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对性对象的追逐 (1/2)
笔趣阁 www.biquge0.info,性学三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青春期开始,生殖区的首要性得到了确立,从此以后,男人勃起的阳jù便非常迫切地希望穿过能给他生殖区带来愉悦感刺激的“空洞”。可以说,他们从儿童期就做好的一切准备工作--寻找性对象,在此时也在心理上成熟了。最初,性满足的方式和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同一种,其性本能就指向体外的性对象--母亲的乳房。之后,当孩子们认识到乳房有它自己的主人时,他们便一时丢失了性对象,所以,性本能开始变成“自体享受”。这是男孩们的性潜伏期,他和性对象关系的重新建立,则要等到这个潜抑期过去之后了。也难怪人们会把婴儿吮吸母乳的现象当作一切依恋关系的源头。因此,这之后的寻求对象只不过是重现这种爱恋关系。
精神分析研究认为,人们有两种寻求对象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他对婴儿期的性对象的执着,并且是依赖性的;另一种是自恋性的,就是要在人群里寻找另一个我,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病态。我们论述的,是第一种情况。
一、婴儿期的性对象
最原始的和最具有威力的性关系会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性行为和摄取营养的活动分离之后。因为它有助于个体选择性对象的过程,重新建立起失去的那种和对象结合的快乐。在性潜伏的儿童期阶段,孩子们都尽力学习如何去爱一些人--那些帮助他们从丧失快乐的境况中走出来的人,从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将儿童对照顾他们的人的依恋,等同于性行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假如通过精神分析学分析,这一事实会得到证明的,这是我的看法。
儿童的性愉悦和快感区的满足,往往来自于照顾他的人。一般来说,总是由母亲来照顾婴儿,她们对孩子的爱抚、晃动以及亲吻,这种情感又源自于她本身的性爱,她明显把孩子当作了一个完整的性对象。母亲认为这么做是正常的,是一种纯洁的爱的表示。但她不知道她的这种爱抚行为都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并在日后加强这种性本能,这样的情况或许会使她产生自责、羞愧的情绪。虽然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她尽量避免碰到婴儿的性器官,但是,对生殖区的刺激并非激发性本能的唯一途径,很多人们认为的和性欲无关的动作,将来也会影响到生殖区的感受。
其实,母亲们完全没必要对之愧疚或者深感自责,因为她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母亲的本职工作:养育孩子,并教导他们如何去爱。所以说,母亲们应该更深入地认识性本能,了解性本能在孩子整个心智展过程中,包括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一个小孩总会成为一个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那么在他的一生中,任何刺激都可能激起他性的行动。可是,父母过分的溺爱会促使孩子性早熟,并给他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些孩子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和关注,使得他们在长大后,在碰到即使一丁点的爱的减少的情况下,就会承受不住。如果一个孩子向父母的爱索取到了永不满足的程度,这就会导致他今后非常有可能患上神经症。反之,相比于正常父母来说,那些表现出过分爱的倾向的父母,也会将病态心理遗传给孩子,而使得他们患上神经症,因为这种传递是非常便捷的,甚至比遗传还要容易进行。
二、幼儿期忧虑
对照顾自己的人,儿童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行为甚至有着性爱的味道,对于这一点他们或许早已知道。由于特别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所以儿童会感到焦虑不安,也会对陌生人感到恐惧。如果有亲人陪伴,即便身处黑暗之中,他们也不畏惧。一些人常常说孩子感到害怕应该责怪保姆,因为保姆给他们讲了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其实这完全高估了这种故事的效果。问题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孩子天生胆小,或者被过分宠溺,性早熟而又得不到满足,于是化为焦虑不安,而一般小孩听了这种故事是毫无反应的。这一点,他们跟成人类似。他们表现出不安和焦虑是因为他们的原欲得不到满足。反过来说,成人在原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也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焦虑不安,一个人时也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所爱之人离开了,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这时,他们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缓解这种恐惧,并会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
我从一个3岁小男孩那里得到了关于“幼儿期忧虑”的启示:当他身处一个黑暗的房间时,他对他的姑姑大叫道:“姑姑,这里好暗,我害怕,你说话呀。” 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么用?”小男孩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我就不觉得黑了。”
这个案例表明,男孩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所爱的人不在身边。只要能确定他爱的人就在附近,那么他就不害怕了,他就会感到心安。这给了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原欲导致了神经症的焦躁不安,或者说它是原欲的产物,二者就像醋和酒的关系。我在《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五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乱伦的堤防
经过上述讨论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很有可能在青春期尚未到来之时,就过早地唤醒孩子的性本能,使孩子们心神不宁,而且这种心神不宁是通过生殖系统表现出来的。假如侥幸躲过这关的考验,那么长大之后,他们将会在柔情的指导下选择对象。毫无疑问,孩子们选择性对象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他童年期的原欲对象。但他们在性成熟之前,还有充足的时间去构建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包括其他一些对性实施抑制的途径。又因为道德戒律的约束,也使得他们在选择时,将童年所爱恋的人排除在外。当然,这种社会的道德戒律,本质上都是文明社会所必须确立的一种要求。为了不影响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我们的社会不会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竭力使他和他家庭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虽然这一关系在他们的儿童期非常重要。
无疑,和其他道德禁忌一样,对乱伦的禁止也是人类史的一项重要成就,经过世代传承,成为了大多数人们都会遵守的一条律令,甚至成为与生... -->>
自青春期开始,生殖区的首要性得到了确立,从此以后,男人勃起的阳jù便非常迫切地希望穿过能给他生殖区带来愉悦感刺激的“空洞”。可以说,他们从儿童期就做好的一切准备工作--寻找性对象,在此时也在心理上成熟了。最初,性满足的方式和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同一种,其性本能就指向体外的性对象--母亲的乳房。之后,当孩子们认识到乳房有它自己的主人时,他们便一时丢失了性对象,所以,性本能开始变成“自体享受”。这是男孩们的性潜伏期,他和性对象关系的重新建立,则要等到这个潜抑期过去之后了。也难怪人们会把婴儿吮吸母乳的现象当作一切依恋关系的源头。因此,这之后的寻求对象只不过是重现这种爱恋关系。
精神分析研究认为,人们有两种寻求对象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他对婴儿期的性对象的执着,并且是依赖性的;另一种是自恋性的,就是要在人群里寻找另一个我,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病态。我们论述的,是第一种情况。
一、婴儿期的性对象
最原始的和最具有威力的性关系会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性行为和摄取营养的活动分离之后。因为它有助于个体选择性对象的过程,重新建立起失去的那种和对象结合的快乐。在性潜伏的儿童期阶段,孩子们都尽力学习如何去爱一些人--那些帮助他们从丧失快乐的境况中走出来的人,从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将儿童对照顾他们的人的依恋,等同于性行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假如通过精神分析学分析,这一事实会得到证明的,这是我的看法。
儿童的性愉悦和快感区的满足,往往来自于照顾他的人。一般来说,总是由母亲来照顾婴儿,她们对孩子的爱抚、晃动以及亲吻,这种情感又源自于她本身的性爱,她明显把孩子当作了一个完整的性对象。母亲认为这么做是正常的,是一种纯洁的爱的表示。但她不知道她的这种爱抚行为都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并在日后加强这种性本能,这样的情况或许会使她产生自责、羞愧的情绪。虽然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她尽量避免碰到婴儿的性器官,但是,对生殖区的刺激并非激发性本能的唯一途径,很多人们认为的和性欲无关的动作,将来也会影响到生殖区的感受。
其实,母亲们完全没必要对之愧疚或者深感自责,因为她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母亲的本职工作:养育孩子,并教导他们如何去爱。所以说,母亲们应该更深入地认识性本能,了解性本能在孩子整个心智展过程中,包括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一个小孩总会成为一个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那么在他的一生中,任何刺激都可能激起他性的行动。可是,父母过分的溺爱会促使孩子性早熟,并给他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些孩子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和关注,使得他们在长大后,在碰到即使一丁点的爱的减少的情况下,就会承受不住。如果一个孩子向父母的爱索取到了永不满足的程度,这就会导致他今后非常有可能患上神经症。反之,相比于正常父母来说,那些表现出过分爱的倾向的父母,也会将病态心理遗传给孩子,而使得他们患上神经症,因为这种传递是非常便捷的,甚至比遗传还要容易进行。
二、幼儿期忧虑
对照顾自己的人,儿童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行为甚至有着性爱的味道,对于这一点他们或许早已知道。由于特别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所以儿童会感到焦虑不安,也会对陌生人感到恐惧。如果有亲人陪伴,即便身处黑暗之中,他们也不畏惧。一些人常常说孩子感到害怕应该责怪保姆,因为保姆给他们讲了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其实这完全高估了这种故事的效果。问题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孩子天生胆小,或者被过分宠溺,性早熟而又得不到满足,于是化为焦虑不安,而一般小孩听了这种故事是毫无反应的。这一点,他们跟成人类似。他们表现出不安和焦虑是因为他们的原欲得不到满足。反过来说,成人在原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也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焦虑不安,一个人时也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所爱之人离开了,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这时,他们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缓解这种恐惧,并会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
我从一个3岁小男孩那里得到了关于“幼儿期忧虑”的启示:当他身处一个黑暗的房间时,他对他的姑姑大叫道:“姑姑,这里好暗,我害怕,你说话呀。” 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么用?”小男孩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我就不觉得黑了。”
这个案例表明,男孩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所爱的人不在身边。只要能确定他爱的人就在附近,那么他就不害怕了,他就会感到心安。这给了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原欲导致了神经症的焦躁不安,或者说它是原欲的产物,二者就像醋和酒的关系。我在《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五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乱伦的堤防
经过上述讨论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很有可能在青春期尚未到来之时,就过早地唤醒孩子的性本能,使孩子们心神不宁,而且这种心神不宁是通过生殖系统表现出来的。假如侥幸躲过这关的考验,那么长大之后,他们将会在柔情的指导下选择对象。毫无疑问,孩子们选择性对象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他童年期的原欲对象。但他们在性成熟之前,还有充足的时间去构建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包括其他一些对性实施抑制的途径。又因为道德戒律的约束,也使得他们在选择时,将童年所爱恋的人排除在外。当然,这种社会的道德戒律,本质上都是文明社会所必须确立的一种要求。为了不影响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我们的社会不会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竭力使他和他家庭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虽然这一关系在他们的儿童期非常重要。
无疑,和其他道德禁忌一样,对乱伦的禁止也是人类史的一项重要成就,经过世代传承,成为了大多数人们都会遵守的一条律令,甚至成为与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