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文科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县丞,你没有耕地过吧?马耕虽然快,可是却也是很麻烦的。虽然一匹马耕地速度是普通耕牛的少则五倍,多则十倍,可是我们用不起啊!普通耕牛吃的是草料,可是马吃的可是粮食啊!”
“对啊!马吃的是粮食,这个已经够是一个大胃口了。可是马还非常弱,稍有不慎也就会得病。而牛不同,牛壮实,不容易得病。所以都有铜驴铁牛纸扎的马的说法,马实在是太弱了,根本无法能够耕地的。”
“是的,何况一匹马,卖的比牛贵了很多倍啊!一匹马的价格顶的上很多头牛了,我现在连牛都用不起,那我们怎么能够用得起马呢?”
“至于说时县丞你所说的马能够耕地快,这个不假。马耕地是普通牛的数倍,可是我们有牛已经足够了,用不着马。我们一匹马,我们一户人家不过是一百亩,哪里用得着马啊?”
显然,这些耕地的农民也都是在认为时不凡这个官僚“不接地气”,不会真正的耕地。不过时不凡倒没有直接开口反驳,主动等待他们吐槽完了自己这才准备说话。而时不凡知道中国人一直都是以牛耕为主,这个是中国的小农经济造成的。其实如果用时不凡的眼光来看,西方用马耕,而东方用牛耕,这个其实是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差异在产生效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
可是用在中国和当年的西方,牛耕在中国这个人均耕地山,并且未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动,南方水田丰富,反而不适合马耕,只是适合牛耕。马耕更适合旱地进行耕种,适合种植小麦等等旱地作物。
而且中国普遍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每一户人家的土地都相对不多。随着国力鼎盛,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可是土地兼并并没有事实上的提高生产能力,只不过是把土地所有权的那张“纸”移交到了另一个人手里面,那个人就是借用了这张纸无偿的拿走那些农民的一部分收成。事实上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并没有改变,这样事实上更适合牛耕。
马耕的缺点,这些百姓也都说了。马容易生病,并且价格比起牛高很多,再加上马吃的食物很好,使用成本相对高昂。再加上普通百姓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土地不够多,自然无法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并不需要马耕。
“呵呵,这个马耕,其实和后世的农机差不多。后世的各种农业机械,虽然农机耕地等等效率很高,动辄能够一天耕地几十亩上百亩的。可是百姓用不着,后世的百姓平均耕地不过是几亩地,用不着那么好的农机。再加上农机价格高昂,这样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自然显得华而不实了。”
“其实如果使用农机,如果在耕地数量少,自然是不值得。可是一旦耕地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那反而成本降低了很多,比牛耕更好的多了。”
时不凡当然不是那种绝对不接地气的人,他只要把后世的农机的经验带到古代的马耕也就可以了。马耕适合那种土地多,耕地面积需求很大的农户。也就是说耕地面积越大,那马耕反而是越是值得,越是成本低廉。虽然马匹要吃粮食,可是马匹效率高。如果用来耕小块地,那自然是不值得的。
可是如果大面积的耕地,越是大面积反而成本相对较低。时不凡甚至估算过,如果面积足够大,那大规模采用马耕,那最后马耕的成本也许也就是牛耕的八成左右。当然,前提条件是耕地面积够大,把这个成本给分摊下来,这样有助于他们分摊成本。可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确实很难让他们有这种想法,让大家都认为是马耕成本更高。
古代的小农经济都是各扫门前雪,几乎不会主动去帮助他们。所以这样可就尴尬了,单独购买马匹,农民不需要,也都买不起,更是养不起。所以虽然马耕有好处,可是在中国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那自然也都是用不着的。
“谁说你们只是一户人了?将来你们那么多户人家,要集中起来。我们万年县大概六千多户人家,如果每家每户一百亩地,那也就是六十多万亩地啊!六十多万亩,你说马耕还会亏本吗?那反而是在节省本钱啊!不但节省本钱,本来需要十个人更低的,现在三两个也都可以做到了,你说不是在省时间,也是在节省人力啊!节省下来了这些人力,能够作很多事情了?”时不凡问道。
一些百姓也都开始粗略掰手指头算,不过最后他们也是算迷糊了,显然他们的数学水平很差,没有办法精确算清楚这笔账本。可是,有些人却突然认准了一个说法。
“可是,这些耕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怎么会算是六十万亩呢?”还是有人不甘心的问道。
时不凡赶紧再次强调,说:“这个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合作社的原因了,只要集合成为一个合作社,那我们才能够统一的进行做一个计划,这样到时候谁负责做什么,这样各司其职,不会出现问题。有人专门负责代替大家种田,有些人分工去负责替大家服徭役,有些人负责做别的各种食物。当然,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各家各户的,而大家各家各户组成一个合作一起生产的合作社,按照各自的分工来进行。到时候负责种田的把足够的粮食交上去一部分,给那些不负责种田的,负责给大家服徭役的人养家糊口,这样不是很好了吗?大家交出来的至少使用权,并非是所有权,就好比是你们把这个土地租给全体人一起使用,可是最后所有权还是自己的。”
“到时候,那些负责耕地种田的人,交足朝廷的税收,然后留下集体的。集体... -->>
“时县丞,你没有耕地过吧?马耕虽然快,可是却也是很麻烦的。虽然一匹马耕地速度是普通耕牛的少则五倍,多则十倍,可是我们用不起啊!普通耕牛吃的是草料,可是马吃的可是粮食啊!”
“对啊!马吃的是粮食,这个已经够是一个大胃口了。可是马还非常弱,稍有不慎也就会得病。而牛不同,牛壮实,不容易得病。所以都有铜驴铁牛纸扎的马的说法,马实在是太弱了,根本无法能够耕地的。”
“是的,何况一匹马,卖的比牛贵了很多倍啊!一匹马的价格顶的上很多头牛了,我现在连牛都用不起,那我们怎么能够用得起马呢?”
“至于说时县丞你所说的马能够耕地快,这个不假。马耕地是普通牛的数倍,可是我们有牛已经足够了,用不着马。我们一匹马,我们一户人家不过是一百亩,哪里用得着马啊?”
显然,这些耕地的农民也都是在认为时不凡这个官僚“不接地气”,不会真正的耕地。不过时不凡倒没有直接开口反驳,主动等待他们吐槽完了自己这才准备说话。而时不凡知道中国人一直都是以牛耕为主,这个是中国的小农经济造成的。其实如果用时不凡的眼光来看,西方用马耕,而东方用牛耕,这个其实是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差异在产生效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
可是用在中国和当年的西方,牛耕在中国这个人均耕地山,并且未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动,南方水田丰富,反而不适合马耕,只是适合牛耕。马耕更适合旱地进行耕种,适合种植小麦等等旱地作物。
而且中国普遍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每一户人家的土地都相对不多。随着国力鼎盛,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可是土地兼并并没有事实上的提高生产能力,只不过是把土地所有权的那张“纸”移交到了另一个人手里面,那个人就是借用了这张纸无偿的拿走那些农民的一部分收成。事实上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并没有改变,这样事实上更适合牛耕。
马耕的缺点,这些百姓也都说了。马容易生病,并且价格比起牛高很多,再加上马吃的食物很好,使用成本相对高昂。再加上普通百姓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土地不够多,自然无法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并不需要马耕。
“呵呵,这个马耕,其实和后世的农机差不多。后世的各种农业机械,虽然农机耕地等等效率很高,动辄能够一天耕地几十亩上百亩的。可是百姓用不着,后世的百姓平均耕地不过是几亩地,用不着那么好的农机。再加上农机价格高昂,这样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自然显得华而不实了。”
“其实如果使用农机,如果在耕地数量少,自然是不值得。可是一旦耕地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那反而成本降低了很多,比牛耕更好的多了。”
时不凡当然不是那种绝对不接地气的人,他只要把后世的农机的经验带到古代的马耕也就可以了。马耕适合那种土地多,耕地面积需求很大的农户。也就是说耕地面积越大,那马耕反而是越是值得,越是成本低廉。虽然马匹要吃粮食,可是马匹效率高。如果用来耕小块地,那自然是不值得的。
可是如果大面积的耕地,越是大面积反而成本相对较低。时不凡甚至估算过,如果面积足够大,那大规模采用马耕,那最后马耕的成本也许也就是牛耕的八成左右。当然,前提条件是耕地面积够大,把这个成本给分摊下来,这样有助于他们分摊成本。可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确实很难让他们有这种想法,让大家都认为是马耕成本更高。
古代的小农经济都是各扫门前雪,几乎不会主动去帮助他们。所以这样可就尴尬了,单独购买马匹,农民不需要,也都买不起,更是养不起。所以虽然马耕有好处,可是在中国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那自然也都是用不着的。
“谁说你们只是一户人了?将来你们那么多户人家,要集中起来。我们万年县大概六千多户人家,如果每家每户一百亩地,那也就是六十多万亩地啊!六十多万亩,你说马耕还会亏本吗?那反而是在节省本钱啊!不但节省本钱,本来需要十个人更低的,现在三两个也都可以做到了,你说不是在省时间,也是在节省人力啊!节省下来了这些人力,能够作很多事情了?”时不凡问道。
一些百姓也都开始粗略掰手指头算,不过最后他们也是算迷糊了,显然他们的数学水平很差,没有办法精确算清楚这笔账本。可是,有些人却突然认准了一个说法。
“可是,这些耕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怎么会算是六十万亩呢?”还是有人不甘心的问道。
时不凡赶紧再次强调,说:“这个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合作社的原因了,只要集合成为一个合作社,那我们才能够统一的进行做一个计划,这样到时候谁负责做什么,这样各司其职,不会出现问题。有人专门负责代替大家种田,有些人分工去负责替大家服徭役,有些人负责做别的各种食物。当然,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各家各户的,而大家各家各户组成一个合作一起生产的合作社,按照各自的分工来进行。到时候负责种田的把足够的粮食交上去一部分,给那些不负责种田的,负责给大家服徭役的人养家糊口,这样不是很好了吗?大家交出来的至少使用权,并非是所有权,就好比是你们把这个土地租给全体人一起使用,可是最后所有权还是自己的。”
“到时候,那些负责耕地种田的人,交足朝廷的税收,然后留下集体的。集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