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重生之名流巨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才多艺,这些才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演员们信手拈来。现在年轻的后辈,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迅速被公司捧红,演技是“飘”的。
就像浮木,只能浮在水面上,就是沉不下去。
开拍的前两天,何导特地约杜云修“讲戏”,一方面是告诉对方,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一方面,是想看看杜云修这个年轻人到底对角色理解了多少。结果何导听完后愣了愣——对方还真下了不少苦功!不仅自己给的相关书籍资料全部看完了,在那个老中医那里也学得有模有样,摆起中医的架势,还真的有几分高深的名医感觉。难怪上次小李回剧组,笑着说:“云修现在在那里足以以假乱真。那个老中医的很多病人,看到云修的架势,差点以为对方也是位名医了!”
不过何导并没有把对杜云修的这份满意表现在脸上。
因为他心底更清楚——这部戏最难的,不在于中医的神似,而是在于“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简单说来,就是在同个场景中,将所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的戏份一次性拍完,避免剧组补拍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上的浪费。
例如,慈善堂这个大环境,尽管年代不同,但是杜云修戏中的爷爷、父亲,都有在此给病人看病的戏份,因此场记做好记录后,便可以开始分切拍摄、非顺序性地跳拍。
在何导的精益求精下,道具组对每一个布景都相当讲究。
单是这慈善堂,就是专门按晚清时期的照片复原的,其中的一些椅柜,现做太新,于是花钱从其他地方购买、租赁,或者做旧,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有年代感。古色古香的中药店挂着一块“慈善堂”金漆隶书横匾。门外贴着一幅“人参鹿茸”“精制上药”的八字楹联,清俊隽永,带着两分贵气。
踏入药铺,正厅挂着山水画,摆放着供求诊人休息的酸枝台椅。左手边靠墙的地方请了一尊药王神农氏的神台。除了平日的祭拜外,学徒的拜师仪式也在此进行。选择吉日,以三牲礼拜,再由殷观棋的爷爷发一封红包,才算做礼成。
中药店的分级很严格。
学徒是最低级的,往上分别是:打杂、尾柜、二柜,以及头柜。在殷观棋幼年时,家族很兴旺,慈善堂光是打杂的学徒就好几个。
头柜和二柜主要负责买卖药材。台柜上放着算盘、分戥、药盅、铡刀等工具,后面竖立着高约一米二的百子柜。顾名思义,这种木质药柜约有一百个抽屉,里面装满各种药草,用毛笔小楷写了小签子标在小抽屉外侧,最常见的是“八珍”——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及甘草。
镜头一开始呈现的,就是淡淡的中药氤氲中,学徒忙碌的景象……
年幼的殷观棋很是顽皮。
每次父亲让他好好学医,把草药洗、焙、晒、铡、刨一遍,最后殷观棋总能把草药碾成渣渣。
镜头一晃。
年幼的殷观棋在碾磨的过程中变成少年,但依旧是对中药医术不在心的模样……
不过这个镜头只有几秒,因为接下来就是战火纷飞的剧情,以及几年后殷观棋成年了,拥有了自己的药房的事情。
何导喊了声“Cut(停)!”
场记立刻记录,拿起数码相机,对着演员们拍了照片。在过去,为了防止后面续拍的戏份穿帮,每次都需要记录演员的服饰配件。现在有了相机之后,则直接拍照存图。等到下一场连续性的戏份开拍时,造型师便可以对照此次存档的照片装扮。
杜云修也趁机酝酿了一下情绪。
刚刚的那个镜头,只拍了一两分钟,主要是表现殷观棋无忧无虑中带点小狡黠的少年模样。整个眉眼都是轻松飞扬的,没有经历过一点儿的沧桑。
时光在他身上呈现出来的是朝阳般的生气与美好。
这跟杜云修比较沉静的性格不太相同,但是杜云修演得却很自然。身为演员,除了揣摩不同的人物性格外,多思考,多观察,也很重要。
就比如刚才拍摄的那个心理状态,杜云修就参考了藤泽和蔚逸飞的性格。
年轻,有活力,顽皮。
平日观察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通过组合、吸收、思考,在相似类型的角色基础上,再融合自己对这部剧的理解,以角色的性格揣摩剧情,再次演绎,填补细节,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物……
下一场将要跳拍的是殷观棋在自己开设的中医店铺里面的剧情。
那个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爷爷被杀,父亲劳累而死,临死前紧紧握着殷观棋的手,在他手心上写下“悬壶济世”四个字……
在最后的剪辑中,何导在这里插入了将近七八秒的战争场景作为影片跳转的衔接。
大量的爆破,无数人的死伤,残垣断壁,硝烟滚滚……
杜云修仰头望去,天空是苍茫茫的一片灰,唯有冒着黑烟的战火还在延续着,看不到尽头,仿佛一条没有希望的路。
周围原本应该充满着嘈杂声和背景声。
但是何导让剪辑师将全部的声音都消退——只留下杜云修的旁白。
悲怆的战火下万籁俱寂。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过去无忧无虑的日子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尽管我心底从来不愿意相信。过去的无知和自大化为人生的悔恨。我看不到眼前的路,在没有希望的国家。可是……还是要走下去。作为医者,走下去。”
杜云修的声线不像裴清那样具有强烈的穿透力。
可是过硬的台词功底,融入深刻的情绪后,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渲染力。尤其是字和字之间,词与词之间,那种拿捏,那种衔接,那种轻重缓急的把握度。即使是挑剔的何导,日后在媒体面前也这样评价道:“我从不认为年轻的演员能把如此关键的台词一气呵成。但是云修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还令当时剪辑室里面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少年的镜头拍完后,道具组的人员连忙按照导演的吩咐,重置场景,重新照明布光。
先前兴隆的慈善堂,经过道具组的布置后,变得冷冷清清,落寞残破。只剩下一个老旧的百子柜,几把有点残破的木头椅子,一副战火洗劫后的惨淡景象。
何导坐在监视器后,通过窗口看了看,觉得满意后微微点了点头,叫了一声:“Action(开机)!”
这边的杜云修正穿着一件青灰色的长衫,在台柜前,用分戥称了两钱的草药。在家族还没有衰落之前,这种事是尾柜做的,但现在世事萧条,慈善堂就算勉强重新开张,也只有他和一个小哑巴学徒,这个十来岁的孩子,还是殷观棋从战场上捡回来的。
光线暗淡。
跟先前明亮的暖色调相比,何导现在把影片的基调换成了冷色系。
这时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从门口往里探头,他衣着寒酸,上面都是破洞,缝补了好些回,一看就是一穷二白的贫穷百姓。
他畏畏缩缩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渴望,和长年窘迫生活下的自卑。
小哑巴看到了对方,却不想告诉殷观棋。这个大夫总是救治一些没钱看病的人,攒下的钱全部用来换成草药,结果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系。
对方小心翼翼地走入了慈善堂,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包草药的殷观棋。
这个时候镜头给了个特写。
杜云修渐渐抬起头,视线从手上的分戥移开,看了一眼门外。
昏黄的光线打在他的脸上,衬得他的鼻梁如山峰一般挺直。此时的杜云修经过造型师的化妆,肤色变得微黑,眼睛却很有神,低调、瘦削、沉静,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特别。
少年和青年不一样。
少年还没长开,所以线条都是柔软的,显得几分青涩。而到了青年,他的轮廓会变得硬朗很多,柔韧的感觉转为透着沧桑的成熟。那种转变就像青涩的小马驹变为高大的骏马。
要抓住这种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全凭造型师的功底。
这次的造型师也是一流的老手,只是场景转换的这一小时,就将少年不识愁滋味,无知又自大的公子哥,装扮成亲眼目睹战乱流离伤亡、因此变得瘦削而沉闷的青年。肤色更是细致地进行了调整,从当初成天待在大宅的白皙,变成经过日晒雨淋的微黄色,这正是角色逃离战火、背井离乡时的外貌变化。
灾难和挫折永远是让人成长的最快的方法。
杜云修见到那人之后,手上的动作稍微顿了顿,然后连忙让小哑巴把病人请了进来。寒酸的中年男子有点受宠若惊,表情惊喜中又带着些战战兢兢。
那个中年男子是个龙套角色。助导挑选的演员还是有一定功底的,只是镜头感却不是十分强。从进入中药铺这几步,身后的摄像机一直紧跟着他,但那人除了注意自己的表演状态外,却没有意识到要配合摄影师的步调。这样很容易造成拍摄上的技术性违禁。
通常在现场拍摄时,特别要注意这样几点:灯光、摄影机的移动范围,以及移动速度。一旦脱离了镜头,导演那边的监视器就看不到你的身影,或者破坏了导演原本构想的场面设计,那就要重新拍摄。
因为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设备,那个中年男子到了台柜前,竟遮去了杜云修大部分的光源,甚至还挡到了杜云修的镜头!
老戏骨对镜头和灯光非常敏感,深知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光源下,拍摄自己的效果会是最好的。因此,一些喜欢欺压新人的老手,在跟新人对戏时,除了在台词上做变动,还会在镜头上做“手脚”,利用道具遮挡对方,让自己的镜头尽可能多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俗称“抢戏”。
尽管观众可能没有觉察到,但一般意义上,撇开角色的重要性和塑造,镜头中出现得越久,停留的时间越长,观众的潜意识里会对这个角色记得更深。
眼前这个演员虽然没有要抢戏的意思。但是监视器后面的何导已经微微蹙眉,助导见何导神色不对,正要场记举板提示,杜云修自己已经先动了!
——只见他招了招手,让小哑巴把针灸包拿过来。
这是剧本上没有的内容。
那个小孩子明显一愣,毕竟只有十来岁,见杜云修说了剧本上没有的台词,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应。
而就是这一两秒的时间。杜云修已经改换了自己的位置,重新站在了镜头和光源最适当的地方,巧妙地将中年男人带来的不便化解了。这只是个小小的细节,却让助导松了口气,隐隐产生一种这个偶像演员应变很是灵活的看法。
演小哑巴的孩子依旧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才用疑惑的眼神望向何导。
助导非常了解何导的性格和脾气,见何导依旧看着监视器,眼皮都没抬一下,连忙摆了摆手,表示“没事,继续演”——因为镜头始终在杜云修身上,没有做过切换动作,其他人的表演是否脱节也就无所谓。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助理突然惊讶地看了一眼云修。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那个饰演主角的云修,在知道小演员有可能无法及时反应的情况下,才会加那样的台词,出现剧本里面没有的剧情……
这样的举动的确只是细枝末节。
但是对方却在转瞬之间,将所有可能的情况考虑到了——镜头、灯光、剧情,以及其他演员的状况!那不光是在用脑子表演,更是用心在表演。
如果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掌舵者,操控所有。那么眼前的这个演员,不但对镜头有着高超的掌控力,还非常清楚地领悟到了导演的意图和心态,于是才敢这样笃定——即使增加了那句台词,小演员不知所措,导演也不会喊“Cut”。
多才多艺,这些才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演员们信手拈来。现在年轻的后辈,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迅速被公司捧红,演技是“飘”的。
就像浮木,只能浮在水面上,就是沉不下去。
开拍的前两天,何导特地约杜云修“讲戏”,一方面是告诉对方,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一方面,是想看看杜云修这个年轻人到底对角色理解了多少。结果何导听完后愣了愣——对方还真下了不少苦功!不仅自己给的相关书籍资料全部看完了,在那个老中医那里也学得有模有样,摆起中医的架势,还真的有几分高深的名医感觉。难怪上次小李回剧组,笑着说:“云修现在在那里足以以假乱真。那个老中医的很多病人,看到云修的架势,差点以为对方也是位名医了!”
不过何导并没有把对杜云修的这份满意表现在脸上。
因为他心底更清楚——这部戏最难的,不在于中医的神似,而是在于“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简单说来,就是在同个场景中,将所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的戏份一次性拍完,避免剧组补拍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上的浪费。
例如,慈善堂这个大环境,尽管年代不同,但是杜云修戏中的爷爷、父亲,都有在此给病人看病的戏份,因此场记做好记录后,便可以开始分切拍摄、非顺序性地跳拍。
在何导的精益求精下,道具组对每一个布景都相当讲究。
单是这慈善堂,就是专门按晚清时期的照片复原的,其中的一些椅柜,现做太新,于是花钱从其他地方购买、租赁,或者做旧,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有年代感。古色古香的中药店挂着一块“慈善堂”金漆隶书横匾。门外贴着一幅“人参鹿茸”“精制上药”的八字楹联,清俊隽永,带着两分贵气。
踏入药铺,正厅挂着山水画,摆放着供求诊人休息的酸枝台椅。左手边靠墙的地方请了一尊药王神农氏的神台。除了平日的祭拜外,学徒的拜师仪式也在此进行。选择吉日,以三牲礼拜,再由殷观棋的爷爷发一封红包,才算做礼成。
中药店的分级很严格。
学徒是最低级的,往上分别是:打杂、尾柜、二柜,以及头柜。在殷观棋幼年时,家族很兴旺,慈善堂光是打杂的学徒就好几个。
头柜和二柜主要负责买卖药材。台柜上放着算盘、分戥、药盅、铡刀等工具,后面竖立着高约一米二的百子柜。顾名思义,这种木质药柜约有一百个抽屉,里面装满各种药草,用毛笔小楷写了小签子标在小抽屉外侧,最常见的是“八珍”——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及甘草。
镜头一开始呈现的,就是淡淡的中药氤氲中,学徒忙碌的景象……
年幼的殷观棋很是顽皮。
每次父亲让他好好学医,把草药洗、焙、晒、铡、刨一遍,最后殷观棋总能把草药碾成渣渣。
镜头一晃。
年幼的殷观棋在碾磨的过程中变成少年,但依旧是对中药医术不在心的模样……
不过这个镜头只有几秒,因为接下来就是战火纷飞的剧情,以及几年后殷观棋成年了,拥有了自己的药房的事情。
何导喊了声“Cut(停)!”
场记立刻记录,拿起数码相机,对着演员们拍了照片。在过去,为了防止后面续拍的戏份穿帮,每次都需要记录演员的服饰配件。现在有了相机之后,则直接拍照存图。等到下一场连续性的戏份开拍时,造型师便可以对照此次存档的照片装扮。
杜云修也趁机酝酿了一下情绪。
刚刚的那个镜头,只拍了一两分钟,主要是表现殷观棋无忧无虑中带点小狡黠的少年模样。整个眉眼都是轻松飞扬的,没有经历过一点儿的沧桑。
时光在他身上呈现出来的是朝阳般的生气与美好。
这跟杜云修比较沉静的性格不太相同,但是杜云修演得却很自然。身为演员,除了揣摩不同的人物性格外,多思考,多观察,也很重要。
就比如刚才拍摄的那个心理状态,杜云修就参考了藤泽和蔚逸飞的性格。
年轻,有活力,顽皮。
平日观察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通过组合、吸收、思考,在相似类型的角色基础上,再融合自己对这部剧的理解,以角色的性格揣摩剧情,再次演绎,填补细节,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物……
下一场将要跳拍的是殷观棋在自己开设的中医店铺里面的剧情。
那个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爷爷被杀,父亲劳累而死,临死前紧紧握着殷观棋的手,在他手心上写下“悬壶济世”四个字……
在最后的剪辑中,何导在这里插入了将近七八秒的战争场景作为影片跳转的衔接。
大量的爆破,无数人的死伤,残垣断壁,硝烟滚滚……
杜云修仰头望去,天空是苍茫茫的一片灰,唯有冒着黑烟的战火还在延续着,看不到尽头,仿佛一条没有希望的路。
周围原本应该充满着嘈杂声和背景声。
但是何导让剪辑师将全部的声音都消退——只留下杜云修的旁白。
悲怆的战火下万籁俱寂。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过去无忧无虑的日子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尽管我心底从来不愿意相信。过去的无知和自大化为人生的悔恨。我看不到眼前的路,在没有希望的国家。可是……还是要走下去。作为医者,走下去。”
杜云修的声线不像裴清那样具有强烈的穿透力。
可是过硬的台词功底,融入深刻的情绪后,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渲染力。尤其是字和字之间,词与词之间,那种拿捏,那种衔接,那种轻重缓急的把握度。即使是挑剔的何导,日后在媒体面前也这样评价道:“我从不认为年轻的演员能把如此关键的台词一气呵成。但是云修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还令当时剪辑室里面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少年的镜头拍完后,道具组的人员连忙按照导演的吩咐,重置场景,重新照明布光。
先前兴隆的慈善堂,经过道具组的布置后,变得冷冷清清,落寞残破。只剩下一个老旧的百子柜,几把有点残破的木头椅子,一副战火洗劫后的惨淡景象。
何导坐在监视器后,通过窗口看了看,觉得满意后微微点了点头,叫了一声:“Action(开机)!”
这边的杜云修正穿着一件青灰色的长衫,在台柜前,用分戥称了两钱的草药。在家族还没有衰落之前,这种事是尾柜做的,但现在世事萧条,慈善堂就算勉强重新开张,也只有他和一个小哑巴学徒,这个十来岁的孩子,还是殷观棋从战场上捡回来的。
光线暗淡。
跟先前明亮的暖色调相比,何导现在把影片的基调换成了冷色系。
这时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从门口往里探头,他衣着寒酸,上面都是破洞,缝补了好些回,一看就是一穷二白的贫穷百姓。
他畏畏缩缩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渴望,和长年窘迫生活下的自卑。
小哑巴看到了对方,却不想告诉殷观棋。这个大夫总是救治一些没钱看病的人,攒下的钱全部用来换成草药,结果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系。
对方小心翼翼地走入了慈善堂,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包草药的殷观棋。
这个时候镜头给了个特写。
杜云修渐渐抬起头,视线从手上的分戥移开,看了一眼门外。
昏黄的光线打在他的脸上,衬得他的鼻梁如山峰一般挺直。此时的杜云修经过造型师的化妆,肤色变得微黑,眼睛却很有神,低调、瘦削、沉静,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特别。
少年和青年不一样。
少年还没长开,所以线条都是柔软的,显得几分青涩。而到了青年,他的轮廓会变得硬朗很多,柔韧的感觉转为透着沧桑的成熟。那种转变就像青涩的小马驹变为高大的骏马。
要抓住这种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全凭造型师的功底。
这次的造型师也是一流的老手,只是场景转换的这一小时,就将少年不识愁滋味,无知又自大的公子哥,装扮成亲眼目睹战乱流离伤亡、因此变得瘦削而沉闷的青年。肤色更是细致地进行了调整,从当初成天待在大宅的白皙,变成经过日晒雨淋的微黄色,这正是角色逃离战火、背井离乡时的外貌变化。
灾难和挫折永远是让人成长的最快的方法。
杜云修见到那人之后,手上的动作稍微顿了顿,然后连忙让小哑巴把病人请了进来。寒酸的中年男子有点受宠若惊,表情惊喜中又带着些战战兢兢。
那个中年男子是个龙套角色。助导挑选的演员还是有一定功底的,只是镜头感却不是十分强。从进入中药铺这几步,身后的摄像机一直紧跟着他,但那人除了注意自己的表演状态外,却没有意识到要配合摄影师的步调。这样很容易造成拍摄上的技术性违禁。
通常在现场拍摄时,特别要注意这样几点:灯光、摄影机的移动范围,以及移动速度。一旦脱离了镜头,导演那边的监视器就看不到你的身影,或者破坏了导演原本构想的场面设计,那就要重新拍摄。
因为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设备,那个中年男子到了台柜前,竟遮去了杜云修大部分的光源,甚至还挡到了杜云修的镜头!
老戏骨对镜头和灯光非常敏感,深知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光源下,拍摄自己的效果会是最好的。因此,一些喜欢欺压新人的老手,在跟新人对戏时,除了在台词上做变动,还会在镜头上做“手脚”,利用道具遮挡对方,让自己的镜头尽可能多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俗称“抢戏”。
尽管观众可能没有觉察到,但一般意义上,撇开角色的重要性和塑造,镜头中出现得越久,停留的时间越长,观众的潜意识里会对这个角色记得更深。
眼前这个演员虽然没有要抢戏的意思。但是监视器后面的何导已经微微蹙眉,助导见何导神色不对,正要场记举板提示,杜云修自己已经先动了!
——只见他招了招手,让小哑巴把针灸包拿过来。
这是剧本上没有的内容。
那个小孩子明显一愣,毕竟只有十来岁,见杜云修说了剧本上没有的台词,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应。
而就是这一两秒的时间。杜云修已经改换了自己的位置,重新站在了镜头和光源最适当的地方,巧妙地将中年男人带来的不便化解了。这只是个小小的细节,却让助导松了口气,隐隐产生一种这个偶像演员应变很是灵活的看法。
演小哑巴的孩子依旧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才用疑惑的眼神望向何导。
助导非常了解何导的性格和脾气,见何导依旧看着监视器,眼皮都没抬一下,连忙摆了摆手,表示“没事,继续演”——因为镜头始终在杜云修身上,没有做过切换动作,其他人的表演是否脱节也就无所谓。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助理突然惊讶地看了一眼云修。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那个饰演主角的云修,在知道小演员有可能无法及时反应的情况下,才会加那样的台词,出现剧本里面没有的剧情……
这样的举动的确只是细枝末节。
但是对方却在转瞬之间,将所有可能的情况考虑到了——镜头、灯光、剧情,以及其他演员的状况!那不光是在用脑子表演,更是用心在表演。
如果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掌舵者,操控所有。那么眼前的这个演员,不但对镜头有着高超的掌控力,还非常清楚地领悟到了导演的意图和心态,于是才敢这样笃定——即使增加了那句台词,小演员不知所措,导演也不会喊“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