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重生之宋武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四十章 一统华夏
“坐坐,都坐下。”李隽招手要众人坐下,笑言道:“你们应该发现了,今天来参加我们议事的人与往常不一样。除了廖将军你们这些常客外,还多了几个生面孔。说是生面孔,仅仅是指他们没有参加过我们的议事,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建树,相反,他们对我们的光复大业做出过很重要的贡献。这位是道长的高足,扬明道长。这位,是杨威。他们的事迹,朕不用说了,想必你们都知道了。”
扬明出使元廷,折辱过忽必烈;扬威在万难之际出使蒙古军中,给伯颜送过“礼”,气得伯颜吐血,伯颜之死和他有很大关系。二人的名头非常大,廖胜功他们哪有不知之理,廖胜功他们向二人点头致意,二人还礼。
等廖胜功他们打过招呼,李隽接着道:“今天把你们召集到大都来,主要是讨论两件事情,这两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件事,那就是进行战略追击,彻底一统华夏的事情,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畅所欲言。”
廖胜功这位军中第一人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朝廷目前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做好军事出击的准备,另一件就是应该趁朝廷光复中原、燕云之地,兵威大振之际,派出使臣,游说各地,要那些心存观望的人认清形势,归顺朝廷。”
李隽历来是最后做总结性发言,这次却是打破常规,叹道:“知朕者,廖将军也!朕也是这么想,才把扬明道长和杨威请来。《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固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但是历观古今,适用者廖廖,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条件难以达到,故而有人认为是空谈之言。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经历中原决战和光复燕云之战,朝廷的实力大为提升,已经具备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条件。”
经过这两次大战,南宋的军事实力剧增,实际控制的领土骤增,人口、土地都有了质的提高,比以前多了许多,实力空前强大。对于这点,是共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道:“这都是皇上圣明,才有今日之盛!”
李隽摆手,道:“你们不要一味拍朕的马屁,说好话。朕要你们记住一句话:善始者,也要善终,方称完美!在历史上,很多人能善始,却不能善终。李存勖的事情就是前代之事,前期励精图治,后唐有中兴之气,到了后来却是与伶人为舞,只知玩乐,不理国政,最后身死人手。我们是打了胜仗,从临安一路打到燕云之地,是值得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你们要记住,不能骄傲,要戒骄戒躁。任重而道远,诸位仍需努力!”
“臣谨记皇上教诲!”廖胜功他们受教。
李隽接着道:“可以肯定地说,仗即将打完了,朝廷将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上,要把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建设好,保护好,因而要进行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这些调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要涉及到军事。
“对于军队,朕决定要精简,在现有的军制基础上进行一场改革。军队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并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什么事都不做。相反,军队的作用要强化,要装备更加先进的武器,要研究更能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事理论,对军卒、对军官、对将领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制定更加适宜的军事战略。还有一点,朕准备推行军衔制和勋章奖励制度。
“归结到一句话:坚决不能学司马炎,去效无用之空谈,废除国之武备。朝廷一定要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司马炎这人很难给他一个定位,你说他迂腐吧,他结束三国战乱,统一了国家,称得上富有雄材。说他圣明嘛,却做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蠢事,那就是在统一国家之后,听信儒家的邪辟之说,仿效周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是全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国家的军备。以至于“八王之乱”起,朝廷无力平叛。这事遗害无穷,最终造成了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大分裂时期,中国进入了第一个长达数个世纪的大分裂时代。
“《司马法》有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皇上这是高瞻远瞩之举措,臣等实无异言。”廖胜功他们很是赞同李隽的看法。
对于将军们的表态,李隽很是欣慰,道:“这事虽然还有点时间,但是也该提上日程了。现在,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目前的形势。现在的态势,朝廷除了漠北,东北,西北,西域和西藏没有归入版图以外,唐时的领土已经全部光复了。在这些没有光复的地方,朕认为除了漠北必有一战以外,其余地方都可以遣一介之使去晓明大义,必然是望风而下。”
这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派一个谈判代表过去,通过谈判,和平收回。
张珏很是赞同李隽的看法,道:“皇上这话可是说到臣心里去了。臣也认为现在朝廷兵锋正劲,这些地方没有胆量与朝廷作对,只要我们的使臣到了,必将归顺朝庭。”
张世杰思考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在派出使臣以外,还是要做好军事的上准备,要把军队派过去,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声势,前有使臣的甘言厚词,大军威之于后,不降也得降。”
“张将军此计甚高!皇上,臣也认为如此甚好。”高达忍不住拍掌叫好。
李隽环视众人,廖胜功们都是点头赞同,李隽笑道:“你们都这样认为,那就这么办,这就是朕把扬明道长和杨威两位请来的原因所在。”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西北、西域、西藏就由杨威率领一个使团前去,东北由扬明道长率领一个使团。你们的任务就是要说服这些地方归顺朝廷,你们的谈判没有底线,只有一句话:归顺还是不归顺?不归顺,则战!”李隽气势威猛地说。
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是神圣的使命,为了达到目的,李隽必然是不惜一战。众人感觉到了李隽的气势,耸然动容,道:“不负皇上厚望!”
“朕想过了,对于归顺的,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封王封侯,甚至要他们屏藩,做朝廷的屏障。”李隽说出一个让众人都很惊讶的计划:“军令、政令要统一,全部由朝廷掌控,可以给他们一些自治的权力,朝廷要派人来治理,并且是这些地方的主官。至于副手,可以从当地选拔。”
西汉击破匈奴,只是让匈奴内迁,没有收掉单于的军权,时不时就会发生袭扰边境的事件。这种屏藩制度的缺点非常明显,因为没有统一的军令与政令,往往不听中央政府的,尾大不掉,难以处置。现在推行的自治政策,比起古代推行的屏藩制度高明很多。
廖胜功很是兴奋地一语道破关键,道:“没有了军队,想作乱都不可能。头号人物由朝廷指派,这些地方就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想乱也乱不了。皇上此计大妙,可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媲美!”
“什么妙计,我来那个时代早就在实行了,我只不过是在用他人的智慧而已。”李隽在心里不敢领受廖胜功的赞美,道:“西藏高原地区,不利于骑兵作战,朕以为就由黄汉将军的步兵为主,再把代远军的火枪兵派过去,可保此地无事。西域远隔万里,很多事情需要临机决断,柳将军最合适。东北富饶之地,就由君玉率军进驻。”
柳河子他们领旨。李隽接着部署,道:“柳河子,黄汉,代远军,你们先到河西走廊驻军,等待谈判结果再进军。要是不归顺,直接打过去,不必对客气,对那些心存幻想,想分裂国家的人不必手软,杀掉就是。”
“皇上请放心,臣明白。”张珏很是兴奋地道:“臣在大理可是处理过几起,很有心得呢。”
他的话引来一片轻快的笑声。
“一个朝代要兴盛不是太难,最难的是长盛不衰,殷鉴不远,朝廷要吸取历史的... -->>
第二百四十章 一统华夏
“坐坐,都坐下。”李隽招手要众人坐下,笑言道:“你们应该发现了,今天来参加我们议事的人与往常不一样。除了廖将军你们这些常客外,还多了几个生面孔。说是生面孔,仅仅是指他们没有参加过我们的议事,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建树,相反,他们对我们的光复大业做出过很重要的贡献。这位是道长的高足,扬明道长。这位,是杨威。他们的事迹,朕不用说了,想必你们都知道了。”
扬明出使元廷,折辱过忽必烈;扬威在万难之际出使蒙古军中,给伯颜送过“礼”,气得伯颜吐血,伯颜之死和他有很大关系。二人的名头非常大,廖胜功他们哪有不知之理,廖胜功他们向二人点头致意,二人还礼。
等廖胜功他们打过招呼,李隽接着道:“今天把你们召集到大都来,主要是讨论两件事情,这两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件事,那就是进行战略追击,彻底一统华夏的事情,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畅所欲言。”
廖胜功这位军中第一人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朝廷目前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做好军事出击的准备,另一件就是应该趁朝廷光复中原、燕云之地,兵威大振之际,派出使臣,游说各地,要那些心存观望的人认清形势,归顺朝廷。”
李隽历来是最后做总结性发言,这次却是打破常规,叹道:“知朕者,廖将军也!朕也是这么想,才把扬明道长和杨威请来。《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固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但是历观古今,适用者廖廖,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条件难以达到,故而有人认为是空谈之言。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经历中原决战和光复燕云之战,朝廷的实力大为提升,已经具备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条件。”
经过这两次大战,南宋的军事实力剧增,实际控制的领土骤增,人口、土地都有了质的提高,比以前多了许多,实力空前强大。对于这点,是共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道:“这都是皇上圣明,才有今日之盛!”
李隽摆手,道:“你们不要一味拍朕的马屁,说好话。朕要你们记住一句话:善始者,也要善终,方称完美!在历史上,很多人能善始,却不能善终。李存勖的事情就是前代之事,前期励精图治,后唐有中兴之气,到了后来却是与伶人为舞,只知玩乐,不理国政,最后身死人手。我们是打了胜仗,从临安一路打到燕云之地,是值得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你们要记住,不能骄傲,要戒骄戒躁。任重而道远,诸位仍需努力!”
“臣谨记皇上教诲!”廖胜功他们受教。
李隽接着道:“可以肯定地说,仗即将打完了,朝廷将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上,要把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建设好,保护好,因而要进行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这些调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要涉及到军事。
“对于军队,朕决定要精简,在现有的军制基础上进行一场改革。军队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并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什么事都不做。相反,军队的作用要强化,要装备更加先进的武器,要研究更能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事理论,对军卒、对军官、对将领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制定更加适宜的军事战略。还有一点,朕准备推行军衔制和勋章奖励制度。
“归结到一句话:坚决不能学司马炎,去效无用之空谈,废除国之武备。朝廷一定要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司马炎这人很难给他一个定位,你说他迂腐吧,他结束三国战乱,统一了国家,称得上富有雄材。说他圣明嘛,却做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蠢事,那就是在统一国家之后,听信儒家的邪辟之说,仿效周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是全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国家的军备。以至于“八王之乱”起,朝廷无力平叛。这事遗害无穷,最终造成了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大分裂时期,中国进入了第一个长达数个世纪的大分裂时代。
“《司马法》有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皇上这是高瞻远瞩之举措,臣等实无异言。”廖胜功他们很是赞同李隽的看法。
对于将军们的表态,李隽很是欣慰,道:“这事虽然还有点时间,但是也该提上日程了。现在,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目前的形势。现在的态势,朝廷除了漠北,东北,西北,西域和西藏没有归入版图以外,唐时的领土已经全部光复了。在这些没有光复的地方,朕认为除了漠北必有一战以外,其余地方都可以遣一介之使去晓明大义,必然是望风而下。”
这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派一个谈判代表过去,通过谈判,和平收回。
张珏很是赞同李隽的看法,道:“皇上这话可是说到臣心里去了。臣也认为现在朝廷兵锋正劲,这些地方没有胆量与朝廷作对,只要我们的使臣到了,必将归顺朝庭。”
张世杰思考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在派出使臣以外,还是要做好军事的上准备,要把军队派过去,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声势,前有使臣的甘言厚词,大军威之于后,不降也得降。”
“张将军此计甚高!皇上,臣也认为如此甚好。”高达忍不住拍掌叫好。
李隽环视众人,廖胜功们都是点头赞同,李隽笑道:“你们都这样认为,那就这么办,这就是朕把扬明道长和杨威两位请来的原因所在。”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西北、西域、西藏就由杨威率领一个使团前去,东北由扬明道长率领一个使团。你们的任务就是要说服这些地方归顺朝廷,你们的谈判没有底线,只有一句话:归顺还是不归顺?不归顺,则战!”李隽气势威猛地说。
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是神圣的使命,为了达到目的,李隽必然是不惜一战。众人感觉到了李隽的气势,耸然动容,道:“不负皇上厚望!”
“朕想过了,对于归顺的,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封王封侯,甚至要他们屏藩,做朝廷的屏障。”李隽说出一个让众人都很惊讶的计划:“军令、政令要统一,全部由朝廷掌控,可以给他们一些自治的权力,朝廷要派人来治理,并且是这些地方的主官。至于副手,可以从当地选拔。”
西汉击破匈奴,只是让匈奴内迁,没有收掉单于的军权,时不时就会发生袭扰边境的事件。这种屏藩制度的缺点非常明显,因为没有统一的军令与政令,往往不听中央政府的,尾大不掉,难以处置。现在推行的自治政策,比起古代推行的屏藩制度高明很多。
廖胜功很是兴奋地一语道破关键,道:“没有了军队,想作乱都不可能。头号人物由朝廷指派,这些地方就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想乱也乱不了。皇上此计大妙,可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媲美!”
“什么妙计,我来那个时代早就在实行了,我只不过是在用他人的智慧而已。”李隽在心里不敢领受廖胜功的赞美,道:“西藏高原地区,不利于骑兵作战,朕以为就由黄汉将军的步兵为主,再把代远军的火枪兵派过去,可保此地无事。西域远隔万里,很多事情需要临机决断,柳将军最合适。东北富饶之地,就由君玉率军进驻。”
柳河子他们领旨。李隽接着部署,道:“柳河子,黄汉,代远军,你们先到河西走廊驻军,等待谈判结果再进军。要是不归顺,直接打过去,不必对客气,对那些心存幻想,想分裂国家的人不必手软,杀掉就是。”
“皇上请放心,臣明白。”张珏很是兴奋地道:“臣在大理可是处理过几起,很有心得呢。”
他的话引来一片轻快的笑声。
“一个朝代要兴盛不是太难,最难的是长盛不衰,殷鉴不远,朝廷要吸取历史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