑥谿(xī)极:空虚疲困。
⑦鉴:察,鉴别。
⑧抟(zhuān):专一。
⑨衷:指声音大小清浊适中。
⑩大不出钧:指钟音律度最大不得超过钧所发之音。钧,通“均”,古代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
(11)重不过石:指钟的重量最重不得超过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2)黄钟之官,音之本也:古乐中的十二律以黄钟之宫为本,用“三分损益法”以次相生,所以说“黄钟之宫,音之本也”。黄钟之宫,古乐以律确定五音音高,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叫作黄钟之宫,又称黄钟宫。这是古乐中最基本的乐调之一。
(13)无:通“毋”。太:指上文“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译文】
音乐也有适中问题:声音过大就会使人心志摇荡,以摇荡之心听巨大的声音,耳朵就会容纳不了,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摇荡;声音过则会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之心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不满,充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不会满足;声音过清就会使人心志高扬,以高扬之心听轻清之音,耳朵就会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听不清,听不清,心志就会衰竭;声音过浊就会使人心志低下,以低下之心听重浊之音,耳朵就会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专一不了,不能专一就会动气。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合宜。那么什么叫合宜?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就叫合宜。什么叫大小清浊适中?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均的声音,钟的重量最重不超过一石,这就是小大轻重适中。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是清浊的基准。合乎基准就是合宜。以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声音就构成和谐了。音乐各方面都不要过分,平正和谐为宜。
【原文】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①,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②;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③。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④,朱弦而疏越⑤,一唱而三叹⑥,有进乎音者矣⑦。大飨之礼⑧,上玄尊而俎生鱼⑨,大羹不和⑩,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11)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注释】
①以:相当于“而”。
②乖:乖谬。
③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此句前脱“观其俗而知其政矣”。
④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
⑤疏越(huó):镂刻的小孔。疏,镂刻。越,穴,瑟底的小孔。
⑥一唱而三叹: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应和。唱,领唱,也作“倡”。叹,继声和唱。这里是说,宗庙祭祀,奏乐演唱规模很小。
⑦进: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⑧大飨(xiǎng):古代一种祭祀。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会祭。
⑨上:献上。玄尊:盛玄酒的酒器。玄酒,指上古行祭礼时所用的水。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故称“玄酒”。俎(zǔ):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用如动词,把……盛在俎中。
⑩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带汁的内。和:指调和五味。古代大飨祭祀“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这是表明先王崇尚饮食之本。
(11)特:只,仅仅。
【译文】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又快乐,是由于它的政治安定;动乱的时代音乐怨恨而又愤怒,是由于它的政治乖谬;濒临灭亡的国家的音乐必定会悲痛而哀愁,这是由于它的政治险恶。大凡音乐,与政治相通,并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因此,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宗庙里演奏的瑟,安着朱红色的弦,底部刻有小孔;宗庙之乐,只由一人领唱加之三人应和,其意义已经超出音乐本身了。举行大飨祭礼时,只献上盛水的酒器,俎中盛着生鱼,大羹不调和五味,其意义已经超出滋味本身了。所以,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仅仅是用来使耳目欢愉,尽力来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教导人们去端正好恶、实施理义的啊。
季夏纪·音初
【原文】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①。天大风,晦盲②,孔甲迷惑③,入于民室。主人方乳④,或曰:“后来⑤,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⑥。”或曰:“不胜也⑦,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⑧,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⑨,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⑩。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11)。
【注释】
①夏后氏孔甲:夏君,禹的第十四代孙,桀的曾祖。孔甲,名。田:打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畋”。东阳萯(fù)山:古地名。
②盲:瞑,昏暗。
③迷惑:这里指迷失方向。
④乳:生子。
⑤后:君,指孔甲。
⑥之;这。是:通“实”。
⑦不胜也:意思是,享受不了这个福分。不胜:经受不住。
⑧余:我。
⑨幕:帐幕。坼(chè):裂。橑(liǎo):屋椽。
⑩遂为守门者:古代多用断足者担任守门之职。
(11)东音:东方的音乐。
【译文】
夏君孔甲在东阳萯山上打猎。遇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生孩子,有人说:“君主到来,这真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夏君就把这个孩子带了回去,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了,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于是只好做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可能是命里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就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原文】
禹行功①,见涂山之女②。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③。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④,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⑤,以为“周南”、“召南”⑥。
【注释】
①行功:巡视治水之事。行,这里是巡视的意思。功,事。
②涂山: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之女及会合诸侯处。其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西北四十五里);一说在“寿春东北”(今安徽怀远的当涂山)。
③未之遇:大意是,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遇,这里有以礼相待的意思。据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婚后三四天就受命治水去了。
④猗(yī):等于说“兮”。
⑤取风:即采风。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于是把搜集民间歌谣称为“采风”。
⑥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
【译文】
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得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又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于是她自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候望人啊”,这就是南方最早的音乐。周公和召公后来在那里采风,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
【原文】
周昭王亲将征荆①。辛馀靡长且多力②,为王右③。还反涉汉④,梁败⑤,王及蔡公抎于汉中⑥。辛馀靡振王北济⑦,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⑧,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⑨,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⑩,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注释】
①周昭王:西周第四代国君,名瑕。将:率领军队。荆:楚国的别称。
②辛馀靡:周昭王之臣。
③右:车右,又称骖乘。车右都由勇士担任,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
④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汉:汉水。
⑤梁:桥。败:坏。
⑥抎(yǔn):坠落。
⑦振:救。济:渡。按:《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均与本篇所记不同,当属传闻异辞。
⑧侯:封为诸侯。之:代辛馀靡。西翟(dí):西方。
⑨殷整甲:商王河亶甲,名整。西河:古地名,在今河南内黄东南。《史记·殷本纪》记载:“河亶甲居相”,“相”与“西河”当是一地。
⑩西山:西翟之山。
【译文】
周昭王亲自带领军队征伐荆国。辛馀靡身高力大,成为昭王的车右。军队返回,渡汉水时桥坏了,昭王和蔡公坠落到汉水中。辛馀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于是周公封他在西方为诸侯,做一方诸侯之长。当初,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但还思念故土,于是最早创作了西方音乐。辛馀靡封侯后住在西翟之山,继承了这一音乐,秦穆公时曾在那里采风,开始把它作为了秦国的音乐。
【原文】
有娀氏有二佚女①,为之九成之台②,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③。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④,发而视之⑤,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⑥:“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注释】
①有娀(sōng)氏:远古氏族名。传说有娀氏有女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生契(殷的祖先)。佚(yì)女:美女。
②九成:九重,九层。
③谥隘:象声词,燕子呜叫之声。
④少选:隔一会儿。
⑤发:打开。
⑥一终:古乐章以奏诗一篇为一终,也叫一竟、一成。
【译文】
有娀氏有两位貌美的女子,给她们造起了九层高台,饮食一定有鼓乐陪伴。天帝让燕子去看看她们,燕子去了,叫声谥隘。那两位女子很喜爱燕子,争着扑住它,用玉筐罩住。过了一会儿,揭开筐看它,燕子留下两个蛋,向北飞去,不再回来。那两位女子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燕子燕子展翅飞”,这就是北方最早的音乐。
【原文】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①。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②,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③。
【注释】
①化:化育。内:指内心。
②形:表现,表露。
③乐之为观也,深矣:大意是,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是很深刻的。
【译文】
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出来的。心中有的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育其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能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不肖、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映的是很深刻的了。
【原文】
土弊则草木不长①,水烦则鱼鳖不大②,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③,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④。流辟、越、慆滥之音出⑤,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⑥。
【注释】
①土弊:土质恶劣。
②烦:搅扰。这里指水浑。
③郑卫之声:即郑卫之音。桑间之音:又作“桑问濮上之音”,桑间在濮水之上。传说殷纣亡国,殷纣的乐官延在桑间投濮水自杀,后春秋时晋国乐官涓经过此地,听到水面上飘扬着音乐声,便记载下来,这就是桑间之音。后人用它代表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④说:同“悦”,喜悦。
⑤流辟:淫邪放纵。(tiǎo)越:声音飞荡。慆(tāo)滥;等于说“涤滥”,放荡过分。
⑥乡:通“向”,向往。方:道义。
【译文】
土质恶劣,草木就不会生长;水流浑浊,鱼鳖就不会长大;社会黑暗,礼仪就会烦乱,音乐也就会淫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这是淫乱的国家所喜好的,是道德衰败的君主所高兴的。只要淫邪、轻佻、放纵的音乐产生出来,放荡无羁的风气、邪恶轻慢的思想感情就开始要熏染人了;人们受到这种熏染,各种各样的邪恶也就由此产生了。所以,君子以道为根本,进行品德修养,端正品德而后创作音乐,音乐和谐而后通达理义。音乐和谐了,人民也就向往道义了。
季夏纪·制乐①
【原文】
欲观至乐,必于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②,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③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于是早朝晏④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注释】
①制乐:制,作。乐,悦乐的乐。这就是指制作悦乐之道。
②户牖:门窗户。
③吏:就是史,古代掌管卜筮的人。
④晏(yàn):迟。
【译文】
想看至和的悦乐,就一定得在治理得最好的时代。国家治理得最好的,它的君主就十分乐意治理它,国家治理得稍微差一些,它的君主对悦乐的治理也差一些,乱世之君主则对国家毫无节制而只顾自得其乐了。乐于治理天下的,虽然关门闭户,不出这间屋子,但他的作为也会感天动地。所以成汤的时候,在庭中长出一谷,黄昏生出,等到早上就高高地拱起了。史官请求占卜弄清其原故,汤叫占卜人退下,说:“我听说吉祥的东西是福气的先导,如果看见吉祥的征兆后还不做好事,那福气就不来了;妖祥是祸患的征兆,如果看见妖祥后就做好事,那祸殃就不会落到头上。”于是成汤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群臣的疾苦,努力镇定安抚百姓,三天后,庭中之谷就自己消亡了。所以说,祸福相关连,祸中有福的机会,福中有祸的因素,圣人独特的见识,一般人哪里又会知道有没有终极呢。
【原文】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对曰:“行重善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昌①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②,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注释】
①昌:指周文王姬昌自己,是自称。
②几何:时间。
【译文】
周文王即位八年,那年的六月,文王卧病五天而发生了地震。而震动的四周的范围没超出周朝的国土。百官请示说:“我们听说,地震是因为君王您。您五天病卧,地就震,而四周不超过周朝国界,臣子们都害怕,都请求将地震迁移出去。”文王说:“怎么迁移呢?”臣子回答说:“大量动员百姓,增强国家的城墙,大概可以将地震迁移出去吧。”文王说:“不行。天之所以要将下妖祥,是要惩治有罪的人。我必定是有罪,所以天用地震来惩罚我。如果再明知故犯兴师动众增修城墙,这是罪上加罪。不可这样。”官史又说:“做大好事可以将地震移去吧?”文王说:“我请求用做大好事来迁移它,大概可以免灾了吧。”于是周文王谨慎地用礼物和皮革来结交诸侯,改正自己的言辞,增加钱物用来礼让豪土,颁布群臣的爵列等级及田畴。没有很久,文王的疾病就痊愈了。周文王在位的第八年发生的地震,地震之后四十三年,文王立国五十一年后去世。这就是文王止天灾祛妖邪的办法。
【原文】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①,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注释】
①荧惑:指火星。心:心宿,天上的十二星宿之一。
【译文】
宋景公的时候,火星在心宿,景公很是害怕,召子韦问此事,说:“火星在心宿,怎么回事?”子韦说:“火星是妖星,说明必有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这祸殃应在君王您身上。虽然这样,也可以将它迁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迁于他,不吉祥。”子韦说:“可迁于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我又做谁的君王呢?宁可我—人死去。”子韦说:“可迁于年成。”景公说:“年成不好,百姓便吃不饱,吃不饱就必定死亡,做君王的以杀害他的百姓来让自己生存,谁还拿我当作君王呢?这是我的命本该尽绝了。您别再说了!”子韦转身奔几步,再面向北拜两次,说:“臣向您道贺!天的位置很高,却能听到低处的话,您有这最高道德的三句话,天必定给您三次赏赐,今晚火星将从心宿离去三舍(90里),您将延长寿数二十一年。”景公说:“您怎么知道?”子韦回答说:“有三句善言,就一定有三次赏赐。火星要移走三舍。一舍历七个星宿,历一个星宿就是一年,火星历三舍共历二十一宿,所以您会延长寿数二十一年。我请求跪伏在您面前等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火星不离去,那我就请求被处死。”景公说:“好吧。”这天晚上果然火星移动了三舍。
孟秋纪·荡兵
【原文】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①。兵之所自来者上矣②,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③。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⑤,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⑥,胜者用事⑦。人曰“蚩尤作兵”⑧,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⑨。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⑩,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注释】
①偃(yǎn):止息。
②上:久。
③工者:有才能的人。
④黄、炎:指黄帝、炎帝。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用水火: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
⑤共(gōng)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颉顼争为帝,失败被杀。固;已经。次:通“恣”,恣意。作难(nàn):发难。
⑥递:更迭,替代。
⑦用事:指治理天下。
⑧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作兵:始制造兵器。
⑨械:兵器。
⑩剥:砍削。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战争的由来是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大凡战争,靠的是威势,而威势又是力量的体现。具有威势和力量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从天那里禀承下来的,不是人力能造成的。勇武的人不能使它改变,机巧的人也不能使它移易。
战争的由来是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已经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已经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替一个地兴起、灭亡,胜者来治理天下。人们说“蚩尤开始制造了兵器”,其实,兵器并非蚩尤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在蚩尤之前,人类已经砍削林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作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是相当久远的,不可禁止,也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没有有废止战争的。
【原文】
家无怒笞①,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②;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③;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④。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饐死者⑤,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注释】
①怒:斥责。笞(chī):用鞭、杖、竹板抽打。
②竖子:僮仆。婴儿:儿童。见(xiàn):出现。
③相侵:毕本“相侵”上衍“悟”字,今据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宋启明本删。
④暴:侵侮。
⑤饐(yē):通“噎”。
【译文】
家中如果没有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相互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也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也不可废止,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而且从未有废止战争的。
如果因为发生了吃饭噎死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食物,这是荒谬的;如果因为发生了乘船淹死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船只,这是荒谬的;如果因为发生了进行战争而亡国的事,就要废止天下的一切战争,这同样是很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象水和火一样,要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还象用药给人治病一样,用良药就能把人救活,用毒药就会把人杀死。正义的战争正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啊!
孟秋纪·振乱
【原文】
当今之世浊甚矣①,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②。天子既绝③,贤者废伏④,世主恣行⑤,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⑥。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⑦,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⑧,去其亲,又况于不肖者乎?故义兵至,则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亲不能禁其子矣。
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有道而息无道⑨,赏有义而罚不义。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⑩。非攻伐而取救守(11),取救守,则乡之所谓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之术不行矣(12)。天下之长民(13),其利害在察此论也。
【注释】
①浊:喻混乱。
②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黔:黧,黑色。
③天子既绝:指周王室已经灭亡而秦尚未称帝之时。
④废:弃而不用。伏:隐匿。
⑤世主:指当世昏乱之君。恣(zì):放纵。
⑥愬(sù):诉说(痛苦、怨恨)。
⑦且;将。
⑧中人:一般人。
⑨虑:思考,谋划。长(zhǎng):用如使动。
⑩学者:这里主要指研习墨家学说的人。非:非难,反对。
(11)而:则,就。救守:与“攻伐”相对,救援防守。
(12)乡(xiàng):方才。
(13)长(zhǎng)民:给人民作君主的人。长,君主,用如动词,给……作君主。
【译文】
当今的社会混乱至极,人民的苦难也就无以复加了。周王室已经灭亡,贤人被弃隐匿,昏君恣意妄行,与人民离心离德,人民无处申诉自己的苦难。世上如有贤明的君主、优秀的士人,明察这个道理,那么他们的军队就会申张正义了。天下人民,将死的会因而得以新生,将蒙受耻辱的会因而得以光荣,将遭受苦难的会因而得以安逸。昏君姿意妄行,一般人都将逃离他们的国君,不能顾及他们的父母,何况那些不肖的人呢?因此,正义之师一到,昏君就不能保有自己的人民了,作父母的也就无法阻止自己的子女了。
凡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考虑施政大计莫如扶植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如今世上有研习墨家之学的人多反对攻伐。反对攻伐就必然会选取救守;如果选取救守,那么方才所说的扶直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的方针就无法实施了。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其利害关系全在于是否明察这个道理。
【原文】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武之事①,而遂桀、纣之过也②。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③,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④,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
【注释】
①穷:用如使动,使……困阨。汤、武:指商汤,周武王。
②遂:通,与“穷”相对,这里是助长的意思。
③恶:等于说“畏”,害怕,不敢。
④蕲(qí):通“祈”,求。
【译文】
攻伐之类的事,无一不是攻击无道、惩罚不义的。如果攻击无道、讨伐不义,则自己获福没有比这样更大的了,人民得利没有比这样更多的了。禁止攻伐,这是摒弃有德,惩罚正义;这是阻挠商汤、周武王的事业,助长夏桀、商纣的罪恶。人们之所以不敢行无道、不义的事,为的是免遭惩罚;人们之所以祈求有德、行正义的事,为的是求得奖赏。如夸行无道、不义的人安然存在,安然存在无异于奖赏他们;而有德的人、主持正义的人却要陷入困境,陷入困境无异于惩罚他们。赏恶惩善,想要用这种办法把人民治理好,不也太难了吗?所以扰乱天下、危害人民的事物中,以反对攻伐这种论调的危害为最大。
仲秋纪·决胜
【原文】
夫兵有本干①: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②,民解落③;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④。智则知时化⑤,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⑥。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⑦,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⑧;若鸷鸟之击也⑨,搏攫则殪⑩,中木则碎。此以智得也(11)。
【注释】
①本干:植物的根和干,喻事物的主体。
②虚:指气虚,缺乏斗志。
③解落:离散。
④作:起。
⑤时化:指时势的变化。
⑥纵:发,放。舍:止,息。数:方法,荣略。
⑦飘风:旋风。
⑧破溃:指水冲破堤坝。别辨:等于说“异变”。辨,通“变”。霣坠:指陨星坠落。
⑨鸷(zhì)鸟:猛禽,鹰、雕之类。
⑩搏:击。攫(jué):用爪抓取。殪(yì):死。
(11)智:据上下文意当作“勇”。
【译文】
用兵之道有根本:一定要符合正义,一定要善用智谋,一定要果敢勇猛。符合正义,敌人就会孤独无援,敌人孤独无援,上下就缺乏斗志,人民就会瓦解离散;孤独无援,父兄就会怨恨,贤人就非议,叛乱就会从内部发生。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勇猛果敢就能处事果断,能临事果断,行动起来就能像雷电、旋风、暴雨,就能像山崩、溃决、异变、星坠,势不可当;就像猛禽奋击,搏击禽兽,禽兽就会毙命,击中树木,树木就会碎裂。这正是靠果敢勇猛达到的。
【原文】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①;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②。怯勇无常,倏忽往来③,而莫知其方④,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⑤,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⑥,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⑦,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⑧。
【注释】
①战其勇者也:凭恃自己的勇气而战。
②战其怯者也:心怀胆怯而战。
③倏(shū)忽:疾速的样子。
④方:道理。
⑤相过:这里指彼此绝然不同。
⑥厮(sī):古代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舆(yú):众。白徒:指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
⑦幸:当作“势”,由于字划残缺而误。势,态势。
⑧羁(jī)诱:辖制引导。
【译文】
人民的勇敢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的怯弱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士气饱满就充实,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也就空虚,空虚就会怯弱。怯弱与勇敢、空虚与充实,它们产生的缘由十分微妙,不可不知晓。勇敢就能奋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逃跑。打仗获胜的,是凭恃自己的勇气而战;打仗败逃的,是心怀胆怯而战。怯弱与勇敢变化不定,变动疾速,没有谁知道其中的道理,惟独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所以,商、周由此而兴盛,桀、纣由此而灭亡。用兵巧妙与笨拙的结局是彼此截然不同,因为有的提高人民的士气,有的削弱人民的士气,有的善于使用民众作战,有的不会使用民众作战的缘故。后者军队虽然庞大,士兵虽然众多,但对于取胜并没有什么益处。军队庞大,士兵众多,如果不能战斗,人多还不如人少。人数众多造福大,但如果带来灾祸,为害也就大。这就好像在深渊中捕鱼一样,虽然可能捕到大鱼,但如果遇难,灾害也很大。善于用兵的人,四境之内无不参战,即使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奴仆以及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都会来参战,这是态势使他们这样的。态势的取得就在于审慎地选择战争时机,并且有办法辖制引导他们。
【原文】
凡兵,贵其因也①。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②,胜则不可穷矣③。胜不可穷之谓神④,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⑤。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⑥,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⑦。隐则胜阐矣⑧,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⑨,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注释】
①因:这里是善于凭借的意思。
②加:指加兵于敌。
③胜则不可穷矣:当作“则胜不可穷矣”。
④神:指用兵神妙。
⑤可胜在彼:能够战胜敌人,在于敌人虚怯谋失。
⑥不胜:当作“可胜”。
⑦抟(zhuān):古“专”字。专一,集中。
⑧阐:明。这里指显露在外。
⑨柢:当作“抵”。抵,通“牴”,用角顶撞。
【译文】
凡用兵,贵在善于凭借外物。所谓凭借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来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利用敌人的谋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明察所凭借的条件再采取行动,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胜利不可穷尽叫作“神”,达到“神”的境界就能不可战胜了。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不可被敌战胜主动权就操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虚怯谋失。圣人一定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一定不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掌握着不可被战胜的策略,以此同可以战胜的敌人交锋,像这样,用兵就万无一失了。凡用兵获胜的敌人犯有过失的缘故。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一定要蓄积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了,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了,做到蓄积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了,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就是它们取胜的原因。
仲秋纪·爱士①
【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②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③饮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④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粱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⑤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⑥。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注释】
①爱士:主张带兵的人要爱护自己的士兵,这样士兵才会为他拼命,这是打仗生死存亡的关键。
②右服:四匹马驾车,中间两匹叫做服,其中右边的叫右服。
③还:通“旋”,立刻。
④饮:赐饮,使……饮。
⑤韩原之战:在晋地韩原发生的一场战争。梁由靡:晋国的大夫,粱由为姓。左骖:四马驾车,在两边的叫骖,其中左边的叫左骖。右:车夫,驾车之人。路石:车夫之名。札:甲叶。
⑥这两句不是出自《诗经》。君:给……作君。
【译文】
人穿衣服,因为寒冷;人吃东西,因为饥饿;饥寒交迫是人的大难;把人从这种困境中救出来,是道义。人在穷困中比饥寒交迫更难受,所以贤能的君主一定可怜在穷困中的人,一定为穷困的人感到悲哀。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该君主的名号就会显赫,就会得到士兵们的拥护。
过去,秦穆公坐的马车坏了,右边的马失控奔走而被山间的樵夫猎取。秦穆公亲自去求取失去的马,看见樵夫们刚刚在岐山的北边煮食马肉。秦穆公叹气说:“吃骏马的肉但不立刻饮酒,我怕马肉会有伤你们的身体!”于是赐酒给他们全体再离开。过了一年,韩原大战。晋国的人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马车,晋国的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击中了六片甲叶。在岐山北边受赏吃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们出尽全身之力在车下为秦穆公努力战斗,于是不久大败晋国,反而捉获晋惠公回来。这就是《诗经》里说“去做君子的国君就要推行德政,让他们对你报德;给下人当国君就要宽以待人,让他们为你尽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爱德政?推行德政,关爱人民,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人们亲近他们的上司就甚至乐于为他们的上司牺牲。
【原文】
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②,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③御于侧,愠④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⑤。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⑥。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我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
②阳城胥渠:姓阳城,名胥渠。处:居住。广门:晋地名。
③董安于:赵筒子的家臣。
④愠:恼怒。
⑤翟:通“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⑥甲首:技甲者的首级。
【译文】
赵简子有两匹白色的骡马,而且十分喜爱它们。居住在广门的小吏阳城胥渠在晚上上门拜访说:“主公,你的臣子胥渠患了病,医生教我说:‘得到白骡的肝的话,病就可以抑制;否则就会死去。’”门官进去通报。董安于在旁边伺候,恼怒地说:“胥渠是希望谋到我主公的骡子,请让我杀了他。”赵简子说:“杀人来使畜牲存活,是人道吗?杀畜牲来救活人,不也是一种仁义的举动吗?”于是召来大厨杀掉白骡,取出肝脏拿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打狄族。广门的官吏,左队有七百人,右队有七百人,都率先登上城楼砍获披甲者的首级。作为君主怎可以不爱惜士兵呢?
凡是敌人的来犯,是要谋取利益。如今来犯只有送死,那么就应走为上策。敌人都以走为上策,就不必刀剑相见。所以敌人在我的手上得以生还,那么我就得死在敌人手中;敌人能够死在我的手上,那我就可以在敌人的手中生还。因此,是我在敌阵中生还,还是敌人在我的手中生还,怎么能不明察?这就是用兵的精妙之处了。生死或存亡就由是否知道这个道理决定了。
季秋纪·顺民①
【原文】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注释】
①顺民:必须顺民心才可以开战。本篇阐述的是兵家的学说。
【译文】
先代的帝王把顺应民心的事摆在首位,所以能成就功名。用德行来得到百姓的归向来成立大功的人,古代多的是。失掉百姓的归向反而成就功名的人,没有听说过。得到民心归向有方法,拥有万驾战车的大国,或是只有百家门户的小城,百姓都没有不高兴的。能得到百姓的欢欣就使百姓的心归向,百姓欢欣的事难道有很多吗?这就是使百姓归向的关键。
【原文】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①,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③,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④。”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注释】
①翦其发:剪去头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②(lì):木夹十指而缚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③冤侮:蒙冤而受到侮慢。雅逊:雅正谦逊,执诸侯之礼不变。
④请:应是“请去”。炮烙之刑:一种烧灼的刑罚。
【译文】
当初汤打败夏朝统一天下,天下正处于大旱灾,五年没有收成了,汤王就亲自到桑林去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祸及众多的百姓。百姓有罪的话,就请降罪于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让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生命。”然后就剪掉自己的头发,用木头夹自己的手指来惩罚自己,用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向上天祈福,百姓十分高兴,不久大雨就到来了。于是汤王感达鬼神的事被人们互相传开了。
文王居住在歧山侍奉纣王,蒙冤并受到侮慢,但他对纣王的雅正谦逊的礼节一直没有改变,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贡的东西一定合适,祭祀一定恭敬。纣王对此满意,下令封文王为西伯,赏赐给他方圆千里的土地。文王叩头拜谢而推辞封赏说:“我宁愿替百姓请求去掉炮烙这种刑罚。”文王不是厌恶方圆千里的土地,是知道为百姓请求去掉炮烙之刑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欢心。得到民心比获得方圆千里的土地更能得到贤能的名声,所以说文王很聪明。
李秋纪·精通
【原文】
人或谓兔丝无根①。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②,伏苓是③。慈石召铁④,或引之也⑤。树相近而靡⑥,或軵之也⑦。圣人南面而立⑧,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⑨,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五兵⑩,侈衣美食(11),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12),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13)。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14)。月望则蚌蛤实(15),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16),群阴亏。夫月形乎天(17),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18)。
养由基射(19),中石,矢乃饮羽(20),诚乎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21),所见无非死牛者(22),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研(23),顺其理,诚乎牛也。
【注释】
①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的蔓草。
②属(2hǔ):接连。
③伏苓:即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块状菌。古人认为菟丝并非无根,只是它的根不与菟丝相连,茯苓就是它的根。所以《淮南子·说林》中说:“茯苓掘,兔丝死。”
④慈石:即磁石。古人认为,这种石可以吸铁,就象慈母吸引子女一样,故名“慈石”。
⑤或:无定代词。有一种力。
⑥靡(mó):通“摩”,摩擦。
⑦軵(fǔ):推。
⑧南面而立:指作君主。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南面,面向南。南,用如动词。
⑨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殷切盼望。
⑩砥(dǐ)厉:磨石。细者为砥,粗者为厉。这里用如动词,磨砺,五兵:五种兵器。其说不一,通常指矛、戟、弓、剑、戈。
(11)侈衣荚食:穿华丽之服,吃精美之食。侈、美,均用如动词。古代打仗,将士出征前,往往赏赐丰厚,故有“侈衣美食”之举。
(12)被:遭受。
(13)神者先告也:按文义“神”下不当有“者”字(依陈昌齐说)。
(14)群阴:各种属阴之物,如蚌蛤之类。
(15)月望:月满。《释名·释天》说:“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实:指蚌蛤之肉随月圆而满盈。
(16)月晦:月光尽敛。时在农历的每月最后一日。
(17)形:显露,表现。乎:于。
(18)四荒:指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咸:都。饬(chì):整治。
(19)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善射著称。(sì):同“兕”,兽名,属犀牛类。一说即雌犀。
(20)饮羽:箭射入石中,尾部羽毛隐没不见。饮,没(mò)。
(2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丁解牛之事可参见《庄子·养生主》。解牛:分卸牛的肢体。
(22)死:疑是衍文(依陈昌齐说)。
(23);通“磨”。
【译文】
有人说菟丝子这种植物没有根。其实菟丝并不是没有根,只是它的根与菟丝子不相连,茯苓就是它的根。磁石吸引铁,是有一种力在吸引它。树木彼此生得近了,就要互相摩擦,是有一种力在推它。圣人面南为君,胸怀爱民利民之心,号令还没有发出,天下人就都伸长脖子,踞着脚跟殷切地盼望了。这是圣人与人民精气相通的缘故。贼寇伤害他人,他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假如有国家准备进攻他国,正在磨砺兵器,犒赏军队,距离出征没几天了,这时即将遭受进攻的国家肯定不会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人听到了风声,而是精神先感知到了。一个人身在秦国,他所亲爱的人在齐国,如果在齐国的人死了,在秦国的人也就会心神不安,这是精气互相往来的缘故啊!
德是万民的主宰,月亮是各种属阴之物的根本。月满的时候,蚌蛤的肉就充实,各种属阴之物也都满盈;月光尽敛的时候,蚌蛤的肉就空虚,各种属阴之物也都亏损。月相变化显现于天空,各种属阴之物都随着变化于深水之中。圣人修养自己的品德,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都随着整饬自己,归向于仁义。
养由基射兕,射中石头,箭羽没入石中,这是由于他把石头当成兕,精神集中于兕的缘故。伯乐学相马,眼睛看到的除了马以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由于他精神集中在马的缘故。宋国的庖丁喜好分解牛的肢体,除了牛以外眼睛看到的没有别的东西,整整三年眼前不见活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然锋利得象刚刚磨过,这就是由于他分解牛的肢体时顺着牛的肌理,精神集中于牛的缘故。
【原文】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①,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②,量所以赎之则无有③,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④。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⑤?
周有申喜者⑥,亡其母⑦,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⑧,动于颜色⑨,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⑩,自觉而问焉(11),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12),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13),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注释】
①钟子期:春秋时楚人。
②昔:夜。这里指昨天夜晚。舍氏:未详。《新序·四》记载此事与本文略有不同,“含氏”,《新序》作“舍市”。
③量:审度,思量。
④椎(chuí):击磬工具,木制。石:指磐。
⑤强(qiǎng):极力。
⑥申喜:周人。
⑦亡:这里是失散的意思。
⑧乞人:乞丐。
⑨动于颜色:变了脸色。
⑩内(nà):让……进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纳”。
(11)自觉:疑是“自见”之误(依许维遹说)。
(12)莽:密生的草,也泛指草。
(13)隐志:潜藏于心的志向。
【译文】
钟子期夜间听到有人击磬,并发出悲哀之声,就找人把击磬的人叫来,问他:“你击磬的声音怎么这么悲哀啊?”他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无法活命;我的母亲虽得以活命,却没入官府替公家造酒;我自身虽得以活命,却在替公家击磬。我已经三年没见到自己的母亲了。昨天晚上在舍氏见到了我的母亲,想要赎她可是没有钱,而且连自身也本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悲哀。”钟子期叹息说:“可悲呀,可悲!心并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椎,不是磬,但悲哀存于心中,而椎磬却能与它应和。”所以君子心中有所感,就会在外面表现出来,自己心中有所感,就可以影响到他人,哪里一定用得着言辞表述呢?
有个叫申喜的周人,他的母亲失散了。有一天,他听到有个乞丐在门前唱歌,自己感到悲哀,脸色都变了。他告诉守门的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说:“什么原因使你落到求乞的地步?”跟她交谈才知道,那乞丐原来正是他的母亲。所以,无论父母对于子女,还是子女对于父母,实际都是一个身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就象草莽有花有果,树木有根有心一样。虽在异处却可彼此相通,心中志向互相连系,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思互相感动,对方活着心里就会高兴,对方死了心里就会悲哀,这就叫作骨肉之亲。这种天性出于至诚,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和,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来表述吗?
孟冬季·节丧
【原文】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①,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②,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③。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④。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⑤。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⑥。
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茅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之⑦,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⑧,避柱而疾触杙也⑨。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注释】
①重:尊重。亲:指父母。
②痛于肌骨:深入肌肉骨髓,形容爱重之深。
③葬死:当作“葬送”(依孙人和说)。
④生人:活着的人。
⑤发:掘开。这里是被动用法。
⑥重闭:大闭,指永远埋藏。
⑦抇(hú):发掘。
⑧替(gǔ)师:盲乐师。古代乐师多用瞽者担任,故称瞽师。瞽,目盲。
⑨疾:用力。杙(yì):一头尖的短木,小木桩。
【译文】
凡生活在天地间的事物,它们必然会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亲疼爱他们的子女,尊重、疼爱之心深入肌骨,这便是天性。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后却把他们抛入沟壑,这是人之常情不忍心去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道义。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亲孝子所应慎重的。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活着的人为死者考虑,没有比不使死者被移动更重要了,没有比不让坟墓被掘开更重要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比让坟墓中无利可图更保险的了,这就叫作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广野深山之中而平安至今的,不是说由于有珠玉国宝,而是说葬不可不隐蔽埋藏。葬浅了,狐狸就会掘开它;葬深了,也会与泉水相接。所以,凡葬一定葬在高高的土山之上,以便避开狐狸的危害、泉水的浸渍。这样做好是好,但是如果忘了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岂不也是糊涂吗?这就象盲乐师躲避柱子一样,虽然避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尖木桩上。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正是大大的尖木桩啊!慈亲孝子埋葬死者能够避开这些,就能获得葬的本义了。
【原文】
国弥大①,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②,玩好货宝③,钟鼎壶滥④,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⑤。诸养生之具⑥,无不从者。题凑之室⑦,棺椁数袭⑧,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
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⑨,羽旄旌旗、如云偻翣以督之⑩,珠玉以佩之(11),黼黻文章以饬之(12),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13),以军制立之然后可(14)。以此观世(15),则美矣,侈矣(16);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于死,则虽贫国劳民(17),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注释】
①弥:益,越。
②含(hàn)珠:古代贵族丧礼,人死后,把珍珠放入死者口中叫含珠。如果放入玉,叫含玉。含,也作“唅”、“琀”。鳞施;玉制的葬服。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联缀而成。因套在死者身上有如鱼鳞,故名“鳞施”,又名“玉匣”。
③玩好(hào):赏玩、嗜好的物品。毕本“玩好”之上有“夫”字,今据元本,李本、张本、刘本、朱本删。
④滥(jiàn):通“鉴”,浴盆。
⑤胜(shēng):尽。
⑥具:器物。
⑦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象四面有檐的屋子,木的头部向内,故名题凑。题,头。凑,聚。
⑧袭:重(chóng),层。
⑨輴(chūn):载棺柩的车。
⑩羽旄旌旗:泛指各种旗帜。旄,竿顶用旄牛尾为饰的旗。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如云偻(liǔ)翣(shà):因偻翣之上画有云气,故称“如云偻翣”。偻,盖在柩车上的饰物。他书或作“蒌”、“柳”。翣,用羽毛制成的伞形之物,有柄,灵车行时持之在两旁随行。督:正,这里有装饰的意思。
(11)佩:装饰。毕本怍“”,今据元本、李本、张本、宋启明本,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改。
(12)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绘绣的花纹。黑白相间的花纹叫黼,黑与青相间的花纹叫黻。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古以青赤相配为文,赤白相配为章。饬:通“饰”。
(13)绋(fú):牵引棺枢的绳索。古时送葬都执绋。
(14)军制:军法。
(15)观世:给世人看。观,示。
(16)侈:盛大。
(17)贫:用如使动。
【译文】
国越大,家越富,葬物就会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财货珍宝,钟鼎壶滥,车马衣被戈剑,数不尽。各种养生之器无不随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大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恶人闻知此事,互相传告。君主尽管用严刑重罚来禁止他们,却仍然禁止不住。再说,死者死去的时间越久远,活着的人对他的感情就越疏远;感情越疏远,守墓人也就越懈怠;守墓人越来越懈怠,可是墓中随葬的器物却同原来一样,这种形势本来就不安全了。
世俗之人举行葬礼,用大车载着棺柩,各种旗帜、画有云气的偻翣相随,棺柩之上点缀着珠玉,涂饰了每种花纹。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举行这种葬礼给世人看,那是够美的了,够盛大的了;但是用这种葬礼去安葬死者,那是不行的。倘若厚葬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使这样做会使国家贫困、人民劳苦,慈亲孝子也是不会拒绝做的。
孟冬季·异宝
【原文】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①,吾不受也。为我死②,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③。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④,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⑤。荆入畏鬼,而越人信⑥。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⑦,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平俗也。
【注释】
①数(shuò):多次。
②为:等于说“如”。
③利地:肥沃富饶的土地。
④寝之丘;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圈始、沈丘两县之间。他书或作“寝丘”。
⑤名:指地名。恶:凶险。“寝丘”含有陵墓之意,所以说“其名甚恶”。
⑥(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⑦知:智慧。这个意义后来写怍“智”。
【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的宝物与现今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曾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但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也只有这块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好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原文】
五员亡①,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②:“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③,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④。五员载拜受赐⑤,曰:“知所之矣。”因如吴⑥。过于荆,至江上⑦,欲涉,见一丈人⑧,刺小船⑨,方将渔⑩,从而请焉(11)。丈人度之(12),绝江(13)。问其名族(14),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15),禄万檐(16),金千镒(17)。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18),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19)?”五员过于吴(20),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21)?而无以为(22)。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①五员(yún):即伍员。
②太行:即今之太行山。伍员自楚出亡,历经宋、郑、晋、许四国,然后入吴,故有“登太行”之举(依洪亮吉说)。
③之:往。许:春秋时的小国,后被楚所灭。
④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许公想让伍员投奔吴国,但又不敢得罪楚国这个强大的近邻,所以“不应”,而以向吴国所在的东南方而唾示意。
⑤载:通“再”。
⑥因:于是。如:往。
⑦江上:长江岸边。
⑧丈人:老者。
⑨刺:撑。
⑩渔:捕鱼。
(11)从:就,走近。
(12)度:渡。
(13)绝:横渡,渡过。
(14)族:姓。
(15)爵:用如动词,赐予爵位。执圭(guī):春秋时诸侯国爵位名称,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人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天子(或诸侯)把圭赐给功臣,让他们执圭朝见,故名“执圭”。
(16)檐(dān):通“儋”,今作“担”,容积为一石。
(17)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8)子胥:伍员的字。老人揣度渡江人是伍员,故这样说作为拒绝接受赠剑的托词,并非一定真有此事。
(19)何以……为:用……做什么。动词“为”的宾语“何”前置于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之前,这是古汉语表示反问的一种格式。
(20)过:等于说“至”。
(21)奚不有为:大意是无不为。奚,何。
(22)无以为:等于说“无所以为”,即无所求的意思。
【译文】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并且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和他共同谋举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周,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再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途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奉献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也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唯有江边的老人了吧!
【原文】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①,献之司城子罕②,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③,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④,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⑤,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⑥,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注释】
①野人:指农夫。
②司城子罕:春秋时宋国的执政大臣。司城,官名,即司空,相当于相国,执掌国政,为春秋时宋国所设置。
③搏(tuán)黍:捏成团的黄米饭。儿子:小儿。
④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宝玉。鄙人:鄙陋无知的人。
⑤至言:至理名言。
⑥弥:更加,越。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耕地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司城子罕,子罕却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小人脸把它收下。”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却把不接受别人的赠物当作宝物。”所以宋国德高望重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当作宝物的东西与别人不同”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壁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了,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听取的东西就越为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为粗陋。
仲冬纪·当务①
【原文】
辨而不当论,信而不当理,勇而不当义,法而不当务,惑而乘骥也,狂而操“吴干将”②也,大乱天下者,必此四者也。所贵辨者,为其由所论也;所贵信者,为其遵所理也: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所贵法者,为其当务也。
【注释】
①当务:办事要合乎时务。这是墨家的学说。
②吴干将:有名的宝剑的名称。
【译文】
辨析却不符合公论,语言真实却不符合道理,勇敢却不符合道义,执法却不符合情理,就像迷惑的人骑着骏马,疯狂地拿着宝剑挥舞,使天下混乱的就是这四种情况。我们看重辩说,是沿着公论的说法去做的;我们看重忠信,是遵照道理的原因;我们看得勇敢,是因为能推行正义;我们看重法则,是因为符合时务。
【原文】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
备说非六王、五伯,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榖其头”矣。辨若此不如无辨。
楚有直躬①者,其父窃羊而谒②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③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注释】
①直躬:人名。
②谒:告。
③载:通“再”。
【译文】
跖的徒弟问跖说:“盗窃也有它的学说吗?”跖回答:“怎么会没有呢?妄想窃取屋内财富的,猜中了藏宝地点的人,是圣人;先破门而人的,是勇上;最后出来的,是有道义的人;知道行窃时机的,是有智慧的人;能主持平均分配赃物的,是有仁义的人,不懂得这五项却能成为大强盗的人,天下还没有。”
备说讲起六帝五王的不是,认为“尧有不慈爱自己儿子的名声,舜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禹有沉溺美色的意图,汤王有流放桀,武王有杀害纣的事情,五霸有吞并周室,使天下暴乱的阴谋。世上的人都赞扬他们,人人都忌讳说他们的坏话,这是糊涂的”。所以备说死的时候还拿着金槌来下葬,说“到了下面见到六帝五王,要将他们的头敲破”。像备说这样的辨析还不如不去辨析了。
楚国有个人叫做直躬,因为,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就把父亲告到了官府上,官府执法将要把他的父亲处死。直躬请求代替他的父亲去死。将要处决的时候,他告诉官吏说:“我的父亲偷了羊,我告发他,不就是诚信吗?我的父亲要被处死,我代替他,不是孝道吗?诚信而且孝道的人被杀,国家将还会有不被杀的人吗?”楚王听了,就不处死他。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奇怪啊!直躬这样的诚信,是利用了父亲的一件事去两次取得了自己的好名声。”所以直躬的诚信不如没有诚信。
齐国有看重勇气的人,一个住在东城边,一个住在西城边,忽然在路上相遇,见了面就说:“不如我们一起喝酒吧?”喝了好几回后,又说:“不如再找点肉吃?”其中一个说:“你的肉?还是我的肉?为什么还要到处去找肉呢?只要准备好酱拌肉就行了。”因此,大家抽出刀互相割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为止。这样的勇敢还不如没有勇敢。
纣王的同母兄弟有三个,最大的叫微子启,第二的叫中衍,最小的叫受德。受德就是纣王,十分年轻。纣王的母亲生下微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妃,生下纣的时候已经升为正妻了。纣的父母想立微子启做太子,太史根据法典争论说:“有了正妻的儿子就不可以立妾妃的儿子。”纣王因此成为了太子。像这样执行法典,还不如不存在法典。
仲冬纪·长见
【原文】
智所以相过①,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注释】
①过:超过。这里是有差异的意思。
【译文】
人们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异,是因为有的人具有远见,而有的人目光短浅。今天跟古代的关系,就像是古代跟将来的关系一样;今天跟将来的关系,也就像是今天跟古代的关系一样。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来,前后古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原文】
荆文王曰①:“苋譆数犯我以义②,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毂得焉③。不以吾身爵之④,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爵之五大夫⑤。“申侯伯善持养吾意⑥,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榖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⑦,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⑧,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⑨。
【注释】
①荆文王:即楚文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名赀(zī),公元前689—前676年在位。
②苋譆(xiànxī):楚又王之臣。数(shuò):多次。犯:冒犯。
③旷:久。不榖:不善之人。这是春秋时诸侯的谦称。毂,善。
④以:从,由。动词,授予爵位。
⑤五大夫:爵位名。
⑥申侯伯:楚文王之臣。他书或作“申侯”。申,春秋时小国,为楚所灭。申侯伯之事可参阅《左传·隐公七年》,内容与本篇所载有异。持:把握。养:长养,助长。
⑦阿(ē):曲从,迎合。
⑧知:主持,执掌。
⑨上世:前世。这句话大意是,楚文王之所以为善,是顾虑到后世圣人的毁誉,所以说“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
【译文】
楚文王说:“苋譆多次据义冒犯我,据礼拂逆我的心意,我跟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但久而久之,我从中却有所得。如果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后代如有圣人,将要以此责难于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爵位。文王又说:“申侯伯善于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准备好什么,我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从中却有所失。如果我不疏远他,后代如有圣人,将要以此责难于我。”于是送走了他。申侯伯到了郑国,曲从郑君的心意,事先准备好郑君想要的一切,经过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但仅仅五个月郑人就杀了他。这是后代的圣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
【原文】
晋平公铸为大钟①,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②。师旷曰③:“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④,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⑤,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⑥。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彪,公元前557—前531年在位。
②调(tiáo):和谐。
③师旷:春秋时著名乐师,名旷,相传他精通审音辨律,因为是瞎子,史书又称“瞽旷”。
④知音:指精通音律。
⑤窃:谦词,私下。
⑥师涓;春秋时卫灵公的乐官,善音律。据《韩非子·十过》记载,师旷与师涓同时,与本篇不同。
【译文】
晋平公铸成个大钟,令乐工审听钟的声音,乐工们都认为钟声很和谐了。师旷说:“钟声还不和谐,请重新铸造它。”平公说:“乐工都已经认为很和谐了。”师旷说:“后代如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钟声是不和谐的。因此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到了后来,师涓果然指出钟声不和谐。由此看来,师旷想要使钟声更为和谐,原来是考虑到后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
【原文】
吕太公望封于齐①,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②。”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③。鲁公以削④,至于觐存⑤,三十四世而亡。
【注释】
①吕太公望:即太公望吕尚。吕,氏。太公望,号。
②上:尚,崇尚。
③田成子:即田恒(又名田常)。齐简公四年,田恒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齐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
④公:当是“日”字之误。
⑤觐(jǐn):通“仅”。
【译文】
太公望封于齐国,周公旦封于鲁国,这两位君主十分友好。他们在一起相互议论说:“靠什么治理国家呢?”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功绩。”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爱。”太公望说:“照这样,鲁国从此便要削弱了。”周公旦曰说:“鲁国虽然会因此削弱,但后世将会占有齐国的,肯定不是吕氏的了。”后来,齐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占据了。鲁国也日益削弱,以至于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也就灭亡了。
【原文】
吴起治西河之外①,王错谮之于魏武侯②,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③,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日⑤:“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注释】
①西河:指今山西、陕西界上黄河南北流向最南端的一段。也指战国时地处黄河西岸的魏地。
②王错:魏大夫,魏武侯死后二年出奔韩。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魏武侯:名击,魏文侯之子,公元前386—前371年在位。公元前376年与韩、赵共灭晋。
③岸门:魏邑,在今山西河津南。
④释:舍弃。(xǐ):鞋。
⑤抿:抹拭,擦。泣:指泪。
【译文】
吴起治理西河,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于是派人把吴起召回。吴起走到岸门,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眼泪一行一行地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您却流泪了,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那么我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君主成就王业。如今君主却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太久了,魏国从此便要削弱了。”吴起最后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不久,西河完全被秦国吞并了,秦国日益强大。这正是吴起所预见到并为之流泪的事了。
【原文】
魏公叔座疾①,惠王往问之②,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③,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④!”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注释】
①公叔座:战国时魏惠王相。一作“公叔痤”。
②惠王;魏惠王,魏武侯之子,名,公元前370—前335年在位。
③御庶子鞅:即公孙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初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后入秦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封之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又称商鞅。争存《商君书》二十四篇。御庶于,官名。
④悖:悖理,荒谬。
【译文】
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您的病,唉!病得很沉重了!国家的事该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去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没有回答,出来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这样的贤明,而今竟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真是太荒谬了!”公叔死后,公孙鞅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秦国果然因此强盛起来,魏国果然因此削弱下去。由此看来,并不是公叔座荒谬,而是惠王自己的荒谬啊!大凡行事荒谬的人的弊病,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季冬纪·士节
【原文】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①,临患忘利,遗生行义②,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③,天子不得而臣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⑤。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⑥。
【注释】
①当:面对。理:义。
②遗生:舍生。
③友:用如动词,交友。
④臣;用如使动,使……称臣。
⑤务:致力。
⑥佚(yì):通“逸”,安逸。
【译文】
士的为人,主持正义而且不避危难,面临祸患忘却私利,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行为的人,国君无法与他交友,天子无法让他称臣。大至安定天下,其次安定一国,却一定要用这样的人。所以君主想要大立功名的,不可不致力于访求这样的人。贤明的君主要把精力花费在访求贤士上,而面对治理政事则采取超脱的态度。
【原文】
齐有北郭骚者①,结罘罔②,捆蒲苇③,织萉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⑤:“愿乞所以养母⑥。”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⑦,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⑧,辞金而受粟⑨。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⑩,出奔(11),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12),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注释】
①北郭骚:春歌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
②罘(fú):捕兽的网。罔:网。
③捆:砸。编蒲苇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牢固。
④萉屦(fēi jù):麻鞋。
⑤踵门:走到门上。踵,脚后跟。用如动词。晏子:春秋时齐人,名婴,字平仲,继其父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
⑥所以养母:用以奉养母亲的东西,这里指粮食。
⑦说:悦,悦服。
⑧府:国家储藏财物的地方。
⑨辞:谢绝。
⑩见疑于齐君:被齐君猜忌。见,表被动。
(11)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
(12)沐浴:洗发洗身。北郭骚沐浴而出,以示恭敬有礼。
【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凭借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志节高尚,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则不苟且求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粮食来奉养母亲,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只收下了粮食。
不久之后,晏子遭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予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子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上车走了。
【原文】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①’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②。”著衣冠③,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④,造于君庭⑤,求复者日⑥:“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⑦。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⑧。”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⑨,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⑩,及之国郊(11),请而反之(12)。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①伉(kàng):当,承担。
②白:这里是洗清冤诬的意思。
③著(zhuó):穿戴。这个意义在字形上后来讹变为“着”。
④奉:捧。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
⑤造:到……去。
⑥复者:指君庭门前负责传话通禀的下级官吏。
⑦浸:这里是被动用法。
⑧托:托付。
⑨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⑩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1)郊: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
(12)反:返回,用如使动。
【译文】
北郭子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来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来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恳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以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季冬纪·不侵
【原文】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①。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②?贤主必自知士③,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④。豫让、公孙弘是矣⑤。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⑥。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⑦,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⑧,必自知之然后可。
【注释】
①以身为(wèi)人:为他人献出生命。
②以:不当有,疑为后人所加(依王念孙说)。奚道:何由。相得:互相投合。
③自知;无须他人教谕而知。
④交争:相谏。争,诤谏。
⑤公孙弘:战国时齐孟尝君的门客。
⑥智伯:指智伯瑶。
⑦千乘:指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
⑧来:用如使动,招来。
【译文】
天下比自身轻贱,而士却甘愿为他人献身。为他人献身的人难能可贵,如果人们不了解他,那怎可能与他们情投意合?贤明的君主一定是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士。在当时,智伯、孟尝君可称得上是了解他们了。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的土地就满心欢喜,四境之内全都庆贺;而得到贤士却无动于衷,不知相互庆贺:这是不晓得轻重啊。商汤、周武王起初只是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然而士都归附他们。夏桀、殷纣是天子,然而士都离开了他们。孔子、墨子都是身穿布衣的庶人,然而拥有兵车万辆、千辆的君主却无法与他们争夺士。由此看来,尊贵富有不足以招来士,君主一定要亲自了解士,然后才能招来。
【原文】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①,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于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②,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③。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④,而必加礼于吾所⑤,是国士畜我也⑥。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土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注释】
①范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士氏,因士会受范地为食邑,故称范氏。这里指范吉射。中行(hàng)氏:即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荀氏,因荀林父为中行主将,后以中行为氏。这里指中行寅。中行,春秋时晋国军制之名。晋置上中下三军,后又增置中行、右行、左行。
②不我衣:不给我衣穿。衣,用如动词,给……衣穿。
③众人:这里作状语,象畜养众人一样地。下文“国土畜我”中的“国土”也作状语。
④朝:朝会。
⑤所:所在之处。
⑥国士:智勇冠于全国的人。
【译文】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为何那么不让人解啊?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诸侯把他们都灭掉了,而你并不替他们报仇;但是智氏,被灭之后你却一定要替他报仇;这是什么缘故?”豫让说:“让我来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在我受冻的时候却不给我衣穿,在我挨饿的时候也不给我饭吃,并时常让我跟上千的门客一同受相同的衣食,这是象养活众人一样地养活我。凡象对待众人一样对待我的,我也象待众人一样地回报他。至于智氏就不是这样,出门就给我车坐,在家就供给我充足的衣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定对我给予特殊的礼遇,这是象奉养国士那样地奉养我,凡象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的,我也象待国士那样地报答他。”豫让是国士,尚且还念念不忘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又何况一般人呢?
有始览·去尤
【原文】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①。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②。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③,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④,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⑤,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⑥,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注释】
①尤:通“囿”,蔽囿,蒙蔽;局限。
②悖:谬误。
③要:关键。
④乡:通“向”。
⑤鈇(fū):斧子。
⑥抇(hú):掘。谷:坑。
【译文】
世上凭着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有所局限,那么凭听闻下的结论必定是谬误的了。受局限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必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与有所憎恶。面向东望的人,看不见西面的墙;朝南看的人,望不见北方。这是由于心意专于一方啊。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猜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象偷斧子的,看他的脸色,象偷斧子的;听他说话,也象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举止神态,没有一样不象偷斧子的。这个人挖坑的时候,找到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举止神态,却没有一样象偷了斧子的。他邻居的儿子没有改变,他自己却改变了,他改变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原来有所局限。
【原文】
鲁有恶者①,其父出而见商咄②,反而告其邻曰③:“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姜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庄子》曰④:“以瓦者翔⑤,以钩者战⑥,以黄金者殆⑦。其祥一也⑧,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⑨,盖内掘⑩。”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11),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于俗,则何可扩矣。
【注释】
①恶:丑陋。
②商咄:人名,以貌美著称。章炳麟认为即春秋时宋公子商咄。
③反:返回。
④引文见《庄子·达生》篇,文字略有出入。
⑤瓦:古代纺绩用的纺砖。:字书无此字,当为“豉”之误。豉,古文“投”字(参用洪颐萱说)。这里是下赌注的意思。翔;这里是安详,坦然的意思。
⑥钩:衣带钩。战:惧,担心。
⑦殆:迷惑。
⑧祥:善,这里指赌技精巧。
⑨泄:狎,亲近。
⑩内掘:内心不安,掘,不安详。
(11)两事详见《去宥》篇。前事言齐人欲得金而夺人之金,徒见金不见人,后者言秦墨者相妒致使秦惠王偏听偏信。两事都是“有所尤”造成的。
【译文】
鲁国有个十分丑陋的人,他的父亲出门看见了商咄,回来以后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的儿子。”然而他儿子是极丑陋的,商咄是极漂亮的,他却认为极漂亮的不如极丑陋的,这是被自己的偏爱所局限了。所以,知道了漂亮可以被认为是丑陋,丑陋可以被认为是漂亮,然后就能知道什么是漂亮,什么是丑陋了。《庄子》说:“用纺锤作赌注的内心坦然,用衣带钩作赌注的心里发慌,用黄金作赌注的感到迷惑。他们的赌技是一样的,然而所以感到迷惑,必然是因为有看重的东西。对外物有看重的东西,就会对它亲近,因而内心就会产生不安。”那个鲁国人可以说是对外物有看重的东西了。这道理体现在齐国人想得到金子,以及秦国的墨者互相嫉妒上,这些都是因为有所局限啊。
老聃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象直立的木头一样自行其事,这样必然与世俗不合,那么还能有什么能使他内心产生不安呢?
有始览·听言
【原文】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①,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②,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③,以夺人财;轻用民死④,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膌壮狡⑤,汽尽穷屈⑥,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⑦,守狗死,其势可穴也⑧。”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⑨,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注释】
①弥:更加。
②盛其欢乐:使其欢乐盛。盛,用如使动。下文“大”“侈”用法与此同。
③苑囿: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
④轻用民死:大意是,随随便便让人民去死。轻,轻易。
⑤天膌(jī)壮狡:使强壮有力的人天折瘦弱。天,早死。膌,通“瘠”,瘦弱。天和膌都用如使动。狡,强壮有力。
⑥汔(qì):几,几乎。穷屈:穷尽,走投无路。
⑦培:房屋的后墙。
⑧穴:用如动词,挖洞。
⑨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泛指城墙。庳(bēi):低矮。
【译文】
听到的话不可不考察,不考察,那么好和不好就难以分辨。好和不好不能分辨,祸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夏、商、周三代能分辨好和不好,所以能称王于天下。如今世道更加衰微,圣王之道被废弃灭绝。当世的君主尽情寻欢作乐,把钟鼓等乐器造得很大,把台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