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明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三章大战略,走西口
钱少少这段时间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平衡卓啰跟鲍承先的力量对比。
当卓啰甲喇的实力远超鲍承先的时候,卓啰就是着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即便是鲍承先的官职更大,也是使命的施行者,但是,在建州人眼中,鲍承先就是一个家奴。
卓啰或许明白做事情比谁上谁下更重要,指望他手下的五百个悍卒也同样理解这完全不可能。
在这个时候,钱少少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削弱卓啰的实力,加强鲍承先的实力,最终让鲍承先的实力占优。
当然,削弱卓啰的实力的前提就是要损害蒙古王公们的利益,让卓啰变成大明地界上的李洪基,张秉忠,让鲍承先变成那些被云氏架空权力的大明官员。
然后,钱少少才能借助鲍承先的名义,继续扩建他的归化城,这才是最简单有效省力且隐蔽的扩展方式,同时也能给脆弱的归化城赢得足够多的时间。
此时的蒙古草原上,实力最弱的不是钱少少,自从高杰的大军进入草原之后,他实际上才是草原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当高杰率领的云氏三千本部人马进入草原之后,他们就以建州人的名义在草原上烧杀抢夺,仅仅进入草原一个月,躲在阴山脚下过冬的蒙古部族就消失了三个。
开春就要重新修建归化城,这是鲍承先的职责,虽然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严重反对,黄台吉依旧下达了重新修建归化城的命令。
被‘建州人’劫掠的蒙古人失去了牛羊,失去了帐篷,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于是,草原上第一股流民出现了。
更有一些部落畏惧‘建州人’不得不在青草还没有长出来的情况下,开始了悲壮的北行。
找不到更多的可用的蒙古人,鲍承先就只能大批引入流浪的汉人,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其中以山西,陕西,河北流民最多。
他们分别从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涌进草原,意图寻找一条可以活下去的生路。
当钱少少通过鲍承先让刚刚成立的“满清”有条件的同意了大明流民进入蒙古为他们种粮食。
钱少少又通过洪福,卢福两大管家,让大明边军不再阻挠流民进入归化城一带。
一时间,“走西口”就成了一股风潮。
这就是云昭期待的一个好结果……改变口外土地上的人口构成。
不论是远在盛京的黄台吉,还是远在北京城的崇祯,他们只知道流民在向口外迁徙,却不知道,玉山书院的一百个年纪过了十五岁的少年人,也早在去年秋日,就已经离开了玉山书院,悄无声息的加入进了移民潮。
这些热情,爽朗,能干,且识文断字,并且能解决流民们一路上遇见的很多麻烦的少年人,很自然的成了流民们的首领。
在他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少年人聚拢在他们身边,发誓要为流浪的乡亲们找到一条活路。
仅仅为了让这一百个少年成为流民中的领袖,云昭将来自草原收益的九成提供给了这些少年人。
然而,流浪的乡民们更加的相信自己的宗族,相信自己的乡亲,不好改变这些流民们的想法,少年人就改变了自己,纷纷通过认亲,拜亲,甚至有几个在路上就娶了人家闺女……
在流民群中,有能力的人很快就能脱颖而出,当这些脱颖而出的简单的流民领袖们见面之后,诡异的发现,大部分的流民领袖似乎都是年轻人。
从大明国土越过长城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年高德劭的长者领袖们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少年人。
少量不是年轻人统领的流民队伍总会遭受很多的磨难,有的会被边军盘问,锁拿,有的会被贼寇劫夺,即便是能勉强来到关外的人,他们才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更是前所未有的大。
年轻人带领的流民团队,很容易找到一块土地居留下来,或者会有朵颜部的人带领他们去归化城工地。
十五岁的张国柱对自己... -->>
第三十三章大战略,走西口
钱少少这段时间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平衡卓啰跟鲍承先的力量对比。
当卓啰甲喇的实力远超鲍承先的时候,卓啰就是着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即便是鲍承先的官职更大,也是使命的施行者,但是,在建州人眼中,鲍承先就是一个家奴。
卓啰或许明白做事情比谁上谁下更重要,指望他手下的五百个悍卒也同样理解这完全不可能。
在这个时候,钱少少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削弱卓啰的实力,加强鲍承先的实力,最终让鲍承先的实力占优。
当然,削弱卓啰的实力的前提就是要损害蒙古王公们的利益,让卓啰变成大明地界上的李洪基,张秉忠,让鲍承先变成那些被云氏架空权力的大明官员。
然后,钱少少才能借助鲍承先的名义,继续扩建他的归化城,这才是最简单有效省力且隐蔽的扩展方式,同时也能给脆弱的归化城赢得足够多的时间。
此时的蒙古草原上,实力最弱的不是钱少少,自从高杰的大军进入草原之后,他实际上才是草原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当高杰率领的云氏三千本部人马进入草原之后,他们就以建州人的名义在草原上烧杀抢夺,仅仅进入草原一个月,躲在阴山脚下过冬的蒙古部族就消失了三个。
开春就要重新修建归化城,这是鲍承先的职责,虽然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严重反对,黄台吉依旧下达了重新修建归化城的命令。
被‘建州人’劫掠的蒙古人失去了牛羊,失去了帐篷,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于是,草原上第一股流民出现了。
更有一些部落畏惧‘建州人’不得不在青草还没有长出来的情况下,开始了悲壮的北行。
找不到更多的可用的蒙古人,鲍承先就只能大批引入流浪的汉人,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其中以山西,陕西,河北流民最多。
他们分别从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涌进草原,意图寻找一条可以活下去的生路。
当钱少少通过鲍承先让刚刚成立的“满清”有条件的同意了大明流民进入蒙古为他们种粮食。
钱少少又通过洪福,卢福两大管家,让大明边军不再阻挠流民进入归化城一带。
一时间,“走西口”就成了一股风潮。
这就是云昭期待的一个好结果……改变口外土地上的人口构成。
不论是远在盛京的黄台吉,还是远在北京城的崇祯,他们只知道流民在向口外迁徙,却不知道,玉山书院的一百个年纪过了十五岁的少年人,也早在去年秋日,就已经离开了玉山书院,悄无声息的加入进了移民潮。
这些热情,爽朗,能干,且识文断字,并且能解决流民们一路上遇见的很多麻烦的少年人,很自然的成了流民们的首领。
在他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少年人聚拢在他们身边,发誓要为流浪的乡亲们找到一条活路。
仅仅为了让这一百个少年成为流民中的领袖,云昭将来自草原收益的九成提供给了这些少年人。
然而,流浪的乡民们更加的相信自己的宗族,相信自己的乡亲,不好改变这些流民们的想法,少年人就改变了自己,纷纷通过认亲,拜亲,甚至有几个在路上就娶了人家闺女……
在流民群中,有能力的人很快就能脱颖而出,当这些脱颖而出的简单的流民领袖们见面之后,诡异的发现,大部分的流民领袖似乎都是年轻人。
从大明国土越过长城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年高德劭的长者领袖们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少年人。
少量不是年轻人统领的流民队伍总会遭受很多的磨难,有的会被边军盘问,锁拿,有的会被贼寇劫夺,即便是能勉强来到关外的人,他们才发现,自己面临的困难更是前所未有的大。
年轻人带领的流民团队,很容易找到一块土地居留下来,或者会有朵颜部的人带领他们去归化城工地。
十五岁的张国柱对自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