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0.info,卑鄙的圣人:曹操(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丕戡乱
曹丕做梦都想不到,第一次以副丞相之身留守邺城就赶上叛乱。这半年来他也算兢兢业业埋头实干,即便管不了的事也要操几分心,没想到最后竟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如何向父亲交待?
其实对于河间叛乱,曹丕丝毫责任也没有,祸根早在平定冀州时就埋下了。当初袁氏统治河北,重用豪强氏族,纵容土地兼并;曹操夺取冀州,急于笼络民心又不敢轻易对大族下手,故而缓和矛盾降低田租。曹操亲定每亩只收四升田税,又适当控制土地兼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豪强地主都得了好处。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赤壁败阵军耗增加,再加上修邺城,修幕府,修铜雀台,这么低的赋税已无法支持庞大的开支,只得加赋。仲长统深谙经济之道,当年就曾提醒过曹操减赋易,加赋难,可他急于求成当做耳旁风,如今真被不幸言中了。
冀州田税上调到二十税一,表面上看与国家大部分州郡无异,但吃惯了甜头的人岂会心甘?再者,控制兼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田赋越低意味着土地兼并利益越大,对于那些地主而言,他们给国家的田赋是一亩四升,但他们向佃农收租也是一亩四升吗?多年的战乱造成大量无主荒地,有实力的人只要垦荒交税就是自己的,岂能说不兼并就不兼并?冀州本土豪族且放一边,多年征战中仅曹营内部就崛起多少新贵?似曹洪、刘勋之流,哪个不是大地主?就凭他们与曹操的关系,地方官敢管吗?大地主压着小地主,小地主盘剥佃农,田税一变水涨船高,多少人的利益牵扯其中,无论自耕农还是地主、佃户都心怀不满,加之久经战乱民风彪悍,不出乱子才怪。
若曹操尚在邺城,冀州上下慑于其威倒也出不了什么大事儿。可他一走半年多,留下个新官上任资历平平的儿子,况且还没什么实权,办差官员都是按着曹操的吩咐照本宣科不敢变通,而邺城屯驻的中军大部分已被他带去西征,河北防务空虚,自然有好乱之士想侥幸举事。田银、苏伯义旗一举,多少被公私田税逼得满腔愤恨的人入了伙,转眼间集兵数万。有的是被赋税逼得没活路,有的是心怀不轨思慕豪杰之事,也有的就是心里不顺跟着瞎闹。不过好在他们并没朝邺城进发,而是一路向北奔了幽州方向,一路烧杀掠夺大发怨气。归根结底乱子出在曹操身上,可是责任却要落到曹丕头上,谁叫他偏偏这时候负责留守呢?
当叛乱军报摆到曹丕面前时,他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向父亲交代。凭他多年来耳濡目染的经验判断,这场叛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影响。在曹家大本营的冀州出了叛乱,这是何等丑事?更不利的是恐怕会把他半年多的功劳一笔抹杀,给父亲留下坏印象。怎么办?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可能已有快报传往关中,现在只能抓紧平叛,把负面影响压到最小。
不过事情可不似曹丕想象的那样,他虽总督留守事务,手中却没有兵权,中军留守人马实际掌握在左护军徐宣手中,人家已入大营调集军队。长史国渊布置公文传达各郡各县,连魏郡太守王修都上街安抚百姓去了,幕府属员各行其是,根本无需向他请示,曹丕干着急插不上手,索性趁这个空子回了自己府邸——他脑子还算清楚,现在这个时候平叛固然要紧,更要稳住父亲那边,他得赶紧给窦辅写封密信,请其在父亲身边美言。
哪知刚回到自己府里,恰有陈群自许都转来的关中捷报到了,父亲给朝廷献捷的表章上写得明明白白,参军窦辅英勇护卫,战死于渭水!曹丕如遭霹雳——难怪一封军中密报都接不到,窦辅已经死了,出了这么大乱子,倘若曹植趁机再在父亲身边进谗,后果不堪设想。曹丕不寒而栗,手捧书信呆立良久,忽然吩咐从人:“伺候我更换铠甲,我要到大营理事,别告诉凉长史他们。”
中军是曹操直辖的部队,也是普天之下人数最庞大的一支部队,为了区别其他军队,中军不设将军、督军等职,各部将领皆称护军、领军。实际上自成体系,独立于朝廷之外,中军部将虽在曹操的光环下名声不显,但实际地位丝毫不亚于曹仁、于禁、张辽那帮自统一军的大将,因为除了曹操之外他们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哪怕是天子的诏书都可以不接!这支部队自平定河北以来一直驻扎邺城西南,每逢发起战事,曹操率大部队出征,临时指定一位护军统辖留守部队。这次出征关中留下的只有三千人,临时统帅是左护军徐宣。但徐宣本是幕府幕僚,历任县令等职,以德望著称,并无征战之才。曹操用此人掌握兵权,取其德而非其才,也是自信冀州不会有问题,哪知这次还真出了麻烦。
徐宣突闻变故立刻召集全营兵士,他虽已顶盔披甲,可难改一身文人气,在辕门前观望着集结列队的士兵,心里头直打鼓——指挥作战他可一点儿都不会,也得委托别人,为此他已派人拿着令箭快马加鞭去调常年驻扎河北的将军贾信,请贾将军火速赶来代他作战。明知一去一回至少半天,徐宣还是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暗暗祷告苍天,千万别再出什么意外啦!
哪知队伍还没列完,就有亲兵匆忙来报:“五官中郎将自北寨门入营,坐了您的中军大帐,召您过去听令。”
“什么?”徐宣大吃一惊,赶忙奔入营内,盔歪甲斜跑到中军大帐,果见曹丕已端端正正坐于帅位之上,自己的兵符、令箭都在他眼前放着。徐宣欲哭无泪,光听说过高祖夜夺韩信兵权,没想到自己头一遭领兵就亲身体验到了。
按理说曹丕无权调兵遣将,但是窦辅死了,没人替他周全,在他看来若要挽回父亲的看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自指挥这一仗,故而闯进了中军大营。守营士兵明知这不合规矩,但丞相的儿子谁敢拦?也是徐宣一介文人不晓军务,身为主帅跑到外面整兵,把兵符令箭都摊在帅案上,这不等于拱手让与曹丕了吗?
曹丕见徐宣来了,微微一笑:“徐护军,我总督留守诸事,也曾数次巡营,坐坐这中军帐不会不妥吧?”
事已至此徐宣无言以对,帅位都归人家了,只能拱手站到一边。这时一阵喧哗,凉茂、常林得知消息赶来了,见曹丕已然坐了大帐,心下连连叫苦——大公子啊,你真是自作聪明,这不是没事找事嘛!
“来得正好,有件事正要与你们说。”曹丕抽出支令箭把玩着道,“反贼事起十万火急,我决定亲自领兵戡乱。”
常林闻听此言险些一跟头栽倒,与凉茂对视一眼——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徐宣不得不说话了:“征叛讨贼乃偏裨之任,杀鸡焉用宰牛刀?在下已调贾信前来统兵,不敢劳将军大驾。”
“哦?贾信何在?”曹丕笑了,“军情紧急不可停兵待将。我虽不曾统兵,但十一岁就随丞相征战在外,春秋射猎未敢疏于武事,难道不堪此统帅?徐护军若不允,那由您统军作战,现在就起兵!”
徐宣真叫曹丕僵住了,他实是有心无力,若真有打仗的本事早就开拔了,还能叫曹丕钻了空子?有心赌这口气过去接令箭,可贼势不弱以寡敌众,国家大事岂能草率为之?徐宣心中急似油煎,只盼贾信快来。
常林稳稳心神谏道:“前日贼在博陵,如今却窜幽州,足见田银、苏伯既乏韬略又无雄心。北方吏民服化已久,又善于守备,贼智小谋大必不能为害。今丞相大军在远,南有孙权是为强敌,公子受命留守,乃天下之重任也。轻动远举灭此小敌,虽克而不武。望将军三思!”
曹丕一心挽回面子,拒而不纳:“此言差矣。我既督留守事务,出了叛乱自然要亲往征讨,这才不负丞相所托。”
常林当红脸的,凉茂自然充白脸,哄着道:“将军所言不虚,但您的职责是留守邺城处置政务,监管冀州之事。如今叛贼已奔幽州,倘若您擅离职位,又不能及时破敌而归,丞相回来见您不在,事务又有所积压,恐怕对将军不好吧?”
这倒是说进曹丕心坎了,现在最怕的就是引起父亲不满,若是一两个月灭不了贼,再把幕府的事耽误了,岂不是作茧自缚?曹丕凝神沉思着,反复权衡利弊。殊不知常林、凉茂更是暗捏一把冷汗,他们说的都是摆得上桌面的理由,还有不能说的理由——曹操就要归来,这个节骨眼上儿子突然夺权举兵,知道的是讨反贼,不知道的会怎么想?倘若他父子之间出点儿什么嫌隙,再有奸人从中挑拨,所有辅佐曹丕的人跳黄河也洗不清。
可这等关乎父子人伦之言怎好说出口?曹丕手捏令箭蹙眉凝思,三人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唯恐他固执己见惹出塌天大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听帐外一声奏报——假司马朱铄进帐跪倒:“贾信已到辕门外,还带了所部数百骑兵,中军士卒已列队完毕,是否准他出征?”
徐宣喜得险些欢呼起来,赶紧奏道:“军情紧急不可停兵待将,请将军速发兵符准贾信前去!”他又把这话扔回来了。
贾信久在河北领兵,士卒多与他熟识,曹丕自知再争下去实在没意思了:“唉……就准他去吧。”
“诺!”徐宣都没敢劳朱铄动手,一把抓起帅案上的兵符,匆匆忙忙奔了辕门。凉茂、常林也都暗甩冷汗,踩着棉花一般退出大帐。曹丕全然不知自己险些铸成大祸,怅然呆坐帅位,仰天长叹:“我欲建功何其难也!”他真的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运气这么不济,竟一件快意事都做不成呢?
朱铄眼见帐里没旁人了,一猛子蹿到曹丕身边:“公子何必苦恼?领兵打仗又不是好差事,何必去争?就叫贾信去吧,反正打赢了功劳也有您一份。”
“你懂什么……”
朱铄见他愁烦不解,眼珠一转凑到他耳边:“公子莫烦,我还有件好事要告诉您呢!那个侍女的事我打听明白
了,乃是先朝南郡太守郭永之女,安平广宗人,名叫郭寰,今年二十七岁……”
“去去去!什么时候了,还有心说这个。”曹丕怒斥道,“你赶紧带兵去趟孟津,把我母亲接回来,若老太太有个三长两短,我还怎么做人啊!”
朱铄却道:“消息一来吕昭就领着兵去了,还让我给您带个话,绝对替您把老太太照顾好,叫您在丞相面前交待得过去。”
“不愧是家奴出身的人,就是心细,吕子展待我不错啊!”曹丕颇感欣慰,“那你也别闲着,跟贾信一块去吧,别给我丢脸。”
“不是我怕打仗,这不替您办着要紧差事了吗?”朱铄嬉皮笑脸道,“那个姓郭的侍女……”
“咳!现在我哪还有心思想这个。”曹丕捏了捏眉头。
“您听我说完了,这姓郭的是个奇女子。”
“你小点儿声!这是军营。”曹丕捂住他嘴朝帐外望了望,见只有一个卫兵,执戟而立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心下安稳了些,也忍不住好奇,“区区一侍女,有何奇处?”
朱铄凑到他耳边道:“这郭寰有个说出来吓煞人的小名。”
“名字有何吓人的?”
“她小名叫女王。”
“郭女王?”曹丕果真吓了一跳。
“您也小声些吧。”这次轮到朱铄捂他嘴了,“据说她生有异相,他父亲郭永赞叹‘此乃吾女中王也’,故而以此为名。可能是名头大压不住,郭永夫妇没几年就死了,她遭逢战乱落于铜鞮侯府,今年才被铜鞮侯荐入幕府,在王夫人身边为婢。”
“女王……女王……”曹丕别的都没注意,唯独对这个名字颇感兴趣,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郭寰白净细腻的肌肤。
朱铄甚会凑趣:“女王这名字好啊,一听就是个旺夫的名。女子若是女王,那娶她的男人又该是什么身份?”
“这事儿好办吗?”
朱铄自然知道他指的什么,满口答应:“好办好办。王夫人最是通情达理不过,公子要个侍女她还能不给?她也没个儿子,将来不知指望谁,巴结您还巴结不过来呢!府里人那么多,缺个丫鬟谁往心里去?老爷子真要问起来,说夫人赏的也就搪塞过去了。里面的事有王夫人,外面我和吕昭办,您就静等抱美人吧。”
“行。”曹丕苦笑道,“也别白当一回坐纛公子,忙了半年就这么一件顺心事。但愿这个女王能去去我的晦气。”
曹操班师
冀州叛军虽声势浩大,但这帮叛乱者毕竟只是寻常的农夫和私人杂兵,根本无力抵御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贾信率兵戡乱,只一仗就把他们打得四散奔逃,河间诸县立时安定,田银、苏伯率余寇仓皇北窜,意欲逃出关外。可驻军幽州的乌丸中郎将阎柔又是何等人物?凭着私人关系致书鲜卑部落,鲜卑大首领轲比能当即发三千精锐骑兵给叛军主力一个迎头痛击,紧接着曹仁率部也赶到了。田、苏二人双双战死,余众或俘或降,这场叛乱不到一个月就被彻底平定了。
军报传至邺城,留守诸臣都松了口气,最庆幸的莫过于曹丕——父亲大军还在回归路上,母亲已平平安安回到邺城,这场叛乱总算是在自己手中平定,父亲面前也算好交代。但还有个棘手问题,田银、苏伯虽死,尚有数千投降、被俘之众,这帮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突发事件曹操没有预先安排,这就要靠曹丕自己做主了,为此他召集国渊、徐宣、凉茂、常林等商议。徐宣首先倡议:“丞相镇冀州六七载,广开恩路招贤纳士,未尝有失德之处。古人云‘小人有勇而无义者为盗’,今叛乱者皆穷凶极恶不逞之徒,若不加刑戮何以警示天下?《尚书》有云:‘天命明威,不敢赦。’请将军当机立断,早诛凶徒以免后患。”
徐宣素以德行方正著称,讲起话来引章据典绘声绘色,但多少有些书呆子气。多亏他那老冤家陈矫担任长史随军在外,若不然瞧他这副大义凛然的摸样,二人又要起争执。不过在场之人却没有异议——都是受命辅佐曹丕的,早处理完这场乱子,大家肩上都少些沉重。
曹丕本心也想诛杀这帮人,毕竟自己当了一回留守丞相,半年来竟无一件事能自己做主,真真憋屈死了。若不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杀伐决断,恐怕让父亲小看了。想至此曹丕抽出支令箭递与徐宣:“致书贾信,命他将所有俘获之贼就地处……”
“哈哈哈,原来大家都在,将军正处置军务了吧?”一个笑呵呵不紧不慢的声音打断了命令,众人侧目观看——程昱慢吞吞地走到了大帐门口。他上缴兵权不过半年时日,却俨然蜕变成一位闲居老者,穿一身朴素的灰布便衣,既不著冠也不系带,手里还拄着根青竹拐杖。行辕之内文官峨冠,武将披甲,也是他征战多年又有曹操关照,兵士们都敬畏三分,换了别人这副穿戴绝对进不了营。
&nbs... -->>
曹丕戡乱
曹丕做梦都想不到,第一次以副丞相之身留守邺城就赶上叛乱。这半年来他也算兢兢业业埋头实干,即便管不了的事也要操几分心,没想到最后竟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如何向父亲交待?
其实对于河间叛乱,曹丕丝毫责任也没有,祸根早在平定冀州时就埋下了。当初袁氏统治河北,重用豪强氏族,纵容土地兼并;曹操夺取冀州,急于笼络民心又不敢轻易对大族下手,故而缓和矛盾降低田租。曹操亲定每亩只收四升田税,又适当控制土地兼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豪强地主都得了好处。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赤壁败阵军耗增加,再加上修邺城,修幕府,修铜雀台,这么低的赋税已无法支持庞大的开支,只得加赋。仲长统深谙经济之道,当年就曾提醒过曹操减赋易,加赋难,可他急于求成当做耳旁风,如今真被不幸言中了。
冀州田税上调到二十税一,表面上看与国家大部分州郡无异,但吃惯了甜头的人岂会心甘?再者,控制兼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田赋越低意味着土地兼并利益越大,对于那些地主而言,他们给国家的田赋是一亩四升,但他们向佃农收租也是一亩四升吗?多年的战乱造成大量无主荒地,有实力的人只要垦荒交税就是自己的,岂能说不兼并就不兼并?冀州本土豪族且放一边,多年征战中仅曹营内部就崛起多少新贵?似曹洪、刘勋之流,哪个不是大地主?就凭他们与曹操的关系,地方官敢管吗?大地主压着小地主,小地主盘剥佃农,田税一变水涨船高,多少人的利益牵扯其中,无论自耕农还是地主、佃户都心怀不满,加之久经战乱民风彪悍,不出乱子才怪。
若曹操尚在邺城,冀州上下慑于其威倒也出不了什么大事儿。可他一走半年多,留下个新官上任资历平平的儿子,况且还没什么实权,办差官员都是按着曹操的吩咐照本宣科不敢变通,而邺城屯驻的中军大部分已被他带去西征,河北防务空虚,自然有好乱之士想侥幸举事。田银、苏伯义旗一举,多少被公私田税逼得满腔愤恨的人入了伙,转眼间集兵数万。有的是被赋税逼得没活路,有的是心怀不轨思慕豪杰之事,也有的就是心里不顺跟着瞎闹。不过好在他们并没朝邺城进发,而是一路向北奔了幽州方向,一路烧杀掠夺大发怨气。归根结底乱子出在曹操身上,可是责任却要落到曹丕头上,谁叫他偏偏这时候负责留守呢?
当叛乱军报摆到曹丕面前时,他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向父亲交代。凭他多年来耳濡目染的经验判断,这场叛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影响。在曹家大本营的冀州出了叛乱,这是何等丑事?更不利的是恐怕会把他半年多的功劳一笔抹杀,给父亲留下坏印象。怎么办?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可能已有快报传往关中,现在只能抓紧平叛,把负面影响压到最小。
不过事情可不似曹丕想象的那样,他虽总督留守事务,手中却没有兵权,中军留守人马实际掌握在左护军徐宣手中,人家已入大营调集军队。长史国渊布置公文传达各郡各县,连魏郡太守王修都上街安抚百姓去了,幕府属员各行其是,根本无需向他请示,曹丕干着急插不上手,索性趁这个空子回了自己府邸——他脑子还算清楚,现在这个时候平叛固然要紧,更要稳住父亲那边,他得赶紧给窦辅写封密信,请其在父亲身边美言。
哪知刚回到自己府里,恰有陈群自许都转来的关中捷报到了,父亲给朝廷献捷的表章上写得明明白白,参军窦辅英勇护卫,战死于渭水!曹丕如遭霹雳——难怪一封军中密报都接不到,窦辅已经死了,出了这么大乱子,倘若曹植趁机再在父亲身边进谗,后果不堪设想。曹丕不寒而栗,手捧书信呆立良久,忽然吩咐从人:“伺候我更换铠甲,我要到大营理事,别告诉凉长史他们。”
中军是曹操直辖的部队,也是普天之下人数最庞大的一支部队,为了区别其他军队,中军不设将军、督军等职,各部将领皆称护军、领军。实际上自成体系,独立于朝廷之外,中军部将虽在曹操的光环下名声不显,但实际地位丝毫不亚于曹仁、于禁、张辽那帮自统一军的大将,因为除了曹操之外他们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哪怕是天子的诏书都可以不接!这支部队自平定河北以来一直驻扎邺城西南,每逢发起战事,曹操率大部队出征,临时指定一位护军统辖留守部队。这次出征关中留下的只有三千人,临时统帅是左护军徐宣。但徐宣本是幕府幕僚,历任县令等职,以德望著称,并无征战之才。曹操用此人掌握兵权,取其德而非其才,也是自信冀州不会有问题,哪知这次还真出了麻烦。
徐宣突闻变故立刻召集全营兵士,他虽已顶盔披甲,可难改一身文人气,在辕门前观望着集结列队的士兵,心里头直打鼓——指挥作战他可一点儿都不会,也得委托别人,为此他已派人拿着令箭快马加鞭去调常年驻扎河北的将军贾信,请贾将军火速赶来代他作战。明知一去一回至少半天,徐宣还是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暗暗祷告苍天,千万别再出什么意外啦!
哪知队伍还没列完,就有亲兵匆忙来报:“五官中郎将自北寨门入营,坐了您的中军大帐,召您过去听令。”
“什么?”徐宣大吃一惊,赶忙奔入营内,盔歪甲斜跑到中军大帐,果见曹丕已端端正正坐于帅位之上,自己的兵符、令箭都在他眼前放着。徐宣欲哭无泪,光听说过高祖夜夺韩信兵权,没想到自己头一遭领兵就亲身体验到了。
按理说曹丕无权调兵遣将,但是窦辅死了,没人替他周全,在他看来若要挽回父亲的看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自指挥这一仗,故而闯进了中军大营。守营士兵明知这不合规矩,但丞相的儿子谁敢拦?也是徐宣一介文人不晓军务,身为主帅跑到外面整兵,把兵符令箭都摊在帅案上,这不等于拱手让与曹丕了吗?
曹丕见徐宣来了,微微一笑:“徐护军,我总督留守诸事,也曾数次巡营,坐坐这中军帐不会不妥吧?”
事已至此徐宣无言以对,帅位都归人家了,只能拱手站到一边。这时一阵喧哗,凉茂、常林得知消息赶来了,见曹丕已然坐了大帐,心下连连叫苦——大公子啊,你真是自作聪明,这不是没事找事嘛!
“来得正好,有件事正要与你们说。”曹丕抽出支令箭把玩着道,“反贼事起十万火急,我决定亲自领兵戡乱。”
常林闻听此言险些一跟头栽倒,与凉茂对视一眼——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徐宣不得不说话了:“征叛讨贼乃偏裨之任,杀鸡焉用宰牛刀?在下已调贾信前来统兵,不敢劳将军大驾。”
“哦?贾信何在?”曹丕笑了,“军情紧急不可停兵待将。我虽不曾统兵,但十一岁就随丞相征战在外,春秋射猎未敢疏于武事,难道不堪此统帅?徐护军若不允,那由您统军作战,现在就起兵!”
徐宣真叫曹丕僵住了,他实是有心无力,若真有打仗的本事早就开拔了,还能叫曹丕钻了空子?有心赌这口气过去接令箭,可贼势不弱以寡敌众,国家大事岂能草率为之?徐宣心中急似油煎,只盼贾信快来。
常林稳稳心神谏道:“前日贼在博陵,如今却窜幽州,足见田银、苏伯既乏韬略又无雄心。北方吏民服化已久,又善于守备,贼智小谋大必不能为害。今丞相大军在远,南有孙权是为强敌,公子受命留守,乃天下之重任也。轻动远举灭此小敌,虽克而不武。望将军三思!”
曹丕一心挽回面子,拒而不纳:“此言差矣。我既督留守事务,出了叛乱自然要亲往征讨,这才不负丞相所托。”
常林当红脸的,凉茂自然充白脸,哄着道:“将军所言不虚,但您的职责是留守邺城处置政务,监管冀州之事。如今叛贼已奔幽州,倘若您擅离职位,又不能及时破敌而归,丞相回来见您不在,事务又有所积压,恐怕对将军不好吧?”
这倒是说进曹丕心坎了,现在最怕的就是引起父亲不满,若是一两个月灭不了贼,再把幕府的事耽误了,岂不是作茧自缚?曹丕凝神沉思着,反复权衡利弊。殊不知常林、凉茂更是暗捏一把冷汗,他们说的都是摆得上桌面的理由,还有不能说的理由——曹操就要归来,这个节骨眼上儿子突然夺权举兵,知道的是讨反贼,不知道的会怎么想?倘若他父子之间出点儿什么嫌隙,再有奸人从中挑拨,所有辅佐曹丕的人跳黄河也洗不清。
可这等关乎父子人伦之言怎好说出口?曹丕手捏令箭蹙眉凝思,三人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唯恐他固执己见惹出塌天大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听帐外一声奏报——假司马朱铄进帐跪倒:“贾信已到辕门外,还带了所部数百骑兵,中军士卒已列队完毕,是否准他出征?”
徐宣喜得险些欢呼起来,赶紧奏道:“军情紧急不可停兵待将,请将军速发兵符准贾信前去!”他又把这话扔回来了。
贾信久在河北领兵,士卒多与他熟识,曹丕自知再争下去实在没意思了:“唉……就准他去吧。”
“诺!”徐宣都没敢劳朱铄动手,一把抓起帅案上的兵符,匆匆忙忙奔了辕门。凉茂、常林也都暗甩冷汗,踩着棉花一般退出大帐。曹丕全然不知自己险些铸成大祸,怅然呆坐帅位,仰天长叹:“我欲建功何其难也!”他真的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运气这么不济,竟一件快意事都做不成呢?
朱铄眼见帐里没旁人了,一猛子蹿到曹丕身边:“公子何必苦恼?领兵打仗又不是好差事,何必去争?就叫贾信去吧,反正打赢了功劳也有您一份。”
“你懂什么……”
朱铄见他愁烦不解,眼珠一转凑到他耳边:“公子莫烦,我还有件好事要告诉您呢!那个侍女的事我打听明白
了,乃是先朝南郡太守郭永之女,安平广宗人,名叫郭寰,今年二十七岁……”
“去去去!什么时候了,还有心说这个。”曹丕怒斥道,“你赶紧带兵去趟孟津,把我母亲接回来,若老太太有个三长两短,我还怎么做人啊!”
朱铄却道:“消息一来吕昭就领着兵去了,还让我给您带个话,绝对替您把老太太照顾好,叫您在丞相面前交待得过去。”
“不愧是家奴出身的人,就是心细,吕子展待我不错啊!”曹丕颇感欣慰,“那你也别闲着,跟贾信一块去吧,别给我丢脸。”
“不是我怕打仗,这不替您办着要紧差事了吗?”朱铄嬉皮笑脸道,“那个姓郭的侍女……”
“咳!现在我哪还有心思想这个。”曹丕捏了捏眉头。
“您听我说完了,这姓郭的是个奇女子。”
“你小点儿声!这是军营。”曹丕捂住他嘴朝帐外望了望,见只有一个卫兵,执戟而立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心下安稳了些,也忍不住好奇,“区区一侍女,有何奇处?”
朱铄凑到他耳边道:“这郭寰有个说出来吓煞人的小名。”
“名字有何吓人的?”
“她小名叫女王。”
“郭女王?”曹丕果真吓了一跳。
“您也小声些吧。”这次轮到朱铄捂他嘴了,“据说她生有异相,他父亲郭永赞叹‘此乃吾女中王也’,故而以此为名。可能是名头大压不住,郭永夫妇没几年就死了,她遭逢战乱落于铜鞮侯府,今年才被铜鞮侯荐入幕府,在王夫人身边为婢。”
“女王……女王……”曹丕别的都没注意,唯独对这个名字颇感兴趣,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郭寰白净细腻的肌肤。
朱铄甚会凑趣:“女王这名字好啊,一听就是个旺夫的名。女子若是女王,那娶她的男人又该是什么身份?”
“这事儿好办吗?”
朱铄自然知道他指的什么,满口答应:“好办好办。王夫人最是通情达理不过,公子要个侍女她还能不给?她也没个儿子,将来不知指望谁,巴结您还巴结不过来呢!府里人那么多,缺个丫鬟谁往心里去?老爷子真要问起来,说夫人赏的也就搪塞过去了。里面的事有王夫人,外面我和吕昭办,您就静等抱美人吧。”
“行。”曹丕苦笑道,“也别白当一回坐纛公子,忙了半年就这么一件顺心事。但愿这个女王能去去我的晦气。”
曹操班师
冀州叛军虽声势浩大,但这帮叛乱者毕竟只是寻常的农夫和私人杂兵,根本无力抵御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贾信率兵戡乱,只一仗就把他们打得四散奔逃,河间诸县立时安定,田银、苏伯率余寇仓皇北窜,意欲逃出关外。可驻军幽州的乌丸中郎将阎柔又是何等人物?凭着私人关系致书鲜卑部落,鲜卑大首领轲比能当即发三千精锐骑兵给叛军主力一个迎头痛击,紧接着曹仁率部也赶到了。田、苏二人双双战死,余众或俘或降,这场叛乱不到一个月就被彻底平定了。
军报传至邺城,留守诸臣都松了口气,最庆幸的莫过于曹丕——父亲大军还在回归路上,母亲已平平安安回到邺城,这场叛乱总算是在自己手中平定,父亲面前也算好交代。但还有个棘手问题,田银、苏伯虽死,尚有数千投降、被俘之众,这帮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突发事件曹操没有预先安排,这就要靠曹丕自己做主了,为此他召集国渊、徐宣、凉茂、常林等商议。徐宣首先倡议:“丞相镇冀州六七载,广开恩路招贤纳士,未尝有失德之处。古人云‘小人有勇而无义者为盗’,今叛乱者皆穷凶极恶不逞之徒,若不加刑戮何以警示天下?《尚书》有云:‘天命明威,不敢赦。’请将军当机立断,早诛凶徒以免后患。”
徐宣素以德行方正著称,讲起话来引章据典绘声绘色,但多少有些书呆子气。多亏他那老冤家陈矫担任长史随军在外,若不然瞧他这副大义凛然的摸样,二人又要起争执。不过在场之人却没有异议——都是受命辅佐曹丕的,早处理完这场乱子,大家肩上都少些沉重。
曹丕本心也想诛杀这帮人,毕竟自己当了一回留守丞相,半年来竟无一件事能自己做主,真真憋屈死了。若不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杀伐决断,恐怕让父亲小看了。想至此曹丕抽出支令箭递与徐宣:“致书贾信,命他将所有俘获之贼就地处……”
“哈哈哈,原来大家都在,将军正处置军务了吧?”一个笑呵呵不紧不慢的声音打断了命令,众人侧目观看——程昱慢吞吞地走到了大帐门口。他上缴兵权不过半年时日,却俨然蜕变成一位闲居老者,穿一身朴素的灰布便衣,既不著冠也不系带,手里还拄着根青竹拐杖。行辕之内文官峨冠,武将披甲,也是他征战多年又有曹操关照,兵士们都敬畏三分,换了别人这副穿戴绝对进不了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