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范蠡可惜的是,他的严重警告丝毫没有打动文种,“文种不信其言”,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由于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真实性格,文种坚信勾践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卑劣勾当。
二、因为贪恋名利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关于第二点,文种拒绝范蠡的劝告,主要还是对十几年前范蠡一直压过自己一头的不满情绪的表达。众所周知,范蠡是被文种请出山的,但范蠡却在越国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了宰相,文种倒成了跑腿打杂的。
在灭吴之前,越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丝毫变化,这对自恃才力绝人的文种来说,甚至是一种人生的羞辱,虽然文种依然以国事为重,从来不在这上面找范蠡的麻烦。
但现在男一号范蠡主动离开了,空出的相国位置对男二号文种来说,是一种很难抗拒的诱惑。在越灭吴的过程中,文种的贡献不比范蠡小,但光芒都被范蠡遮掩住了,文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急于扳回一局。
文种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没有知进知退的大聪明,做为勾践受辱的见证人,文种一日恋栈,勾践就一日不自在。相比之下,范蠡聪明的事可而止,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留在越国的妻儿。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勾践做为天下霸主的面子。
在范蠡离开之后,勾践长长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勾践不再记得他在吴宫吃粪便时,范蠡是否站在一旁,而只记得范蠡的种种好处。勾践做了两件事情:
一、勾践拨出重金,命工匠打铸一尊范蠡的金像,放在殿上王位旁边。勾践每日必朝拜,世世不忘范蠡大恩大德,同时命令文武大臣每十拜一次。
二、勾践把会稽附近的三百里肥沃土地封给范蠡的妻儿,并下死命令:包括越王子孙在内,谁敢侵范府封地一寸,寡人就取他的狗头。
勾践最后对天发誓:“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其实范蠡当初敢于抛下妻儿远走他乡,就是看准了勾践这一性格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范蠡能够保全所有人的面子,皆大欢喜。文种知己不知人,看不透人性最深处的恶,最终功亏一篑。
受勾践猜忌的不仅是恋栈不去的文种,还有功臣计然(范蠡的老师)、大夫曳庸、扶同、皋如都成了勾践的眼中钉,这些人精子都在装疯卖傻,“不亲于朝”,勉强保住性命。
二十三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9)
文种也察觉到了勾践对自己态度的转变,称病不朝,企图躲过勾践的猜忌,但已经来不及了。计然等人以前都是打杂的,对勾践的威胁程度也远不如文种,纵使文种退避三舍,勾践也没打算放过他。
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文种,说文种有谋逆之心,请大王察拿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有人”是勾践安排跳出来打文种的马仔,无论如何,文种是必须死的,否则勾践寝不安枕!
当文种接过勾践赐死的独鹿宝剑时,文种仰天长叹:“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直到此时,文种才悟出那个道理:君主的秘密与尊严,不是人臣可以消受的。雍正在即位之后,他的首席大秘邬思道立刻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邬思道野服归去,肯定是受到了范蠡离而生,文种留而死的启发。
痛哭流涕之后,文种心有不甘的“伏剑而死”。
文种死后,痛哭流涕的还有勾践。勾践伏在文种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一是哭失去了文种这位治国贤臣,更主要还是哭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文种能学范蠡,君臣可以两全,也不至于让勾践背负杀忠臣的恶名。
勾践为了纪念贤臣文种,以极隆重的礼仪把文种葬在了会稽山上,仅送葬时出去了楼船之卒三千人,修陵建墓置鼎,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文种的大恩大德。
不知道勾践在看着文种陵墓缓缓闭上石门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野服浩歌归去的陶朱公范蠡。
清朝大才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中写道: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说的应该是文种。
文种其实并非贪利之辈,但却是求名之人,这是历代很多君子大夫士的共同特点。文种是正人,但正人也有自己的欲望,看到被自己挖出来的范蠡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文种心里自然有各种不服,虽然他以国事为重,绝不会在国事上找范蠡的麻烦。但范蠡突然走了,空出来的这个位子,对文种的诱惑,才应该是文种拒绝归隐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种可能是想既然范蠡能辅佐勾践灭吴,自己难道不可以辅佐勾践称霸中原么?如果能成此功,文种也一定会像范蠡那样归去五湖的,只是勾践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范蠡就瞧破了勾践这一层,灭吴之后,勾践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苦难,称霸中原,勾践自信不需要别人的智力支持,包括文种,谁都不需要。
&... -->>
让范蠡可惜的是,他的严重警告丝毫没有打动文种,“文种不信其言”,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由于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真实性格,文种坚信勾践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卑劣勾当。
二、因为贪恋名利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关于第二点,文种拒绝范蠡的劝告,主要还是对十几年前范蠡一直压过自己一头的不满情绪的表达。众所周知,范蠡是被文种请出山的,但范蠡却在越国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了宰相,文种倒成了跑腿打杂的。
在灭吴之前,越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丝毫变化,这对自恃才力绝人的文种来说,甚至是一种人生的羞辱,虽然文种依然以国事为重,从来不在这上面找范蠡的麻烦。
但现在男一号范蠡主动离开了,空出的相国位置对男二号文种来说,是一种很难抗拒的诱惑。在越灭吴的过程中,文种的贡献不比范蠡小,但光芒都被范蠡遮掩住了,文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急于扳回一局。
文种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没有知进知退的大聪明,做为勾践受辱的见证人,文种一日恋栈,勾践就一日不自在。相比之下,范蠡聪明的事可而止,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留在越国的妻儿。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勾践做为天下霸主的面子。
在范蠡离开之后,勾践长长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勾践不再记得他在吴宫吃粪便时,范蠡是否站在一旁,而只记得范蠡的种种好处。勾践做了两件事情:
一、勾践拨出重金,命工匠打铸一尊范蠡的金像,放在殿上王位旁边。勾践每日必朝拜,世世不忘范蠡大恩大德,同时命令文武大臣每十拜一次。
二、勾践把会稽附近的三百里肥沃土地封给范蠡的妻儿,并下死命令:包括越王子孙在内,谁敢侵范府封地一寸,寡人就取他的狗头。
勾践最后对天发誓:“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其实范蠡当初敢于抛下妻儿远走他乡,就是看准了勾践这一性格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范蠡能够保全所有人的面子,皆大欢喜。文种知己不知人,看不透人性最深处的恶,最终功亏一篑。
受勾践猜忌的不仅是恋栈不去的文种,还有功臣计然(范蠡的老师)、大夫曳庸、扶同、皋如都成了勾践的眼中钉,这些人精子都在装疯卖傻,“不亲于朝”,勉强保住性命。
二十三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9)
文种也察觉到了勾践对自己态度的转变,称病不朝,企图躲过勾践的猜忌,但已经来不及了。计然等人以前都是打杂的,对勾践的威胁程度也远不如文种,纵使文种退避三舍,勾践也没打算放过他。
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文种,说文种有谋逆之心,请大王察拿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有人”是勾践安排跳出来打文种的马仔,无论如何,文种是必须死的,否则勾践寝不安枕!
当文种接过勾践赐死的独鹿宝剑时,文种仰天长叹:“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直到此时,文种才悟出那个道理:君主的秘密与尊严,不是人臣可以消受的。雍正在即位之后,他的首席大秘邬思道立刻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邬思道野服归去,肯定是受到了范蠡离而生,文种留而死的启发。
痛哭流涕之后,文种心有不甘的“伏剑而死”。
文种死后,痛哭流涕的还有勾践。勾践伏在文种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一是哭失去了文种这位治国贤臣,更主要还是哭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文种能学范蠡,君臣可以两全,也不至于让勾践背负杀忠臣的恶名。
勾践为了纪念贤臣文种,以极隆重的礼仪把文种葬在了会稽山上,仅送葬时出去了楼船之卒三千人,修陵建墓置鼎,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文种的大恩大德。
不知道勾践在看着文种陵墓缓缓闭上石门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野服浩歌归去的陶朱公范蠡。
清朝大才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中写道: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说的应该是文种。
文种其实并非贪利之辈,但却是求名之人,这是历代很多君子大夫士的共同特点。文种是正人,但正人也有自己的欲望,看到被自己挖出来的范蠡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文种心里自然有各种不服,虽然他以国事为重,绝不会在国事上找范蠡的麻烦。但范蠡突然走了,空出来的这个位子,对文种的诱惑,才应该是文种拒绝归隐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种可能是想既然范蠡能辅佐勾践灭吴,自己难道不可以辅佐勾践称霸中原么?如果能成此功,文种也一定会像范蠡那样归去五湖的,只是勾践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范蠡就瞧破了勾践这一层,灭吴之后,勾践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苦难,称霸中原,勾践自信不需要别人的智力支持,包括文种,谁都不需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